..续本文上一页佛陀讲经布道以来,历代的佛陀弟子和先贤大德们都认为人身难得,因此,我们要十分爱惜难得的人身。
近期,在藏区发生了一系列自焚事件,其中的原因,就是个别人受别人的唆使和阴谋诡计所骗,也有个别人,被自己的愚昧思想导致自焚。但无论如何,自杀,或教他人自杀,这些行为都是违反佛教杀生戒律的。历代嘎当派大师们教导我们,若谁违反了十善戒,谁就背叛了佛陀的教诫。
因此,有个别人,鼓励他人去自焚,有些人自行自焚,都是有违佛法戒律的,都是罪大恶极的。宗喀巴大师也曾说:“鼓励他人从恶,或自行从恶,两者都相等罪过。”所以,我们佛门弟子应永不鼓励他人自焚,或自行自焚,远离一切杀生邪恶之念,并在和谐的社会和良好的政策环境中,诚心修行学经,使难得的人身更有价值才是真理。
总而言之,无论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都指出:不得杀生,珍惜生命;反对杀生是一切持戒中的第一持戒律,也是最重要的持戒之一。
因此,我们佛门弟子和广大信教群众,都应严守佛陀教诫,珍惜宝中之宝的难得人身,使人身更有价值,使人生更有意义。
最后,我恳请各位高僧大德,在本地或他乡组织大小佛事活动时,请多讲解“善”与“恶”的区别,旗帜鲜明地指出“自杀”或“唆使他人自杀”都是违反佛陀教诫的,“都不能成佛”,使广大信教群众明了佛陀戒律所说,走向正信、正念、正行的信仰之路。
夏日仓·旦增久美葛旦尖措(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青海省佛教协会副会长):
据我20余年学习经历和经验而言,佛教并非仅仅是与世人相距遥远的信仰对象和敬畏的对象,而是贴近人类平常生活,以人为本的宗教,充满对世间众生仁爱悲心、和睦相处的至高无上的品德和论理,历史悠久并具备完整哲学体系,具有鼓励社会前进而汇聚无穷力量的源泉和宝典。
正如历代上师曾曰:“佛法本是行善”。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上师反复强调“害他非法,害他非修善”,并且诸多佛教经典中阐述自杀自害都属于极大罪过。为此,众所周知,佛教是利人利己、指明善道和明辨是非,以仁慈博爱为核心根源的教法。自己作为一名释迦牟尼弟子,肩负着弘扬佛法的重任,应有自觉树立如何处理和化解矛盾和事件的责任和意识,并在关键时刻应当挺身关心和尽职尽责的义务。不管是哪个民族、是什么样的社会,都应按照“手心手背都是肉”理念,善待和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这不但符合宗教教义,而且符合人性伦理,为此,我们珍惜和善待生命更为重要。生命可以解除社会矛盾、也可以为世间创作很多财富的观点是我们佛教文化的核心理念,用仁慈、博爱的佛教理念提高人类善待和关爱生命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推广到服务对象的人群和服务者的每一个环节。
甲登·洛绒向巴(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甘孜大金寺活佛):
借中国佛教协会在蓉城举办“慈心悲愿,善待生命——佛教生命观研讨会”的难得机缘,首先发愿佛法昌盛久住世间,众生永具安乐,远离众苦。衷心祝愿与会诸位依附三宝的加持力,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的无上事业如春江之水与日上涨。
我们赖依生存的地球上,统计资料显示,有226个国家和地区,有1883个民族。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制度和法律,每个民族的文化、语言、肤色、风俗都有所不同。我国有56个民族,各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每一个人都想得到安乐与幸福,每一个人都不想得到灾难与痛苦。以此类推,无论生存在陆地上的生命体,还是生存在海洋里的鲸鱼小虾,得乐离苦的愿望是一样。都有亲疏贪瞋之心,都想生存与发展,都愿温饱不愿饥寒。但是因愚昧导致不会做得乐之因——善事,误行得苦之事,这些众生都是非常值得怜悯的。无论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还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为了这些众生谋取利益是本职的主要任务。藏传佛教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始终以慈悲之心为六道轮回的众生谋福,以因果不虚为准则,修为佛法是我们的善缘,更是福分。因此难得的人生不能枉费。
雪域高原有悠久灿烂的大五明和小五明文化,博大精深,值得穷其一生来学习研究,取其精华,修炼佛法。《入菩萨行论》有“暇满极难得,既得能成利,倘若利未办,后世岂复得”的人生观。依照此偈颂,潜心修行,做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行有利于弘扬佛法和服务信教群众的广利事业。要养成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的慈悲之心的习惯。在平常的生活中看见众生受苦,就生起此痛苦成熟于我,愿众生离苦得乐。自我享有幸福快乐之时,就生起此享乐与众生平分享受的宏愿。这才是所有进入大乘道的思想之精髓。
