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派人去請他進宮,以便可以親自向他致敬。但是長老卻不願意去見國王。因此國王下令把村裏所有嬰兒的母親的乳房給包紮起來,然後說:「只要長老還是不肯來,就讓這些小孩子們沒有奶喝。」出自對那些小孩子的慈悲心,長老終于來到大村。
聽到長老已經到來的報告,國王說:「去把長老請進宮來,我想要受戒。」國王就在內室裏向長老頂禮與供養食物,然後說:「尊者,今天我不適于受戒,我將在明天受戒。」在提著長老的缽,跟著長老走了一小段距離後,他和皇後再向長老頂禮。無論是國王或皇後頂禮,長老都是說:「願國王快樂。」一連七天都是如此。
其它比丘就問護心長老,說:「尊者,爲何不論是國王或皇後向您頂禮,您都是說『願國王快樂』?」長老答道:「朋友,我並不清楚那是國王或皇後。」七天後,當國王知道長老住在皇宮裏並不快樂就讓他離去。
長老就此回去古蘭陀伽洞。夜晚降臨時他走出洞外行禅。住在鐵樹的天神拿了把火炬站在一旁。長老的禅修清淨與光明至令他感到歡喜。剛過中夜時長老證了阿羅漢果,令到整座山發出一聲巨大的回響。
大彌多長老的故事
有一次大彌多長老的母親生了乳癌。她就向身爲比丘尼的女兒說:「去找哥哥,告訴他我的困難,以及向他要些藥回來。」當她的女兒見到大彌多長老時,他說:「我不懂得如何采草配藥,但我會告訴妳一種藥:『自從我出家後,我不曾因見到異性而生起欲念,不曾因此而破了根律儀戒』,願如此說真實語能令我母親病愈。妳回去重複我所說的真實語,再按摩母親的身體。」他妹妹就回家把一切告知母親,依他的指示去做。那母親的瘤即刻如水泡破滅般地消失了。她站起來愉快地說:「若世尊還活著的話,他會不以他那有網印的手 摸我兒子的頭嗎?」
大彌多長老與護心長老防護六根的方法是有所不同的。護心長老是以垂視不看東西地防護六根。但大彌多長老並非如此,他只是如實地看一切事物,即使看到異性,他也能夠防護眼根,不令欲念生起。
護心長老防護六根的方法就好像把屋子的門全關上,不讓任何盜賊進來。大彌多長老防護六根的方法並不是像把門關上,而是守護著門,不讓盜賊進來。這兩者都是傑出與值得效仿的。
防護六根當以正念來實行,活命遍淨則應以精進來實踐,因爲只有運用精進才能舍棄邪命。因此爲了避免不正當的活命方法,比丘應精進地以托缽等正當的求生方式來清淨活命。
不可通過暗示、轉彎抹角的言語、指示或明白的請示來獲取袈裟和食物。但是有關獲取住所則只有明白的表示是不受准許的。
暗示:當有多位比丘好像是要建東西地准備空地時,人們問他:「尊者,這是在做什麼?又是誰要做的?」而他回答:「沒有人。」他這麼回答即是一個暗示(暗示還沒有施者布施住所)。一切其它帶出他需要住所的言行也是暗示。
轉彎抹角的言語:比丘問在家信徒,說道:「你住什麼樣的屋子?」「住在巨宅,尊者。」「施主,比丘是不可以住在巨宅的嗎?」這樣的表達方式是轉彎抹角的言語。
指示:「這住所對比丘僧團來說是太小了。」這種含有建議的言語是指示。
關于在生病時獲取藥物,以上四種言語都是受允許的。但是病好後是否還可以用之前這樣得來的藥物?關于這點,律師認爲既然佛它已經開放了用藥的方式,那是允許的。但是經師卻認爲這樣雖然沒有犯罪,然而已經汙染了活命之清淨,因此是不允許的。雖然是佛陀允許的,但是想要活命徹底清淨之人應該完全不用暗示、轉彎抹角的言語、指示和明白的表示。具備了少欲等特別素質,即使在生命受到威脅時,他都不會涉及暗示等而獲取資具。這樣的人是非常聖潔之人,譬如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尊者的故事
有一次,舍利弗尊者和目犍連尊者住在一座森林裏。有一天,舍利弗尊者中了極嚴重的腸胃絞痛。目犍連尊者在傍晚來找他討論時看到他躺在地上。目犍連尊者就問:「發生了什麼事?」聽了舍利弗的解釋之後,他再問:「那麼在以前是什麼東西會幫到你的病呢?」舍利弗尊者說:「朋友,當我還是在家人時,我母親煮粥,再加入酥油、蜜糖、糖等給我吃。那可治愈我的病。」目犍連尊者說:「那好,朋友,若你或我有足夠的福報,可能明天我們就可以獲得一些。」
此時有個住在小徑盡頭樹上的天神聽到了他們的交談。他就想:「明天我將找粥給長老。」他當下就去一間時常供養目犍連尊者的人家,附上了家中大兒子的身搗蛋。當那小孩的家人到前來時,他就向他們說若他們能夠在隔天准備這樣的粥給長老,他就放了小孩。他們答道:「即使你不說,我們都是經常供養食物給長老的。」隔天他們就准備了粥。
