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身念处禅观修法▪P11

  ..续本文上一页作的时候不要观照坐的色身等姿势。坐的色身等姿势只有在修四种姿势的时候才观照。观照临时动作的色身会产生太强的正念而减弱了正知,因此对于临时的动作,我们只要观照是为了治苦就可以了。不要修微细的念住!这样会增强正念而减弱了正知。

  修行者要注意到不要为了「修行」而赶快做完家事或其它工作。这种要「修行」的贪欲是一种烦恼,因为修行者想要见法。每天的工作提供了一个体会身苦的好机会。当然如果偏定的时候,日常作务也是去除偏定现象的好机会。

  4)修行者要只做必须做的事,例如:

  a)姿势。你从坐的色身变换到站的色身是为了治苦,这是必须的。而这个因(苦)一定要出现在你改变姿势之前,不要因为你想走就把姿势变换成走路,要等到苦迫使你改变姿势才换姿势。

  b)吃。这对于治苦而言是必要的,因为饥饿迫使我们吃。

  c)上厕所。这对于治苦也是必要的--你不得不上厕所。

  d)降低体温。如果身体很热,必须开电扇或冲凉来治苦。

  做这些事都需要「如理作意」,如果不用「如理作意」观照,做这些事会出自于贪念——因而烦恼也就介入其中了。

  然而某些干扰可能会妨碍平常的修行:

  a)有人敲门。

  b)食物或其它东西被送到寮房。

  c)有人来和修行者谈话。

  d)紧急事件,如突然停电或设备问题。

  以上这些都要用平常的方式处理,而且修行者必须知道这些事和修毗婆奢那无关,不要将它们并入修行之中。

  2.2.3自然的修法

  1)坐姿、动作以及走路就像在家里一样保持平常的姿势。(注1)

  2)「自然地」坐,平常有很多坐姿,而不是只有一成不变地坐、站、走等等而已。平常坐的时候是——开始坐是一个姿势,过一会儿(通常是为了治苦)会调整坐姿,过一段时间再换成另外的坐姿,然后才可能起来站或走。

  3)走路也是为了要治苦,如果修行的动机产生偏差了就要用「如理作意」观照到走路只是为了要治苦。对很多修行者而言,走路这种姿势很容易变成治苦以外的动机——为了享乐而走,为了见实相或控制妄想而采用某些特殊的方式走路等等。

  4)躺也不可以被忽视,它是自然的姿势之一。一开始卧姿要花较长的时间才会感受到苦,但持续地修持之后,身体会变得比较敏感,躺下来不久就会觉得难过。如果从仰卧变换到侧卧时,就要用「如理作意」来观照姿势的改变。

  5)睡。如果观照卧姿的时候想睡就睡——里要注意到睡是为了治苦,但如果身体已经有足够的睡眠还想睡的话,就要检查早餐或午餐是否吃得太多了,如果是的话就吃到比十分饱的程度还少三口饭,如果睡意还是持续的话,就起床并在脸上泼冷水或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睡眠超过身体需求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贪求睡眠的享受,觉得睡觉是快乐的,而变得越睡越多)。

  6)半夜醒来的时候设法注意到睡姿,如果醒来一段时间就注意卧姿的变换(为了治苦)。

  (注1:根据这个原则,我们必须对讲话以及做不必要的事情等等作自我约束,而且我们必须保持正念、正知——加上觉察力,知道修行正确与否。)

  2.2.3.1为什么用自然的修法?

  因缘法是自然律或自然的法则(因果定律)。它存在于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而佛陀发现了这个真理。它有三个特性:

  1)诸行无常(一切因缘合和的事物都是无常)。

  2)诸行是苦(一切因缘合和的事物都是苦的)。

  3)诸法无我(所有的事物都是无我的)。

  因为涅槃也是无我,所以一切法都是无我。

  以上这三种特性一直都存在着,即使是在家还没修行以前也都存在。但在家的时候身心比较容易与染有我的烦恼相应。这就是为什么,要用自然的方式做每一件事,否则就见不到自然的法则。如果走得非常慢,就不自然,而自然的法则也就被隐蔽了。

  同样地,如果走的时候只观照走的脚步而非整个色身的话,也是不自然。坐的时候,也要观照整个坐的色身,诚如佛陀明白地说过:

  在僧团当中,比丘当他走的时候应了知:我在走;或者站的时候了知:我笔直地站着;或坐的时候了知:我在坐;或卧的时候了知:我在卧。因此,他的身体怎么安置,他就如实地去认知它。(长部-尼柯耶,大念处经)

  (这里佛陀用人称代名词「我」,是由于沟通的需要;但这当中没有一个我在做这些动作,只有身与心,要观察自己的身心——而非别人)。

  阿姜念提出这个问题:

  「一个人怎么知道什么是走的色身呢?」回答:「一个人走的样子就是走的色身。但不是只注意脚步而是注意整个动作。走的色身是以明觉来认知的。」

  2.2.4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修法对或错

  对修行者而言,明白他的修法对或错是很重要的。修行正确的话,他知道身体的姿势,也知道这个姿势是坐的色身。能知道姿势的是正念,而能知道这个姿势是坐的色身的是正知,而他同时知道这两件事。如果他用思慧认知坐的色身的话,他就能感觉到修法正确,正确的思慧一再地现前就能引发实相般若。

