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身念處禅觀修法▪P12

  ..續本文上一頁而已,這樣可以防止心與煩惱相應:討厭舊姿勢而喜歡新姿勢。因爲我們知道舊姿勢或新姿勢當中本來就無「我」,只是坐的色身和站的色身而已,因此可以防止煩惱。修行者用這樣的如理作意觀照就可以體會到根本沒有那一種姿勢(立姿、行姿等)是快樂的。因此不斷重複地用如理作意觀照姿勢的變換就可以體會到真理:四種姿勢當中所隱藏的苦谛。

  5)爲什麼我們用「坐的色身」、「站的色身」等等的名相呢?因爲每一個姿勢的色身都不相同,甚至在同一個姿勢的色身也都不相同,坐姿是一個色身,站姿又是另一個色身等等,甚至知道坐的色身的心與知道站的色身的心也不相同,這是因爲身心在每一剎那都不斷地生滅,而且從來沒有兩個相同的身心。這個知見可以幫助修行者看破妄執身心爲「我」或自我的邪見。(見1.11節中的「堅實」)。

  2.3.3.1修行者可以對自己發問的問題

  坐的色身是常還是無常?

   是無常。

  我們怎麼知道是無常呢?

   因爲苦常常迫使色身變動。

  是什麼東西而造成苦的呢?

   因爲有了身心

  心—是常還是無常?

   是無常。

  我們怎麼知道是無常呢?

   心不能永遠安住于一個所緣上,妄想心會生起。

  心苦不苦?

   心是苦。

  如何證明心是苦的呢?

   因爲心不能安住于一個地方。

   身心一直是無常和苦的,因此它們是無我的,無法控製的,它們不是「我」。你體證到這一點時,就見到法了:你所見的法就是苦。並且可以導致體證苦谛。苦谛就是你只能暫時地對治身心的苦。身心迅速地生滅,這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

  什麼是坐的色身?

   整個姿勢或我們坐的樣子就是坐的色身。

  是什麼在觀照坐姿?

   不是「你」觀照坐姿,而是叁心(精進-正念-正知)。

  2.3.4檢查身心

  了解這個修法一直是以身心爲所緣,對修行者而言是很重要的。修行者如果不能持續對身心保持覺照力的話,即使非常勇猛精進修行也是徒勞無功的。但如果修行者了解修法的話,這種修行應該不至于太難。

  修行之前要徹底地檢查身心,如此修行者才能夠很易容地認知什麼是什麼(注1);這就像學習閱讀一樣:學生在學習閱讀之前要先認識字母。同樣地,修行者必須先認識身心,修行才會有結果。如果我們修行不能持續地以身心爲所緣的話,我們會用「我受苦」的觀念來修,這樣我們就不能斷除妄執「自我」的觀念了。

  (注1:要知道在六根的作用範圍到底是用身或心爲所緣,見圖2-1實修最後面「根的摘要」。)

  2.3.5定

  對于這種修行,太過偏定並不是一件好事。有時坐著觀照的時候,修行者只知道坐姿,而不知道是坐的色身;或者太過偏定的情況下,修行者甚至會不曉得自己的姿勢了。這些都是太過偏定的結果。某些活潑的運動對于減少偏定的現象是很有用的:做工作、快走,或者甚至于跑步。在任何情況下,如果在某種姿勢下偏定的話,就必須改變姿勢(以減少偏定的現象)。

  關于定的問題,阿姜念談到:「以四念處爲所緣的定不可能導致貪念,因爲四念處的定可以引發智慧——體證苦的智慧。」(這是一種判斷修行是否正確的方法)。

  「會讓人感到快樂的定,並不是四念處的定,因爲這種定並不單純,這種定與煩惱相應,雖然這種定能引發樂受,但卻不能破除顛倒妄想。這種定是有爲法(心的造作,行蘊的活動),是五蘊(身心)的一部份,並不能滅苦——也就是達到涅槃。(涅槃也是心,但它是常和樂,因爲它不屬于五蘊)。」這種短暫一念之間生起的涅槃,是沒有感覺的。(注2)

  有時修行者在偏定的情況下,會失去認知坐姿是坐的色身的覺受。但他仍然認爲他在感覺坐的色身,因爲他缺乏覺察力來提醒他,已經不再感覺坐的色身了。而且,如果缺乏覺察力的話,修行者也會感覺苦,但不能認知是坐的色身苦,他會認爲是「他」感覺苦,因此他還是在串習這種「他」在坐、「他」受苦等等的觀念,而不能拔除自我的邪見。

  (注1:要知道在六根的作用範圍到底是用身或心爲所緣,見圖2-1實修最後面「根的摘要」。)

  (注2:當優陀夷問舍利弗既然涅槃是沒有感覺的,爲什麼涅槃會是快樂的呢?法將舍利弗尊者回答道:「沒有感覺本身就是快樂。」(增支部尼柯耶,涅槃經))

  修行者必須記得姿勢不只是「色身」而已,而是坐的色身,走的色身等等不同的色身。否則他會認爲是相同的色身在站,在坐等等。如果他這樣認爲的話,他將無法斷除「顛倒」妄想,而會妄執這個色身就是他自己。

  一開始,修行者是如理作意而知道目前是坐的色身,然後他用明覺(叁心)觀照坐的色身,疼痛産生的時候,明覺認知是坐的色身苦(而非我),變換姿勢時,如理作意于換姿勢是爲了要治苦,而且如理作意可以防止換姿勢時生起貪和瞋。

