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與悲智兼修

  念佛與悲智兼修

  ——2000年5月21日于重慶慈雲寺爲遂甯廣德寺長念念佛會歌詠隊的開示——

  我昨晚上聽到你們都在念佛,念得很久、很誠懇,這是很難得的,這種精神很不錯。今天利用這個時間,給大家講一講念佛與悲智兼修。

  我這個講題是根據淨土叁經一論來講的,淨土宗主張念佛往生,但有些學淨土的人卻忽略了一個大問題,那就是:念佛固然很重要,但是念佛有正行和助行,還要有資糧,必須要悲智兼修。

  

  一、念佛的正行

  正行就是執持名號,六字洪名功德很大,以佛名消除妄想,以佛名淨化自己,我念佛,我想成佛,必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下是兩種念佛的方法:

  (一)口念、心觀、耳朵聽叁結合

  《觀無量壽經》裏講,要用心念佛,就是口念、心觀、耳朵聽叁結合。保持念佛的正念,這個叁結合的念佛方法很重要。口念六字洪名,心觀想西方叁聖、西方聖境,耳朵聽自己的聲音,聽得清清楚楚,一句是一句,這就可以做到心不散亂,如果你光是口頭念心裏亂想,耳朵也不聽,這就結合不起來,就念得不專一。

  (二)以叁心念佛

  另外還要特別重視叁心念佛,哪叁心?第一個正直心,第二個深心,第叁個廣大心或稱發願回向心。這叁心是很重要的,說明念佛不能只是口頭念,著重是內心,心與口相結合,除了我剛才講的口念、心觀、耳朵聽叁結合方法以外,最重要的是保持叁心,以叁心念佛就是真正的念佛。

  第一,正直心。正直心就是真實心,佛經講直心是道場,道場就是修道之場,是佛的境界。禅宗講你在生活中保持平常心就可以見道,平常心也就是直心,不虛妄分別,不攀緣外境,內心不邪、不歪曲,就與佛心相合了,你有這種正直心、真實心,一點虛假來不得,一點歪曲來不得,一點邪惡來不得,這個就完全與佛心相合了。

  第二,深心。深心就是很深廣的,如大海的淵深,就是廣行善事,一舉一念都與廣大善事相結合,不忘善法,起心動念都在一個善字上。這個“善”字的定義在佛經來講,凡是以利人爲前提,自他俱利稱之爲善。佛家所講的善有叁種:(一)人天善,就是五戒十善;(二)解脫善,就是修解脫行,聲聞、緣覺、羅漢求身心解脫;(叁)菩薩善,就要修六度四攝。我們起心動念要與善法相應,不管是人天善、解脫善,還是菩薩善,無所不見,無所不聞,即使在暗室之中,內心都保持一種善良,不是普通人說的,我做點好事叫善,佛家的定義很深刻,範圍很寬廣,內容廣大而深微,這叫做深心。

  第叁,發願回向心,又叫做廣大心。什麼是廣大呢?有智慧有慈悲就是廣大。懂因果道理,不昧因果,不迷因果,在這個基礎上處處去掉我見,消滅自私自利的觀點,具足無我見,即是智慧。有了智慧就有大悲觀,衆生平等,冤親平等,因此我要尊重衆生,報衆生恩。大悲心表現在方便行上,處處與人方便,以各種方式救苦救難,別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別人的安樂就是我的安樂,這叫做無緣慈、同體悲。無緣慈就是不分別對象,不分別是鬼是神、是人是畜生,對一切衆生都平等慈愛,不像世俗之見,要分別有錢無錢、地位高低、有力量沒力量、這個民族那個民族、這個國家那個國家;同體悲就是視別人的安樂爲我的安樂,別人的痛苦爲我的痛苦。因此自己念佛,要處處想到苦難的人、苦難的衆生,以自己所做善事的功德和念佛的功德回向他們,不把這個功德據爲己有,使他們都能同沾利益。而且在實際行動上處處方便別人,解除別人的苦難,這叫做發願回向心,又叫做廣大心。

  用以上這兩種方法來念佛,一是口、心、耳相結合,保持正念;二是以正直心、深心、廣大心這叁心來念佛。這樣子結合,就能達到真正念佛,就不是嘴巴念,心頭又另外想其它事,或者惡念沒去掉,處處損人利己。

  

  二、念佛的助行

  念佛還需要助行,助行就是世親菩薩《往生論》裏講的禮拜、贊歎、觀察、發願、回向。

  禮拜就是要拜佛。贊歎就是你們歌詠佛的功德,像早晚上殿唱贊子都是贊歎佛的功德。持誦就是持誦經典,淨土宗叁經一論或其它大乘經典都要持誦。 觀察就是內心要有正確的觀察,例如《觀無量壽經》指示十六觀,最簡單的觀察就是觀察佛像放光明、西方叁聖像放光明。

  學佛的人還要保持四念處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身不淨,我身體不幹淨,我所受的是痛苦,娑婆世界是沒有快樂的;觀心無常,一切是變化的,沒有常住的,人有生、老、病、死,宇宙有成、住、壞、空,事物有興、衰、成、敗,這一切變化屬于心法現象,就是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一切法無我,都沒有一個實在的我體。在這個四念處的基礎上再觀佛像、觀光明,他就很懇切,這是觀察。

