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riyena pabcamam, khanti saccam” adhitthanam, mett”upekkha ti te dasa.
波羅蜜有十個,即:布施、持戒、出離、智慧、精進、忍辱、真實、決意、慈與舍。
第四篇:波羅蜜的次序如何排列?
有五種排列的方式:
一、 真實發生的次序(pavattikkama)。
二、 去除的次序(pahanakkama)。
叁、 修習的次序(patipattikkama)。
四、 生命界的次序(bhumikkama)。
五、 佛陀教法的次序(desanakkama)。
(一)真實發生的次序:例如懷孕。根據經典的記載。 “Pathamam kalalam hoti, kalala hoti abbudam…”胎生生物的第一階段的生命是七天的液體形態(卵黃,kalala),第二階段是七天的泡沫形態(abbuda),第叁階段是肉團形態(pesi)等。
這種依據事物真正如何連貫性發生的次序之教法稱爲真實發生的次序。
(二)去除的次序:例如去除煩惱的次序。根據經典的記載:“Dassanena pahatabba dhamma, bhavanaya pahatabba dhamma…” 有些不善法是在第一聖道(magga)中被去除,有些不善法是在其它叁個較高的聖道中被去除。
這種依據去除不善法的步驟之教法被稱爲去除的次序。
(叁)修習的次序:例如修習七清淨的次序。第一階段的修習是戒清淨;第二階段是心清淨;第叁階段是見清淨;第四階段是度疑清淨;第五階段是道非道智見清淨;第六階段是行道智見清淨;第七階段是智見清淨。清淨之層次必須照此次序進行。這種依據修習的次第之教法被稱爲修習的次序。
(四)生命界的次序:第一層次的教法是屬于欲界(kamavacara),接著是色界(rupavacara),再接著是無色界(arupavacara)。依此排列之教法被稱爲生命界的次序。
(五)佛陀教法的次序:除了上述四種排列法,第五種是佛陀基于某些特別的原因而排列的教法。例如五蘊之色、受、想、行與識。這種排列法被稱爲佛陀教法的次序。
對于前四個排列法,每一個次序都有固定的原因。因爲懷孕的階段是真的依照固定的次序而發生;不善法的確是依照固定的次序被去除;七清淨的確是依照固定的次第修習;生命界的確是如此排列。但是有關第五種排列法,佛陀是基于特別的原因而采取特定的排式,以符合個別的佛法,例如五蘊(khandha)、十二處(ayatana)等。
關于波羅蜜這一章,它並不是采取真實發生、去除、修習與生命界的次序排列,而是根據第五個方式,即是基于特別原因的佛陀教法的次序(desanakkama)。
你可能會問:爲何佛陀采取特別的排式來教布施、持戒、出離等波羅蜜,而不是其它的排式?
答案是: 當須彌陀隱士第一次被授記爲菩薩之後,他就觀察必須修習什麼波羅蜜,而他所發現的波羅蜜是依據一個特定的次序排列,因此他也依照這個次序去修習。在他開悟之後,他也依照同樣地次序來教波羅蜜。
進一步的解釋:在十波羅蜜之中,布施特別有助于持戒,即使是一個沒有道德修養的人(在他的兒子受戒出家時作爲一個施主),也很可能毫無困難地持戒。而且修習布施是比較容易的。(雖然某人可能會覺得難以持戒,但是卻覺得行布施很容易。)由此,布施波羅蜜被排在第一位。
只有以持戒爲根基的布施才是最有效益的,因此持戒排在接下來的位置,即是第二個。
只有以出離爲根基的持戒才是最有效益的,因此持戒後的下一個波羅蜜即是出離。
以此類推,出離基于智慧;智慧基于精進;精進基于忍辱;忍辱基于真實;真實基于決意;決意基于慈;慈基于舍,才是最有效益的。因此教完慈後即教舍。
只有以大悲心爲根基的舍才是最有益的。而菩薩這個大偉人早已具備了大悲心這基本條件。
有關大悲心與舍的問題
你可能會問:身爲一位具有大悲心的菩薩,爲何會以舍心(平等、不分別)來看待衆生呢?
