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身念处禅观修法▪P12

  ..续本文上一页而已,这样可以防止心与烦恼相应:讨厌旧姿势而喜欢新姿势。因为我们知道旧姿势或新姿势当中本来就无「我」,只是坐的色身和站的色身而已,因此可以防止烦恼。修行者用这样的如理作意观照就可以体会到根本没有那一种姿势(立姿、行姿等)是快乐的。因此不断重复地用如理作意观照姿势的变换就可以体会到真理:四种姿势当中所隐藏的苦谛。

  5)为什么我们用「坐的色身」、「站的色身」等等的名相呢?因为每一个姿势的色身都不相同,甚至在同一个姿势的色身也都不相同,坐姿是一个色身,站姿又是另一个色身等等,甚至知道坐的色身的心与知道站的色身的心也不相同,这是因为身心在每一剎那都不断地生灭,而且从来没有两个相同的身心。这个知见可以帮助修行者看破妄执身心为「我」或自我的邪见。(见1.11节中的「坚实」)。

  2.3.3.1修行者可以对自己发问的问题

  坐的色身是常还是无常?

   是无常。

  我们怎么知道是无常呢?

   因为苦常常迫使色身变动。

  是什么东西而造成苦的呢?

   因为有了身心

  心—是常还是无常?

   是无常。

  我们怎么知道是无常呢?

   心不能永远安住于一个所缘上,妄想心会生起。

  心苦不苦?

   心是苦。

  如何证明心是苦的呢?

   因为心不能安住于一个地方。

   身心一直是无常和苦的,因此它们是无我的,无法控制的,它们不是「我」。你体证到这一点时,就见到法了:你所见的法就是苦。并且可以导致体证苦谛。苦谛就是你只能暂时地对治身心的苦。身心迅速地生灭,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

  什么是坐的色身?

   整个姿势或我们坐的样子就是坐的色身。

  是什么在观照坐姿?

   不是「你」观照坐姿,而是三心(精进-正念-正知)。

  2.3.4检查身心

  了解这个修法一直是以身心为所缘,对修行者而言是很重要的。修行者如果不能持续对身心保持觉照力的话,即使非常勇猛精进修行也是徒劳无功的。但如果修行者了解修法的话,这种修行应该不至于太难。

  修行之前要彻底地检查身心,如此修行者才能够很易容地认知什么是什么(注1);这就像学习阅读一样:学生在学习阅读之前要先认识字母。同样地,修行者必须先认识身心,修行才会有结果。如果我们修行不能持续地以身心为所缘的话,我们会用「我受苦」的观念来修,这样我们就不能断除妄执「自我」的观念了。

  (注1:要知道在六根的作用范围到底是用身或心为所缘,见图2-1实修最后面「根的摘要」。)

  2.3.5定

  对于这种修行,太过偏定并不是一件好事。有时坐着观照的时候,修行者只知道坐姿,而不知道是坐的色身;或者太过偏定的情况下,修行者甚至会不晓得自己的姿势了。这些都是太过偏定的结果。某些活泼的运动对于减少偏定的现象是很有用的:做工作、快走,或者甚至于跑步。在任何情况下,如果在某种姿势下偏定的话,就必须改变姿势(以减少偏定的现象)。

  关于定的问题,阿姜念谈到:「以四念处为所缘的定不可能导致贪念,因为四念处的定可以引发智慧——体证苦的智慧。」(这是一种判断修行是否正确的方法)。

  「会让人感到快乐的定,并不是四念处的定,因为这种定并不单纯,这种定与烦恼相应,虽然这种定能引发乐受,但却不能破除颠倒妄想。这种定是有为法(心的造作,行蕴的活动),是五蕴(身心)的一部份,并不能灭苦——也就是达到涅槃。(涅槃也是心,但它是常和乐,因为它不属于五蕴)。」这种短暂一念之间生起的涅槃,是没有感觉的。(注2)

  有时修行者在偏定的情况下,会失去认知坐姿是坐的色身的觉受。但他仍然认为他在感觉坐的色身,因为他缺乏觉察力来提醒他,已经不再感觉坐的色身了。而且,如果缺乏觉察力的话,修行者也会感觉苦,但不能认知是坐的色身苦,他会认为是「他」感觉苦,因此他还是在串习这种「他」在坐、「他」受苦等等的观念,而不能拔除自我的邪见。

  (注1:要知道在六根的作用范围到底是用身或心为所缘,见图2-1实修最后面「根的摘要」。)

  (注2:当优陀夷问舍利弗既然涅槃是没有感觉的,为什么涅槃会是快乐的呢?法将舍利弗尊者回答道:「没有感觉本身就是快乐。」(增支部尼柯耶,涅槃经))

  修行者必须记得姿势不只是「色身」而已,而是坐的色身,走的色身等等不同的色身。否则他会认为是相同的色身在站,在坐等等。如果他这样认为的话,他将无法断除「颠倒」妄想,而会妄执这个色身就是他自己。

  一开始,修行者是如理作意而知道目前是坐的色身,然后他用明觉(三心)观照坐的色身,疼痛产生的时候,明觉认知是坐的色身苦(而非我),变换姿势时,如理作意于换姿势是为了要治苦,而且如理作意可以防止换姿势时生起贪和瞋。

