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污秽或清净,都取决于众生自身的善或者恶。
佛陀是真理的发现者,犹如暗夜中的一盏明灯,扫除了无尽的黑暗,为我们生命的提升和解脱指明了方向。文殊菩萨的智慧与慈悲,恰如车之两轮,而我们每一个佛弟子的心,就是连接两轮的轴心。学佛的过程就是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生命实践。只有在佛法智慧的观照下,广利人天的悲愿,才能开出洁净的莲花,才能结出菩提的硕果。
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众生能听闻佛法,践行佛道,真正走上智慧之路,我们的社会才会越来越和谐,国家才会越来越富强,人民才能越来越安乐,世界才会越来越和平。
道慈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
今天,我们在这里围绕“慈心悲愿,善待生命”这个主题,重温佛陀教诲,本着宗教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观音菩萨的慈悲观与佛教的生命观,劝诫漠视生命的不理性行为!
观世音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大悲怙主,浙江的普陀山与西藏的布达拉宫都是著名的观世音菩萨道场,因此,我国自古就有“家家观世音”的美谈。观世音菩萨常现三十二应身,施十四无畏,为众生解救各种灾难,满足众生对寿命与快乐的二种需求,无不是为了呵护众生的色身,成就众生的慧命。这既是观音菩萨的悲智行愿,也是广大佛教行者的修行志向和社会职责。
在普陀山不肯去观音院前有一块明万历年间所立的“禁止舍身燃指”碑,碑文指出:“观音慈悲现身说法是为救苦救难,岂肯要人舍身燃指。今皈依佛教者信心修众善行自然圆满,若舍身燃指,有污禅林,反有罪过。为此立碑示谕,倘有愚媪村氓敢于潮音洞舍身燃指者,住持僧即禁阻,如有故犯,定行缉究。”
这是历代官方护持佛法,以观音慈悲本怀,劝禁舍身的实例。据《普陀洛迦山志》记载,观世音菩萨曾经在普陀山莲花洋显应圣迹,救助舍身跳海的莽撞少年,救助遇难者并奖劝他行医济世、救人生命;有现代人蒙观世音菩萨解救苦难,有求必应的真实事迹。在普陀山还有一则脍炙人口的故事——“郭沫若改联救少女”……很多灵感事迹不胜枚举。
从官方禁止舍身到观世音菩萨显圣救助舍身者的事实说明,以敬佛报恩的理念舍身尚不许可,何况因为其他事由而自杀呢?从观音菩萨救助遇难者并奖劝行医济世、现代人蒙菩萨解救危厄重获生命,到郭沫若改联救少女,无不说明一切众生的生命是最珍贵的,人人本来具足的佛性是最神圣的,救人生命是菩萨的本怀,求生与救命是人性的本能,故佛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佛教的生命观是“人身难得”。佛陀曾经苦口婆心地用种种譬喻告诫弟子们,人身难得!一是“机缘喻”:有“高山垂线穿针”喻,有“盲龟值入浮木孔”喻,说明得人身的机会万分不容易。二是“数量喻”:即“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三是“时间喻”:有“历经七佛世仍然难脱蚁身”喻,说明得人身是万古一瞬的因缘。而且天道、鬼道、地狱道寿命都很长,人的寿命很短,人身难得而易失。
佛教的人生观是“无我利他”。用般若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放下对我的一切知见、一切所有的执着,达到无我的境界,以无我的精神去做利他的事业,积聚福德智慧资粮,实现人生价值。佛教讲无我利他,不是教人们修无益的苦行,而是为了救济众生,去大慈、大悲、大喜、大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更不是让人无谓地自毁生命!所谓“无我利他”,就是以无我的境界登上解脱道,以利他的功德圆成菩萨道。能达到无我的境界,就能做到“依正不二”,自觉主动而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然,并且和谐相处,历境练心,自在生活,于一切来自社会与自然的“生法二忍”中获得解脱。能够悲智双运、积极利他,则是更高尚的菩萨道行,将得到社会大众乃至一切众生的欢喜赞叹,从而将有限的人生回向无上的圆满菩提。
因此,我们认为,凡僧人自杀者,当如佛陀呵责:“这些比丘非相应法、非随顺行、非威仪、非沙门行、非清净行、非所当为。”若僧人以种种方法煽动、教唆、胁迫自杀,是比丘波罗夷罪,是菩萨波罗夷罪。若白衣这样做,虽不属于佛戒所摄,但是同样结性罪,害人者以不可告人之目的遭阿鼻之报;自杀者以一时迷茫恒受九横之苦。
我怀着悲悯的心情呼吁佛教界三大语系的四众弟子们,精诚团结,依教奉行,珍爱生命,反对自杀。严持三皈五戒,以圆满的人生实现生命的解脱,励行四摄六度,在利他服务的实践中圆满菩萨道行,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
慧深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九华山佛教协会会长):
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有感于人的生老病死,从而走出宫城,苦行林中六年麦麻生活,终于在菩提树下成正等正觉,成为佛教宗主。佛成道后,说法四十九年,总不离善业二字。而在诸善业中,第一等重要的就是对待生命的态度,也即是对待人的态度。
