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与凡夫的区别在那里?

  佛与凡夫的区别在那里?

  294问:在<楞严经>第二卷中,佛祖用垂臂、举臂来比喻说明阿难及大众是遗失真性、颠倒行事的,请问,到底众生的"颠倒"颠倒在哪里呢?高月明:首先,我们还原一下当时佛祖讲法时的机缘场景:阿难问:既然我等大众的本心真性是不生不灭和本有的,为什么佛祖却还要说我等大众遗失了真性、颠倒行事的呢

  

  295(续)高月明:这时佛祖即把手臂垂下问阿难:这是正的,还是倒的?阿难答:一般世人认为这是倒的。佛祖问:什么又是正的呢?阿难答:如您将手臂上指于空就是正的。佛祖即将手臂上指于空对阿难说:佛身就如同这手臂向上指,你等之身就如同这手臂向下指,你认真思考一下,为什么众生是"倒指"的呢

  

  296(续)高月明:这时阿难及大众茫然不知所措地望着佛祖,不知自己为什么是"倒"的。此时,佛祖哀悯大众高声说:一般大众认为自己的"心"仅是局限在由四大组成的物质性的身体之内,实际上,不但这个"身",就连由眼耳鼻舌身意组成的"心",以及眼前看到的虚空大地山川河流、宇宙星辰都是真心中物

  

  297(续)高月明:众生对"心"只是局限在身体之内的这种认识就像是一个人把大海上泛起的一个小水泡认为是"整个大海"一样。就是说,佛与众生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这种本质上的一样就像是手臂无论怎么上下调换,手臂的本质是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一样(改变的只能是手臂所指的方向),

  

  298(续)高月明:因此,佛之所以为"佛"是因为佛对世界的认识是"正"的,而众生之所以是"众生"是众生对世界的认识是"颠倒"的。即:如认识到山河大地宇宙星辰都是真心中物即是佛,如认为外在世界是实有的,自己的"心"在身体之内就是众生。(注:佛说的心指真心自性,众生认为的心是个妄想心)

  

  299(续)高月明:正所谓,佛者觉也!佛是觉悟了的人,众生是未觉悟的佛。那么,为什么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道理,佛祖还要如此费劲的不断说明呢?实际这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和容易理解,但它所带来的"非逻辑"的结果却让人十分不愿意接受和非常的不可思议,为什么呢?下面,举几例说明:

  

  300(续)高月明:例1:"悟道"这件事是非常难理解的,就如古代大德曾作过两首"颠倒"的诗1: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2:半夜起来贼咬狗,捡个狗来打石头,从来不说颠倒话,阳沟踏在脚里头。凡是认为以上两首诗是不颠倒的就是佛,否则就是凡夫。下面我们就会看到这是为什么

  

  301(续)高月明:例2:如果接受一切皆是真心中物(如同接受波粒二相性、性空缘起、心外无物和涅槃寂灭等概念),那么你就得接受:比如,你去开车,不是停车场有一个汽车的存在,而是你去了,汽车被你创造出来了,然后你将车开走了。

  

  302(续)高月明:再如,你去上海市,不是地球上有一个上海市,而是你创造出了去上海这件事情,然后你创造出了飞机、机场、蓝天白云,以及你在到达上海的同时,创造出了上海市的高楼大厦。例如在上诗中,一般世人逻辑的认为:首先外在必须存在一个"阳沟",然后,自己的脚才有可能踏进去,

  

  303(续)高月明:而实际情况,也是非逻辑的是:外在并没有一个阳沟的存在,而是你创造出了"阳沟"又把你的脚"踏"了进去。如果接受一切唯心所现,就一定是"阳沟踏在脚里头"的结果。外在并不存在一个世界,正所谓心外无物,一切都是被你而创造出来的。如果你证悟到这点你就是佛。否则你就是众生。

  

  304问:那为什么众人心里创造的外物都是一样的?高月明:你说众人实则无有"众人"的存在,即:如接受心外无物,就同时必须接受<金刚经>中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非逻辑结果,因而世界上并没有任何人的存在,你必须接受的唯一结果是:宇宙中只有你一个人存在,你就是宇宙本身

  

  305(续)高月明:正因为此,在<金刚经>中佛祖回答须菩提应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时才会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以及"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即:度众生就是度自己!一切唯心所现!

