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十二缘起破除邪见
了解十二缘起的真相,能以智慧的力量来破除颠倒妄想:
1.无明:了解无明缘行,可以破除妄执有某种更高层次的力量生出或创造万物的邪见。
2.行:了解行缘识,可以破除妄执自我的邪见──因为不是「你」被生,只是结生识而已。
3.名色:因为识缘名色,可以改变妄执名色是坚实和永恒的邪见。
4.六入:因为名色缘六入(眼、耳、鼻等),可以改变妄执我在听、我在看等的邪见。
5.触:因为六入缘触,而触是由根、尘、识和合而生的(识分别),可以改变妄执根、尘、识为我的邪见。
6.受:因为触缘受,受如乐受等——可以改变妄执「我」乐、「我」苦的邪见。
7.爱:因为受缘爱(爱用心所法表示是贪心所),就可破除妄执出生于任何「有」(生命形态)可以导致快乐的邪见。
8.取:因为爱缘取,(取是由贪心所和见心所组成)可以改变妄执某些事物是迷人的、美好的、闻起来很舒适的等等——因此应该贪着的邪见。
9.有:因为取缘有,可以破除妄执人死后断灭的邪见(事实上取缘有——有是思-心所-心王。思心所是推动产生结果的意志或行动——就是再出生或有)。
10.生:(注1)因为有缘生,可以破除妄执五蕴为乐的邪见。
(注1:共有四生:1)胎生。2)卵生。3)湿生。4)化生。)
11.老死:因为生缘老死,可以改变妄执五蕴为常、乐、我、净的邪见。
1.12.2缘起法面面观
我们可以用七个角度来探讨缘起法:如因缘链、几世几重因果等等,这里只讨论其中几种:
1.三世二十行相(见图1-4)
a)这个模式中共有二十个要项,五个是过去因:无明、行、爱、取、有。
c)五个是现在因:爱、取、有、无明、行。
d)五个是未来果:识、名色、六入、触、受。
注:(见图1-4)
a)五个过去因决定了我们现在的存在(有)。因为我们没有体证出世间的智慧,所以无明(1)是所有结果的根本原因。透过无明生活在世间,我们造作善恶业称为行(2),例如,如果我们修奢摩他而成就禅定,我们仍然是在世间造作行(即使是造善业),行的结果导致爱(8)。
爱越来越强时就变成了取(9):我们想要某种东西的时候还是爱,但我们拥有它时,就变成了取。取导致有(10)。共有两种有:业有——有(生命)的活动过程(过去世)和生有——结生的过程。业有是善或恶可以决定未来的好坏,生有是新生命展现命运的过程。生有的好坏是取决于业有的善恶的。
图1-4缘 起 法
过去世 1.无明2.行 业的过程(业有)5个因:1,2,8,9,10
现在世 3.识4.名色5.六入6.触7.受 生的过程(生有)5个果:3-7
8.爱9.取10.有 业的过程(业有)5个因:8,9,10,1,2
未来世 11.生12.老死 生的过程(生有)5个果:3-7
每一组由五个环所组成的单位都是:前一组缘起后一组,而后面这一组又缘起下组。
有是指造业,因为不管任何形式的有,我们都是在生死轮回之中,实相的法则就是缘起法,也就是造业就有业报——而且没有人能逃过或改变这个结果。这是最公平的法则。
b)从过去因生五个现在果,而现在果是拥有其生命形成的特质;如人有人的特质等等。
c)五个现在因。第五个现在果(受)导致第一个现在因(爱),由爱而取、有然后无明、行(8,9,10,1,2,)这个有是后有,决定了新的生命。因为这个有,并没有体证四圣谛又导致无明。无明又造作(善、恶)业,又变成行了。
这一组的行,是当你要造作善恶业行为的时候称为行。
这一组的有,意思是指业已经造作了。
d)五个未来果。行缘识。后面四个是现在世的身心,加上这五个未来果共有二十个因果关系,这二十个因果关系就像一个轮子一样,没有开端也没有尽头。但佛陀却知道主要的因(根源)是无明。
图1-5 十二缘起(有轮)
2.三连结(见图1-6)
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将十二缘起视为三连结:
a)惑(烦恼)的结。
b)业的结。
c)果(苦)的结。
a)惑的结是指:
无明 (1)
爱 (8)
取 (9)
b)业的结是指:
有 (10)
行 (2)
c)果的结是指:
识 (3)
名色 (4)
六入 (5)
触 (6)
受 (7)
图1-6三连结;圆圈
3.二轮根(图1-4,1-5)
如果要了解缘起法,必须知道造业的两个根源:无明和爱。无明是爱的因,而爱也是无明的因,无明是过去因,爱是现在因,但终究他们是相互为因的——而这个圆圈不管从那里开始走都可以。
第一个环——无明(根源)引导至受(第七个环)然后由受导致爱(第八个环——根源),然后至(9)取,至(10)有,至(11)生和(12)老死。邪见的人认为无因果、无善恶、无轮回。这就为什么佛陀显示无明是根源就是为了要证明有因果的存在。现在果是(3)识,导致(4)名色(5)六入(6)触(7)受。这些环(3-7)现在果是由过去世的无明(根源)和行(1和2)而来的。只要一个人有无明存在就会产生苦果。
