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次,難得易失如空電”,告誡我們學佛修行之人,人身難得的價值和意義。
佛陀在他爲阿難所說的《入胎經》中,爲我們揭示了生命孕育的奧妙。每一個人生命的孕育,“猶如大海中盲龜遇浮孔”那麼不易。首先要有父母的因緣,有了父母的因緣,才能孕育一個肉身,還要有阿賴耶識的加入,這樣一個肉體和精神結合的生命體,才有孕育的可能。男性以八天一個周期,女性以七天一個周期,生命在母體內的生長和發育,都具有無數奇妙的因緣和不可思議。人身難得易失,所以佛陀反複告誡我們“人生難得,生命珍貴”。
從佛教的産生,佛陀的證悟,佛陀對生命孕育奧妙的揭示,以及佛陀的教化,我們可以認識,佛法其實是一種生命大法,佛教的生命觀就是生命徹底平等,生命無上珍貴。每一個生命,都具有慈悲、智慧和光明的心性。佛法中的戒、定、慧叁學,就是讓我們的生命,在戒行中自由莊嚴,在禅定中自在安詳,並閃耀智慧的靈光。但是,當我們審視五千年的人類文明史,發現地球上一天也沒有停止過戰爭與殺虐。當科技迅猛發展,人們的物欲不斷得到滿足的時候,社會上卻少了良知,這是多麼令人痛心。珍愛生命,尊重生命,是社會和每一個人必須的品質和素養。作爲一個佛陀弟子,有責任去喚醒良知,有勇氣強調理論。用利他、慈悲、榮辱的行爲感化他人,倡導每一個生命都能安享人類文明與智慧,每一個生命,都珍愛自己,珍愛親人,珍愛家國,珍愛宇宙間所有的生命。
提卡達希(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雲南臨滄市佛教協會會長):
今天,我很慶幸能參加佛教生命觀的研討會,我將從南傳佛教的生命觀來談談我對佛教慈悲爲懷、尊重生命的理解和體悟。
一、緣起說與南傳佛教生命觀
南傳佛教教義的基本內容是四谛,而四谛所依據的根本原理則是緣起論。緣起說是佛教思想的核心,是上座部佛教哲學的基本觀點。佛教的所有教義都是從緣起論這個源泉流出來的。關于“緣起說”,“緣起”即“諸法因緣而起”。簡而言之,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對的互存關系和條件,離開關系和條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個事物或現象。人類的生命如此,天地萬物也是如此。
南傳佛教的生命觀認爲天地同根,衆生平等,萬物一體,依正不二。也就是說,宇宙中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聯系、互依共存的一個整體,人類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佛家把對生命的平等尊重擴展到了生物界中的一切有情生物類,主張一草一木皆有佛性,都有其生存的意義和價值,因此,佛教“十戒”之首即爲“不殺生”戒,南傳佛教諸罪當中,殺生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生爲第一。這其中蘊含著南傳佛教戒殺護生、尊重生命的倫理觀。
據南傳佛教律藏所載,南傳佛教戒律也是圍繞著“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這一通戒的原則來確立的,南傳佛教的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之分,體現了對不同修行層次的僧衆的倫理道德要求,是內在的自我約束和外在規範的統一,不僅是止惡的約束,還是行善的督約。不論“五戒”、“八戒”,還是“十戒”,戒殺生都是首戒。其中“五戒”是南傳佛教最基本、最重要的戒規,也是居家信徒必須持守的戒律。
“不殺生”戒體現了南傳佛教的慈悲心以及尊重生命、愛護生命的倫理道德態度,倡導的是每一種生靈都有生存權力的生命觀。從戒殺護生的理念出發,南傳佛教也形成了相應的放生活動。西雙版納總佛寺放生池邊的“放生簡介”牌是這樣說的:“戒殺生是佛教的十戒之首,佛祖釋迦牟尼認爲世間的一切生靈與人是平等的,但是在以人爲主宰的世界中,人們爲了自己的口腹之欲或一時感官快樂無視動物錐心泣血的哀啼,這實在是人類的沈淪和墮落,必將招致嚴重的果報。放生是佛祖倡導的拯救生靈的一種大慈大悲的善行,善行必有善報,善行可以積德,可以得到菩薩的感應和庇護,更重要的是,放生積德的同時也淨化了我們的心靈,培養了愛自然,愛一切生命的博愛之心。二千多年前,人們爲了紀念佛主,把佛主的誕辰四月八日定爲放生日,傣族人民至今仍有放生祈求平安消除災禍,祛病延年的風俗。“殺生造惡惡果報,放生積德善果因。勸君援手救生靈,救得生靈救自身。””
其次,南傳佛教的慈悲爲懷、尊重生命的倫理思想也體現在其“夏安居”製度中。“夏安居”,巴利語稱Vassa,也稱雨安居、結夏、坐夏,早期是印度僧徒于雨期叁個月間禁止外出,以免踩踏莊稼,傷害草木和蟲蟻,而靜居坐禅修習。後來,發展成爲南傳佛教僧團雨季結夏安居叁個月的製度。在信仰南傳佛教的雲南傣族地區,夏安居稱爲“哇薩”,每年傣曆九月至十二月間,正值雨季,傣族信衆有一段爲期叁個月的佛教生活,主要到佛寺聽比庫、住持講經說法,靜坐忏悔並舉行相應的布施活動。由此可見,南傳佛教的夏安居製度對生命,包括小生命是如此的慈悲。
二、南傳佛教生命觀的現實啓示意義