藏传佛教在14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藏传佛教随社会发展而得以发展,特别是在如法如律的基础上,自己皈依的沙弥守持三十六戒和比丘守持具足戒二百五十三条等戒律,如呵护双目一般爱护并守持入法时所许的神圣盟誓。当下我们的佛教教职人员当中存在很多不能严守戒律的现象,不仅违反戒律,而且还出现意想不到的怪事,自己对佛法发扬光大制造种种违缘,这些事无论从世间,还是从出世间都无法找出合理的答案,我们佛教教职人员应该慎重考虑,必须回归到正信正行上来。
珍爱生命是宗教教职人员的根本职责要求,虽然此生有幸获得了暇满人身,但是人生苦短,死无定期,死因诸多,我们必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利乐有情的事业之中去,以弘扬释迦尊者的正法为己任,力排内外一切违缘,视生命为如意之宝,调伏自心,行为要如法如律,防止本末倒置,精进闻思修,深修戒定慧,以报四重恩,服务社会,造福信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远离人云亦云、不辨是非的愚蠢行为,走永远追求真理的光明道路。
中国佛教协会组织这样的研讨会很有现实意义。甘孜州较早前就进行过这方面的研讨、教育和引导,依法管理寺庙,依律管理僧人,以倡议的形式向全州寺庙及僧尼明确指出寺庙的基本功能和僧人的基本要求。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州、县佛协理事,寺管会成员,向寺庙僧尼要求,佛教教职人员讲经说法要如法如律,要有真正调伏人心的灌顶、传承、窍诀来度化信众。决不能以自我获取金钱和物质为目的,讲“经”说“法”,滥竽充数,误导群众。要以众生得利为价值取向,做任何事情都要明辨是非,正信正行,谨防弃本逐枝,人云亦云。当下我州佛教界正在形成“动乱是祸,稳定是福”的思想认识。
我们还要认真思考一个问题,皈依入法以后,根本上师处获得沙弥戒和比丘戒以后,一天六时都要以戒律为准则,反思言行是否依律而行,所有僧尼的思想和行为都应在戒律允诺的范围之内。尽心尽力学修佛法,为获遍知一切的果位如法如律的精进学修。同时,竭尽所能地应用智悲双运的方法为信教群众服务。教育和指导信众向上向美,弃恶扬善,讲解因果不虚的深刻道理。
达扎·尕让托布旦拉西降措(四川阿坝州佛教协会会长、阿坝达扎寺活佛):
今天,本人有幸与中国三大语系佛教的大德高僧一起共同讨论“佛教的生命观”,我感到这是我们走向吉祥安乐的征兆。因为我们已认真关注生命,并举行这样的大会来讨论“生命”这一主题。生命,其实就是我们千年佛教所关怀、求证、实践的最根本的命题,也是一个社会,一个家庭,和每一个人最切身的大事。
我们先来看佛教产生的因缘和佛陀的证悟。我们知道,佛祖释迦牟尼之所以要放弃优裕的生活,放弃尊贵的王位,就是因为他觉察到了人的生命中有许多无法解脱的苦痛,他出家求道,就是为着探求生命的奥秘,探求生命脱离痛苦烦恼的可能性。
悉达多王子通过六年的求学和苦修,终于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证悟:“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太奇妙啦!他发现,原来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本来具有大的慈悲,大的智慧,大的德行,都是有光明灿烂的心性。每一个人,包括其他生命都不是这个神那个神创造的,每个生命的本性都是平等的。“皆因妄想分别不能证得。”只要把污染我们光明本性的妄想、执着等去除,觉悟了,众生个个是佛。每一个生命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佛陀在菩提树下的这句话,推翻了一切生命的主宰,揭示了生命无穷的可能性,为这个世界建立了众生平等的生命观,让我们每一个生命都充满信心,充满希望。
我们再来看佛陀一生的教化,他49年的说法,其实都是在讨论生命这一命题。佛说的八万四千法,“圣四谛”就是佛陀用他超凡的智慧洞悉人生的苦,分析苦的原因,找出让生命获得快乐、自由、庄严的方法。“缘起十二因缘”,进一步揭示了生命的真相,让我们有信心,有希望去认识,去实践,去追求生命的永恒意义。缘起理论是佛教所有义理的根源,他告诉我们,宇宙间一切法,一切生命,都是因缘和合,缘生缘灭。所有生命其实是一个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不依因缘就能独立生起的事物和生命。每一个人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会影响到这个世界,你内心安详,善念、善言、善行就会给所有的生命带来安乐,就会使自己的生命得到提升,如果生命里充满对立、仇恨,那受伤害的首先是自己,也会伤害其他的生命。佛教中的“世间法”,就是要让我们的生命里,少一些贪婪、瞋恨、无知、傲慢、多疑,多一些智慧、慈悲、宽容。“出世间法”,就是要我们舍弃不真实的,短暂的,有后患的“快乐”,而追求真正的,永恒的,究竟的生命形式。佛教最基本的戒行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杀生”为百戒之首,要我们认识到生命的珍贵,让我们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就是让我们的道德完善,言行美好,让我们的生命圣洁高贵。宗喀巴大师也说:“暇身胜过如意宝,如是得来只一…
《慈心悲愿 善待生命——佛教生命观研讨会发言摘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