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爲什麼空間與時間是一種幻覺?▪P3

  ..續本文上一頁把電子比喻成自己,把光子比喻成小孩子,而把光子的絕對速度——每秒鍾30萬公裏比喻成每秒鍾走10米(這樣的比喻,也以此類推到電子圍繞質子的旋轉、原子圍繞原子的旋轉)。

  現在想象一下,你、我、愛因斯坦和另外一百個人在一處廣場上站立不動。而每一個人周圍都有一個小孩子以每秒鍾走1米的速度,以每一個人爲中心,作周長爲10米的圓圈轉圈。包括小孩子在內的每一個人手上都拎著一個鍾表。小孩子圍繞我們每轉一圈,就走了10米的長度,而每一個人手上的鍾表也都是走了10秒鍾。

  

  現在,愛因斯坦相對于這100人突然也以每秒鍾走一米的速度向前方前進。這時,圍繞愛因斯坦轉圈小孩子的速度也是每秒鍾走1米,所以他爲了能夠追上愛因斯坦,就不能在圍繞著愛因斯坦旋轉了,而只能與愛因斯坦平行地向前方共同前進。結果靜止在原地的我們看到,過了100秒中後,我們身邊的小孩子已經圍繞著我們每一個人轉了10圈,而圍繞著愛因斯坦的小孩子由于無法提高速度(光速的絕對性)和必須能夠追上愛因斯坦,所以小孩子與愛因斯坦之間的相對運動是靜止的。就是說,小孩子連一圈也沒有圍繞愛因斯坦轉完。

  

  然後,讓你以每秒鍾0.9米的速度也向前方走。在過了100秒鍾後,我們身邊的小孩子已經圍繞我們轉了10圈,而你身邊的小孩子由于是以每秒鍾10米速度運動的,而你是以每秒鍾0.9米的速度運動的,所以每過一秒鍾他就會比你快0.1米的距離,也就讓他能夠在每秒鍾余出0.1米的速度圍繞著你作旋轉運動。所以結果是,100秒鍾後,你身邊的小孩子只相對于你移動了10米(100秒×0.1米=10米)的距離,而正好圍繞你轉了一圈。

  

  進一步說,在100秒鍾後,圍繞著愛因斯坦身邊的小孩子一圈也沒有轉完,而圍繞著你的小孩子轉了1圈,而在原地圍繞著我們轉的小孩子轉了10圈。

  所以,以光的絕對速度爲基准,不同的運動速度,就會導致不同原子之間相對運動的速度,進而所經曆時間就是不相同。所以,什麼是時間?時間就是測量物質相對運動的一種“量度”。當你以接近光速運動時,爲什麼會比靜止的我們更年輕呢?

  任何一個人的身體都是由原子組成的。而人們之所以會衰老是因爲由于原子之間法生激烈的相對運動所導致的。而細胞內原子之間相對運動有多激烈呢?

  

  細胞內的每一個蛋白質都是由幾萬個原子組成的,而這些蛋白質每秒鍾都會相互撞擊10億次以上。在10億次的撞擊中蛋白質要完成1000件任務——砸開葡萄糖分子以釋放出能量,或者組建新的蛋白質——胰島素、肌肉纖維、腎上腺素等。在人體每一個細胞內每秒鍾都會完成六萬億的分解與組建蛋白質的事件。這當然包括你腦中擁有的1千億個的腦神經細胞。

  

  當一堆原子(比如你)向一個方向以光速運動時,則光子、電子、質子、原子、分子、細胞都會朝一個方向以絕對速度運動——光速不變原理。因爲是絕對的速度,所以,光子相對于電子、電子相對于質子、原子相對于原子、分子相對于分子、細胞相對于細胞、我相對于你、秒針相對于鍾盤、鍾擺相對于鍾座,一切相對運動都停止了,化學變化和手上的鍾都也停止了,時間也就停止了,空間也等于不存在。

  

  而當這堆原子——比如說是你乘坐飛船脫離地球以光子90%的速度,即“每秒鍾27萬公裏”運動時,你身上所有原子內部的相對運動就會相對于靜止在地球的我們就慢了10倍。當我們身體上的光子圍繞電子旋轉10圈的時候,由于你的速度是光速的90%,所以你身上的光子圍繞電子才會轉1圈,進而你身體任何一個細胞內的化學事件只能發生了六千億件,而不是六萬億件。進而你的時間會比我們慢10倍(時間是物質運動的量度)。你手上鍾表裏的原子也會比我們手上鍾表裏的原子的相對運動慢10倍,這樣你的鍾也會走慢10倍。你的心靈也會慢10倍——在你感覺過了“一小會”的時間裏,我們已經過了10個“一小會”的時間。

  第五節:意識是如何變慢的

  人的意識過程會變慢擁有十分深奧的內在含義,由此可以體悟心靈本質。那麼我們的意識是如何變慢的呢?

  

  我們平時看到的日光燈是一直亮著的,實際這是錯覺。日光燈的光線是以每秒鍾100次閃動的。我們可以把日光燈每閃亮一次定義爲一個“燈量子”(量子:即是被分割的“量”)。而當一百個“燈量子”連續出現時,我們就看到了一個連續被點亮的日光燈。

  

  而我們所體驗到的任何一個意識的過程——比如欣賞音樂或觀看美女,都是我們“意識量子”連續出現的過程。我們以爲意識感受是一直出現的,實際這也是錯覺,我們的意識感受也像日光燈的閃爍一樣,以每秒鍾25次的頻率閃現在我們頭腦中的。那麼,如何通過我們平常生活中的事情來證明“意識量子”的存在呢?

