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決意波羅蜜(adhitthana)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爲基礎、行善毫不動搖之決心。[根據論藏則是下定決心時所生起的心識與心所。]
一、它的相是修習波羅蜜、舍離(caga)、善行(cariya) 之不動搖決心。
二、作用是克服與菩薩行對立的惡法。
叁、現起是修習菩薩行之堅貞不移。
四、近因是菩薩行(波羅蜜、舍離、善行)。
(9) 慈波羅蜜(metta)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爲基礎、爲衆生之福利與快樂所做的奉獻。根據論藏則是無瞋心所,adosacetasika。
一、 它的相是希望衆生富有與快樂。
二、 作用是爲衆生的福利而努力,或消除九個瞋恨的因素。
叁、 現起是平靜、友善。
四、 近因是視衆生可接受的一面。(若視衆生爲不可接受,慈心是不可能生起的。)
(10) 舍波羅蜜(upekkha)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爲基礎,對一切可喜與不可喜之法采取平衡與不分別的態度,舍棄愛與恨。[根據論藏則是中舍性心所。]
一、它的相是對愛與恨采取中立的位置。
二、作用是減輕愛與恨。
叁、現起是減輕愛與恨。
四、近因是自業智(衆生是自己所造的業之主人)。
以上每一個波羅蜜的解釋皆有「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爲基礎」這一個合格標准。這兩個基本素質時時刻刻皆存在于菩薩的心流中,而只有以它們爲基礎的布施、持戒等才是真正的波羅蜜。
第六篇:什麼是波羅蜜的基本條件?
簡短的說,它們是:
一、 至上願(abhinihara);
二、 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
叁、 四佛地(Buddhabhumi);
四、 十六種內心氣質(ajjhasaya);
五、 省察智(paccavekkanabana):觀察不布施等的壞處和布施等的好處;
六、 十五種行(carana)、五種神通(abhibba)及它們的組成部份。
至上願
至上(abhi)是指正等正覺。願(nihara),是指朝向,或意向;由此至上願即是願得正等正覺。
在第一次被授記成爲菩薩時,修行者必須具備八個條件,即:
一、 他必須是人;
二、 必須是男人;
叁、 修行已圓滿至可在那世成爲阿羅漢;
四、 遇見在世的佛陀;
五、 出家;他必須出家爲比丘或是一位相信業報的修行者;
六、 聖潔成就;他必須擁有四禅八定與五神通;
七、 增上行;極強的誠意,不惜爲佛而犧牲自己的性命;
八、 極深之欲;極強的善欲,不畏艱難地去成就佛果。
當具備以上八個條件時,至上願才有生起的條件。其時,菩薩即會不必受任何人指點之下如此思惟(如須彌陀隱士):
「當我脫離苦海之後,我必須渡脫衆生;當我得以解脫娑婆世界之鎖後,我必須渡脫衆生;當我成功克服六根後,我當教導衆生克服它們;當我消滅內心煩惱之烈火後,我必須去平靜衆生有如在火中燃燒之心;當我證得涅槃最美妙的寂靜後,我當與衆生分享此樂;當我消滅自己的叁種生死輪回之火 後,我當消滅焚燒衆生之火;當我清除自己的煩惱之後,我當使衆生獲得清淨;當我證得四聖谛之後,我當把它教給衆生。(簡而言之,我當爲成佛而奮鬥,再去解救衆生。)
(沒有具足八條件的這類思惟並不是至上願。)
如此,成佛之願這大善心(mahakusalacitta)及其心所則連續不斷與強烈地生起。這發願成佛的大善心與心所即是至上願,也是十波羅蜜的基礎。
事實上,只有至上願生起之後,他才能被佛陀授記爲菩薩。被授記之後,「波羅蜜思擇智」即會順序發生,再決意修習諸波羅蜜至圓滿。
至上願的相是內心傾向于正等正覺;作用是發願成佛與希望成佛之後解救衆生,讓他們得證涅槃;現起是菩薩行的根本條件;近因是大悲心(或是主要的輔助條件已達到圓滿。有關方面過後將會討論。)。
至上願的目標是不可思議的佛果與無邊世界衆生的福利,因此是波羅蜜、舍離(caga)、善行(cariya)這些菩薩行的基礎,也是擁有無比力量的最崇高善法。
簡短地分析此特別力量:
在至上願生起的那一刻,菩薩即已准備好進入「大菩提乘行道」(mahabodhiyana-patipatti)。他已肯定將在未來成佛。在至上願生起之後,這一切已是不退轉的了,因此他被稱爲菩薩。(當一個人還未具備至上願時,他還不配被稱爲菩薩。)
從那一刻開始,菩薩完全傾向于成就正等正覺。而其修習波羅蜜、舍離與善行的力量也已具備。