有些導師說:「菩薩並不是在任何時候及每一個事件中都以舍心對待衆生,他只是在有必要時才如此做。」
其它導師說: 「他們並沒有以舍心看待衆生,而是以舍心看待衆生所做的惡事(對事不對人)。因此大悲心與舍波羅蜜並沒有對立。」
波羅蜜排列法的其它解說
(1) 最先舉出的是布施:
一、 因爲它是一切衆生所共有,即使是普通人也有能力行布施。
二、 因爲它的成果比不上持戒等。
叁、 因爲它最易于修習。
(2) 在布施之後舉出持戒:
一、 因爲持戒可以淨化施者與受者。
二、 因爲教完爲他人提供服務之後(例如布施),佛陀希望教衆生不去傷害他人(例如不殺生)。
叁、 因爲布施是積極的行動,而持戒是戒禁的修習。佛陀爲了在教積極行動(即布施)之後,即教戒禁的修習。
四、 因爲布施帶來財富,而持戒則導致投生到人間或天界。佛陀爲了在教完如何獲得財富之後,即教如何獲得來世投生爲人或天神。
(3) 在持戒之後即舉出出離:
一、 因爲通過出離,持戒可以達到圓滿。
二、 爲了在解說身語的善行(持戒)之後,再指出心的善行(出離 )。
叁、 因爲持戒清淨的人較易于證得禅那(jhana),即達到舍離欲樂。
四、 因爲持戒可去除身語的惡業,由此而獲得身語的「加行清淨」(payogasuddhi)。通過出離則可去除心的煩惱,由此潛在的常見(sassataditthi)與斷見(uccheda-ditthi)這兩種邪見可被去除;另外他也通過觀智(vipassanabana)與自業智(kammassakatabana,自己所造的業是屬于自己的) 而獲得了意清淨(asaya-suddhi)。而佛陀希望在教完身與口精進之清淨之後,即教意清淨(通過出離而達到的清淨)。
五、 爲了解說只有在通過持戒去除違犯性的煩惱 (vitikkamakilesa)之後,才有可能通過出離來去除困擾性的煩惱(pariyutthanakilesa)。
(4) 在出離之後即舉出智慧:
一、 因爲出離緣于智慧而獲得圓滿與淨化。
二、 爲了解釋沒有禅那即無智慧可得,因爲它是慧的近因,而慧是定的現起。
叁、 爲了在解說定力的基本原因(即出離)之後,再指出舍心的基本原因(即智慧)。
四、 爲了解說只有不斷地爲世人的利益著想(出離),行善之方法善巧智才可能顯現出來。
(5) 在智慧之後即舉出精進:
一、 因爲智慧必須具備精進力才能發揮其作用。
二、 爲了在解說洞察究竟法之空與無我實相的智慧之後,再指出爲衆生之利益而付出的精進力之非凡德行。
叁、 爲了在解說舍心的原因之後,再指出奉獻的原因。
四、 爲了在解說先具足小心地思考與分析之後,再作出的持恒與精進才會有特出效益。
(6) 在精進之後即舉出忍辱:
一、 因爲忍辱通過精進而達到圓滿(只有充滿精進力的人才能忍受所面對的種種苦難。)
二、 爲了解說精進是忍辱的莊嚴(一個因無能而表現出忍氣吞聲之人並不值得敬仰,而一個充滿精進力之人,即使是在優勢之中也表現出他的忍耐力與涵養)。
叁、 爲了在解說精進力的原因之後,再指出定力的原因(由于過多精進力而産生的散亂“uddhacca”可以 通過「法忍觀想法」“Dhammanijjhanakkhanti”而得以去除)。
四、 爲了解說只有充滿精進力的人才能持恒(只有具備無量忍辱心之人才不會散亂煩躁,而能時時刻刻皆在行善。)
五、 爲了解說當某人在具有正念地努力爲他人之福利而奉獻時,祈求回報的貪欲心是不能生起的。
六、 爲了解說即使菩薩在盡力爲他人之福利而奉獻時遭受到惡劣的對待與折磨,他也難忍能忍地忍受它。
(7) 在忍辱之後即舉出真實:
一、因爲具備真實的忍辱才會長久,沒有真實時,忍 辱就不複存在。
二、因爲在教完如何忍受他人加諸己身的痛苦與折磨 之後,佛陀欲解說菩薩如何實踐他所立下援助衆 生的誓願,甚至對惡人以德報怨。
[在被授記時,菩薩發願渡脫一切衆生。果真如其堅定之決意,他甚至對傷害他的人也以德報怨。例如《大迦比本生經》(Mahakapi Jataka)中記載,在那一世生爲猴子的菩薩爲了救出一個掉在深坑裏的婆羅門而費盡了全身的力氣,過後疲乏與毫無戒心地躺在那人身上睡著了。那個心腸惡毒的婆羅門醒來後,竟然想把救他一命的猴子作爲食物充饑。而毫無感恩心地以石頭擊打那猴子的頭。然而,菩薩不但毫無一絲瞋恨地默默忍受頭上的傷痛,而且繼續幫那人脫離野獸的威脅。通過在樹上跳躍,它以滴血的方式爲那人指出一條走出森林之路。]
叁、爲了解說具有忍辱的菩薩是絕不放棄只說真實話 的修行,即使是被他人錯誤與醜化地形容他時。
四、因爲佛陀要在解說無我觀法之後,再解說法忍觀 想法 (Dhammanijjhanakkhanti)。
(8) 在真實之後即舉出決意:
一、 因爲真實通過決意而達到圓滿。對于一個決意只說真實話的人,即使在受到生命威脅時也絕不動搖。
二、 爲了在解說真實之後,指出菩薩對自己的誓願的堅決與不動搖之責任感。
叁、 爲了解說只有已了解有關波羅蜜之人才有能力修習與圓滿波羅蜜。而已了解真谛(如實知見諸法)的人才能決意地修習諸波羅蜜,在面對種種對抗力時也毫不猶豫地圓滿它們。
(9) 在決意之後即舉出慈:
一、 因爲慈心有助于生起決意爲他人之福利而奉獻。
二、 爲了在解說決意行善之後,指出…
《南傳菩薩道(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