  

  首先,1秒鍾=1000毫秒。而我們腦內出現的每一個意識量子的時間是40毫秒,即一秒鍾我們腦中會出現25個意識量子。

  

  其次,如果兩個事件,比如兩次嘀嗒聲或兩張圖片先後出現在40毫秒鍾的時間框限內(即兩個事件出現的時間間隔短于40毫秒)的話,,我們在意識感知上就分不清楚那個聲音在前,那個在後;而圖片景色將成爲雙影,因爲意識會將這兩個事件整合爲一個事件。

  當這兩個事件出現的時間間隔正好是40毫秒時,我們不但能分清楚這兩個事件出現的先後順序,還會將這兩個事件看成是連續出現的。

  

  當這兩個事件出現的時間間隔超過40毫秒,比如50毫秒的話,我們即可以分清先後順序,還會將這兩個事件分成不相幹的、不連續的兩個事件。最好證明的例子就是播放的電影膠片。

  

  當電影膠片(每一個膠片都是由一個單獨的圖片組成的)以每秒鍾50個圖片——即每20毫秒出現一個圖片的頻率在電影幕布上連續出現的話,我們就會看到景物的模糊雙影——因爲這時兩個圖片會在40毫秒以內同時出現,我們的意識就會將之整合爲一個整體。當電影膠片以每秒鍾25個圖片——即每40毫秒出現一個圖片的頻率在幕布上連續出現的話,如同我們看到的現實世界一樣,電影中的人物及景物是連續運動的。當電影膠片以每秒鍾20個圖片——即每50毫秒出現一個圖片的頻率在幕布上連續出現時,我們看到的不再是連續的運動的物體,而是連續出現的圖片。

  

  那麼一個意識量子是如何在腦中被“突現”出來的呢?這取決于我們腦內神經系統的工作原理。

  首先,任何一個人腦內都由超過一千億個神經細胞組成。每一個神經細胞又與其它超過20萬個的神經細胞相互聯系。這樣大腦就成爲了一個超級複雜的信息處理系統。而用以傳遞信息的是我們由食鹽獲得的正、負離子爲載體的神經電流。腦神經纖維內幾乎每時每刻都流動著這些帶攜帶電磁場的離子。

  

  腦在整體上,每一秒鍾會同步發放25次的“高峰電流”。每一次高峰電流都會讓我們産生一個意識量子,也都會讓我們體驗到一個十分鮮明的意識感受,比如聞到玫瑰香、或看到紅蘋果。這樣我們每一秒鍾就産生了25個意識量子。

  

  就是說,當腦內神經電流每秒鍾發生25次同步放電時,就産生了我的思念及意識感受。

  所以反過來說,我們的思念及意識感受依賴于腦內神經網絡每秒鍾25次電流發放的同步振蕩。而電流的産生依賴于神經纖維內原子與原子相互碰撞所導致的化學反應。而這些原子的運動又依賴于原子內電磁場圍繞電子和質子旋轉的活躍程度

  

  當你以光速的90%,即每秒鍾27萬公裏運動時,神經細胞纖維內的電流的運動速度是我們的十分之一。進一步,神經電流所引發的振蕩次數也減少到我們的十分之一——我們腦內在10秒鍾振蕩了250次,而你只振蕩了25次(你的意識量子減少了90%)。你是思念及意識的産生也就比我們慢了10倍,即我們念了10句“南無阿彌陀佛”,而你也只能念一句,同時你“享受”到的意識也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過了10秒鍾,你過1秒鍾的時間。我們經過了十年的時間,你則經過了1年。一切都是變慢了。而時間也扭曲了。你所有感受到意識及思想都變慢了。

  

  也許你會認爲這種“時間變慢”與你很遙遠,實際上我們每時每刻都在經曆著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只是由于我們之間相對運動速度很慢,無法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而已。

  比如,你也許有過這樣的經曆,你到火車站接你的朋友,然而火車晚點了,這樣你焦急地以每秒鍾1米速度回踏步在鍾樓下。而你的朋友正坐在火車上以每秒鍾10米的速度向你駛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鍾樓、你、火車上的朋友都會經曆不同的時間和空間。

  

  就是說,相對于光的絕對速度30萬公裏/秒而言,時間每過一秒鍾,因爲你是以1米/秒的速度行走的,而你經曆的時間就會比種樓上的鍾慢了30萬公裏×1000米/公裏=300000000分之1秒的時間;而你的朋友是以每秒鍾10米的速度前進的,所以就比鍾樓慢了30000000分之1秒的時間,而比你慢了300000000分之9秒的時間。也就是說,一秒鍾等于30萬公裏的空間距離,這時空間與時間有了一個對等的相互轉換的關系。不但質量與能量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而時間與空間也是如此相對的。

  

  這種時間與空間相對轉換的關系與另一種情況是不同的。什麼情況呢?比如有人在街上問你:“距離這裏最近的銀行有多遠?” 這時你不太可能會回答“有500米的距離”,而你很可能會說:“從這裏向前走10分鍾就到了”。這時距離和時間轉換了,這種轉換只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對以行走速度和距離在到達目的地時間上的判斷。

  

  而一秒鍾等于30萬公裏卻是一個非…

《爲什麼空間與時間是一種幻覺

  》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