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菩薩道(上)▪P22

  ..續本文上一頁因素。

  通過真實住處,他獲得出離的快樂;通過舍離住處,他獲得獨處之樂;通過寂靜住處,他獲得平靜之樂;通過慧住處,他獲得四道智之樂。

  通過真實住處,他獲得初禅之樂;通過舍離住處,他獲得第二禅之樂;通過寂靜住處,他獲得第叁禅之樂;通過慧住處,他獲得第四禅之樂。

  應如此理解如何把所有的波羅蜜歸納于四住處,以及它們的種種素質。

  如何把所有的波羅蜜歸納于兩個因素?

  就有如諸波羅蜜可被歸納于四住處,它們也可被歸納在兩個因素,即悲心與智慧。事實上,只有以悲心和智慧爲根基的布施等諸德行才能成爲證得正等正覺的條件。

  (以上即是波羅蜜的組合。)

  這一篇裏解釋了:

  如何把叁十波羅蜜縮成十波羅蜜,再濃縮爲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那與智慧;再如何把六波羅蜜歸納于四住處;最終把一切的波羅蜜歸納于兩個因素,即悲心與智慧。

  第十叁篇:什麼是圓滿波羅蜜的因素?

  對于這問題:「什麼是圓滿波羅蜜的因素?」,它的答案是:

  一、培育四種成就;

  二、省察諸波羅蜜的對立因素,再進而去除它們;

  叁、獻身于佛。

  簡而言之,圓滿波羅蜜的方法即是:一、斷除自私的愛;二、培育對衆生的慈愛。

  詳盡的解釋:

  (一)四種圓滿波羅蜜的良方即是:(a)一切資糧成就──心中只抱著正等正覺這唯一的目的,而毫不余漏地培育與累積一切波羅蜜、舍離與善行菩提資糧;(b)恭敬成就──以至上的敬意去實行;(c)無間斷成就──在每一世裏毫不間斷地實行;(d)無時懈怠成就──在直到成佛爲止的漫長時間裏,毫不懈怠地實行。

  (二)菩薩應有這樣的決心:「我將毫不猶豫地布施他人向我討取之物,包括我所有的財物與自己的生命。我只用布施之後所剩下來的東西。」因此,他甚至在乞求者還未上門時已把自己擁有的一切財物布施予人。

  如此,他已首先在心中決定舍棄任何自己擁有之物。但是有四個阻礙他布施的因素(布施之系縛):

  (1) 以往不慣于布施;

  (2) 沒有足夠的財物以供布施;

  (3) 所擁有之物太好了,舍不得布施;

  (4) 憂慮財物會減少。

  對于這四個障礙:

  (1)當菩薩有東西可供布施,而又有乞求者到來,但是他的心卻沒有傾向于布施時,他了解到:「肯定的,我以往並不慣于行布施。因此在有這麼好的因緣時我也沒有布施的念頭。」之後他再省思:「雖然布施之念沒有在我心中生起,我將布施以便慣于行布施及樂于其中。從現在開始,我將慷慨地行布施。我不是已決定布施所有的財物給向我討取的人嗎?」

  如此省思之後,他快樂與不執著地行布施。因此菩薩得以去除「以往不慣行布施」這第一個障礙。

  (2)當沒有足夠的財物以供布施時,菩薩這麼省思:「由于以往我沒有布施,因此現在我陷于缺乏財物的困境。所以無論我有什麼東西,我都應該拿去布施,不管它只是少量或品質劣等,甚至是使到我的生活更困苦也願意。通過這布施,未來我將得以達到布施波羅蜜的頂點。」

  如此省思之後,他很快樂與不執著地行布施。因此他得以去除「沒有足夠的財物以供布施」這第二個障礙。

  (3)當所擁有之物品質太好而舍不得布施時,菩薩這麼省思:「嘿!你不是發願欲證得最聖潔、最令人羨慕的正等正覺嗎?爲了獲得它,你應該布施最聖潔、最令人羨慕之物。」

  如此省思之後,他很快樂與不執著地布施最上等與美妙之物。因此他得以去除「所擁有之物品質太好而舍不得布施」這第叁個障礙。

  (4)在布施之後看到財物減少時,菩薩這麼省思:「逃不開毀滅與損失是財物的本質。由于以往我沒有進行毫不減損的布施,因此我現在面對財物減損。我將不論多或少地布施我所擁有的財物。通過這布施,未來我將得以達到布施波羅蜜的頂點。」

  如此省思之後,他很快樂與不執著地布施所擁有的東西。行了此布施,他得以去除「憂慮財物減少」這第四個障礙。

  通過適當的省思而去除這些布施的障礙是一個圓滿布施波羅蜜的良方。同樣的方法也適用于持戒等其它波羅蜜。

  (叁)除此之外,菩薩初見佛陀時已自願奉獻身軀,說道:「我願把自己的軀體獻給佛陀。」這獻身于佛陀是一個圓滿波羅蜜的良方。

  事實上,已獻身于佛的菩薩這麼省思:「我已把此身獻給佛陀,無論什麼(難題)都盡管來吧!」在每一世奮力修習諸波羅蜜時,若是遇到可能傷害他身體或生命的苦難,或難以忍受的困苦,或受到他人的傷害,甚至可能奪去他的性命,他也這麼地省思。如此省思之後,他保持絕對不動搖的心去面對一切難題,甚至是威脅到性命的,而堅決地累積諸波羅蜜善業。

  如此,先獻身予佛是圓滿諸波羅蜜的一個良方。

  再一次簡短表明圓滿波羅蜜的方法,即:一、斷除自私的愛;二、培育對衆生的慈悲心。

  詳盡的解釋:

