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何才能真正地爲他人帶來福利。(決意修習波羅蜜的菩薩的心時常安住于慈愛。)
叁、 因爲只有已具備堅決與不動搖之決意于爲衆生的福利奉獻時,菩薩才能以慈心平穩地實踐他的悲願。
(10) 在慈之後即舉出舍:
一、 因爲舍淨化慈。(只修慈而不修舍是可能被戴上慈心面具的欲欲欺騙的。)
二、 爲了指出如何在助人反受他人傷害時保持舍心。(菩薩帶著慈愛的心爲衆生之福利而奉獻,他也保持一個平穩的心,原諒衆生對他所做出的一切傷害。)
叁、 在解說如何修習慈心後,再指出如何修習從慈心中更上一層的舍心。
四、 爲了指出菩薩對祝福他的人也能保持平穩舍心之非凡修養。
我們的導師世尊即以上述的適當次序解說十波羅蜜,是本著開示的原則,而不是隨便與錯亂的排列。
第五篇:什麼是波羅蜜的相、
作用、現起與近因?
首先我們先解釋何謂相、作用、現起與近因。之後我們再討論十波羅蜜的定義、涵義和它們共同與個別的相、作用、現起與近因。
只有通過直接觀照每一個究竟名法(paramatha-nama)和色法(paramatha-rupa)之相、作用、現起與近因,才有可能證得超越我見(atta-ditthi)的智慧。同樣地,只有在了解十波羅蜜共同與個別的相、作用、現起和近因之後,我們才會對它們有明確的認識。因此,經典常對波羅蜜做出這四方面的解釋。
相(lakkhana):注疏提供的定義是: “Samabbam va sabhavo va, dhammanam lakkhanam matam.”
相有兩種:
一、 共相(samabba)是共有的;
二、 特相或自性相(sabhava)是某一法特有的特別素質,而不與他法共有。
[例如色法中的地大(pathavi)有兩種相;即是:
(a) 無常、苦、無我;
(b) 硬。
其中(a)是與其它叁大(水、火、風)共有的共相,而(b)硬則是地大專有的特相,而不與其它叁大共有。
作用(rasa):也作味。注疏提供的定義是: “kiccam va tassa sampatti, rasoti paridipaye.”
作用有兩種:
一、 執行作用(kicca rasa)是實行的作用;
二、 成就作用(sampatti rasa)是獲得成果的作用。
現起 (pacupatthana):注疏提供的定義是:“phalam va paccupatthanam-upatthanakaropi va.”
當人們對某法(心之目標)深入觀照時,在他的心中會呈現出:一、有關那法的本質;二、有關它的作用;叁、有關它的原因;四、有關它的成果。現起是指有關法的本質、作用、原因或成果,當中任何一個呈現在他心中。
近因(padatthana,也作足處):注疏提供的定義是: “Asannakaranam yam tu, padatthananti tam matam.”──「導致某個究竟法生起的最接近原因。」
那麼,十波羅蜜的上述四個素質是什麼呢?答案是:首先這十波羅蜜皆共有:
一、 援助衆生爲相。
二、 提供援助給衆生爲執行作用,或不猶豫地修習波羅蜜爲成就作用。
叁、 現起是呈現在修行者心中,希望他人獲得福利之本質,或佛果。
四、 近因是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
以下是個別波羅蜜的定義與專有的相、作用、現起與近因。
(1) 布施波羅蜜(dana)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爲基礎的舍思,是願舍棄自己本身和所擁有的身外物給他人的舍思。(思的巴利文是cetana,是一個心所法,業力即是由它産生。)
一、 它的相是舍棄。
二、 作用是消滅對布施之物的執著。
叁、 現起是呈現在修行者心中的不執著,或是獲得財富與投生至善界。
四、 近因是可供布施之物,因爲只有它存在時,布施才可能發生。
只有在透徹地明了這四個共有與四個專有的素質之後,才是真正地認識了布施波羅蜜。如此則能明確地掌握到布施是具有舍棄相的行爲;同時它有消滅使施者執著布施之物的貪欲的作用;也有不執著或獲得財富與善界的現起;而其近因則是可供布施之物。對其他波羅蜜也應當能夠如此掌握。
(2) 持戒波羅蜜(sila)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爲基礎的善身語業。根據論藏的定義則是離心所(virati cetasika)與實行當行之善的思心所(cetana)。
一、 它的相是不讓身與口爲惡,而保持它們行善;它的另一個相是作爲一切善業的基礎。
二、 作用是防止道德淪落(即防止造叁種惡身業與四種惡語業),它也有幫助獲得無瑕疵、無可批評的完美道德之作用。
叁、 現起是身與語的清淨。
四、 近因是慚(hiri,羞于爲惡)與愧(ottapa,害怕爲惡)。