爱(8)是缘受(7)而生的,而受又导致取(9)和有(10),然后又转回无明(1)和行(2),这五项(8,9,10,1,2,)是现在因,而且都是无明(1)的结果。而无明(1)和行(2)的结果又重复3-7(现在果)。
由(8)爱而至8,9,10,1,2,又演变成现在因,而因此整个圆圈不停地转,每转一次就是一次出生(11),而3-7的过程又开始而最后导致(12)老死。
了解了爱的结果(轮回),那些妄执诸法是常,不会生灭变异,或者贪欲心很重的人(淫欲心很强的人),应该观照身心最后将导致老死。在生死轮回中,我们不断地在三界里出生(欲界、色界、无色界——或三十一有),想要脱离生死轮回的话,我们必须根据《大念处经》中的原则来修学四念处,四念处是三十七道品中的第一要目——而且引导体证四圣谛。
第 二 篇
实 修
长久以来都在执着这些: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自己。
(相应部—尼柯耶,ii,94)
腊月三十即将到来,那时候不管你是行、住、坐、卧都要死,因此你已经没有时间懈怠了。
(小部—尼柯耶)
老、病、死这三样东西就像大火一样地逼近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令它们安抚,不管跑多快也逃不过的。
(小部—尼柯耶、ⅩⅩⅤⅠ、334)
2.1修行摘要
2.1.1四种姿势
我们以四种姿势观照身心:
行、住、坐、卧
在《大念处经》的纲要中有四种基本或主要的姿势,因为身比心容易观照,所以我们由观身着手。身比较容易观照的原因是1)身较「粗显」,心较微细。2)四种姿势随时存在。(心的所缘——如听、看只有在某些时间起作用。)3)色身比其它所缘更容易观苦,因为我们观照四种姿势时,苦总是无法隐蔽的。
2.1.2我们观照所需的工具:
1.精进
2.正念
3.正知
4.如理作意(如理思惟)
5.觉察力
精进是积极断烦恼。
正念是念住于四念处。
正知是可以启发智慧,袪除愚痴或邪见的清楚认知。
用三心观照各种姿势:
1)精进,不精进你就无法体会整个坐的色身。例如,妄想使你偏离了当下,精进心提起正念正知使你回到当下。
2)正念使你明白你坐的样子——姿势。
3)正知使你知道整个姿势即是坐的色身。
4)如理作意意即以正见将个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情上,诸如知道任何动作的原因或坐的色身的实际情况。如理作意提醒你不管饮食、沐浴、如厕或做其它任何事,你都是为了治苦而做的,不是为了寻乐而做的。如理作意也提醒你,变换姿势只是为了治苦而已。
5)觉察力是观照。它告诉你修得是否正确,觉察力可以使你知道是否偏离了当下。
2.1.3中道
中道袪除或止息了喜欢或不喜欢,执取或厌恶。中道对于此修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能具足正念正知地活在当下,喜欢或不喜欢就无法生起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
1)每当苦产生的时候,就要改变姿势来治苦,因为苦迫使色身变换姿势。你必须保持「如理作意」以防止烦恼介入。所以变换姿势的时候必须保持良好的如理作意和觉察力,才能使你注意到修行是否与烦恼相应。例如,坐的时候,我们感到有点痛,我们不喜欢这个姿势(起厌恶心)因而起贪欲想变换到一个新的姿势。唯独苦逼迫我们的时候,我们才可以改变姿势。
我们不要坐到疼痛完全消失,因为这样会产生烦恼——以为我可以控制疼痛的邪见(事实上,身心皆无法控制,它们是无我的)。然而有些修行者为了见到苦设法坐更久或者坐到疼痛完全消失,但是这种苦并不真实,因为这种苦是人为因素刻意造成的。有些修行者想坐更久是为了能加深禅定,因为他们认为这样能够引发智慧,但是这样做只是徒增烦恼而已。记住,四念处只是修心而非修身;如果心错了,身也会跟着做错的。例如,心里认为双跏趺坐比较容易见实相——心会令身结双跏趺坐。
2)不要想从任何姿势得到舒适或快乐。也不要觉得那一种姿势比另一种姿势好,因为每一种姿势都是不实的:无常、苦、无我的。
3)不要想从修行中得定,禅定会使我们以为有一个可以控制的自我,而且会使我们觉得宁静和快乐,但事实上是没有乐的,只是暂时离苦罢了,如果没有苦我们是不能体会到苦的,苦谛是佛所教的真理,但是并没有「乐谛」-没有快乐的圣谛。因为乐是无常的,是会变苦的。
4)修行不要存着想成就、开悟、看破的心理。只要按照四念处正确的修法去修。甚至也不要想证得涅槃或得阿罗汉果,修行者要灭除这些贪念,不然的话是无法达到涅槃的。
5)修行不要存着你要成为一个老…
《身念处禅观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