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都不会让镜子本身消失,镜子还会照样映现出其它任何物品,因此,同样道理,
321(续)高月明:如同纯净的镜子是永远不能被真实的表达出来,而只能通过映照出的其他物品的存在而被推断出来的一样,创造出世间一切幻相的"见性"也不能被世间任何现象真实的表达出来,表达的只能是一种"反指"性的推断,例如:纯净镜子的存在只能因为镜中的"苹果"的存在而被"断定"出来,
322(续)高月明:而"见性"的存在也只能因为你能见到八种现象的存在而被"断定"出来,由此,当把八种现象归还于产生它的源头后,一定还会剩下一个能见之性的东西,"这个"就是见性。见到这个就是"明心见性",因此,佛祖对阿难以推断性的说明方法说: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323(续)高月明:八还辩见结束后,阿难又追问佛祖:我虽识知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解释:我虽然明白了是有个还不掉的见性,但这又怎么证明"这个"就是我的真心自性呢?然后佛祖总结了一句非常关键的、不可思议的话: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这句奇奇怪怪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324(续)高月明:佛祖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不能看见"我不去看任何物时的"见性"所在之地,那么"这个"自然不是任何的"物",既然不是物(幻相),当然就是非物,非物即是非幻,即是真心自性。为了理解这句在逻辑上几乎无法理解的话,接下来,我们先看阿难为什么会提出这个提问,
325(续)高月明:阿难虽然明白了是有一个无处归还的东西,但是正所谓眼见为实,阿难及大众一直认为这个东西应该是个"东西",即应该是在某一处,有一定形象可以被看到的"物",因此阿难还是追问佛祖如何证明这个就是我的真心自性?接下来佛祖为了证明这个东西不是"物",是无法被见到的,而说:
326(续)高月明:第一、现在,你阿难与我共同看远及的日月星辰、水陆空行、山川河流,近处的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岩石等等,这一切物象无非都是你的心分别出的幻相,即心生幻相(原文:种种形象,无非前尘,分别留碍),那么在这些物象当中,那个是"物",那个又是我(或者你)的"见性"呢?
327(续)高月明:第二、你阿难和我(佛祖)可以清楚的看到:从日月星辰到山脉河流,再到种种光色都是物,都不是能见到这一切的"见性",又看树木河流、草芥人畜也都是物而不是"见性"。从远至近,所有物象自有不同差别,但都是被你的"见性"所见到的。虽然物象有千差万别,但你的见性却并无差别。
328(续)高月明:第三、如果"见性"是个物体,那么你阿难就可以看到"我的见性"是什么样子了,可是你现在在眼前的这些万物当中可以看见我的"见性"是什么形象吗?(答案是:不能)。第四、假设如果说,你、我共同去看树木山川时,
329(续)高月明:那么你、我的见性是与树木山川相合在一起的(即遍于一切树木山川),而这时暂且可以说,你看到了树木山川的同时也就等于看到了我的见性,那么,当我不去看树木山川时,你是否可以看见一个我不去看树木山川时的东西(见性)的存在吗?(答案是:不能)
330(续)高月明:第五、假设你阿难真的见到一个我不去看树木山川时的一个见性的所在,那么现在在场的其他大众也可以看到我的这个见性了,然而,事实情况是,其他大众并没有见到我不看山川树木时的一个见性的存在,因此你阿难见到的一定不是我的见性。
331(续)高月明:第六、如果你阿难看不到我不去看山川河流时的一个"见性"的存在,那么这个东西(见性)自然就不是一个可被看到的"物",既然不是物,就是非物,非物即是"真心自性"。为了更清楚明白的理解上文,即"为什么见性是不可见的",下面我再用镜子的比喻加以清楚说明:
332(续)高月明:比喻:在有镜中苹果物象存在的情况下,就必定存在一个能映照出这苹果物象的"镜子"的存在,同时"镜子本身"是不可见的,而对镜子存在的证明可以是:如果你看不到一个没有影像的东西(即不见之地),那么这个被推测出来的东西就一定是不可被看到的"镜子",以此比喻而说:
333(续)高月明:如果你看到了树木河流,以及感知到自己正活生生的活着,那么就一定存在一个能去感知到(或者说承载)这一切的东西的存在(你看到了这个世界就等于如同是在"镜子中映照出了万物"),如何在幻相中证明这个东西(非幻)的存在呢?用一句不可思议的话来说就是:
334(续)高月明:如果你看不到一个不去看万物时的东西,这个被推断出来的不可见的东西一定是生出这万物,即"能生万物"的自性。这个就是明心见性。正如在<坛经>中六祖慧能说:"何其自性,能生万物"。能生万物的东西,当然、也一定不是万物中的一个"物",当然是不可被看到的,
335(续)高月明:注意:不但是眼前万物,即便是看到眼前万物的眼睛也是万物中的一个"物",因此,佛祖为证明真心的存在,即是证明"见性"是不可被看见的"非物"而对阿难说:"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336问:当看到"五蕴明明幻,众生处处痴;佛法无多子,但得德行足"这句话时感到,如果对任何事情都不积极追求,活着岂不一点乐趣都没有了吗?另,请问:"佛法无多子,但得德行足"是什么意思?