  通過透徹地明了一切現象的真實本質,菩薩在面對它們時得以保持不受渴愛、我慢與邪見的汙染。看到自己其實只是五蘊的自然現象,對自己的執著則日複一日地減輕。

  他重複地培育大悲心,視衆生爲自己的親生孩子,對他們的慈悲心不斷地增長。

  因此菩薩時常遠離吝啬等與波羅蜜對立的因素,得以暫時脫離對自己與衆生的貪瞋癡,再運用時常與四住處爲伴的四攝法來援助衆生。四攝法是布施、愛語、利行(有益的行爲)與同待(即:平等心;待人如待己之心)。他以導向叁種菩提的戒定慧叁學幫助衆生,使未得其門而入者得以入門,使已入門者達到成熟。

  菩薩的悲心與智慧的確是受到四攝法之布施莊嚴。(沒有布施,悲心與智慧就不能顯現。它們在進行布施時同時顯現。)愛語使到布施更加優美,因爲菩薩是不會在布施時對受者或侍從粗言惡語,而只說親切友善的話。利行使到愛語更加優美,因爲菩薩並不是爲了膚淺的快樂說愛語,而是真心誠意地爲了衆生的利益服務。)修習波羅蜜、舍離和善行這些菩提資糧即是爲了衆生的福利而修習,因此利行是四攝法之一。平等心(同待)使到利行更優美,因爲在修習諸波羅蜜時,無論是在任何苦樂的情況之下,菩薩都是有如對待自己一樣地看待一切衆生。

  成佛之後,他也以四攝法來進行馴服與教導衆生的任務,以便利益衆生。而他早已通過四住處把四攝法修至最高峰。

  再詳盡地分析:

  佛陀的布施已經通過舍離住處而達到圓滿,愛語通過真實住處而達到圓滿,利行通過慧住處而達到圓滿,平等心(同待)通過寂靜住處而達到圓滿。

  關于四住處與四攝法,《行藏注疏》有四首頌揚其德行的偈:

  “Sacco cagi upasanto

   pabbava anukampako

   sambhatasabbasambharo

   kam namattham na sadhaye.”

  「他真實、慷慨與寂靜,

  有智慧與慈悲,

  具足一切資糧(波羅蜜),

  還有什麼是辦不到的呢?」

  

  佛陀已達到真實與舍離住處的最高成就;他已息滅了煩惱之火、擁有正等正覺、以大悲心看待一切衆生、具備了諸波羅蜜。還有什麼是他辦不到的呢?

  “Mahakaruniko sattha

   hitesi ca upekkhako

   nirapekkho ca sabbattha

   aho acchariyo jino.”

  「他是有大悲心的導師,

  有舍心卻又爲衆生的福利著想,

  任何時刻皆不起執著,

  這勝利者是多麼的美妙!」

  佛陀是人天師,具有大悲心,爲衆生尋找福利,直到他們證得涅槃。他對生命中的起起落落保持平衡的舍心。對身內與身外物完全沒有愛染與執著。戰勝五魔 的佛陀是多麼的美妙!

  “Viratto sabbadhammesu

   Sattesu ca upekkhako

   Sada sattahite yutto

   Aho acchariyo jino.”

  「不執著于諸法,

  以舍心對待衆生,

  卻還是熱心于衆生之福利,

  這勝利者是多麼的美妙!」

  他不執著于諸法,以舍心對待衆生,但還是日以繼夜地致力于爲衆生帶來福利。戰勝五魔的佛陀是多麼的美妙!

  “Sabbada sabbasattanam

   hitaya ca sukhaya ca

   uyyutto akilasu ca

   aho acchariya jino.”

  「時時刻刻致力于爲衆生

  帶來福利與快樂,

  而不曾因難題而退縮。

  這勝利者是多麼的美妙!」

  時刻致力于爲衆生(人、天、梵天)帶來福利與快樂,日以繼夜地執行佛陀的任務,卻沒有顯示出疲累之相。戰勝五魔的佛陀是多麼的美妙!

  (圓滿波羅蜜的因素一篇至此完畢。)

  第十四篇:圓滿波羅蜜需要多久?

  對于這問題:「圓滿波羅蜜需要多久?」,它的答案是:

  圓滿波羅蜜的最短期限是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中等的期限是八阿僧祗與十萬大劫;最長的期限是十六阿僧祗與十萬大劫。以上的期限是從被授記爲菩薩之後算起。(只有在固定的期限裏修習了諸波羅蜜,波羅蜜才能達到圓滿,然後菩薩才能成佛。)

  叁種不同的期限是跟叁類菩薩有關聯的,即是慧者菩薩、信者菩薩與精進者菩薩。(慧者菩薩需要四阿僧祗與十萬大劫來圓滿波羅蜜;信者菩薩需要八阿僧祗與十萬大劫;精進者菩薩需要十六阿僧祗與十萬大劫。)

  對于這問題:「他們同樣都是菩薩,爲何有叁種不同圓滿波羅蜜的期限?」,它的答案是:慧者菩薩信弱而慧強,信者菩薩信強而慧中等,精進者菩薩則慧弱。正等正覺是通過慧力得證。慧強則速于證悟,反之慧弱則慢于證悟。智慧強弱的差異決定了圓滿波羅蜜的期限。(這是注疏所提供的解釋。)

  「同等論師」(與作者有同等資格的論師)認爲叁種不同期限是因爲精進力的不同層次,即強、中等與弱。

  再者,其它論師則認爲是由于導致解…

《南傳菩薩道(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南傳菩薩道(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