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身念处禅观修法▪P10

  ..续本文上一页师的念头,这个念头会造成贪欲而障碍发慧。修行唯一的目标就是要灭苦。

  

  2.2实修

  这种修法是要念住于各种姿势:行、住、坐、卧。譬如坐的时候「三心」—精进、正念、正知—要觉照坐姿,也要认知它是坐的色身。

  是三心(而非我们自己)在观照坐的色身,就像看着舞台上的演员一样,观众只是注视着演员,而不会去控制他的行动或演出。看戏就像活在当下一样,对于过去与未来是没有兴趣的。因此修行者练习的时候要像看戏一样。例如,当他观照坐的色身时,疼痛会产生而他知道是坐的色身痛,这是苦苦,但不要去观照苦受,因为这是修习身念处,要保持在当下一再重复地观照是坐的色身苦,直到不得不变换姿势,他就可以体会到存在坐的色身当中的苦谛。这是由于苦苦来自于色身,而身心即是苦谛。

  以同样的方法来观照坐的色身、走的色身等等,观照这些色身必须像注视着一个我们没办法控制的人一样,色身是所缘,而修毗婆奢那是心的工作,所以心必须保持在当下才能启发智慧。因此心必须观照现实的情况(如,心在听),而非去创造现实,我们只要观照现前的状况即可。任何想控制心的意图都表示我们想要见实相;这种想要见实相的贪念会使我们偏离中道和当下。

  精进、正念、正知三者一起运用于观照身心,如果正念太强就会减弱正知,修行者必须注意到这一点,这种洞察力称为觉察力,觉察力观察到三者没有保持平衡时,修行者就要调整精进、正念、正知三心使它们平衡,要有更好的觉照力才能做到这一点。苦苦产生时,坐的色身会因为痛而改变姿势(这种情形就像我们在社交场合,坐久了不舒服就会调整姿势是一样)。

  具足「如理作意」(注1),我们就可以注意到是疼痛的觉受迫使身体从坐姿变换到另一个姿势的。改变姿势的时候,疼痛跟入了新姿势中,而「如理作意」能注意到新姿势只是从旧姿势中暂时解除痛苦而已。这一点必须特别注意,因为大多数的初学者会不喜欢旧姿势而认为新姿势使他们感到舒适。

  (注1:佛说:「我没有见过一个法比yonisomanasikara(如理作意、思惟)更能引导人启发正见了」。(长部-尼柯耶))

  因为「如理作意」知道改变姿势只是要止息旧姿势所产生的苦,因此,我们不会厌恶旧姿势而执着新姿势。在这个修法中我们常常强调「如理作意」,因为「如理作意」可以让我们了解苦(苦苦与行苦)(见1.4.4.1.节,苦的种类)。

  如果难以保持在当下的时候,问自己这些问题是有用的:

  「走的是谁?」 「走的色身」

  「为什么要走?」 「为了止息前一个姿势的疼痛」

  或者「是什么在坐?」 「坐的色身」,等等。

  (这种默念的作用就是如理作意,可以帮助心发展觉照力)

  你问「坐的是谁?」等问题的时候,正念、正知(觉照力)就提升,而使你回答「坐的色身」。精进、正念、正知三者的总合就是身觉(觉照力)(注1)。他们有相同的所缘(身或心),因此他们是一起运作的。正念知道姿势—你坐的方式,而正知知道现在坐的是坐的色身(而非你),但运作的方式不是先正念后正知(而是一起运作的)。

  正念正知是同时运作的。

  正确的修法是,「现在我们在坐」把「我们」拿掉,换成「现在是坐的色身(有轮)」。这个重点和日常生活认知各种动作的方法是一样的,只是将「我们」在坐的邪见拿掉而已。

  对于「觉照」的描述,我们听到的用词诸如「感觉」,「知道」,「见到」(指心见),「观察」和「认知」坐的色身等,这些用词都对。事实上,觉照这个用字可以把它当作:如坐的时候把「我们坐」换成「坐的色身」这种方式而已,觉照是修行是否正确的关键。

  感觉是指感觉你坐的样子和感觉它是一个坐的色身,而这就是正知。但是用「感觉」这个字的时候要小心:如果一个人落入了身体的觉受,尤其觉受太强的时候,会使心疲惫而偏离了当下。这样是用贪念在修。而且如果时间太长的话,会引发一些身体的毛病,如胸痛,窒息的感受等等。重点是,不要「制造」坐的色身,只要去认知坐的色身即可,我们常常坐,但只是没有去认知它而已。就像你在家的时候你觉得「你」在坐,但这是烦恼的根源,所以这种修法只是用智慧把观念改成坐的色身而已。

  (注1:觉照是纯熟加上断烦恼(贪和瞋)的智慧。)

  「想」这个字通常避免用来形容觉照—因为「想」常常都和默念有关。感觉色身和想色身的差别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以冷开水为例,我们想到(观想)冷开水,和接触或喝冷开水的体会是完全不同的;冷开水是一个口头上的概念而已,但是由感觉而认知才是真正知道什么是冷开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记忆也可以用来形容觉照力,记得从头到脚的整个色身(是坐的色身等等)——而色身是无知的,只有心才能了知。

  要注意到当你观照坐的色身时,是否心存想要见实相的贪念,如果你注意到自己有这种贪念,稍微休息一下直到贪念不见为止,如果心存见实相的贪念,你是不可能见到实相的,佛说心存贪爱的人是不可能见实相的,因为贪爱隐蔽了真理。