  

  306(续)高月明:例3:如果接受性空缘起,你就得同样接受:比喻:当你身处迷雾森林中时,你只能看到几米远的距离,森林中的一切只能随着你的走近而被发现,当你走过去了,身后一切也就同时隐藏在迷雾中了,当你一回头,一切又都会被看见,以此为喻,我们身处的世界,就如同是身处迷雾森林中一样,但是(接307)

  

  307(续)高月明:非常关键的,与迷雾森林不同的是:迷雾森林中的一切是一个被"发现"的过程(原来就存在,只是我们发现了它),而波粒二相性的世界(即性空缘起唯心所现的世界)则是一个原来不存在,一切存在是被你"创造"出的过程。正如<楞严经>中佛说: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308问:因果是不是虚妄的?高月明:比喻:玻璃杯是虚妄的,玻璃碎片也是虚妄的,但玻璃杯掉在地上被打碎的"因果现象"不是虚妄的,同样,一切皆是心生幻相,但幻相中的"因果报应"不是虚妄的。正所谓"一切皆空,因果不空"。本质性的因果是波粒二相性的,否则,你回头就看不到昨天刚买的汽车了。

  

  309问:真心自性在哪里?高月明:波粒二相性的现象本身也是"波粒二相性的",因为一堆原子不会监测并导致让另一堆原子呈现出"波粒二相"的现象,所以你这堆原子(眼睛及大脑)之所以会导致另一堆原子(波粒二相性整个实验器具)出现波粒二相的现象,是因为有一个"非波粒"的,即非原子的东西的存在

  

  310(续)高月明:这个非原子的东西,不在外在山河虚空中(因为山河虚空大地皆是幻相的),也不在你的肉身中(同山河大地一样,你的肉身本身也是幻相的),实际不能去问"它"在哪里,因为这样问是幻中说幻,是永远没有答案的。原子是生灭的,"非原子"的,即那个"如来本心"是不生不灭的而永恒的。

  

  311问:我每天禅修静坐,开始数水晶球时总是走神,数着数着妄念就来了,而且不知不觉的会在妄念中很久,眼睛看着前面的虚空,感觉没有了聚焦点,眼神总是飘忽不定,要么感觉眼睛很累,要么好像要昏昏欲睡,不知该如何克服?高月明:克服方法有二,第一、在意数水晶球阶段,为了让心意有个聚焦点,

  

  312(续)高月明:可以在面对的墙壁上划一道水平线以及在线段的中间画出一个如苹果大小的点,然后像拴牛于木桩上一样将眼神拴在这上面以像船锚一样"锚定"住眼神,即是将注意力不放在虚空中而放在墙壁上了。对于所意数的水晶球也要在这条线上出现,出现的方式像是在墙壁的线上一下子按出来的一样,

  

  313(续)高月明:第二、对于你说“开始数水晶球时总是走神,数着数着妄念就来了”的现象是所有人共同遇到的“坎”,修定的目的、过程和关键点就是要努力越过这道坎。越过的关键方法是:要非常精神,非常努力高标准的将水晶球数得清楚,在不断跌倒中不断爬起,当你能够屹立不倒越过此坎时你就入定了。

  

  314问:是否要观想出一个很"真"的水晶球(就是说,是否要把水晶球观想得很清楚),然后再进行数呢?高月明:对于数水晶球数的"清楚"的要求是对水晶球的数目不能数错,而不是要把水晶球本身观想的有多清楚。假设你实在不能观想出水晶球,那么你就"假装"墙上或虚空中有一个或几个的水晶球,

  

  315(续)高月明:请注意:我一开始数水晶球和数成功了的一年后的水晶球,所观想出的水晶球本身样子的清楚度并没有任何变化(就是那么一个模糊不清楚、影影忽忽的,甚至都不成形状的东西),而变化的是,我把水晶球的数目"数的"很清楚了,即获得了一直在数水晶球进而可以屏蔽任何妄念插入进来的能力

  

  316(续)高月明:意数呼吸与<六妙门>中的一数(即数呼吸)的相同之处是:二者都是通过数呼吸来训练心意的集中能力。不同是:数呼吸是以数字来数呼吸,容易产生"自动化的数",不具有高度集中心意的效果,而意数呼吸是用观想出的意象(水晶球)去数,因此会更用心力,也即更具有训练集中心意的效果

  

  317问:什么是"八还辩见"?高月明:第一、"见"即指见性、真心自性、如来本心。第二、"辩"即是通过一种逻辑的思考方式去清楚明白"见"性(本心)在哪里以及是什么。第三、什么样的思考方式呢?答:即"八还"的思考方式。因此,接下来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是"八还"?

  

  318问:什么是八还?高月明:佛经将世间一切所见分为了八种现象,即:1光明、2黑暗、3通达、4障碍、5观察、6空间、7昏暗、8清明。因为光明因太阳而有,所以可以把光明还给太阳,黑暗因黑夜而有,黑暗可以还给暗夜,以此类推,通达还门窗,障碍还墙宇,观察还思考,空间还虚空,昏暗还尘雾,清明还晴朗

  

  319(续)高月明:因为,当光明还于太阳后,还可以看见黑暗,因此见性不会随着光明的消失而消失;同样,当黑暗还于黑夜后,人们还可以看见通达,见性也不会随黑暗的消失而消失,以此类推,当把一切现象(通达障碍观察空间昏暗清明)归还于它的源头后,还会剩下的一个无处归还的东西,这个就是见性。

  

  320(续)高月明:下面,再用一个更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种逻辑性的"推断性"的思考:比如说,在一面镜子中映现出了八种物品:木梳、手机、苹果、眼镜、水杯、铅笔、橡皮、手表。每一种物品都不是镜子,其中任何一种物品的消失…

《佛与凡夫的区别在那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