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陀講經布道以來,曆代的佛陀弟子和先賢大德們都認爲人身難得,因此,我們要十分愛惜難得的人身。
近期,在藏區發生了一系列自焚事件,其中的原因,就是個別人受別人的唆使和陰謀詭計所騙,也有個別人,被自己的愚昧思想導致自焚。但無論如何,自殺,或教他人自殺,這些行爲都是違反佛教殺生戒律的。曆代嘎當派大師們教導我們,若誰違反了十善戒,誰就背叛了佛陀的教誡。
因此,有個別人,鼓勵他人去自焚,有些人自行自焚,都是有違佛法戒律的,都是罪大惡極的。宗喀巴大師也曾說:“鼓勵他人從惡,或自行從惡,兩者都相等罪過。”所以,我們佛門弟子應永不鼓勵他人自焚,或自行自焚,遠離一切殺生邪惡之念,並在和諧的社會和良好的政策環境中,誠心修行學經,使難得的人身更有價值才是真理。
總而言之,無論是大乘佛教,還是小乘佛教都指出:不得殺生,珍惜生命;反對殺生是一切持戒中的第一持戒律,也是最重要的持戒之一。
因此,我們佛門弟子和廣大信教群衆,都應嚴守佛陀教誡,珍惜寶中之寶的難得人身,使人身更有價值,使人生更有意義。
最後,我懇請各位高僧大德,在本地或他鄉組織大小佛事活動時,請多講解“善”與“惡”的區別,旗幟鮮明地指出“自殺”或“唆使他人自殺”都是違反佛陀教誡的,“都不能成佛”,使廣大信教群衆明了佛陀戒律所說,走向正信、正念、正行的信仰之路。
夏日倉·旦增久美葛旦尖措(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青海省佛教協會副會長):
據我20余年學習經曆和經驗而言,佛教並非僅僅是與世人相距遙遠的信仰對象和敬畏的對象,而是貼近人類平常生活,以人爲本的宗教,充滿對世間衆生仁愛悲心、和睦相處的至高無上的品德和論理,曆史悠久並具備完整哲學體系,具有鼓勵社會前進而彙聚無窮力量的源泉和寶典。
正如曆代上師曾曰:“佛法本是行善”。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上師反複強調“害他非法,害他非修善”,並且諸多佛教經典中闡述自殺自害都屬于極大罪過。爲此,衆所周知,佛教是利人利己、指明善道和明辨是非,以仁慈博愛爲核心根源的教法。自己作爲一名釋迦牟尼弟子,肩負著弘揚佛法的重任,應有自覺樹立如何處理和化解矛盾和事件的責任和意識,並在關鍵時刻應當挺身關心和盡職盡責的義務。不管是哪個民族、是什麼樣的社會,都應按照“手心手背都是肉”理念,善待和關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這不但符合宗教教義,而且符合人性倫理,爲此,我們珍惜和善待生命更爲重要。生命可以解除社會矛盾、也可以爲世間創作很多財富的觀點是我們佛教文化的核心理念,用仁慈、博愛的佛教理念提高人類善待和關愛生命的意識,並將這種意識推廣到服務對象的人群和服務者的每一個環節。
甲登·洛絨向巴(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四川甘孜大金寺活佛):
借中國佛教協會在蓉城舉辦“慈心悲願,善待生命——佛教生命觀研討會”的難得機緣,首先發願佛法昌盛久住世間,衆生永具安樂,遠離衆苦。衷心祝願與會諸位依附叁寶的加持力,弘揚佛法和利益衆生的無上事業如春江之水與日上漲。
我們賴依生存的地球上,統計資料顯示,有226個國家和地區,有1883個民族。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製度和法律,每個民族的文化、語言、膚色、風俗都有所不同。我國有56個民族,各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每一個人都想得到安樂與幸福,每一個人都不想得到災難與痛苦。以此類推,無論生存在陸地上的生命體,還是生存在海洋裏的鯨魚小蝦,得樂離苦的願望是一樣。都有親疏貪瞋之心,都想生存與發展,都願溫飽不願饑寒。但是因愚昧導致不會做得樂之因——善事,誤行得苦之事,這些衆生都是非常值得憐憫的。無論是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道教,還是基督教,伊斯蘭教,爲了這些衆生謀取利益是本職的主要任務。藏傳佛教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始終以慈悲之心爲六道輪回的衆生謀福,以因果不虛爲准則,修爲佛法是我們的善緣,更是福分。因此難得的人生不能枉費。
雪域高原有悠久燦爛的大五明和小五明文化,博大精深,值得窮其一生來學習研究,取其精華,修煉佛法。《入菩薩行論》有“暇滿極難得,既得能成利,倘若利未辦,後世豈複得”的人生觀。依照此偈頌,潛心修行,做有利于國家和人民的事業,行有利于弘揚佛法和服務信教群衆的廣利事業。要養成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換的慈悲之心的習慣。在平常的生活中看見衆生受苦,就生起此痛苦成熟于我,願衆生離苦得樂。自我享有幸福快樂之時,就生起此享樂與衆生平分享受的宏願。這才是所有進入大乘道的思想之精髓。
