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身念處禅觀修法▪P9

  ..續本文上一頁以十二緣起破除邪見

  了解十二緣起的真相,能以智慧的力量來破除顛倒妄想:

  1.無明:了解無明緣行,可以破除妄執有某種更高層次的力量生出或創造萬物的邪見。

  2.行:了解行緣識,可以破除妄執自我的邪見──因爲不是「你」被生,只是結生識而已。

  3.名色:因爲識緣名色,可以改變妄執名色是堅實和永恒的邪見。

  4.六入:因爲名色緣六入(眼、耳、鼻等),可以改變妄執我在聽、我在看等的邪見。

  5.觸:因爲六入緣觸,而觸是由根、塵、識和合而生的(識分別),可以改變妄執根、塵、識爲我的邪見。

  6.受:因爲觸緣受,受如樂受等——可以改變妄執「我」樂、「我」苦的邪見。

  7.愛:因爲受緣愛(愛用心所法表示是貪心所),就可破除妄執出生于任何「有」(生命形態)可以導致快樂的邪見。

  8.取:因爲愛緣取,(取是由貪心所和見心所組成)可以改變妄執某些事物是迷人的、美好的、聞起來很舒適的等等——因此應該貪著的邪見。

  9.有:因爲取緣有,可以破除妄執人死後斷滅的邪見(事實上取緣有——有是思-心所-心王。思心所是推動産生結果的意志或行動——就是再出生或有)。

  10.生:(注1)因爲有緣生,可以破除妄執五蘊爲樂的邪見。

  (注1:共有四生:1)胎生。2)卵生。3)濕生。4)化生。)

  11.老死:因爲生緣老死,可以改變妄執五蘊爲常、樂、我、淨的邪見。

  1.12.2緣起法面面觀

  我們可以用七個角度來探討緣起法:如因緣鏈、幾世幾重因果等等,這裏只討論其中幾種:

  1.叁世二十行相(見圖1-4)

  a)這個模式中共有二十個要項,五個是過去因:無明、行、愛、取、有。

  c)五個是現在因:愛、取、有、無明、行。

  d)五個是未來果:識、名色、六入、觸、受。

  注:(見圖1-4)

  a)五個過去因決定了我們現在的存在(有)。因爲我們沒有體證出世間的智慧,所以無明(1)是所有結果的根本原因。透過無明生活在世間,我們造作善惡業稱爲行(2),例如,如果我們修奢摩他而成就禅定,我們仍然是在世間造作行(即使是造善業),行的結果導致愛(8)。

  愛越來越強時就變成了取(9):我們想要某種東西的時候還是愛,但我們擁有它時,就變成了取。取導致有(10)。共有兩種有:業有——有(生命)的活動過程(過去世)和生有——結生的過程。業有是善或惡可以決定未來的好壞,生有是新生命展現命運的過程。生有的好壞是取決于業有的善惡的。

  

   圖1-4緣 起 法

  過去世 1.無明2.行 業的過程(業有)5個因:1,2,8,9,10

  現在世 3.識4.名色5.六入6.觸7.受 生的過程(生有)5個果:3-7

   8.愛9.取10.有 業的過程(業有)5個因:8,9,10,1,2

  未來世 11.生12.老死 生的過程(生有)5個果:3-7

  每一組由五個環所組成的單位都是:前一組緣起後一組,而後面這一組又緣起下組。

  有是指造業,因爲不管任何形式的有,我們都是在生死輪回之中,實相的法則就是緣起法,也就是造業就有業報——而且沒有人能逃過或改變這個結果。這是最公平的法則。

  b)從過去因生五個現在果,而現在果是擁有其生命形成的特質;如人有人的特質等等。

  c)五個現在因。第五個現在果(受)導致第一個現在因(愛),由愛而取、有然後無明、行(8,9,10,1,2,)這個有是後有,決定了新的生命。因爲這個有,並沒有體證四聖谛又導致無明。無明又造作(善、惡)業,又變成行了。

  這一組的行,是當你要造作善惡業行爲的時候稱爲行。

  這一組的有,意思是指業已經造作了。

  d)五個未來果。行緣識。後面四個是現在世的身心,加上這五個未來果共有二十個因果關系,這二十個因果關系就像一個輪子一樣,沒有開端也沒有盡頭。但佛陀卻知道主要的因(根源)是無明。

  

  圖1-5 十二緣起(有輪)

  

  2.叁連結(見圖1-6)

  在這個模式中,我們將十二緣起視爲叁連結:

  a)惑(煩惱)的結。

  b)業的結。

  c)果(苦)的結。

  a)惑的結是指:

  無明 (1)

  愛 (8)

  取 (9)

  b)業的結是指:

  有 (10)

  行 (2)

  c)果的結是指:

  識 (3)

  名色 (4)

  六入 (5)

  觸 (6)

  受 (7)

  圖1-6叁連結;圓圈

  

  3.二輪根(圖1-4,1-5)

  如果要了解緣起法,必須知道造業的兩個根源:無明和愛。無明是愛的因,而愛也是無明的因,無明是過去因,愛是現在因,但終究他們是相互爲因的——而這個圓圈不管從那裏開始走都可以。

  

  第一個環——無明(根源)引導至受(第七個環)然後由受導致愛(第八個環——根源),然後至(9)取,至(10)有,至(11)生和(12)老死。邪見的人認爲無因果、無善惡、無輪回。這就爲什麼佛陀顯示無明是根源就是爲了要證明有因果的存在。現在果是(3)識,導致(4)名色(5)六入(6)觸(7)受。這些環(3-7)現在果是由過去世的無明(根源)和行(1和2)而來的。只要一個人有無明存在就會産生苦果。