由于須彌陀隱士已具備至上願,因此他可以准確無誤地以「波羅蜜思擇智」(parami-pavicayabana)來觀察全部的波羅蜜。這是他不需要導師的幫助而自己獲得的智慧,因此也稱爲「自生智」(sayambhubana),也是正等正覺的預兆。在明確無誤地省察十波羅蜜之後,他再以四阿僧祇與十萬大劫的時間去修習以達到圓滿。
至上願有:
(a) 四緣(paccaya);
(b) 四因(hetu);
(c) 四力(bala)。
(a) 四緣(遠的因素)是:
一、 當發願修菩薩道之偉人親眼目睹佛陀顯現神通之後,他想:「正等正覺具有非凡的力量,佛陀在證得它之後變得如此超凡、美妙與擁有不可思議的力量。」親眼得見佛陀的力量之後,他的心已傾向于正等正覺。
二、 雖然沒有親眼見到世尊的非凡力量,但是他從他人之處聽到:「世尊擁有如此如此的威神力。」聽後,他的心也已傾向于正等正覺。
叁、 雖然沒有親見或耳聞世尊之威神力,他學到有關佛陀的威神力之經典。學後,他的心已傾向于正等正覺。
四、 雖然沒有親見或耳聞世尊之威神力,也沒有學到有關佛陀威神力的經典,但他本身已具備非常聖潔的傾向,所以他想:「我將護持佛陀的傳承、血統、傳統與正法。」由于這對法至高的敬仰(Dhammagaru),他也傾向于正等正覺。
(b) 四因(近的、直接的因素)是:
一、 這偉人具有爲過去佛做出增上行(adhikara)之特別善業爲親依止(upanissaya)。
二、 他自然地擁有悲憫的性格,而願意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減輕衆生之苦。
叁、 他具有持恒之精進力,足以使他長期奮鬥至成就佛果,不會因爲輪回之苦與爲衆生的福利奉獻之艱難而生退心。
四、 他樂于跟勸他人離惡行善之善知識結交爲友。
在以上四因之中,擁有親依止是指他曾當著過去佛面前(經典並沒有記載需要多少尊佛),在心中默念與親口發願修菩薩道,他一直傾向于正等正覺與爲衆生之福利而奉獻。
由于他具備此親依止,他在某些方面與那些未來將成爲辟支佛或弟子的人有很明顯的差別,即是:
一、 五根(indriya);
二、 爲衆生福利的修行;
叁、 助人之善巧與辨別善惡智(thanathana-kosalla-bana)。
(從以上叁個素質,可以推斷菩薩在過去佛前曾種下特別的善業。)
有關親近善知識這一點,善知識是指具備八個素質的人,即是信、戒、多聞、出離、精進、念、定與慧。
具備了信,善知識對世尊之正等正覺及自業果報有充份的信心。由于此信念,他絕不放棄爲衆生圖福利之願,而此願是成就正等正覺的基本原因。
具備了戒,尊敬他的衆生感到他很親切。
具備了多聞,他時常開示爲衆生帶來福利與快樂的深奧道理。
具備了出離,他少欲知足,不執著于五根(感官)的享受,而保持超越的態度。
具備了精進,他時常爲提升衆生之福利而奮鬥。
具備了正念,他從不忽略修善。
具備了定力,他的心不散亂而專注。
具備了智慧,他能如實知見諸法。
善知識以正念分析善業與惡業之果報;通過智慧他真正地明了什麼是對衆生有益與有害的;他以定力保持穩定的心;通過精進力,他使衆生遠離有害的事物,再引導他們努力不懈地向善。
如此菩薩親近與依靠具備這八種素質的善知識,而努力地加強自己的親依止。通過持續的努力,他獲得了潔淨的智慧與非常清淨的身語業,由此他具備了四力。不久之後,他將具備被授記之八條件,再無畏與明確地發至上願,如此他成爲真正的菩薩。
自此以後,除了正等正覺他再無其它願望。他已成爲一個聖潔的人,成佛已是肯定且不可退轉的成果。
(c) 四力是:
一、 內力(ajjhattikabala):[單憑自身之能力與對法至高的敬仰(Dhamma garava,上述之第四緣)而極度傾向于正等正覺(叁藐叁菩提)。]他自力更生、具有慚心(羞于造惡),再運用此內力,菩薩發願證得佛果,修習諸波羅蜜,直至最終證得正等正覺。
二、 外力(bahirabala):[憑借外力,上述之前叁緣,他極度傾向于正等正覺。]運用此外來之力,再加以自尊與自信:「我是具有能力證得佛果之人。」菩薩發願證得佛果,修習諸波羅蜜,直至最終證得正等正覺。
叁、 親依止力(upanissayabala):[憑借上述四因的第一項而極度傾向于正等正覺。]他具有敏銳的根、擁有正念的自然清淨,再運用此力,菩薩發願證得佛果,修習諸波羅蜜,直至最終證得正等正覺。
四、 精進力(payogabala,加行力):[具備了足夠證得正等正覺的正確精進力,他持續不斷地累積助緣與善行。]運用此身語清淨與不斷修善之力,菩薩發願證得佛果,修習諸波羅蜜,直至最終證得正等正覺。
具備了此四緣, 、四因與四力,而後在修至有如須彌陀修行者的階段,他將具足被授記爲菩薩之八個條件。具足此八條件之後,他將生起發至上願的大善心與心所:「我將毫不懈怠地致力修行以成就佛果與解救衆生。」這大善之至上願是爲十波羅蜜的根本條件。
四大奇迹
自從至上願生起之後,聖潔的菩薩即擁…
《南傳菩薩道(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