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心悲願 善待生命——佛教生命觀研討會發言摘要

  慈心悲願 善待生命——佛教生命觀研討會發言摘要

  聖輝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湖南省佛教協會會長):

  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毗舍離教導衆比丘修習“不淨觀”,即觀察自己和他人的身體皆汙穢不淨,以通達無我,對治貪欲。弟子們雖依教奉行,但沒有正確領會佛陀的教誨,導致“厭患身命,愁憂不樂,歎死贊死勸死”現象發生;還有比丘或索刀繩,或服毒藥而自殺。所以佛陀慈悲,製定殺戒:任何比丘不管是殺人還是自殺,不管是教唆殺人還是教唆自殺,皆犯重戒。

  痛心的是,兩千五百五十多年後的今天,個別地方發生了佛教徒的“自焚”事件。自焚者中,最小的只有18歲,活生生的生命,自焚者就以極端的方式引火燒身,瞬間葬身火海,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震驚!令人痛惜!因爲佛教非常熱愛生命、珍惜生命,認爲生命是實踐佛陀慈悲濟世的教義,借假修真、轉迷開悟、廣度衆生的資糧。所以無視生命的行爲,不僅嚴重違背了佛教的慈悲教義,更是對佛教根本戒律的糟蹋。佛陀當年不僅親自製定了殺戒,而且涅槃時留下了“以戒爲師”的最後教誨。故戒,就是佛法住世的根本,戒在則佛教在!所以戒律,二千五百多年來,對于佛教徒來說,不但是每個佛教徒應奉行的基本行爲准則和道德規範,而且也是檢驗佛教徒與佛教教義相應和不相應的標准。

  漢語系佛教奉行的《梵網經戒本·第一殺戒》:“佛言: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贊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衆生。而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波羅夷”,意譯爲“極惡”,又稱“斷頭”,即人若斷頭而不可救治之意,是佛戒中的根本重罪。巴利語系佛教奉行的《五學處》第一條,就是離殺生學處。譯成漢語爲不殺生戒,就是戒除殺生的學處。藏語系佛教奉行《叁昧耶戒》。因爲叁昧耶,是諸佛平等本誓的悲願,就是過去的一切佛他所發的願,一切諸佛本來的誓願叫叁昧耶;如果你現在學佛,也要跟過去的佛一樣發願,你發的願要和佛發的願一致,這叫平等本誓,這個戒叫叁昧耶戒。叁昧耶戒的最根本所在,即不得不饒益衆生。就是說受了叁昧耶戒,非利益衆生不可,如果不利于衆生,不管修的什麼法,都違背了叁昧耶戒。所以,不得不饒益衆生,這是密教的落足點,如果不但沒有饒益衆生,反而贊歎、教唆人自殺,就犯了“叁昧耶”戒。

  盡管佛教有顯密之分,但無論顯教、密教信衆,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不管是漢地的《比丘具足戒》、南傳的《五學處》、藏地的《叁昧耶》,戒律的精神是一致的。所以《大智度論》雲:“諸余罪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

  人類文明發展至今日,珍惜和尊重生命已成爲全人類的共識,而暴力和恐怖則是文明社會的大敵和大痛。個別地方多起自焚事件的出現,不但是對佛教慈悲濟世教義的背離,犯了佛教的根本大戒,更是對人的尊嚴的踐踏。在曆史上,佛教徒都是奉行和平的典範,都知道離開和平,世界上的一切事業都不能成就,連佛法也不能久住。中國佛教盡管有漢語系、藏語系、巴利語系之分,但都是“同根相生,一脈相承”的一個整體。“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所以,作爲佛教徒,對這種違反佛陀親自製定的殺戒,踐踏人性的“自焚”極端行爲,要堅決起來製止,並對生命的白白斷送,表示深深的痛惜。同時真誠的希望我們佛教徒,不要聽信與佛陀慈悲的教義和根本戒律精神不相應的所謂:僧人自焚從動機和目的上看,沒有違反佛教禁止殺生的教義,而是爲了他人的福祉和利益,符合佛教的“利他精神”的顛倒之言。

  因爲偉大的佛陀,一直慈悲教導我們“得人身並行持善法者,如同我手上的塵土般稀少,而未得人身、行持惡業者,猶如十方世界大地之土般衆多”。這兩句話,就是佛陀教誨我們要愛護人生,珍惜此身,因佛法因果分明,只有奉行五戒,才能得人身,如果作惡毀戒,就要失去人身。那些違背佛教因果的人,不但不心懷慈悲,去勸止“自焚”的行爲,救度人的生命;反而贊歎說是“利他精神”,真是罪過無邊。什麼是利他精神?簡單概括,就是利益衆生的精神!而自焚者于國于教既沒有做出功德,于修行又沒有得到證悟,于社會和人民,更沒有做出貢獻,對自己的父母也沒有盡到孝順,對衆生更沒有利益……而且在這個世界上,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成佛作祖要靠生命去實現,普度衆生也要靠生命去實現,報四恩更要靠生命去實現,如果連生命都失去了,還怎麼去“利他”。所以作爲佛教徒應慈心悲願,善待生命。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分明,曆曆在目。所以作爲一個佛教徒,不但要愛國愛教,還必須講因果、講持戒、講修行、講度衆生,這樣才是一個合格的佛教徒。

