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菩薩道(下)▪P3

  ..續本文上一頁、舍棄生命;

  叁、舍棄財富;

  四、舍棄王位;

  五、舍棄妻子兒女。

  《維山達拉本生經注》列舉的是:

  一、舍棄財富;

  二、舍棄四肢;

  叁、舍棄兒女;

  四、舍棄妻子;

  五、舍棄生命。

  《勝者莊嚴疏鈔》也列舉了相同的五種舍離,只是排法不同而已。

  雖然上述的列舉之間稍微有些差別,但是它們的要素是相同的,即是身外物和自己的身體。(除了自己的身體之外)身外物的項目包括了:舍棄財富、舍棄親愛的妻子兒女及舍棄人們視爲重寶的王位。在自己的身體這一項裏,它可分爲兩類:第一類是沒有威脅到生命的,即是肢舍;另一種是有威脅到生命的,即是眼舍、命舍和身舍。在此舍離自己的眼睛或身體被視爲會對生命有威脅,因此被視爲與舍棄自己的生命相等。

  維山達拉王以七種東西,每樣的數目爲一百來進行布施;注釋形容這布施爲大布施,而非大舍離。但是人們可以爭辯說這可算是五大舍離的舍棄財富。

  關于布施不同層面的雜集

  爲了啓發那些發願成佛,或辟支佛,或聲聞弟子的人,在此我們提供了關于布施不同層面的雜集。布施是證悟的條件之一。這雜集將以回答以下的問題來呈現:

  一、什麼是布施?

  二、爲何稱爲布施?

  叁、什麼是布施的相、作用、現起和近因?

  四、有多少種布施?

  五、什麼是增強布施之福報的因素?

  六、什麼是減弱布施之福報的因素?

  (在討論其它的波羅蜜時,將會采取相同的方式。)

  一、什麼是布施?

  簡短的答案是:「促使施與他人適當之物的『思』 是爲布施。」它的含意將在下文裏顯得更清楚。

  二、爲何稱爲布施?

  「布施思」被稱爲布施,因爲此思導致布施的行動發生。若沒有布施思,是不可能有布施的;只有在布施思生起時,才可能有布施的行動。

  關于這點,思是指:

  一、 在布施當時生起的思,被稱爲「脫欲思」(mubcacetana),mubca的意思是脫欲或舍棄。只有具備此思的舍棄行動才能形成真正的布施。

  二、 在布施之前生起准備布施之思被稱爲「前思」。只要在「我將布施此物」這意願(思)生起的時刻,而身邊又果真有此物,那麼,這種思也可算是布施。若在生起布施之思時並沒有施物,那麼這只算是前思,並不是布施。這只可算是普通善業之善思。

  爲何思被視爲布施是根據“diyati anenati danam”這一句的語法定義,它的意思是「促使布施者是爲布施。」(在此,思肯定是布施的決定性原因。)

  根據“diyatiti danam”這一句的語法定義,布施之物也被稱爲布施。“diyatiti danam”的另一個意思是「可供布施之物是爲布施。」

  根據這些語法定義,經典提及兩種布施,即是思施和物施。關于這點,有人問爲何布施之物也被稱爲布施?他們感到疑惑是因爲只有思才會産生業報,物質是不能有業報的。只有思才會産生業報是不爭的事實,因爲思是意業。但是如上述的分析,只有在擁有布施之物時生起的布施思才算是布施,因此布施之物也是布施的重要條件之一。

  例如,當我們說:「有得煮飯是因爲有火柴。」事實上是以火來煮飯。火能燒是因爲有火柴,能煮飯是因爲有火。若把這些現象的關系考慮在內,說「飯煮得好是因爲有好的火柴」並沒有錯。同樣地,我們可以正確地說「因爲有布施之物而獲得善報。」

  由于布施之物是布施的重要因素,經典根據不同種類的布施之物分別布施的種類。律藏說明有四種布施,即是布施食物、袈裟、住所和藥物(比丘的四資具,即四種必需品)。雖然律藏並不注重列舉布施的種類,但是由于佛陀准許僧團擁有四資具,因此向僧團所做的供養很自然地被歸列于這四個項目。因此律藏列舉的這四種布施,基本上是根據布施之物的種類分別出來的。

  根據論藏的排列方式,世上的一切事物皆被歸納于六塵(六所緣)的項目之下。因此根據布施之物是屬于色、聲、香、味、觸、法而分爲六種布施。雖然論藏裏沒有直接提及六種布施,若以六塵之物來布施,即有六種布施。由此,根據論藏的排列法,布施一共有六種。

  根據經藏列舉法,布施一共有十種,即是布施食物、飲品、衣服、交通工具、花、香粉、藥膏、床、住所和燈火。在此,事實上經裏只提及有十種物品可供布施,但是在以這十種物品來布施時,即有十種布施。由此,在經藏的排列法裏,一共有十種布施。

  雖然佛陀說有十種物品可供布施,但是我們不應以爲只有這十種物品可供布施,而其它物品則不能用以布施。我們必須了解佛陀只是提及十種時常用來布施的物品,或者是指任何物品皆可歸納入這十種布施的其中之一。因此這十種物品已經包括了聖者的一切日常用品。

  從以上看來,布施之物如何成爲布施思生起的重要因素已經是很明顯的了。在接下來將提及的各種布施之中,有許多是關系到布施之物的。

  在此重述這篇的要點:思是布施,因爲它促使實行布施;布施之物是布施,因爲它可用來行布施。

  叁、什麼是布施的相、作用、現起和近因?