自有社会以来,人类对于生命的杀戮从来就没有停歇,国与国之间争夺土地而爆发的战争,人与人之间为争夺财产而发生的争斗,即便是太平盛世,各种谋杀他人生命的现象也屡禁不止。战争是杀生,暴力、杀人放火是杀生。所有这一切,都是造成人类社会不安定的重要根源。
正如佛所证悟,生命是苦的,六道轮回成为生命苦难的一个万劫不复的牢笼,但是,在六道轮回中,只有人才可以向四圣转化。在这里,人既是解脱的主体,又是解脱的对象。大乘佛教不仅讲人的解脱,更提倡大乘菩萨行,宣扬普渡众生,帮助众生在宝贵的生命中实现自我解脱。而在这解脱的过程中,人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这种对人的自尊自信在佛教很多经典中都得到阐述。如佛教流传中国的第一部经典《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六章说:“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普贤行愿品》云:“人是福田,能生一切诸善果故……如是一切贤圣道果,皆依于人而能修证。”
生命如此珍重,人生如此难得,保护生命,善待生命,不仅是一切进步理论都共同宣扬的基本道德,更成为佛教徒的首要戒律。
《佛说十善业道经》是一部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在这部经典中,佛特别强调人对待生命的态度。所谓十善,就是作为人之为人所应有的道德。其中第一条就是不杀生。我们知道,世界是由众缘和合而生,所有的生命都有着同等的意义,每一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各种生命的相互衍生,正所谓“此有则彼有,此生由彼生”。从这个意义来说,佛教宣扬广泛的众生平等,不仅人与人之间,人与万物之间也是平等的。这是佛教对自然界生物和无生物尊严的确认,是对自然界的敬重、悲切和摄护,这对我们今天关爱生命、关爱自然,以及可持续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启示。
《佛说十善业道经》中,佛在说十善业的同时,又举十恶业,十恶业亦以杀生为首恶。由此可见,一切以种种方式夺取人类及其他众生生命的行为,都应该被认为是佛教中最大的善恶,恶中之恶。不仅如此,佛教所制定的最基本的戒律五戒中之第一条也是“不杀生”。
走出宫城的释迦牟尼既认为人生为苦,他走入苦行林中,是为引导人们走出世道路,摆脱生命中的苦难,但决没有鄙视生命、厌恶人生的倾向。从佛教所有的经典来看,佛教对生命倍加珍惜,“人身难得,万劫不复”。这一切,都在五戒和十善中得到充分的阐述。所以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中把五戒十善业比喻为“通往人天的护照”。我们为了成就人天果报,我们就必须持五戒,修十善。只有这样,来生才能继续做人,或者升天,乃至解脱。
佛教反对杀生,这杀生一义,当然也包括自杀。
传印会长在最近的一次谈话中列举了佛对自杀者的呵责。当有人因为感叹生命的无常观和苦空观而产生厌世思想,并以了却自己的生命来结束人生之苦时,佛严正指出,“汝等愚痴!”佛明确指出,自手杀人与教人自杀,并无二异。教人自杀者,即是杀生,这同样犯下大恶,与十善、五戒背道而驰。针对这一现象,为防止自杀或教人自杀,佛特别制定戒律:“若教人杀,若教自杀,誉死赞死……如是种种因缘,彼因是死,是比丘得波罗夷不共住。”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佛山之一,是地藏菩萨的道场。长期以来,九华山与藏地佛教一直有着密切的来往,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民国二十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曾朝礼九华山;民国二十一年,藏传佛教章嘉呼图克图朝礼九华山,礼谒地藏塔,举行讲经法会,参观化城寺等一系列活动;1959年,中佛协会长喜饶嘉措来九华山考察,在祇园寺讲经,并向僧众布施。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和平共处的根本原则,而对他人及自身生命的关爱,则是人类大爱的最高境界。
四川藏区僧人自焚事件发生后,个别别有用心者竟视佛教根本戒律于不顾,妄称自焚“完全没有违反佛教杀生的教义”,甚至誉之为“造大善业”,是“举世罕见的高尚行为”等。对此,我们除对这种悖论表示最大的蔑视的同时,也对这种从理论上教唆他人毁灭生命的行为表示最严厉的谴责。因无明而上当受骗自毁生命者所产生的一切恶果,也必定由其教唆者受报。
卓新平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
宗教作为人类的精神信仰,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对“生命”的重视,体现在对生命的关爱和拯救上。这尤其在佛教“不杀生”的观念上得到了典型体现。此外,基督教所主张的拯救精神,也是强调对生命的关爱和拯救。在中国文化中,特别是中国宗教全面表达了“重生”、“惜生”、“贵生”、“养生”的宗教观和人生观。爱惜生命,这是宗教信仰对人生态度的基本…
《慈心悲愿 善待生命——佛教生命观研讨会发言摘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