  發願,就要發四宏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回向就是以自己的功德,念佛或者修善法的功德回向給一切人,

  回向就是法布施,以法施人,以你的善法功德施人叫做回向。

  我們念佛號,這是正念、正行;禮拜、持誦、觀察、發願、回向就是助念、助行。念佛不誦經、不讀經這種說法是極端錯誤的。淨土宗的大德提倡要持誦經典,你怎麼能不誦經呢?最低限度淨土叁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必須要讀誦。

  

  叁、叁福業是念佛的資糧

  《無量壽經》講的叁福業是念佛的資糧,就是體現在實際行動上的助行。阿彌陀佛在往昔因中發四十八願,修叁福業,這叁福業與現實是相結合的。念佛人修行,除了念佛以外,還要結合現實、結合社會、結合你的生活培修福德。

  有些人認爲我學佛就是關起門來念佛,但根據佛教教義,並不是那麼一回事,那是單純、片面的看法,念佛怎麼能與生活脫節呢?怎麼能與社會脫節呢?若是脫節,一是你念佛沒種資糧,缺乏資糧就缺乏生西的條件;二是世間上的人難免要譏議,批評你念佛人百事不管,什麼都不關心,只是等死,死後生西方極樂世界,別人就誤解學佛是消極、迷信。實際上關門念佛與佛經是完全不相應的,佛經講念佛要修叁福業,叁福業就是實際行動,不與現實生活相違背。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就是世出世間要相結合,出世間智、無漏智是建立在世間智上面的,二谛要圓融。

  二谛是勝義谛與世俗谛,勝義谛就是出世間智,世俗谛就是世間智。佛法講緣起性空,緣起就是世間智,性空就是勝義智,兩種要結合,沒有緣起你見不到性空,有性空才能真正了解緣起,這叫二谛圓融。所以世間智講因果緣起,就要種善因,種善因就應有實際行動,而不是說成天念佛其它什麼事情都不做,好事也不做了。怎樣才是真正學佛呢?不違背因果法則,止惡行善,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證入勝義谛。根據這個原理,我們爲了證得勝義智,首先要通達世俗智,因此就不能違背因果、違背現實生活,而是在現實生活中走一條正確的道路,這就是明因識果、止惡行善、履行八正道,進一步學菩薩發四無量心,修六度四攝。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四攝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行布施就能舍,救苦救難;愛語就是與人相處和合團結;利行就是行爲正當,處處利益別人,廣利衆生;同事就是與衆生同甘共苦,生活上處處能夠扶助別人。六度四攝就是在行動上的具體表現。

  在淨土經典裏面,叁福業講得很具體,包括了人天善、解脫善、菩薩善。

  第一個福業: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人天善。要孝敬父母,恭敬師長,你念佛不能說連父母和師長都不孝順和恭敬了啊?另外還要修慈悲心,行五戒十善,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癡。人天善是學佛的基礎,若喪失這個,就不能完成人格,你品德都沒有,還學什麼佛?念什麼佛呢?

  第二個福業: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這叫做解脫善。學佛的人,要達到身心解脫,必須身口意叁業清淨,不染汙。我們這個內心像明鏡臺一樣,要想保持幹淨,就要隨時拂拭、打掃,那就要修戒定慧。受持叁皈就是要以叁寶作爲終身的皈依;具足衆戒,你們居士就要守五戒、八關齋戒、居士菩薩戒,這些都是有利于衆生的,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的;不犯威儀,什麼威儀呢?行、住、坐、臥都要端正,不要染汙,不要歪斜。達到叁業清淨,做到身心解脫,身解脫不爲業障所累,心解脫不爲煩惱所迫,慧解脫不被無明所染,就要好好守戒,這就與生活相結合了,與履行正道相結合了。

  第叁個福業: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菩提心是廣大心,學佛人最終的目標不是想下輩子好,不是成鬼成神,也不是生天,因爲那些都是不徹底的,仍然在叁界之中,我們的目的是完成佛道,要成佛果。但如何成佛呢?首先就要度衆生。怎樣度衆生呢?就是把自己這個生命奉獻于衆生中,在群衆中做好事,救苦救難,廣行六度四攝,這就是成佛的因,所以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以化衆生而成佛,這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就包括廣大的智慧和慈悲,而不是關起門來百事不管,各人打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要處處想到別人的苦,把自己投入到群衆中,救苦救難。佛在世時,有一個弟子問怎樣才能使一滴水不幹枯,佛就說把一滴水投入大海之中就永遠不幹枯。這個譬比很好,要讓我們慧命相續,使我們生命發生真價值,就必須把自己貢獻于衆生,那麼這個人的生命就永遠不幹枯,生命就永遠有價值。《楞嚴經》上講“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要把我們整個身心奉獻于整個十方塵刹、國土衆生之上,才是真正的報佛恩。報佛恩就要學佛法,以佛法的行持來報答佛,你真正能履行佛法,就能真正報佛恩;若不能根據大乘經典指導自己走大乘道路,就不能夠報佛恩。

  深信因果,…

《念佛與悲智兼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