  一、 布施的相是舍棄。

  二、 它的「執行作用」是消滅對布施之物的執著;「成就作用」是獲得無瑕的財富。

  叁、 它的現起是:不執著,即是在施者的心中感到從執著中解放出來;或者是知道布施有助于投生善道和獲得財富,即是在想到布施的成果時,施者知道布施將會使他投生至人間或天界和獲得許多財富。

  四、 近因是擁有可布施之物。若沒有東西可布施,則不可能有布施的善行發生,而只是空想罷了。因此布施之物是布施的近因。

  四、有多少種布施?

  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需要以清晰與靈敏的心來探討它。

  布施有二種

  一、物施(財施)和法施

  布施飯等物質的東西是爲物施。(當向比丘供養四資具時)它也被稱爲資具施。

  以講座等方式來弘揚佛法是屬于法施。佛陀說法施是至上的布施。(這個排列布施爲二種的方法是根據布施之物的分別排列的。)

  根據這種分法,我們應探討建佛塔和造佛像的人所行的是屬于那一種布施。

  有些人認爲雖然建佛塔和造佛像需要很多費用,但並不是布施。原因是他們認爲布施必須具足叁個條件,即:受者、布施之物和施者。肯定有施者在建佛塔和造佛像,可是受者是誰呢?在沒有受者的情形之下,這又怎樣能算是布施呢?

  這一觀點的看法是佛塔和佛像並非供以布施之物,而是觀想佛陀的美德的工具。建造佛塔與佛像者的心中並沒有固定的受者,他只是幫助來禮拜佛陀的人在修習佛隨念時,心中能生起清楚的佛陀之相。因此他們認爲造佛塔與佛像是跟佛隨念這一禅定法門有關,而不是布施。

  除此之外,也有人認爲造塔與佛像者的本意是禮敬世尊,因此它應該算是一種崇敬佛陀的行爲。這是十種帶來福業的素質之一。他們也說由于禮敬尊者是一種「行戒」(作持戒),因此它屬于戒而非佛隨念。

  但是佛隨念和崇敬兩者皆沒有涉及舍棄布施之物,反之造塔與佛像卻需要一筆花費。因此這一項善業應是屬于布施。

  在此有人可能會問:「若它是布施,沒有受者也能形成布施嗎?」根據經典,我們可以四個要點,即是相、作用、現起和近因來分析某個行爲是否算是布施。在前文裏已有述及真正的布施的四個要點是什麼。現在就把它們運用于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可看到舍棄之相,因爲造塔與佛像者必須舍棄一筆錢。它的作用是消除施者對布施之物的執著。施者也感到這布施會使他投生至人間或天界與變得富有(現起)。最後也有布施之物爲近因。在此已具足了布施的四個要點,因此我們可以下結論說造塔與佛像是屬于布施。

  關于誰來接受布施這一問題,若說一切來頂禮佛塔及佛像以隨念佛之功德的天神和人是受者,這並沒有什麼錯。同時,由于它們是天神與人禮拜與修習佛隨念的工具,它們可算是布施之物。世上的一切物品都可因物而用,食物是用來吃的,衣服是用來穿的,宗教的信仰物品是用來作爲禮敬的代用對象。

  若在大路旁造水井和水池,大衆就可用它們來喝水,洗東西等等。施者在造這水井和水池時,心中並沒有特定的受者。若他的意願是供給任何過路的旅客用,沒人能說這不算是布施,即使是沒有進行布施儀式。(見下文)

  結論是:造塔與佛像者是施者;塔與佛像是布施之物;來禮拜的天神和人是受者。

  另一個問題是:「把佛塔和佛像當作是布施之物不是有輕渎的成份在內嗎?」在寺院裏,書架用來置放被視爲神聖法塔的經典。同樣地,佛塔和佛像是用來盛放神聖的舍利子和作爲禮拜之像,因此把它們歸納爲布施之物是恰當的。

  儀式是否是布施的要素?

  在此要探討的是沒有通過儀式是否算是布施?事實上經典裏並沒有提及這一個條件,但是這種習俗已經成爲了一個傳統。

  《律藏‧大品‧袈裟犍度》的注釋裏提及儀式這一傳統,其文如下:「在一次雨季安居之後,在還未進行布施袈裟儀式之前,有一個寺院的僧團鬧分裂。當時有一群在家居士把一些袈裟聚成一堆,然後布施給一群比丘。然而,過後他們卻向另一群比丘進行布施儀式,說道:「我們把袈裟供養給另一群比丘。」關于如何在僧團裏分配袈裟,《大注釋》提及若在那個地方的施主們沒有采用「整體供養」的布施儀式,袈裟是屬于親自接受袈裟的那群比丘,那群只是進行儀式的比丘並沒有份。但是,若在那個地方的施主們采用「整體供養」的布施儀式,那麼只是進行儀式的那群比丘有分配袈裟的份,親自接受袈裟的那群比丘也有份,因爲袈裟已經布施給了他們。因此這兩群比丘應該把袈裟平分。這種分配法是「海洋彼岸」的傳統。

  斯裏蘭卡所指的「海洋彼岸」是指印度。因此儀式是印度人的一個傳統習俗。

  考慮到有些地方的施主有采用「整體供養」的布施儀式,而有些地方的施主則沒有采用「整體供養」的布施儀式,因此,若說只有在進行儀式之後才能算是…

《南傳菩薩道(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熄滅之時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