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不會讓鏡子本身消失,鏡子還會照樣映現出其它任何物品,因此,同樣道理,
321(續)高月明:如同純淨的鏡子是永遠不能被真實的表達出來,而只能通過映照出的其他物品的存在而被推斷出來的一樣,創造出世間一切幻相的"見性"也不能被世間任何現象真實的表達出來,表達的只能是一種"反指"性的推斷,例如:純淨鏡子的存在只能因爲鏡中的"蘋果"的存在而被"斷定"出來,
322(續)高月明:而"見性"的存在也只能因爲你能見到八種現象的存在而被"斷定"出來,由此,當把八種現象歸還于産生它的源頭後,一定還會剩下一個能見之性的東西,"這個"就是見性。見到這個就是"明心見性",因此,佛祖對阿難以推斷性的說明方法說: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
323(續)高月明:八還辯見結束後,阿難又追問佛祖:我雖識知此見性無還,雲何得知是我真性?解釋:我雖然明白了是有個還不掉的見性,但這又怎麼證明"這個"就是我的真心自性呢?然後佛祖總結了一句非常關鍵的、不可思議的話: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雲何非汝。這句奇奇怪怪的話是什麼意思呢?
324(續)高月明:佛祖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你"不能看見"我不去看任何物時的"見性"所在之地,那麼"這個"自然不是任何的"物",既然不是物(幻相),當然就是非物,非物即是非幻,即是真心自性。爲了理解這句在邏輯上幾乎無法理解的話,接下來,我們先看阿難爲什麼會提出這個提問,
325(續)高月明:阿難雖然明白了是有一個無處歸還的東西,但是正所謂眼見爲實,阿難及大衆一直認爲這個東西應該是個"東西",即應該是在某一處,有一定形象可以被看到的"物",因此阿難還是追問佛祖如何證明這個就是我的真心自性?接下來佛祖爲了證明這個東西不是"物",是無法被見到的,而說:
326(續)高月明:第一、現在,你阿難與我共同看遠及的日月星辰、水陸空行、山川河流,近處的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岩石等等,這一切物象無非都是你的心分別出的幻相,即心生幻相(原文:種種形象,無非前塵,分別留礙),那麼在這些物象當中,那個是"物",那個又是我(或者你)的"見性"呢?
327(續)高月明:第二、你阿難和我(佛祖)可以清楚的看到:從日月星辰到山脈河流,再到種種光色都是物,都不是能見到這一切的"見性",又看樹木河流、草芥人畜也都是物而不是"見性"。從遠至近,所有物象自有不同差別,但都是被你的"見性"所見到的。雖然物象有千差萬別,但你的見性卻並無差別。
328(續)高月明:第叁、如果"見性"是個物體,那麼你阿難就可以看到"我的見性"是什麼樣子了,可是你現在在眼前的這些萬物當中可以看見我的"見性"是什麼形象嗎?(答案是:不能)。第四、假設如果說,你、我共同去看樹木山川時,
329(續)高月明:那麼你、我的見性是與樹木山川相合在一起的(即遍于一切樹木山川),而這時暫且可以說,你看到了樹木山川的同時也就等于看到了我的見性,那麼,當我不去看樹木山川時,你是否可以看見一個我不去看樹木山川時的東西(見性)的存在嗎?(答案是:不能)
330(續)高月明:第五、假設你阿難真的見到一個我不去看樹木山川時的一個見性的所在,那麼現在在場的其他大衆也可以看到我的這個見性了,然而,事實情況是,其他大衆並沒有見到我不看山川樹木時的一個見性的存在,因此你阿難見到的一定不是我的見性。
331(續)高月明:第六、如果你阿難看不到我不去看山川河流時的一個"見性"的存在,那麼這個東西(見性)自然就不是一個可被看到的"物",既然不是物,就是非物,非物即是"真心自性"。爲了更清楚明白的理解上文,即"爲什麼見性是不可見的",下面我再用鏡子的比喻加以清楚說明:
332(續)高月明:比喻:在有鏡中蘋果物象存在的情況下,就必定存在一個能映照出這蘋果物象的"鏡子"的存在,同時"鏡子本身"是不可見的,而對鏡子存在的證明可以是:如果你看不到一個沒有影像的東西(即不見之地),那麼這個被推測出來的東西就一定是不可被看到的"鏡子",以此比喻而說:
333(續)高月明:如果你看到了樹木河流,以及感知到自己正活生生的活著,那麼就一定存在一個能去感知到(或者說承載)這一切的東西的存在(你看到了這個世界就等于如同是在"鏡子中映照出了萬物"),如何在幻相中證明這個東西(非幻)的存在呢?用一句不可思議的話來說就是:
334(續)高月明:如果你看不到一個不去看萬物時的東西,這個被推斷出來的不可見的東西一定是生出這萬物,即"能生萬物"的自性。這個就是明心見性。正如在<壇經>中六祖慧能說:"何其自性,能生萬物"。能生萬物的東西,當然、也一定不是萬物中的一個"物",當然是不可被看到的,
335(續)高月明:注意:不但是眼前萬物,即便是看到眼前萬物的眼睛也是萬物中的一個"物",因此,佛祖爲證明真心的存在,即是證明"見性"是不可被看見的"非物"而對阿難說:"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雲何非汝"。
336問:當看到"五蘊明明幻,衆生處處癡;佛法無多子,但得德行足"這句話時感到,如果對任何事情都不積極追求,活著豈不一點樂趣都沒有了嗎?另,請問:"佛法無多子,但得德行足"是什麼意思?