  佛經雲:“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善惡存乎一念間,止惡揚善就是修行,就是弘揚佛法,就是饒益衆生。現在正是我們愛國愛教的大好時機,因爲中國共産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的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曆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是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所以在這非常殊勝的時節因緣中,我們要虔誠祈禱佛菩薩加持,祖國繁榮富強、人民幸福、世界和平,祈願個別地區發生的違背佛教教理和人類人性的自焚悲劇不會再重演,加持我們大家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夢想,去作出奉獻!

  淨慧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

  人世間最寶貴的就是生命,佛教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在一切有情衆生之中只有人能修行解脫,所以佛陀慈悲開示,要佛弟子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時更要慈愛他人的生命。當今世界,自殺已經成爲最爲危險的現象,不但社會上因挫折壓力而自殺者越來越多,而且受各種邪惡極端組織蠱惑脅迫而自殺的人亦爲數不少。我們身爲佛子,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謹遵佛陀教誨,慈悲爲懷,關愛生命,護持淨戒,不自殺生,亦不教唆他人犯殺生戒。

  一、衆生平等,善待生命

  生命從何而來,死後又歸何處?這是人類永恒追尋的話題。孔子講:“未知生,焉知死”,體現出儒家對現實人生和生命價值的重視。佛教進而探究人生的實相,追求生命的本原,提出了緣起論、佛性說,以及六道輪回、生死解脫等完整的理論和修行方法。

  四聖谛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于鹿野苑所宣講的四種修學法門,是佛教理論和修行解脫的基石。四聖谛中首先是苦谛,講人生是苦,生命是無常的。人生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盛等八種苦,包括叁個方面,即人自身因身心的變化而發生的生老病死苦,外界因物欲的得失而發生的求不得苦,以及社會關系方面眷屬朋友分離、仇敵冤家共住等痛苦。在所有痛苦中,最終又歸結爲“五蘊盛苦”,五蘊熾盛如火,所以苦海無邊。佛教是最平實的,就是要解決現實人生是苦這一根本問題,所以真正的佛教徒從不介入有違慈悲濟世精神的活動,而是以超然出世的品格利樂一切有情。

  緣起思想是佛教教義的根本,其經典概括是《阿含經》中所說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萬事萬物都是相互依存、相待而有,一切法皆依賴一定的條件而産生和消亡。一切生命都由衆多因緣聚集以及因果聯系而存在,蘊、處、界是組成生命的要素,包含了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由色、受、想、行、識五蘊,隨六處而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認識作用,以及地、水、火、風四大,從不同側面論證了有情衆生是色與心,物質與精神和合的存在。

  由緣起論可以推知,一切生命都是因緣而生,有生必有死,這是亘古不變的客觀規律。有情生命是有限的,死後亦非斷滅而歸于無。《成唯識論》雲:“若法能生,必非常故。諸非常者,必不遍故。”一期生命的結束,並不意味著永恒生命的結束,而是新的一期生命的開始。有情生命有前生、有今生、有來生,生命輪轉的方向,完全是由自己所作的業決定的,在六趣中生生死死輪回不息,唯有聖者才能解脫生死,出離輪回之苦。

  透過佛教緣起論,進而可以通達諸法平等無自性,即平等一如的法性。大乘佛教進而認爲,一切衆生皆具有清淨的如來藏佛性,衆生與佛是平等的,一切衆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梵網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 。”平等的生命觀要求我們要善待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時更要慈愛善待一切衆生的生命,不可任意剝奪他人的生命甚至是動物的生命。人的生命最爲寶貴;要珍惜自己有限的生命,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解決生命的痛苦,最終達到生死的解脫。

  二、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佛教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六道中的衆生只有人能夠值遇佛法,修行解脫。六道輪回是佛教信仰的基礎,佛教認爲,生命的存在形式有六種,衆生因爲自身的善業和惡業,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惡鬼道、地獄道等六道之中流轉往複,此死彼生,了無出期。

  在六道之中,人道衆生具有其他各類生命所無法比擬的殊勝之處。叁惡道衆生因爲寒熱苦、殘殺苦、饑渴苦等衆苦煎逼,苦多于樂,故無法修學佛法。阿修羅道衆生則瞋恨心重,多數時間都在與天爭鬥,所以也無暇修學善法。天道衆生多爲五欲塵心所染,過分貪著享樂,亦無法修行。太苦無力修行,太樂又易于貪著享受,只有人道苦樂參半,有時間思考人生,…

《慈心悲願 善待生命——佛教生命觀研討會發言摘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