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身念處禅觀修法▪P13

  ..續本文上一頁心爲四念處禅觀所緣;第3、4、5項是色或心¾視何處所生的煩惱較重而定;第6項是色和心兩者皆用。

  b)看是正念,知道心在看的是正知。

  (2)a)「叁心」是指明覺:精進、正念、正知。

  b)聽是正念,知道心在聽的是正知。

  

  圖2-2實相(詳細內容)

  

  

  

  

   佛法

   道心 道心 道心

   果心 果心 果心

  

  

   依八道行

   (佛陀說::「現在和從前

   一樣,我只有教導苦和

   的止息」相應部-尼柯

   耶,阿那律經)

  (無知無覺) (知覺)

  1.須陀洹(斷我見、疑、戒禁取見)

  2.斯陀含(欲貪和瞋恚減弱)

  3.阿那含(斷欲貪和瞋恚)

  4.阿羅漢(斷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

  *四階成就=四道心、四果心

  **涅槃是所緣(只有一個涅槃)

  

  第 叁 篇

  成 果

  聖者脫離了生死輪回,斷盡了一切貪愛,幹枯的河道中,愛水不再奔流,生死的巨輪不再轉動。這就是苦的止息;涅槃。

  (小部尼柯耶)

  

   圖3-1十六階智

   3智階 七清淨

   (第1和2清淨未列出)

   智見清淨

   證智 出世間法

   以涅槃爲所緣(14,15)

   世間心

  

   斷遍知

  

  

   行道智見清淨

  

  

  

  

  

  

  

   道非道智見清淨

   審察遍知

  

   度疑清淨

   知遍知

   見清淨

  

  

  

  

  

  *7清淨中只有5個(3-7)在十六階智中,其它最前面2個是戒清淨和心清淨。

  

  3.1十六階智

  1.名色分別智

  此智是修行者體會到當下的實相。實相是指身心自然的真實狀態,此智改變了妄執身心是「我」的邪見。因爲妄執身心爲「我」的煩惱(邪見)已經存在非常長久的時間了,所以此智(見到身心無我的智慧)對于修行者而言是非常難以在當下掌握到的。想要成就此階智的人就必須奉行佛陀在《大念處經》中所提到的四念處正確修法。

  想要成就此智的修行者,必須以逐漸增強的思慧常常在當下掌握到身心,直到正念正知生起猛利的智慧,然後引發正見。例如,正見生起的時候,修行者會知道當下正在觀照什麼色身、什麼心(坐的色身,心在聽等等)——而他也清楚是心知道這是坐的色身等等。而且進一步他會了解到世界萬物也只是色法和心法而已——非男、非女、無我或靈魂——而修行者現在知道這一點,甚至是由他內心深刻體會的。自我的邪見破除時,修行者會感到非常驚訝,因爲從出生以來他從未有過這種無「我」的感覺。

  由于猛利的實相般若將我的邪見從他的感覺中根除,現在他就能體會到身心自然的真實狀態(實相)了。

  修行者成就此智時是自知的,就像吃糖一樣——用不著別人告訴他糖的滋味如何。

  在長阿含經中,佛說「法是可以由智慧直接體證的」。法是不需要老師向你解釋你成就了那一種智慧——你可以由自己的體驗知道。有時修行者也會認爲他已經成就了達到某一種智慧,但並不是很肯定,通常如果自己還不肯定的話,就很可能是他還沒達到那一階智。

  這一階智稱爲見清淨,因爲在體證的那一剎那是沒有煩惱的,但這種正見尚未真正體會到叁法印,要見到無常、苦、無我還需要更進一步的修持。

  此智(第一階智)成爲修行者的「歸依處」,因爲他親自嘗到了實相的滋味,就像吃糖一樣,他體會到第一階智是因爲他親自嘗到它的。

  從現在起,他清楚不是「他」在坐而是色身在坐,不是「他」在看而是「心」在看等等——而且進一步,他了解到每一個他所見到的有情只是身心而已。從這時候起,名色(身心)就成爲他的老師了。

  2.把握因緣智

  修行者體會到第一階智的時候,如果他持續地在當下觀照身心,他將體會有很多種色身和很多種心,並且觀照的時候,不會將兩者混淆在一起。例如,以前坐的色身痛時,他注意到痛,但他只知道是坐的色身痛,並沒有體會到這個苦是心受。但現在他不但知道坐的色身痛而且體會到心受知色身痛。因此在此智,他體會到身心兩者皆從因緣而生並且身心是互爲因緣,因爲心要作用需要有意根、其它諸根(器官)和所緣才能起作用。相反地,色身也要依靠心才能動作——走、移動等等。修行者當下體會到身心皆從因緣而生並且互爲因緣,他就明白身心不是由上帝或超自然的力量所創(邪見)。

  現在的身心,事實上是從過去的無明、愛、取和業而來,身心需要食物賴以維生。修行者以智慧體會到這種因緣關系,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是如此。他體會到此世是由此而生(由因緣而生),因此對于過去也是由此而生,未來也要由此而生是確信無疑了。