  愛(8)是緣受(7)而生的,而受又導致取(9)和有(10),然後又轉回無明(1)和行(2),這五項(8,9,10,1,2,)是現在因,而且都是無明(1)的結果。而無明(1)和行(2)的結果又重複3-7(現在果)。

  由(8)愛而至8,9,10,1,2,又演變成現在因,而因此整個圓圈不停地轉,每轉一次就是一次出生(11),而3-7的過程又開始而最後導致(12)老死。

  了解了愛的結果(輪回),那些妄執諸法是常,不會生滅變異,或者貪欲心很重的人(淫欲心很強的人),應該觀照身心最後將導致老死。在生死輪回中,我們不斷地在叁界裏出生(欲界、色界、無色界——或叁十一有),想要脫離生死輪回的話,我們必須根據《大念處經》中的原則來修學四念處,四念處是叁十七道品中的第一要目——而且引導體證四聖谛。

  

  第 二 篇

  實 修

  長久以來都在執著這些:這是我的,這是我,這是我自己。

  (相應部—尼柯耶,ii,94)

  臘月叁十即將到來,那時候不管你是行、住、坐、臥都要死,因此你已經沒有時間懈怠了。

  (小部—尼柯耶)

  老、病、死這叁樣東西就像大火一樣地逼近了,沒有任何力量可以令它們安撫,不管跑多快也逃不過的。

  (小部—尼柯耶、ⅩⅩⅤⅠ、334)

  

  2.1修行摘要

  2.1.1四種姿勢

  我們以四種姿勢觀照身心:

  行、住、坐、臥

  在《大念處經》的綱要中有四種基本或主要的姿勢,因爲身比心容易觀照,所以我們由觀身著手。身比較容易觀照的原因是1)身較「粗顯」,心較微細。2)四種姿勢隨時存在。(心的所緣——如聽、看只有在某些時間起作用。)3)色身比其它所緣更容易觀苦,因爲我們觀照四種姿勢時,苦總是無法隱蔽的。

  2.1.2我們觀照所需的工具:

  1.精進

  2.正念

  3.正知

  4.如理作意(如理思惟)

  5.覺察力

  精進是積極斷煩惱。

  正念是念住于四念處。

  正知是可以啓發智慧,袪除愚癡或邪見的清楚認知。

  用叁心觀照各種姿勢:

  1)精進,不精進你就無法體會整個坐的色身。例如,妄想使你偏離了當下,精進心提起正念正知使你回到當下。

  2)正念使你明白你坐的樣子——姿勢。

  3)正知使你知道整個姿勢即是坐的色身。

  4)如理作意意即以正見將個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件事情上,諸如知道任何動作的原因或坐的色身的實際情況。如理作意提醒你不管飲食、沐浴、如廁或做其它任何事,你都是爲了治苦而做的,不是爲了尋樂而做的。如理作意也提醒你,變換姿勢只是爲了治苦而已。

  5)覺察力是觀照。它告訴你修得是否正確,覺察力可以使你知道是否偏離了當下。

  2.1.3中道

  中道袪除或止息了喜歡或不喜歡,執取或厭惡。中道對于此修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能具足正念正知地活在當下,喜歡或不喜歡就無法生起了。

  這也是爲什麼我們:

  1)每當苦産生的時候,就要改變姿勢來治苦,因爲苦迫使色身變換姿勢。你必須保持「如理作意」以防止煩惱介入。所以變換姿勢的時候必須保持良好的如理作意和覺察力,才能使你注意到修行是否與煩惱相應。例如,坐的時候,我們感到有點痛,我們不喜歡這個姿勢(起厭惡心)因而起貪欲想變換到一個新的姿勢。唯獨苦逼迫我們的時候,我們才可以改變姿勢。

  我們不要坐到疼痛完全消失,因爲這樣會産生煩惱——以爲我可以控製疼痛的邪見(事實上,身心皆無法控製,它們是無我的)。然而有些修行者爲了見到苦設法坐更久或者坐到疼痛完全消失,但是這種苦並不真實,因爲這種苦是人爲因素刻意造成的。有些修行者想坐更久是爲了能加深禅定,因爲他們認爲這樣能夠引發智慧,但是這樣做只是徒增煩惱而已。記住,四念處只是修心而非修身;如果心錯了,身也會跟著做錯的。例如,心裏認爲雙跏趺坐比較容易見實相——心會令身結雙跏趺坐。

  2)不要想從任何姿勢得到舒適或快樂。也不要覺得那一種姿勢比另一種姿勢好,因爲每一種姿勢都是不實的:無常、苦、無我的。

  3)不要想從修行中得定,禅定會使我們以爲有一個可以控製的自我,而且會使我們覺得甯靜和快樂,但事實上是沒有樂的,只是暫時離苦罷了,如果沒有苦我們是不能體會到苦的,苦谛是佛所教的真理,但是並沒有「樂谛」-沒有快樂的聖谛。因爲樂是無常的,是會變苦的。

  4)修行不要存著想成就、開悟、看破的心理。只要按照四念處正確的修法去修。甚至也不要想證得涅槃或得阿羅漢果,修行者要滅除這些貪念,不然的話是無法達到涅槃的。

  5)修行不要存著你要成爲一個老…

《身念處禅觀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