  2.3.6妄想

  太過精進是會造成妄想的原因之一。而且,會造成修行者與妄想對抗而使情況更糟。因此我們要認知妄想是心,妄想是實法,而且也是法念處的所緣,因爲妄想也是無常、苦、無我的。妄想讓我們認知心是無法控製的(無我)。

  修行的目標是用精進-正念-正知叁心來拔除貪瞋。如果修行者喜歡定,那是貪;但是妄想來時又討厭妄想,那又落入了瞋。偏于任何一邊的話,他就無法斷除貪瞋。所以不要喜歡或討厭妄想。

  修行者要越修越純熟,如果不純熟的話他又會討厭妄想。這種討厭的心理是由于缺乏智慧,特別是缺乏如理作意;如理作意知道妄想是心,妄想是實相因爲妄想是無常、苦、無我的。會産生妄想是因爲叁心(精進-正念-正知)已經偏離了當下。了解妄想是心(心的狀態)的時候,妄想就會消失,而叁心(明覺)就可以再回到當下。不要隨著妄想的「內容」(一連串的想)而去,否則會使你越偏離當下。如果在發現你打妄想的那一剎那,你知道妄想的「內容」,你就沒有覺照力;如果你有覺照力,此時你就不會知道內容。只要了解這是妄想,心就可以再回到當下了。(意即覺照力強時,回到當下的時間很快,不會知道妄想的內容)。

  修行者再回到當下的時候,能夠很清楚地觀照坐的色身。這是因爲他沒有動念想要見坐的色身(沒有煩惱,沒有想見實相的貪念),這就是具足正念-正知的心,應該保任,但卻不可以強迫。這種修法,要像觀衆一樣地觀照身心,而不是想要改變或控製身心。修行經驗豐富以後,妄想心(像「猴子」一樣的攀緣心)會緩和下來-而修行者就能更常保持在當下了,那時就更容易掌握到當下了。

  2.3.7雜項

  生病不會形成修行的障礙,但修行者多半沒辦法再感覺坐的色身了,因爲這樣會使病情更加嚴重。他只要觀照疾病,不要管姿勢了,只要好好體會色身是苦(注1),這就是苦谛,他也可以觀照色身無我,身體的狀況是無法控製的。(注2)

  (注1:佛陀對那毘居士說:「一般世間的人發生病苦時,身不安心亦不安,但滅除身見的(20種身見)的聖者,身體不適,心卻不會不安。」)

  (注2:生病時觀身,不用再觀照坐的色身等等了,只要觀照色身即可。)

  修行者如何知道心具足正念正知(活在當下)呢?

  心起正念正知觀照的時候,心知道身體的姿勢(這是正念的作用),而且心知道目前的姿勢是坐的色身等(這是正知的作用)。正念正知起觀照時的感受,是一種修行的時候心不散亂、不憂慮,也不會不安或乏味的感受。

  如果修行者不夠精進,會造成懈怠或修行時無法集中精神。不精進是由于對修法缺乏正確的理解;無法體會苦和袪除煩惱的需求;也不能體會我們隨時都會死——所以要好好利用我們的每一分一秒。修行者也要記住佛陀所留給我們的遺教,就是四念處,因此我們要利用今生好好修行。

  初學者要記住這種修法是一種非常高深的善法(斷除煩惱),所以是需要時間的。這是因爲熟練可以讓你離苦得樂——但這一點並不容易,修行者不應該急于成就。而且大多數的修行者都從事過錯誤的修法,所以需要時間將它矯正過來。

  

  2.4結論

  正確的修法導致正確的結果。正確的修行取決于智慧和以前的資糧(多生正確修行的累積)。

  重要的是,這種修法是要改變我們妄執身心是「我」自己的邪見。如果修行者,不能改變這種邪見的話,他就無法成就第一階智—不能成就第一階智,他就無法開展十六階智而達到涅槃。成就正果時,你是自知的─就像吃糖一樣,你不需要老師告訴你糖是什麼滋味。

  這個時代是一個充滿貪欲和缺乏智慧的時代。因爲這個時代對每個人(不只是國王,是全部)而言是物欲橫流的時代,充斥的高科技産品用以娛悅我們的身心。那些認爲自己修行可以很快成就的修行者,一定會失敗的。因爲我們煩惱熾盛,內在的煩惱已經累積很長一段時間了。想要斷除心中煩惱的人,必須研究去除煩惱的正確方法並透過研究佛陀相關的教說而了解修行方法。沒有正確的理論和修行用來滅苦的話就無法達到涅槃。

  阿姜念說,要成功地修四念處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比走鋼索還要難,如果修行者掉下來了,要繼續回到鋼索上再次嘗試。用精進心引導正念——正知安住于當下。要保持中道(沒有喜歡或不喜歡)的話,必須小心翼翼地保持平衡。這是非常困難的,但卻不是不可能的——如果修行者真心想要滅苦的話。

   于此人群中,達彼岸者少。其余諸人等,徘徊于此岸。

   善能說法者,及依正法行,彼能達彼岸,度難度魔境。

   應舍棄黑法,智者修白法,從家來無家,喜獨處不易。

   當求是法樂,舍欲無所有,智者須清淨,自心諸垢穢。

   彼于諸覺支,正心而修習。遠離諸固執,樂舍諸愛著,

   漏盡而光耀,此世證涅槃。(南傳法句經,85-89偈)

  

  圖2-1

  根的摘要(根界和正確的四念處禅觀所緣)

  

  

  

  

  

  

  

  

  

  注:

  (1)a)第1和第2項是只以…

《身念處禅觀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