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心悲願 善待生命——佛教生命觀研討會發言摘要▪P4

  ..續本文上一頁的汙穢或清淨,都取決于衆生自身的善或者惡。

  佛陀是真理的發現者,猶如暗夜中的一盞明燈,掃除了無盡的黑暗,爲我們生命的提升和解脫指明了方向。文殊菩薩的智慧與慈悲,恰如車之兩輪,而我們每一個佛弟子的心,就是連接兩輪的軸心。學佛的過程就是上求菩提、下化衆生的生命實踐。只有在佛法智慧的觀照下,廣利人天的悲願,才能開出潔淨的蓮花,才能結出菩提的碩果。

  只有當越來越多的衆生能聽聞佛法,踐行佛道,真正走上智慧之路,我們的社會才會越來越和諧,國家才會越來越富強,人民才能越來越安樂,世界才會越來越和平。

  道慈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普陀山佛教協會會長):

  今天,我們在這裏圍繞“慈心悲願,善待生命”這個主題,重溫佛陀教誨,本著宗教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以觀音菩薩的慈悲觀與佛教的生命觀,勸誡漠視生命的不理性行爲!

  觀世音菩薩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大悲怙主,浙江的普陀山與西藏的布達拉宮都是著名的觀世音菩薩道場,因此,我國自古就有“家家觀世音”的美談。觀世音菩薩常現叁十二應身,施十四無畏,爲衆生解救各種災難,滿足衆生對壽命與快樂的二種需求,無不是爲了呵護衆生的色身,成就衆生的慧命。這既是觀音菩薩的悲智行願,也是廣大佛教行者的修行志向和社會職責。

  在普陀山不肯去觀音院前有一塊明萬曆年間所立的“禁止舍身燃指”碑,碑文指出:“觀音慈悲現身說法是爲救苦救難,豈肯要人舍身燃指。今皈依佛教者信心修衆善行自然圓滿,若舍身燃指,有汙禅林,反有罪過。爲此立碑示谕,倘有愚媪村氓敢于潮音洞舍身燃指者,住持僧即禁阻,如有故犯,定行緝究。”

  這是曆代官方護持佛法,以觀音慈悲本懷,勸禁舍身的實例。據《普陀洛迦山志》記載,觀世音菩薩曾經在普陀山蓮花洋顯應聖迹,救助舍身跳海的莽撞少年,救助遇難者並獎勸他行醫濟世、救人生命;有現代人蒙觀世音菩薩解救苦難,有求必應的真實事迹。在普陀山還有一則脍炙人口的故事——“郭沫若改聯救少女”……很多靈感事迹不勝枚舉。

  從官方禁止舍身到觀世音菩薩顯聖救助舍身者的事實說明,以敬佛報恩的理念舍身尚不許可,何況因爲其他事由而自殺呢?從觀音菩薩救助遇難者並獎勸行醫濟世、現代人蒙菩薩解救危厄重獲生命,到郭沫若改聯救少女,無不說明一切衆生的生命是最珍貴的,人人本來具足的佛性是最神聖的,救人生命是菩薩的本懷,求生與救命是人性的本能,故佛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佛教的生命觀是“人身難得”。佛陀曾經苦口婆心地用種種譬喻告誡弟子們,人身難得!一是“機緣喻”:有“高山垂線穿針”喻,有“盲龜值入浮木孔”喻,說明得人身的機會萬分不容易。二是“數量喻”:即“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叁是“時間喻”:有“曆經七佛世仍然難脫蟻身”喻,說明得人身是萬古一瞬的因緣。而且天道、鬼道、地獄道壽命都很長,人的壽命很短,人身難得而易失。

  佛教的人生觀是“無我利他”。用般若智慧照見五蘊皆空,放下對我的一切知見、一切所有的執著,達到無我的境界,以無我的精神去做利他的事業,積聚福德智慧資糧,實現人生價值。佛教講無我利他,不是教人們修無益的苦行,而是爲了救濟衆生,去大慈、大悲、大喜、大舍,難忍能忍、難行能行,更不是讓人無謂地自毀生命!所謂“無我利他”,就是以無我的境界登上解脫道,以利他的功德圓成菩薩道。能達到無我的境界,就能做到“依正不二”,自覺主動而積極地適應社會、適應自然,並且和諧相處,曆境練心,自在生活,于一切來自社會與自然的“生法二忍”中獲得解脫。能夠悲智雙運、積極利他,則是更高尚的菩薩道行,將得到社會大衆乃至一切衆生的歡喜贊歎,從而將有限的人生回向無上的圓滿菩提。

  因此,我們認爲,凡僧人自殺者,當如佛陀呵責:“這些比丘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爲。”若僧人以種種方法煽動、教唆、脅迫自殺,是比丘波羅夷罪,是菩薩波羅夷罪。若白衣這樣做,雖不屬于佛戒所攝,但是同樣結性罪,害人者以不可告人之目的遭阿鼻之報;自殺者以一時迷茫恒受九橫之苦。

  我懷著悲憫的心情呼籲佛教界叁大語系的四衆弟子們,精誠團結,依教奉行,珍愛生命,反對自殺。嚴持叁皈五戒,以圓滿的人生實現生命的解脫,勵行四攝六度,在利他服務的實踐中圓滿菩薩道行,爲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做出應有的貢獻。

  慧深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安徽省九華山佛教協會會長):