  在七清淨當中,此智(第二階智)稱爲度疑清淨。在此智以後,修行者覺得自在了,因爲他確信在他死後一定能往生善趣。能體證到此智的人稱爲「小須陀洹果」。

  3.遍知智

  在前一階智,修行者只體會到身心的因(生起),還沒體會身心的滅——由于身迅速不斷的生滅,對于見到生滅現象,修行者的智慧還很弱。如果修行者繼續保持在當下觀照身心,他很快就可以見到生滅的身心,但這時候的智慧還不足以見到相續的空檔。例如從坐姿變換到立姿,修行者可以見到滅去的舊姿勢(坐姿)。但坐著當下觀照時,因爲智慧還不夠強,還無法見到生滅的身心。但他可以了解身心的叁法印。而這還不是真正的當下,真正的當下要在第四階智才現前。

  《清淨道論》稱此智爲「審察遍知」。

  在七清淨中此智稱爲「道非道智見清淨」,此智可以導致真實的道路——亦即下一階智。

  4.生滅隨觀智

  此智是體會身心的生滅並且相續的感覺(妄執身心爲相續的錯覺),現在看起來事實上是身心生滅的分離現象——在(修慧)當下。在此階智修行者可以見到身心同時生滅,事實上,據佛所說,心的生滅比身的生滅快十七倍——只是修行者無法見到這麼快的速度,他可以見到兩者(身心)同時生滅。此智可以清楚地見到身心的叁法印,而見叁法印可以消除心中潛伏的煩惱,也就是愛、我(「我」的錯覺)、見(邪見)和顛倒妄想。

  此智可以告訴修行者修行正確與否。如果修行正確可以導致涅槃。正確修法生起的智見是觀智(第四至第十二階智),如果修行錯誤就會産生觀的染——有十種觀的染稱爲毗婆奢那染。(見此智下一段介紹毗婆奢那染)。

  如果毗婆奢那染存在的話,表示修行者的清淨不足以厭離染(煩惱)——因爲煩惱深沈而智慧微弱,不足以厭離它。這種染是由于偏定造成的,偏定的現象會使修行者偏離了觀智,而使他執著于不同的境界,而這些境界很容易使他誤以爲是涅槃。這些境界包括光明、喜、舍等等。如果修行者以前修過禅定的話,會很容易偏定。他會發覺如果這種定境一再發生的話,對于修毗婆奢那是一種非常大的障礙。信太強或精進過猛也可能會成爲障礙。這十種染可能會非常誘人,以致于修行者執著于境界之中,還迷糊地誤認爲這就是涅槃,甚至于他老師告訴他並非如此,他也不會相信。如果修行者不離開這些染著,他就無法進步至更上一層的階智了。

  行道智見清淨。如果修行正確的話,行道智見清淨是此智(第四階智)所生的觀智,這樣稱呼它是因爲它是正確之道,沒有混雜煩惱、貪愛和迷惑。

  叁法印(注1)都包含在此智之中——因此這個階智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如果修行正確的話,在此智可將叁法印看得很清楚。智慧越增長,煩惱就越斷除;將身觀照得很清楚的話,修行者就可以自己看到心了。

  (注1:見到叁法印是用內觀(毗婆奢那),不同我們腦海中一般描述的印象。他們是:1)覺了諸法非自作而是由緣的關系而起的,故得明了「無我相」。2)覺了既有而無及前際後際的差別,故得明了「無常相」。3)覺了生滅的逼惱,故得明了「苦相」。(佛音尊者,清淨道論,第二十品,330頁)。)

  觀的染(毗婆奢那染),如前所述,共有十種觀的染:

  1.光明。修行者見到亮光,這時侯他可能會誤認爲他已經證得涅槃,因此滿足于這種境界而起貪愛,但這是邪見,是他的「自我」認爲他已經證得涅槃了。

  2.智。某些修行者精通教理,會一直思惟佛法,而這種現象會使他偏離當下。

  3.喜。因爲修行者偏定而感覺喜,而這是染(煩惱)。修毗婆奢那時是不會有喜的感受,因爲體會到叁法印不會導致喜的感覺。

  4.輕安。有時一種非常平靜的狀態會生起:這也是偏定的現象,叁法印是不可能以輕安而體證的,這種情況下智慧也不會增長。

  5.樂。樂的感覺也是偏定。樂一生起,就無法見到苦了。

  6.勝解。這會造成修行者誤以爲他已見到涅槃了,而甚至他老師告訴他事實並非如此的時候,他也不相信他的老師的話。這是由于信太強而慧太弱(通常慧和信要保持平衡)。

  7.策勵。太過堅忍或精進會令行者感到疲憊,而使他的心變得不太清楚,妄想就會生起。通常進和定要保持平衡,太過精進會導致妄想,太過偏定會造成修行者停止修行。

  8.現起。念住太強會導致偏定而使修行者會看到幻像(眼前現起各種圖樣),然後他會迷失身心的所緣——亦即他會偏離當下而無法繼續修行。

  9.舍。有時猛利的舍念會生起,而修行者會誤以爲他沒有煩惱了-煩惱爲涅槃所滅;但他仍有邪見的煩惱(癡),而貪和瞋也只是暫暫時地平息,這種情況下他是無法繼續修行的。

  10.欲。修行者會對所有觀的染感到快樂,並且滿足于維持現狀,而因此無法繼續修行。

  毗婆奢那染是一種內觀的染著,是由于偏定而産生的,這種情況修行者會産生他已經沒有煩惱或已經達到涅槃的錯覺。他這種認爲「我」已經達到涅槃的感覺是不清淨的,因爲他是以心中有一個「我」的方式在修行。(這已經不是毗婆奢那四念處禅觀了,因爲毗婆奢那不是用一個「我」在修…

《身念處禅觀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