首先,佛家把對生命的平等尊重擴展到了生物界中的一切有情生物,主張一草一木都有其生存的意義和價值。佛教對草木蟲蟻的生命尚且珍視,何況人類的生命呢?因此,有人揚言“自焚是不違背佛教教義”等言論是自欺欺人、不攻自破的。
其次,正如傳印會長在出席雲南西雙版納總佛寺大雄寶殿開光活動期間,與雲南省漢、藏、南傳佛教界人士進行座談時所言,自殺和勸誘鼓勵他人自殺,都違背佛教戒律,也與佛教人身難得、慈悲護生的教義背道而馳。佛教認爲人身難得,既反對殺生,也反對自殺,更倡導護生。對自殺行爲,佛陀有明確的呵責和禁止:“汝等愚癡,所作非法!豈不聞我所說慈忍護念衆生,而今雲何不憶此法?”並製定戒律:“若自殺身,得偷羅遮罪。”因此,所謂“自焚不違背教規教義”的說法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同時,佛教認爲勸誘、鼓勵、贊歎自殺,及爲自殺行爲提供條件和方便,是一種極爲嚴重的罪業。佛嚴厲呵責道:“汝等愚癡!自手殺人、教人自殺,有何等異?!”並製定戒律:“若比丘自手殺人、教人自殺,得波羅夷不共住。”僧人若犯此罪,即喪失了法身慧命,是佛教戒律中最嚴重的罪行,將被永遠逐出僧團,道果無份,死後必墮地獄。
因此,我們廣大的佛弟子一定要明辨正邪,弘揚佛陀正法,正信正行。
貢卻金巴(中國佛教協會理事、甘肅拉蔔楞寺管委會副主任):
藏傳佛教一直具有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曆代高僧大德熱愛祖國、熱愛藏傳佛教,護國利民、弘揚佛法,言行流芳百世,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作爲佛門弟子,要努力挖掘佛教人身難得、慈悲護身的教義,珍惜生命,以此身作爲修行弘法、慈悲航行達到彼岸的唯一殊勝工具。作爲藏傳佛教教職人員,在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進程中,積極開展教義闡釋工作,進一步樹立平等意識、公民意識、法律意識和奉獻意識,爲祖國、爲人民多做貢獻。
一、自焚是違背佛教教義的行爲
佛教認爲人身難得,既反對殺生,也反對自殺,更倡導護生。我佛曾經摒棄自殘傷身、危及生命的苦行僧的極端修行方式,采取中道法,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很多經典都說到,人身難得而有許多功用,應盡義務,善待人生。作爲一個一心向佛的人,自殺或勸誘鼓勵他人自殺,都是違背佛教戒律的行爲,也與佛教人身難得、慈悲護生的教義背道而馳。而且,作爲一名僧人,傷人性命其罪更大,這是因爲六道輪回之中人是最高貴的,人身是最難得的,是寄托“叁寶”和“叁戒律”的生命,僧人更是修持叁寶叁戒律的佛門弟子,遇到任何情況,都不能心存輕賤肉身的念頭。因此,所謂自焚不違背教規教義的說法完全是歪理邪說,作爲一名佛門弟子,我們應當發揚我佛不傷一個微小生命的慈悲心,大力弘揚佛教慈悲爲懷、利世濟民的教旨。
二、要充分認識僧尼參與自焚對傳承佛法具有極大危害性
慈悲爲懷、普度衆生是佛教的基本特征,棄惡揚善、追求覺悟是佛教的基本要求。佛教經曆代高僧大德、萬千僧衆以身作則,傳承發揚這一優良傳統,才得到社會和信教群衆的認可,並創造了繼承和發展的有利條件。佛教的根本在于僧團,僧團的根本在于僧人,僧人的根本在于戒律,戒律至關重要。作爲一名佛教傳承人,護持我佛教法,以教規戒律爲基礎,潛心修佛、專心念經,方能維護、延續、發揚光大藏傳佛教。我們廣大僧尼要以身作則,發揚前輩高僧大德出家不忘愛國,修行不忘濟世的優良傳統,遵守國家法律,依法從事宗教活動,才能保障藏傳佛教健康發展。
叁、要充分發揮寺管會和宗教界人士的積極作用
甘肅省夏河縣發生幾起自焚事件後,我們拉蔔楞寺寺管會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安排,先後選派我寺15名佛學造詣深、群衆威望高的愛國愛教格西在全縣其他23座藏傳佛教寺院中開展了“珍愛生命反對自焚,維護穩定反對分裂”爲主題的巡回宣講活動。格西們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解嘉木樣大師有關反對自焚、維護穩定的講話精神及有利于社會發展、時代進步和健康文明的宗教教義,切實引領大家走上一條如法如律、棄惡揚善、弘法利生、報國爲民的正確道路,及時穩定了群衆和僧人的思想情緒,有效維護了全縣藏傳佛教領域和諧穩定。作爲寺管會成員和宗教界人士,要自覺接受、堅決擁護黨和政府的領導,要率先垂範、模範遵守和執行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用自身良好的思想、言行積極向信教群衆做好疏導和解釋工作,正確闡釋佛教的內涵和教義,積極倡導佛教的和諧理念。教育僧尼認識到任何國家的宗教團體和個人都不能超越所在國家的法律約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既沒有法外之人,也沒有法外之僧。廣大僧尼要秉持教規戒律,以教規戒律爲基礎,在憲法和法律的範圍內開展活動。宗教團體和宗教界人士要充分發揮黨與政府在信教群衆的橋梁紐帶作用,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愛國愛教的…
《慈心悲願 善待生命——佛教生命觀研討會發言摘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