早上時目犍連尊者就去向舍利弗尊者說:「朋友,你留在這裏等我托缽回來。」之後他就去村子裏托缽。那家人看到他時就把缽接過來,把依照指示所准備的粥裝進去後再還給他。當他想要離開時,他們說:「尊者,請吃吧!過後我們還會再給您更多。」當他吃完後,他們再布施一缽的粥給他。他就把它拿回去給舍利弗尊者吃。當舍利弗尊者看到它時,他想:「這粥很好,它是怎麼得來的?」當省察後得知它是如何得來的,他說:「朋友,這食物是不適合吃的。」目犍連尊者並沒有因此感不快或想:「像我這樣的人帶來的食物他竟然不吃。」他只是當下即把食物倒掉(並不是因爲生氣)。
當粥掉在地上的那一刻,舍利弗的病也就好了。(在他剩下的四十五年余生裏,他不再患上此病。)
過後,他向目犍連尊者說:「朋友,即使餓到腸都掉在地上,這以言語表示得來的食物還是不可吃的。」
在此,我們必須注意到世尊只是禁止比丘以言語表明來獲取食物,但是舍利弗尊者並沒有以言語表明來獲得食物。當目犍連尊者想知道他以前是用什麼治好那病時,他只是提起在過去粥能幫他去除病。然而他並不願接受曾提過的食物。
大帝須長老的故事
莫說佛陀時代像舍利弗尊者般的長老,即使在佛入滅許久後,在斯裏蘭卡的吉拉昆巴(Ciragumba)有位不甚出名的大帝須長老也是嚴守戒律的。有一次大帝須長老在饑荒時遠行,由于缺乏食物和路途勞頓,他感到非常疲憊與虛弱。所以他躺在一棵長滿芒果的樹下休息,而有幾粒芒果即掉在他身邊。雖然他很饑餓,但卻不曾想過拾起它們來吃。
其時有個老人經過,看到他虛弱的狀況,就弄了些芒果汁供養給長老。然後背起長老帶他到要去之處。當被背著時,長老心想:「這人並不是我的父親,或母親,或親戚。但他還是背負著我,這只是因爲我所擁有的戒。」如此省思後,他訓誡自己必須保持戒與定完美無瑕。然後就還在被背負著時,他培育觀智與次第地證悟至阿羅漢果。
大帝須長老持戒的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活命遍淨戒當以精進來實踐,資具依止戒則應以智慧成就,因爲只有智者才能分辨有益與危險的資具用法。因此比丘應該心無貪欲且具有智慧地作了省察之後,才可用合法獲取的資具。
兩種省察
對四資具的省察有兩種,即:一、在接受它們時省察;二、在用它們時省察。不單只是用四資具時應該省察,在接受它們時也應省察它們爲界或不淨。
(一)省察它們爲界:袈裟等只是由八種色法在因緣具足時結合而成的。(中譯按:這八種色法是地、水、火、風、色、香、味和食素。)
(二)省察它們爲不淨物:對食物的省察是與食厭想禅法一樣。對袈裟等的省察是:「這些原本不可厭的袈裟等,在接觸到汙穢的身體後也變得極度不淨了。」
(再提一次,省察的方法一共有叁種:一、大省察,即省察四資具的用處;二、界省察;叁、厭惡作意省察。)
若比丘在接受與用四資具時有作省察,他由始至終都可以無可指責地受用它們。
四種用法
資具的用法有四種:
(一)盜賊受用:無德之比丘受用資具就好像是盜賊的行爲。(世尊只允許有德之士受用資具。在家信徒也只想供養有德之士,期望這會帶來極大的福報。因此無德者是無權享用的。由此這些無權無德者受用資具就好像盜賊的行爲──《清淨道論疏鈔》)
(二)欠債受用:有德者在受用資具時,若沒有作適當的省察就好像欠了債。每當穿用袈裟或東西時,比丘都應該省察。若在用資具時忘了省察,他應該在早上、黃昏、初夜、中夜與後夜時省察。若破曉還未作省察,他即是欠了債。
每當他走進住所、坐下和躺下時,他都應該適當地省察。在受用藥物時也應該適當地省察。若他在接受時有省察,而在用它們時卻沒有省察,那麼他即犯了罪。反之,若他在接受時沒有省察,但是在用時有省察,那麼他是無罪的。
四種戒清淨:若比丘犯了罪,他應該以四種戒清淨的其中一個來淨化其戒,即:
一、 說示清淨:以公開言明其罪淨化別解脫律儀戒。
二、 律儀清淨:根律儀戒是以決意來淨化,說:「我絕不會再做這回事。」
叁、 遍求清淨:以舍棄邪命,以及合法地獲取資具來淨化活命遍淨戒。
四、 省察清淨:以前述的省察法來淨化資具依止戒。
(叁)繼承者受用:七種有學聖者受用資具是繼承者受用。(有學聖者是指至少已證得初道,但還未證得四果的聖人。)他們是佛陀的孩子。就好像孩子是父親的繼承人,這些身爲繼承人的聖者可受用佛陀允許的資具。(雖然實際上這些資具是在家衆供養的,但由于它們是佛陀所允許的,因此它們被視爲是佛陀的資具。)
(四)主人受用:凡夫與有學聖者還未斷除渴愛,所以他們還是受渴愛所製,受用資具時並不像是個主人在受用,而只是像渴愛之奴隸在受用。反之,阿羅漢已完全斷除渴愛,因此他們就像主人能夠控製自如般地受用資具。他們可以在受用不淨物時省察其淨,或在受用淨物時省察其不淨,或在受用資具時省察它爲非淨非不淨。
在這四者之中,主人受用和繼承者受用是受允許的。在此,主人受用只是屬于阿羅漢的,但是若有學聖者與凡夫在受用資具時能…
《南傳菩薩道(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