  2.3.6妄想

  太过精进是会造成妄想的原因之一。而且,会造成修行者与妄想对抗而使情况更糟。因此我们要认知妄想是心,妄想是实法,而且也是法念处的所缘,因为妄想也是无常、苦、无我的。妄想让我们认知心是无法控制的(无我)。

  修行的目标是用精进-正念-正知三心来拔除贪瞋。如果修行者喜欢定,那是贪;但是妄想来时又讨厌妄想,那又落入了瞋。偏于任何一边的话,他就无法断除贪瞋。所以不要喜欢或讨厌妄想。

  修行者要越修越纯熟,如果不纯熟的话他又会讨厌妄想。这种讨厌的心理是由于缺乏智慧,特别是缺乏如理作意;如理作意知道妄想是心,妄想是实相因为妄想是无常、苦、无我的。会产生妄想是因为三心(精进-正念-正知)已经偏离了当下。了解妄想是心(心的状态)的时候,妄想就会消失,而三心(明觉)就可以再回到当下。不要随着妄想的「内容」(一连串的想)而去,否则会使你越偏离当下。如果在发现你打妄想的那一剎那,你知道妄想的「内容」,你就没有觉照力;如果你有觉照力,此时你就不会知道内容。只要了解这是妄想,心就可以再回到当下了。(意即觉照力强时,回到当下的时间很快,不会知道妄想的内容)。

  修行者再回到当下的时候,能够很清楚地观照坐的色身。这是因为他没有动念想要见坐的色身(没有烦恼,没有想见实相的贪念),这就是具足正念-正知的心,应该保任,但却不可以强迫。这种修法,要像观众一样地观照身心,而不是想要改变或控制身心。修行经验丰富以后,妄想心(像「猴子」一样的攀缘心)会缓和下来-而修行者就能更常保持在当下了,那时就更容易掌握到当下了。

  2.3.7杂项

  生病不会形成修行的障碍,但修行者多半没办法再感觉坐的色身了,因为这样会使病情更加严重。他只要观照疾病,不要管姿势了,只要好好体会色身是苦(注1),这就是苦谛,他也可以观照色身无我,身体的状况是无法控制的。(注2)

  (注1:佛陀对那毘居士说:「一般世间的人发生病苦时,身不安心亦不安,但灭除身见的(20种身见)的圣者,身体不适,心却不会不安。」)

  (注2:生病时观身,不用再观照坐的色身等等了,只要观照色身即可。)

  修行者如何知道心具足正念正知(活在当下)呢?

  心起正念正知观照的时候,心知道身体的姿势(这是正念的作用),而且心知道目前的姿势是坐的色身等(这是正知的作用)。正念正知起观照时的感受,是一种修行的时候心不散乱、不忧虑,也不会不安或乏味的感受。

  如果修行者不够精进,会造成懈怠或修行时无法集中精神。不精进是由于对修法缺乏正确的理解;无法体会苦和袪除烦恼的需求;也不能体会我们随时都会死——所以要好好利用我们的每一分一秒。修行者也要记住佛陀所留给我们的遗教,就是四念处,因此我们要利用今生好好修行。

  初学者要记住这种修法是一种非常高深的善法(断除烦恼),所以是需要时间的。这是因为熟练可以让你离苦得乐——但这一点并不容易,修行者不应该急于成就。而且大多数的修行者都从事过错误的修法,所以需要时间将它矫正过来。

  

  2.4结论

  正确的修法导致正确的结果。正确的修行取决于智慧和以前的资粮(多生正确修行的累积)。

  重要的是,这种修法是要改变我们妄执身心是「我」自己的邪见。如果修行者,不能改变这种邪见的话,他就无法成就第一阶智—不能成就第一阶智,他就无法开展十六阶智而达到涅槃。成就正果时,你是自知的─就像吃糖一样,你不需要老师告诉你糖是什么滋味。

  这个时代是一个充满贪欲和缺乏智慧的时代。因为这个时代对每个人(不只是国王,是全部)而言是物欲横流的时代,充斥的高科技产品用以娱悦我们的身心。那些认为自己修行可以很快成就的修行者,一定会失败的。因为我们烦恼炽盛,内在的烦恼已经累积很长一段时间了。想要断除心中烦恼的人,必须研究去除烦恼的正确方法并透过研究佛陀相关的教说而了解修行方法。没有正确的理论和修行用来灭苦的话就无法达到涅槃。

  阿姜念说,要成功地修四念处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比走钢索还要难,如果修行者掉下来了,要继续回到钢索上再次尝试。用精进心引导正念——正知安住于当下。要保持中道(没有喜欢或不喜欢)的话,必须小心翼翼地保持平衡。这是非常困难的,但却不是不可能的——如果修行者真心想要灭苦的话。

   于此人群中,达彼岸者少。其余诸人等,徘徊于此岸。

   善能说法者,及依正法行,彼能达彼岸,度难度魔境。

   应舍弃黑法,智者修白法,从家来无家,喜独处不易。

   当求是法乐,舍欲无所有,智者须清净,自心诸垢秽。

   彼于诸觉支,正心而修习。远离诸固执,乐舍诸爱着,

   漏尽而光耀,此世证涅槃。(南传法句经,85-89偈)

  

  图2-1

  根的摘要(根界和正确的四念处禅观所缘)

  

  

  

  

  

  

  

  

  

  注:

  (1)a)第1和第2项是只以…

《身念处禅观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