337(續)高月明:所以由此說,離苦的方法是"無失",而要想無失只有"無欲"(即:如果沒有任何欲望,就永遠不會有"失去"事情發生,就不會出現任何的苦)。那麼問題的關鍵是:一個人爲了離苦而滅除任何欲行不行?答:不行。因爲學佛學的不是徹底的"無欲"(發菩提心也是欲),學佛的目的是離苦。
338(續)高月明:就是說,第二、雖然"苦"源于欲望的沒有被實現,但請注意:不是完全的無欲就是樂,"樂"恰恰是源于欲望的"被實現"。因此在本質上,離苦的方法與除欲無關,那與什麼有關呢?下面,我們先看一下,是什麼會導致一個人"苦"的?
339(續)高月明:答:苦的源頭不是欲,而是貪欲。例如:金錢是造福人們美好生活的財富,權力是治國安邦和懲惡揚善的工具。如果一個人把金錢權力變成滿足個人貪欲的工具,他就會不折手段的癡迷在金錢權力上,會讓他作惡多端,最終把自己推進地獄,受無盡苦。因此離苦的方法不是無欲,而是諸惡莫作。
340(續)高月明:如何得樂?答:衆善奉行!如果一個人任何欲望的實現都是以至善之心發起的,那麼他就會永遠活在"樂"中。例如:如果一個人把金錢企業用于造福社會,把權力作爲治理國家和實現公正公平的工具,那麼他就等于活在西方極樂世界之中了。因此,從以上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
341(續)高月明:苦或樂在本質上與欲無關,而是與惡欲或善欲直接相關。惡欲是産生苦的根源,而善欲是産生樂的根源。無論如何,我們都是在幻中學修學佛法,因此所謂"五蘊明明幻,衆生處處癡"是告訴人們一切金錢權力都是幻相假象,貪欲在這上面一定會引發無盡的苦。
342(續)高月明:因爲學佛學的不是如何死去,而是如何活著,不但活著本身是幻,就連學佛本身也是幻。佛法是指向實相的手指,而非邏輯的實相是:"手指"即佛法本身也是幻相,無論如何你也離不開幻,能離開的只有幻相中的"苦",因此佛法講一切皆幻,是告訴世人不要癡迷貪著在幻上,而不是說幻是惡的
343問:"佛法無多子,但得德行足"是什麼意思?高月明:第一、佛法核心奧義並不是多麼秘不可測,無非就是對性空緣起(唯心所現)的證悟。反過來說,雖說簡單,實則"第一義空不可說",而這又是最、最不可思議的。證悟到此又有什麼好處呢?答:一個人越是相信這點就越會"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以及
344(續)高月明:越會敬畏自己的起心動念和處處行善積福,因爲他知道眼前的一切就是他自己!因此第二、修學佛法無非是讓人們多去積福行善而離苦得樂。正如<金剛經>中佛說: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悟道成佛)。任何財富都會消失,只有自由心才是永恒的
345(續)高月明:第叁、因此如果一個人從內心中至誠至敬發起大菩提心,就是至誠至善之心,行于布施而不住相,那麼雖然沒有證悟,但能夠一念生淨信至信,那麼他就是佛了!正所謂:佛者覺也,即覺悟到一切皆是心生幻相,一切就是他自己,他自己就是一切,即"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如此,此心就是佛!
《佛與凡夫的區別在那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