(3) 出離波羅蜜(nekkhamma)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爲基礎的出離心識(vibbana)與心所(cetasika)。出離是指在感受到「欲樂目標」或「事欲」(vatthukama)、「煩惱欲」(kilesakama)與其它生命界的不圓滿之後所生起的舍棄欲界之願。
一、 它的相是舍棄欲欲(對欲樂的欲求)與欲界。
二、 作用是看透欲樂與生命的不圓滿。
叁、 現起是遠離欲欲與欲界。
四、 近因是悚懼智(samvegabana)。
(4) 智慧波羅蜜(pabba)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爲基礎的透視諸法之共相與特相的心所。
一、 它的相是透視諸法之實相,或是毫無錯誤地觀照目標的共相與特相,有如一個熟練的射手一箭即射中紅心。
二、 作用是有如燈般照明其目標(驅除掩蓋事物之本質的黑暗愚癡,moha)。
叁、 現起是不混亂,有如向導爲迷失在森林中的旅人引路,或是對目標不再愚癡的成就。
四、 近因是定力或四聖谛。
(5) 精進波羅蜜(viriya)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爲基礎,而爲衆生之福利所付出的身與心之努力。
一、 它的相是奮鬥(吃得苦)。
二、 作用是支持與提升跟精進同時生起的素質,令它們不會在行善的努力上松弛下來。
叁、 現起是對抗有損害善業的昏沈、無心力。
四、 近因是悚懼智(samvegabana),或八精進事(viriyarambavatthu)。
(悚懼智是對生、老、病、死、輪回、惡道的危險之懼怕而形成的智慧。)
八精進事:八個助長精進的因素,兩個關于維修工作;兩個關于遠遊;兩個關于生病和兩個關于食物。
兩個關于維修的因素:
一、 某人可作此想:「我需要修補袈裟。那時我將難以全心全意地投入于世尊的教導。我必須在還未修補之前更努力修行。」
二、 在修補之後,他想「我剛完成修補工作,修補時我不能專注于世尊的教導,現在我應更努力修行來補救這損失。」
兩個有關遠遊的因素:
一、 他想:「我必須遠行,在旅途上是難以專注于佛陀的教導的。我必須在遠行之前更努力修行。」
二、 遠遊之後,他想:「我剛完成遠行,遠行時我不能專注于佛陀的教導,現在我應更努力修行來補救損失。」
兩個有關生病的因素:
一、 剛生小病時,他想:「我感到不適,這病可能會變得更嚴重。我必須在它還未變得更糟之前努力修行。」
二、 複原之後,他想:「我剛剛病好,它任何時候都可能再來。我必須在舊病未複發之前努力修行。」
兩個有關食物的因素:
一、 當得不到足夠的食物時,他想:「剛才托缽只得到一點食物,吃得少可保持身輕體健不昏沈,我應即刻努力修行。」
二、 當獲得足夠的食物時,他想:「充足的食物給我精力修行,我應即刻開始努力。」
以上是八個激起精進力的因素,與這八個因素對立的是八懈怠事(kusitavatthu),即:
當某人需要做維修工作時,他想:「這將使我感到疲倦,我應在未修補之前先好好睡上一覺。」當他有遠行時也作此想。當稍微感到不適時,他即埋怨身體虛弱而去睡大覺;當吃得飽時他只管打瞌睡,因爲肚子太重了。當修補完畢或剛遠行回來,或是剛病好,或吃不飽,他就發牢騷,說:「我很累,我要休息。」如此,愚癡的人爲自己多找借口而不努力修習善法。
八精進與八懈怠事記載在《長部‧巴帝迦品‧僧吉帝經》(Digha Nikaya, Pathikavagga, Sangiti Sutta)裏。
(6) 忍辱波羅蜜(khanti)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爲基礎,而忍受他人惡待自己的忍耐力。(根據論藏則是在忍耐的時候生起以無瞋爲主的心所與心識。)
一、 它的相是耐心地忍受。
二、 作用是克服喜歡與厭惡的事物的影響力。[對于無忍耐心的人,在遇到喜歡的事物時貪欲即生起;遇到厭惡的事物時則不喜歡或生氣。如此,他已被可喜與不可喜的事物打敗。具有忍耐心的人在面對貪和瞋時能夠穩立不倒與不受影響。因此忍辱足以克服任何感官的目標(六塵)的影響力,包括可喜與不可喜的事物。]
叁、 現起是耐心地接受可喜與不可喜的事物,或是不與它們對抗。
四、 近因是如實知見諸法(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
(7) 真實波羅蜜(sacca)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爲基礎,而只說實話及言而有信。[根據論藏則是離心所(virati-cetasika),或思心所(cetana-cetasika)或是慧心所(pabba-cetasika),這有視情況而定。]
一、 它的相是誠實不欺的言語。
二、 作用是指明事實。
叁、 現起是聖潔、美妙。
四、 近因是身、語、意的清淨(誠實)。
…
《南傳菩薩道(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