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身念處禅觀修法▪P11

  ..續本文上一頁作的時候不要觀照坐的色身等姿勢。坐的色身等姿勢只有在修四種姿勢的時候才觀照。觀照臨時動作的色身會産生太強的正念而減弱了正知,因此對于臨時的動作,我們只要觀照是爲了治苦就可以了。不要修微細的念住!這樣會增強正念而減弱了正知。

  修行者要注意到不要爲了「修行」而趕快做完家事或其它工作。這種要「修行」的貪欲是一種煩惱,因爲修行者想要見法。每天的工作提供了一個體會身苦的好機會。當然如果偏定的時候,日常作務也是去除偏定現象的好機會。

  4)修行者要只做必須做的事,例如:

  a)姿勢。你從坐的色身變換到站的色身是爲了治苦,這是必須的。而這個因(苦)一定要出現在你改變姿勢之前,不要因爲你想走就把姿勢變換成走路,要等到苦迫使你改變姿勢才換姿勢。

  b)吃。這對于治苦而言是必要的,因爲饑餓迫使我們吃。

  c)上廁所。這對于治苦也是必要的--你不得不上廁所。

  d)降低體溫。如果身體很熱,必須開電扇或沖涼來治苦。

  做這些事都需要「如理作意」,如果不用「如理作意」觀照,做這些事會出自于貪念——因而煩惱也就介入其中了。

  然而某些幹擾可能會妨礙平常的修行:

  a)有人敲門。

  b)食物或其它東西被送到寮房。

  c)有人來和修行者談話。

  d)緊急事件,如突然停電或設備問題。

  以上這些都要用平常的方式處理,而且修行者必須知道這些事和修毗婆奢那無關,不要將它們並入修行之中。

  2.2.3自然的修法

  1)坐姿、動作以及走路就像在家裏一樣保持平常的姿勢。(注1)

  2)「自然地」坐,平常有很多坐姿,而不是只有一成不變地坐、站、走等等而已。平常坐的時候是——開始坐是一個姿勢,過一會兒(通常是爲了治苦)會調整坐姿,過一段時間再換成另外的坐姿,然後才可能起來站或走。

  3)走路也是爲了要治苦,如果修行的動機産生偏差了就要用「如理作意」觀照到走路只是爲了要治苦。對很多修行者而言,走路這種姿勢很容易變成治苦以外的動機——爲了享樂而走,爲了見實相或控製妄想而采用某些特殊的方式走路等等。

  4)躺也不可以被忽視,它是自然的姿勢之一。一開始臥姿要花較長的時間才會感受到苦,但持續地修持之後,身體會變得比較敏感,躺下來不久就會覺得難過。如果從仰臥變換到側臥時,就要用「如理作意」來觀照姿勢的改變。

  5)睡。如果觀照臥姿的時候想睡就睡——裏要注意到睡是爲了治苦,但如果身體已經有足夠的睡眠還想睡的話,就要檢查早餐或午餐是否吃得太多了,如果是的話就吃到比十分飽的程度還少叁口飯,如果睡意還是持續的話,就起床並在臉上潑冷水或到室外呼吸新鮮空氣(睡眠超過身體需求的時候就會形成一種貪求睡眠的享受,覺得睡覺是快樂的,而變得越睡越多)。

  6)半夜醒來的時候設法注意到睡姿,如果醒來一段時間就注意臥姿的變換(爲了治苦)。

  (注1:根據這個原則,我們必須對講話以及做不必要的事情等等作自我約束,而且我們必須保持正念、正知——加上覺察力,知道修行正確與否。)

  2.2.3.1爲什麼用自然的修法?

  因緣法是自然律或自然的法則(因果定律)。它存在于宇宙的每一個角落,而佛陀發現了這個真理。它有叁個特性:

  1)諸行無常(一切因緣合和的事物都是無常)。

  2)諸行是苦(一切因緣合和的事物都是苦的)。

  3)諸法無我(所有的事物都是無我的)。

  因爲涅槃也是無我,所以一切法都是無我。

  以上這叁種特性一直都存在著,即使是在家還沒修行以前也都存在。但在家的時候身心比較容易與染有我的煩惱相應。這就是爲什麼,要用自然的方式做每一件事,否則就見不到自然的法則。如果走得非常慢,就不自然,而自然的法則也就被隱蔽了。

  同樣地,如果走的時候只觀照走的腳步而非整個色身的話,也是不自然。坐的時候,也要觀照整個坐的色身,誠如佛陀明白地說過:

  在僧團當中,比丘當他走的時候應了知:我在走;或者站的時候了知:我筆直地站著;或坐的時候了知:我在坐;或臥的時候了知:我在臥。因此,他的身體怎麼安置,他就如實地去認知它。(長部-尼柯耶,大念處經)

  (這裏佛陀用人稱代名詞「我」,是由于溝通的需要;但這當中沒有一個我在做這些動作,只有身與心,要觀察自己的身心——而非別人)。

  阿姜念提出這個問題:

  「一個人怎麼知道什麼是走的色身呢?」回答:「一個人走的樣子就是走的色身。但不是只注意腳步而是注意整個動作。走的色身是以明覺來認知的。」

  2.2.4如何判斷一個人的修法對或錯

  對修行者而言,明白他的修法對或錯是很重要的。修行正確的話,他知道身體的姿勢,也知道這個姿勢是坐的色身。能知道姿勢的是正念,而能知道這個姿勢是坐的色身的是正知,而他同時知道這兩件事。如果他用思慧認知坐的色身的話,他就能感覺到修法正確,正確的思慧一再地現前就能引發實相般若。