  修行者应该要了解修四念处的作用就是要断除喜欢和不喜欢。例如,如果他不喜欢妄想心,那么不喜欢(瞋)就会增长,换言之,如果他因为定的平静而喜欢定,那么喜欢(贪)就会增长。因此正确的修法要尽量保持在当下——可断除喜欢和不喜欢。

  另外,如果心缘法尘的话,心可能不与烦恼相应(保持在当下)或者与烦恼相应(生起五盖或心的烦恼),这要依个人是否能好好地如理作意而定。假设心缘「妄想」(心的烦恼),如果没有如理作意的话,厌恶(瞋)会产生;但如果能如理作意的话,就明白妄想是心(心的状态),而非「你」——而你就可以再回到当下了。

  2.2.5适应初学者的简化的修法

  一开始就把修法弄得很复杂是不妥当的,因为身体容易观照(粗显),心不容易观照(微细),所以初学者最好能尽量以当下的色身为所缘来观照(注1),而且把修法限制在以下的几个重点:

  1)修行者主要的任务是随时要知道是坐的色身、站的色身等等,也就是尽量保持在思慧当下。

  2)第二个任务是要注意是否有其它的心识干扰或闯入正在观照各种色身的心(如「心在听」、「心在看」等都是干扰观照的心识)。

  (注1:「……亦如想把水澄清的人,拿了迦答迦的子(一种胡桃的子,可以洗水缸清水),把手伸入水缸之内,经一二次的磨擦,水仍不能澄清,但他并不丢掉迦答迦的子,却数数磨擦,这样则污泥沈落而水自清。」《清净道论,第十八品,268页》)

  3)保持一种姿势直到疼痛迫使改变姿势为止,而且要如理作意于改变姿势是为了对治疼痛的苦,并注意到疼痛渐止而进入了新的姿势。

  4)以「如理作意」观照其它的活动(吃饭、沐浴、做家事等等)都是为了治苦。

  5)总之,初学者的主要工作是要持续地认知各种姿势,直到完全熟练为止。

  

  2.3修行检讨

  2.3.1此修法与四圣谛的关系

  1)苦谛:我们可以从每一个姿势见到苦,而所见到的苦是苦苦与行苦,这两种苦可以让我们体证苦谛(身心皆苦)。

  2)集谛:贪爱是苦的因,清楚觉照坐的色身等等(保持在当下),实相般若就会生起,就可以破除「我」在坐的邪见。

  3)灭谛:烦恼越减少,我们也就越接近灭苦(涅槃)。这有的是短暂的(彼分涅槃)(注1)——如保持在当下;或恒常的——如圆觉者所证(断惑涅槃)。

  如果断除贪爱就止息了苦痛,因为贪爱是苦的因,因除果就除,而我们要体证四圣谛,就要靠道心(道识)的力量;道心可以断除烦恼(见1.6.1节「实相」;及3.1节第十四阶智)。

  4)道谛:使念住于身体的各种姿势,保持在当下,我们就是在修戒、定、慧,这就是八正道或道谛,我们越能以智慧体证苦,就越能实践八正道。

  2.3.2各种苦的四念处修法

   苦苦(身体的疼痛、难过)

  色身

   行苦(正在变化或对治的疼痛,较苦苦更微细难见)

   苦相(三法印)

  身心

   苦谛(纯苦)

  (注1:彼分涅槃由「身-心-现在法」,开始断除我见一直持续到随顺智时,「灭」(涅槃)才变成永恒的(见3.1「十六阶智」)。)

  苦苦是一般的苦,像各种姿势的疼痛,修行者要先观照苦苦,因为苦苦随时存在于四种姿势,是很容易见到的。修行者了解苦苦以后他就知道身心由于苦苦的趋使而整天在改变姿势。

  行苦是由旧姿势变到新姿势时所残留下来的苦。行苦也是为了维持色身整天所必须做的活动,诸如喘息、疗饥、呼吸等等。

  苦相是身心的特性,他们都存在共同的特性:无常、苦、无我。这些特性唯有透过实相般若才能够体会到;体证三法印要成就第四阶智——生灭随观智时才能体证。

  苦谛是第一圣谛——苦的圣谛,苦谛即是身心,体证苦谛时;就体证全部的四圣谛了。

  2.3.3问题

  1)染有「我」的烦恼是从何处进入的﹖

  它是从心(受)而入的。心的感觉,例如觉得是「我」在坐,是自己在坐。这个修法是要体证,事实上是坐的色身。必须以精进、正念、正知的心去观照是坐的色身(而非我)。

  2)谁知是坐的色身﹖

  三心(精进-正念-正知)知道是坐的色身(而非我)。

  3)觉照四种姿势的目的是什么?

  a)觉照各种姿势并认知是各种色身(而非我),可以破除妄执「我」在站、在坐等等的邪见——由此而证得无我。

  b)坐的色身感到疼痛时,我们就见到苦,苦迫使色身不得不改变姿势的时候,这就是无常。无常意即我们无法长时间保持相同的姿势。如果我们了解是坐的色身(无我),也自然了解其它两个特性,苦和无常(以思慧了解)。

  4)为什么我们要从旧姿势到新姿势一直保持观照疼痛呢?(例如,从坐的色身到站的色身。)

  坐的色身痛时,修行者注意到坐的色身苦,改变到站的色身的时候,要一直观照疼痛以便注意到站的色身还是苦,苦对治了之后,修行者可以发现改变到新姿势只是要对治苦…

《身念处禅观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