  因为修毗婆奢那是要断除根尘接触时所生的烦恼,修行者应该要知道那一种根尘接触时要以身或心为所缘,想要了解这些,可以参考本篇最后面图2-1「根界摘要」。

  2.2.1修行的原则

  1)不要同时检查身心两种所缘,例如不要想「身走,心知道」等等,有些修行者以为如果他们用更多所缘(身与心两者)的话,他们能够更快引发智慧,但是这种想要引发智慧的贪念只会徒增烦恼而已。以四种姿势的色身为所缘就已经足够了。

  2)不要规定时间走或坐,变换姿势要在疼痛产生时才换。

  3)不要觉得「我」在「修」,这样会对修行产生特殊或神秘的概念,我们走或坐不是为了要修行,而是因为我们不得不这样走或坐。

  4)不要用特别的姿势修,如结双跏趺坐或走得特别慢。用这些特殊的姿势去修,通常带有想要见法的贪欲。

  5)有些初学者很容易觉得这种修法很无聊,这些修行者必须提醒自己,他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灭苦,如果我们觉得无聊就不能灭苦,那就永远在生死轮回之中打转了。

  以前没有修过的人也会有打妄想的问题,他们会变得不喜欢妄想—这就不是中道法了。初学者会发现定很难维持,也不喜欢一次好几天独处,当贪爱来的时候,他们也会变得不安,他们渴望平静,想要快乐或看到快乐的事物。

  6)如坐的时候产生疼痛,就要认知是坐的色身疼痛等等—而非「你」。「坐的色身」是当下,「坐的色身—苦」也是当下,修行者不可将当下「坐的色身—苦」这个所缘变成「心知疼痛」(痛觉是心,称为「苦受」),我们只要单纯对治色身的苦,不要把心也加进来了。

  7)修行者要一直保持对身心的觉照力,但是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色身的某一部分;也不要期待苦的生起,这样会使他偏离当下;也不要等到苦太强烈而使身体痳痹。苦谛不是针对严重的痛,而是看清楚每一次生起的苦—或大或小—修行者就可以体会到苦的真理。

  8)虽然有时我们说「见到」坐的色身等等,但不是真的用眼睛看或注视各种不同的姿势,对身的觉照是用心—正念正知—亦即是智慧。

  至于修行的时候眼睛要开或闭(或半开半闭)是视个人习惯而定。有的人喜欢张开眼睛,有的喜欢闭着,有的人喜欢半开半闭而使进到眼睛的光线比较柔和一点。

  9)修行的所缘是自己的色身,而非别人的色身,不要管别人的身体,但如果别人进入了我们的视线范围,就把他们当作是色法,但要知道是「心在看」。

  10)戒

  a)修行者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说话,例如请求一件日常用品等等。他只与老师谈论法。这个修法是八正道的戒、定、慧,而戒必须清净,这就要尽量保持沉默了,如果戒不清净,就不可能得定,没有得定就不可能发慧的。

  b)所有的戒都要遵循八正道(见1.4.7节),修行者要特别注意不要伤生害命,如昆虫等微细的生命也要注意到。这个问题应该转告禅修中心的员工们。

  2.2.2意见

  1)《清净道论》提到如果精进地观照坐的色身,修行者也很快能以智慧见到心了,而不用身心同时观照。

  2)《清净道论》也提到身体的姿势隐藏着苦,因为我们不注意观照姿势,所以不曾注意到新姿势隐藏着旧姿势所留下来的苦。这是因为通常我们变换姿势时没有具足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可以提醒我们变换姿势是为了要治苦的(见1.11节「隐蔽三法印的因缘法」)

  因此,我们应该从坐的色身等姿势中见到苦。因为我们活在当下,所以体会到苦也能断除贪和瞋。

  3)除了观照四种姿势之外,修行者做其它事情时,如做家事等等,也要用如理作意观照做这些事只是为了要治苦而已。修行者必须「如理作意」到:吃、喝、沐浴、如厕、洗碗、洗衣等等的日常活动,如吃的时候,要观照吃东西只是为了治苦,要注意每一口咀嚼,每一刻吞食物的感受,以及饥饿慢慢解除的感受。咀嚼食物的时候,你要注意到每一口都是为了治苦。那么你将体会到饥饿的苦迫使你咀、嚼、吞—不是为了享乐而吃的。

  早晨醒来的时候,必须注意到躺的色身。然后起床的时候要注意原因(「如理作意」)如为了吃东西疗饥或要叫醒别人或只是没办法再睡了,卧的色身必须起来因为它已经感到痛苦了。如果是去洗脸也是为了要治苦的。

  一直提起「如理作意」观照的话,烦恼就无法支配我们的觉受。「如理作意」提醒我们色身在运作而非「我」。

  有一个很好的构想,就是修行者花一天的时间去注意,一天当中有多少次和多少举动是为了对治色身的苦,结果一定会相当惊人的。一天当中,修行者要——喷驱蚊剂、搔痒、开电扇、喝冷开水、从皮肤上吹走蚂蚁、上厕所、吃东西、洗碗、倒垃圾、洗澡、刮胡子、刷牙、剪手脚的指甲、洗衣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要对治身体的苦。工…

《身念处禅观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