  修行者應該要了解修四念處的作用就是要斷除喜歡和不喜歡。例如,如果他不喜歡妄想心,那麼不喜歡(瞋)就會增長,換言之,如果他因爲定的平靜而喜歡定,那麼喜歡(貪)就會增長。因此正確的修法要盡量保持在當下——可斷除喜歡和不喜歡。

  另外,如果心緣法塵的話,心可能不與煩惱相應(保持在當下)或者與煩惱相應(生起五蓋或心的煩惱),這要依個人是否能好好地如理作意而定。假設心緣「妄想」(心的煩惱),如果沒有如理作意的話,厭惡(瞋)會産生;但如果能如理作意的話,就明白妄想是心(心的狀態),而非「你」——而你就可以再回到當下了。

  2.2.5適應初學者的簡化的修法

  一開始就把修法弄得很複雜是不妥當的,因爲身體容易觀照(粗顯),心不容易觀照(微細),所以初學者最好能盡量以當下的色身爲所緣來觀照(注1),而且把修法限製在以下的幾個重點:

  1)修行者主要的任務是隨時要知道是坐的色身、站的色身等等,也就是盡量保持在思慧當下。

  2)第二個任務是要注意是否有其它的心識幹擾或闖入正在觀照各種色身的心(如「心在聽」、「心在看」等都是幹擾觀照的心識)。

  (注1:「……亦如想把水澄清的人,拿了迦答迦的子(一種胡桃的子,可以洗水缸清水),把手伸入水缸之內,經一二次的磨擦,水仍不能澄清,但他並不丟掉迦答迦的子,卻數數磨擦,這樣則汙泥沈落而水自清。」《清淨道論,第十八品,268頁》)

  3)保持一種姿勢直到疼痛迫使改變姿勢爲止,而且要如理作意于改變姿勢是爲了對治疼痛的苦,並注意到疼痛漸止而進入了新的姿勢。

  4)以「如理作意」觀照其它的活動(吃飯、沐浴、做家事等等)都是爲了治苦。

  5)總之,初學者的主要工作是要持續地認知各種姿勢,直到完全熟練爲止。

  

  2.3修行檢討

  2.3.1此修法與四聖谛的關系

  1)苦谛:我們可以從每一個姿勢見到苦,而所見到的苦是苦苦與行苦,這兩種苦可以讓我們體證苦谛(身心皆苦)。

  2)集谛:貪愛是苦的因,清楚覺照坐的色身等等(保持在當下),實相般若就會生起,就可以破除「我」在坐的邪見。

  3)滅谛:煩惱越減少,我們也就越接近滅苦(涅槃)。這有的是短暫的(彼分涅槃)(注1)——如保持在當下;或恒常的——如圓覺者所證(斷惑涅槃)。

  如果斷除貪愛就止息了苦痛,因爲貪愛是苦的因,因除果就除,而我們要體證四聖谛,就要靠道心(道識)的力量;道心可以斷除煩惱(見1.6.1節「實相」;及3.1節第十四階智)。

  4)道谛:使念住于身體的各種姿勢,保持在當下,我們就是在修戒、定、慧,這就是八正道或道谛,我們越能以智慧體證苦,就越能實踐八正道。

  2.3.2各種苦的四念處修法

   苦苦(身體的疼痛、難過)

  色身

   行苦(正在變化或對治的疼痛,較苦苦更微細難見)

   苦相(叁法印)

  身心

   苦谛(純苦)

  (注1:彼分涅槃由「身-心-現在法」,開始斷除我見一直持續到隨順智時,「滅」(涅槃)才變成永恒的(見3.1「十六階智」)。)

  苦苦是一般的苦,像各種姿勢的疼痛,修行者要先觀照苦苦,因爲苦苦隨時存在于四種姿勢,是很容易見到的。修行者了解苦苦以後他就知道身心由于苦苦的趨使而整天在改變姿勢。

  行苦是由舊姿勢變到新姿勢時所殘留下來的苦。行苦也是爲了維持色身整天所必須做的活動,諸如喘息、療饑、呼吸等等。

  苦相是身心的特性,他們都存在共同的特性:無常、苦、無我。這些特性唯有透過實相般若才能夠體會到;體證叁法印要成就第四階智——生滅隨觀智時才能體證。

  苦谛是第一聖谛——苦的聖谛,苦谛即是身心,體證苦谛時;就體證全部的四聖谛了。

  2.3.3問題

  1)染有「我」的煩惱是從何處進入的﹖

  它是從心(受)而入的。心的感覺,例如覺得是「我」在坐,是自己在坐。這個修法是要體證,事實上是坐的色身。必須以精進、正念、正知的心去觀照是坐的色身(而非我)。

  2)誰知是坐的色身﹖

  叁心(精進-正念-正知)知道是坐的色身(而非我)。

  3)覺照四種姿勢的目的是什麼?

  a)覺照各種姿勢並認知是各種色身(而非我),可以破除妄執「我」在站、在坐等等的邪見——由此而證得無我。

  b)坐的色身感到疼痛時,我們就見到苦,苦迫使色身不得不改變姿勢的時候,這就是無常。無常意即我們無法長時間保持相同的姿勢。如果我們了解是坐的色身(無我),也自然了解其它兩個特性,苦和無常(以思慧了解)。

  4)爲什麼我們要從舊姿勢到新姿勢一直保持觀照疼痛呢?(例如,從坐的色身到站的色身。)

  坐的色身痛時,修行者注意到坐的色身苦,改變到站的色身的時候,要一直觀照疼痛以便注意到站的色身還是苦,苦對治了之後,修行者可以發現改變到新姿勢只是要對治苦…

《身念處禅觀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