337(续)高月明:所以由此说,离苦的方法是"无失",而要想无失只有"无欲"(即:如果没有任何欲望,就永远不会有"失去"事情发生,就不会出现任何的苦)。那么问题的关键是:一个人为了离苦而灭除任何欲行不行?答:不行。因为学佛学的不是彻底的"无欲"(发菩提心也是欲),学佛的目的是离苦。
338(续)高月明:就是说,第二、虽然"苦"源于欲望的没有被实现,但请注意:不是完全的无欲就是乐,"乐"恰恰是源于欲望的"被实现"。因此在本质上,离苦的方法与除欲无关,那与什么有关呢?下面,我们先看一下,是什么会导致一个人"苦"的?
339(续)高月明:答:苦的源头不是欲,而是贪欲。例如:金钱是造福人们美好生活的财富,权力是治国安邦和惩恶扬善的工具。如果一个人把金钱权力变成满足个人贪欲的工具,他就会不折手段的痴迷在金钱权力上,会让他作恶多端,最终把自己推进地狱,受无尽苦。因此离苦的方法不是无欲,而是诸恶莫作。
340(续)高月明:如何得乐?答:众善奉行!如果一个人任何欲望的实现都是以至善之心发起的,那么他就会永远活在"乐"中。例如:如果一个人把金钱企业用于造福社会,把权力作为治理国家和实现公正公平的工具,那么他就等于活在西方极乐世界之中了。因此,从以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
341(续)高月明:苦或乐在本质上与欲无关,而是与恶欲或善欲直接相关。恶欲是产生苦的根源,而善欲是产生乐的根源。无论如何,我们都是在幻中学修学佛法,因此所谓"五蕴明明幻,众生处处痴"是告诉人们一切金钱权力都是幻相假象,贪欲在这上面一定会引发无尽的苦。
342(续)高月明:因为学佛学的不是如何死去,而是如何活着,不但活着本身是幻,就连学佛本身也是幻。佛法是指向实相的手指,而非逻辑的实相是:"手指"即佛法本身也是幻相,无论如何你也离不开幻,能离开的只有幻相中的"苦",因此佛法讲一切皆幻,是告诉世人不要痴迷贪着在幻上,而不是说幻是恶的
343问:"佛法无多子,但得德行足"是什么意思?高月明:第一、佛法核心奥义并不是多么秘不可测,无非就是对性空缘起(唯心所现)的证悟。反过来说,虽说简单,实则"第一义空不可说",而这又是最、最不可思议的。证悟到此又有什么好处呢?答:一个人越是相信这点就越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及
344(续)高月明:越会敬畏自己的起心动念和处处行善积福,因为他知道眼前的一切就是他自己!因此第二、修学佛法无非是让人们多去积福行善而离苦得乐。正如<金刚经>中佛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悟道成佛)。任何财富都会消失,只有自由心才是永恒的
345(续)高月明:第三、因此如果一个人从内心中至诚至敬发起大菩提心,就是至诚至善之心,行于布施而不住相,那么虽然没有证悟,但能够一念生净信至信,那么他就是佛了!正所谓:佛者觉也,即觉悟到一切皆是心生幻相,一切就是他自己,他自己就是一切,即"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如此,此心就是佛!
《佛与凡夫的区别在那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