藏傳佛教在1400多年的曆史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藏傳佛教隨社會發展而得以發展,特別是在如法如律的基礎上,自己皈依的沙彌守持叁十六戒和比丘守持具足戒二百五十叁條等戒律,如呵護雙目一般愛護並守持入法時所許的神聖盟誓。當下我們的佛教教職人員當中存在很多不能嚴守戒律的現象,不僅違反戒律,而且還出現意想不到的怪事,自己對佛法發揚光大製造種種違緣,這些事無論從世間,還是從出世間都無法找出合理的答案,我們佛教教職人員應該慎重考慮,必須回歸到正信正行上來。
珍愛生命是宗教教職人員的根本職責要求,雖然此生有幸獲得了暇滿人身,但是人生苦短,死無定期,死因諸多,我們必須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利樂有情的事業之中去,以弘揚釋迦尊者的正法爲己任,力排內外一切違緣,視生命爲如意之寶,調伏自心,行爲要如法如律,防止本末倒置,精進聞思修,深修戒定慧,以報四重恩,服務社會,造福信衆,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遠離人雲亦雲、不辨是非的愚蠢行爲,走永遠追求真理的光明道路。
中國佛教協會組織這樣的研討會很有現實意義。甘孜州較早前就進行過這方面的研討、教育和引導,依法管理寺廟,依律管理僧人,以倡議的形式向全州寺廟及僧尼明確指出寺廟的基本功能和僧人的基本要求。利用各種機會通過州、縣佛協理事,寺管會成員,向寺廟僧尼要求,佛教教職人員講經說法要如法如律,要有真正調伏人心的灌頂、傳承、竅訣來度化信衆。決不能以自我獲取金錢和物質爲目的,講“經”說“法”,濫竽充數,誤導群衆。要以衆生得利爲價值取向,做任何事情都要明辨是非,正信正行,謹防棄本逐枝,人雲亦雲。當下我州佛教界正在形成“動亂是禍,穩定是福”的思想認識。
我們還要認真思考一個問題,皈依入法以後,根本上師處獲得沙彌戒和比丘戒以後,一天六時都要以戒律爲准則,反思言行是否依律而行,所有僧尼的思想和行爲都應在戒律允諾的範圍之內。盡心盡力學修佛法,爲獲遍知一切的果位如法如律的精進學修。同時,竭盡所能地應用智悲雙運的方法爲信教群衆服務。教育和指導信衆向上向美,棄惡揚善,講解因果不虛的深刻道理。
達紮·尕讓托布旦拉西降措(四川阿壩州佛教協會會長、阿壩達紮寺活佛):
今天,本人有幸與中國叁大語系佛教的大德高僧一起共同討論“佛教的生命觀”,我感到這是我們走向吉祥安樂的征兆。因爲我們已認真關注生命,並舉行這樣的大會來討論“生命”這一主題。生命,其實就是我們千年佛教所關懷、求證、實踐的最根本的命題,也是一個社會,一個家庭,和每一個人最切身的大事。
我們先來看佛教産生的因緣和佛陀的證悟。我們知道,佛祖釋迦牟尼之所以要放棄優裕的生活,放棄尊貴的王位,就是因爲他覺察到了人的生命中有許多無法解脫的苦痛,他出家求道,就是爲著探求生命的奧秘,探求生命脫離痛苦煩惱的可能性。
悉達多王子通過六年的求學和苦修,終于在菩提樹下睹明星而證悟:“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太奇妙啦!他發現,原來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都本來具有大的慈悲,大的智慧,大的德行,都是有光明燦爛的心性。每一個人,包括其他生命都不是這個神那個神創造的,每個生命的本性都是平等的。“皆因妄想分別不能證得。”只要把汙染我們光明本性的妄想、執著等去除,覺悟了,衆生個個是佛。每一個生命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裏。佛陀在菩提樹下的這句話,推翻了一切生命的主宰,揭示了生命無窮的可能性,爲這個世界建立了衆生平等的生命觀,讓我們每一個生命都充滿信心,充滿希望。
我們再來看佛陀一生的教化,他49年的說法,其實都是在討論生命這一命題。佛說的八萬四千法,“聖四谛”就是佛陀用他超凡的智慧洞悉人生的苦,分析苦的原因,找出讓生命獲得快樂、自由、莊嚴的方法。“緣起十二因緣”,進一步揭示了生命的真相,讓我們有信心,有希望去認識,去實踐,去追求生命的永恒意義。緣起理論是佛教所有義理的根源,他告訴我們,宇宙間一切法,一切生命,都是因緣和合,緣生緣滅。所有生命其實是一個整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沒有不依因緣就能獨立生起的事物和生命。每一個人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會影響到這個世界,你內心安詳,善念、善言、善行就會給所有的生命帶來安樂,就會使自己的生命得到提升,如果生命裏充滿對立、仇恨,那受傷害的首先是自己,也會傷害其他的生命。佛教中的“世間法”,就是要讓我們的生命裏,少一些貪婪、瞋恨、無知、傲慢、多疑,多一些智慧、慈悲、寬容。“出世間法”,就是要我們舍棄不真實的,短暫的,有後患的“快樂”,而追求真正的,永恒的,究竟的生命形式。佛教最基本的戒行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殺生”爲百戒之首,要我們認識到生命的珍貴,讓我們尊重生命,珍愛生命。“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就是讓我們的道德完善,言行美好,讓我們的生命聖潔高貴。宗喀巴大師也說:“暇身勝過如意寶,如是得來只一…
《慈心悲願 善待生命——佛教生命觀研討會發言摘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