  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有感于人的生老病死,從而走出宮城,苦行林中六年麥麻生活,終于在菩提樹下成正等正覺,成爲佛教宗主。佛成道後,說法四十九年,總不離善業二字。而在諸善業中,第一等重要的就是對待生命的態度,也即是對待人的態度。

  自有社會以來,人類對于生命的殺戮從來就沒有停歇,國與國之間爭奪土地而爆發的戰爭,人與人之間爲爭奪財産而發生的爭鬥,即便是太平盛世,各種謀殺他人生命的現象也屢禁不止。戰爭是殺生,暴力、殺人放火是殺生。所有這一切,都是造成人類社會不安定的重要根源。

  正如佛所證悟,生命是苦的,六道輪回成爲生命苦難的一個萬劫不複的牢籠,但是,在六道輪回中,只有人才可以向四聖轉化。在這裏,人既是解脫的主體,又是解脫的對象。大乘佛教不僅講人的解脫,更提倡大乘菩薩行,宣揚普渡衆生,幫助衆生在寶貴的生命中實現自我解脫。而在這解脫的過程中,人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價值。這種對人的自尊自信在佛教很多經典中都得到闡述。如佛教流傳中國的第一部經典《佛說四十二章經》第叁十六章說:“人離惡道,得爲人難。既得爲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爲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普賢行願品》雲:“人是福田,能生一切諸善果故……如是一切賢聖道果,皆依于人而能修證。”

  生命如此珍重,人生如此難得,保護生命,善待生命,不僅是一切進步理論都共同宣揚的基本道德,更成爲佛教徒的首要戒律。

  《佛說十善業道經》是一部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在這部經典中,佛特別強調人對待生命的態度。所謂十善,就是作爲人之爲人所應有的道德。其中第一條就是不殺生。我們知道,世界是由衆緣和合而生,所有的生命都有著同等的意義,每一種生命,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各種生命的相互衍生,正所謂“此有則彼有,此生由彼生”。從這個意義來說,佛教宣揚廣泛的衆生平等,不僅人與人之間,人與萬物之間也是平等的。這是佛教對自然界生物和無生物尊嚴的確認,是對自然界的敬重、悲切和攝護,這對我們今天關愛生命、關愛自然,以及可持續發展都有著極大的啓示。

  《佛說十善業道經》中,佛在說十善業的同時,又舉十惡業,十惡業亦以殺生爲首惡。由此可見,一切以種種方式奪取人類及其他衆生生命的行爲,都應該被認爲是佛教中最大的善惡,惡中之惡。不僅如此,佛教所製定的最基本的戒律五戒中之第一條也是“不殺生”。

  走出宮城的釋迦牟尼既認爲人生爲苦,他走入苦行林中,是爲引導人們走出世道路,擺脫生命中的苦難,但決沒有鄙視生命、厭惡人生的傾向。從佛教所有的經典來看,佛教對生命倍加珍惜,“人身難得,萬劫不複”。這一切,都在五戒和十善中得到充分的闡述。所以聖嚴法師在《戒律學綱要》中把五戒十善業比喻爲“通往人天的護照”。我們爲了成就人天果報,我們就必須持五戒,修十善。只有這樣,來生才能繼續做人,或者升天,乃至解脫。

  佛教反對殺生,這殺生一義,當然也包括自殺。

  傳印會長在最近的一次談話中列舉了佛對自殺者的呵責。當有人因爲感歎生命的無常觀和苦空觀而産生厭世思想,並以了卻自己的生命來結束人生之苦時,佛嚴正指出,“汝等愚癡!”佛明確指出,自手殺人與教人自殺,並無二異。教人自殺者,即是殺生,這同樣犯下大惡,與十善、五戒背道而馳。針對這一現象,爲防止自殺或教人自殺,佛特別製定戒律:“若教人殺,若教自殺,譽死贊死……如是種種因緣,彼因是死,是比丘得波羅夷不共住。”

  九華山是中國佛教四大佛山之一,是地藏菩薩的道場。長期以來,九華山與藏地佛教一直有著密切的來往,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民國二十年,十叁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曾朝禮九華山;民國二十一年,藏傳佛教章嘉呼圖克圖朝禮九華山,禮谒地藏塔,舉行講經法會,參觀化城寺等一系列活動;1959年,中佛協會長喜饒嘉措來九華山考察,在祇園寺講經,並向僧衆布施。

  愛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也是人類和平共處的根本原則,而對他人及自身生命的關愛,則是人類大愛的最高境界。

  四川藏區僧人自焚事件發生後,個別別有用心者竟視佛教根本戒律于不顧,妄稱自焚“完全沒有違反佛教殺生的教義”,甚至譽之爲“造大善業”,是“舉世罕見的高尚行爲”等。對此,我們除對這種悖論表示最大的蔑視的同時,也對這種從理論上教唆他人毀滅生命的行爲表示最嚴厲的譴責。因無明而上當受騙自毀生命者所産生的一切惡果,也必定由其教唆者受報。

  卓新平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

  宗教作爲人類的精神信仰,其在現實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維度,就是對“生命”的重視,體現在對生命的關愛和拯救上。這尤其在佛教“不殺生”的觀念上得到了典型體現。此外,基督教所主張的拯救精神,也是強調對生命的關愛和拯救。在中國文化中,特別是中國宗教全面表達了“重生”、“惜生”、“貴生”、“養生”的宗教觀和人生觀。愛惜生命,這是宗教信仰對人生態度的基本…

《慈心悲願 善待生命——佛教生命觀研討會發言摘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