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身可以看成是一个演员,心可以当做一个观众。以现代科技而言,身比作一个机械人,而心像一部计算机:心命令身做它想做的事。
身心是毘婆奢那修法的所缘,有很多种身心,但修行者只需观照当下毘婆奢那修法的所缘。
有三种心法可以作修行的所缘,它们是受、心、法三个念处。受念处如:乐受、不乐受等;心念处如:贪心、瞋心和痴心等;法念处如:心在听、心在看、妄想心等。
这个襌修中心的身念处修行方式是:主要的(粗显的)姿势(行、住、坐、卧)和中间过程的姿势为所缘。中间过程的姿势是微细的动作,可以帮助维持主要的姿势,这些微细的动作如:徐步后退、吃喝等动作(见附录A,面谈最后一页,有微细动作的完整介绍)
什么是(造成)身心的因?
造成身心的因是烦恼——特别是无明和贪爱,这是所有苦的根源。贪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我们不能体会五蕴是苦,我们妄执五蕴为乐。这就是颠倒妄想。
1.11隐蔽三法印的因缘法
三法印是指身心一直是无常、苦、无我的,但为什么我们无法从自己的身心上体验到三法印呢?因为三法印被某些因缘所隐蔽住了。
1)无常。隐蔽无常真相的是:妄执身心是相续的邪见。身心迅速的生灭,让我们产生一种以为身心是相续的错觉,但事实上,身心每一剎那都在不断地生住异灭。
2)苦。隐蔽身苦真相的是:没有清楚觉察身体的姿势。
3)无我。隐蔽身心无我真相的是-坚实。
我们修行的时候如何「看破」这三种遮蔽事实真相的因缘呢?
1)相续。身心的生灭是如此迅速,以致于难以见到它的生灭的现象,因此使我们误认为身心是连续的,就像屏幕上的电影看起来好像是连续的,事实上是由许多静止不动的照片所组成的。因此身心看起来像坚实而永恒的,是因为我们无法见到这种不断生灭的真相(注1)。我们无法排除这种快速的生灭现象(因为这是事实),但修行者必须以精进和觉照来引发实相般若,实相般若生起时就可以体会生灭之间的空档。实相般若可以破除妄执身心是相续而隐蔽无常真相的错觉。
身的无常是可以由思慧体验到的,然而心的无常就更微细而很难体会。改变姿势时,例如,从坐的色身变到站的色身,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坐的色身是无常的,这也是为什么钝慧的修行者必须要观身念处的原因。
2)不觉照姿势。不觉照身姿我们就无法认知色身是苦的。苦是指无法保持相同的状态。(这是实相:自然的真实状态,这是无法改变的)。改变姿势的时候,苦苦早已存在旧的姿势当中,但如果缺乏「如理作意」观照旧姿势的话,明觉就无法起作用而察觉到苦苦了。
(注1:当然身心的生灭是远比电影画面的闪动快速--快好几千倍。)
持续以明觉观照各种姿势时,要如理作意来防止烦恼,使内心不会生起喜欢和不喜欢,如此修行者就可以见到每一种旧姿势中的苦苦了。而因此新姿势也无法再隐蔽苦的真相了。
例如:坐的色身疼痛时,如果没有“如理作意”,我们会认为是「我们」苦,而产生厌恶的感受,然后不能以明觉观照而又起厌恶心——不喜欢旧姿势。如果修行者是因为自己想站而站起来的话,这样又会对新姿势起贪爱心。因为新姿势隐蔽了旧姿势的苦,因此无法从旧姿势中体会到苦苦。(这是解释不觉照身姿为什么会隐蔽苦的一个好例子)
明觉起作用的时候很容易体会到旧姿势中的苦苦,但行苦(变换到新姿势所残留的苦)却很难体会得到——因为新姿势通常令人觉得舒服。如果修行者要体会新姿势的苦,就要保持「如理作意」,因为对新姿势通常会产生贪爱或喜欢——就像不喜欢旧姿势一样。
贪爱会喜欢乐而不喜欢苦。因此要断除贪爱的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实相般若去体证苦。因此佛陀以苦的体证来描述灭除贪爱的智阶。
修行要体会四种苦:
1.觉察旧姿势的苦苦。
2.觉察变换到新姿势的行苦。
3.觉察苦相(也就是身心是无常、苦、无我)。要到第四智——生灭随观智照见生灭现象时才能体会苦相。
4.体证苦谛要在第十一阶智——行舍智时才能证得苦谛。然后接着就是智慧猛利的第十二阶智——随顺智(体证四圣谛)。
如果修行不以智慧(内观)来体证苦的话,就不是正确的修法,不是中道法(亦即八正道)。唯有体证苦才能使你脱离轮回——因为体证苦才会厌离五蕴而导致灭苦。
如果没有证得厌离随观智(第八阶智),就无法证得离染(无执:离欲、离贪),也就无法灭苦。以智慧体证身心的无常、苦、无我,就会对身心生起厌离,这就是清净之道。
因此,要觉察新姿势的苦,修行者就必须保持「如理作意」。他也必须知道每一次改变姿势的原因,用如理作意改变姿势会有什么利益(可以引发实相般若),和不以如理作意改变姿势有什么过患(会与烦恼相应)。通常初学者并不知道改变姿势的原因,因为他会认为是他想改变的,事实上是苦迫使他改变的。知道正确的原因并一再反复练习,他就能体会苦并且体会到新姿势并不比旧姿势好,因此也不会再喜欢新姿势而讨厌旧姿势了。这样可以启发智慧认知身心是无法控制的,无我、非男、非女——而这就是实相:自然的真实状态。
体会实相之后,厌离心就会生起,烦恼就会变得薄弱,而毅力、意志力更强。然后就可以成就四念处智而断除对五蕴的贪和瞋。
3)坚实身心的坚实是实法或现在法——实相,但即它是事实却让我们误认为自己是男、是女或以为有我的邪见,因此我们会妄执身心是常和乐的,坚实隐蔽了身心的实相——无我。
修行者必须以「如理作意」将身和心分开,这样身和心看起来才不会像一个单独的个体。如果没有「如理作意」,我们就不知道那一样是身,那一样是心。而且每一种色身都是不同的:坐的色身不同于站的色身,站的色身不同于行的色身等等。六组毘婆奢那慧地(基础,原理)对于分离身和心的观照是很有用的。他们是:
1.五蕴。
2.十二处。
3.十八界。
4.二十二根。
5.四圣谛。
6.十二因缘(缘起)。
以五蕴为例,我们知道身蕴在坐,而识蕴(用其它三蕴——受、想、行)(注1)知道身蕴在坐。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将身和心分开(识别)。
(注1:这里的受、想、行(通常讲蕴)的作用像心所,再组合成识蕴。)
修行要看破坚实仍然是观照身心(不要做特别的尝试去识别身和心),修行者要了解「知道坐的色身的心」和「知道站的色身的心」是不同的;而且甚至于坐的色身不同于站的色身。所以用平常的方式修行,直到破除坚实所生的邪见为止。如同看破执无常为相续以及观照身姿而看破身苦一样,要看破坚实也只是观照身心而知道什么是什么罢了。破除坚实所生的邪见就证得第一阶智,名色分别智(即见清净——清净的知见和内观),如果没有证得第一阶智,是无法成就后面其它的阶智了。
修行看破隐蔽三法印的因缘法,并不是必须证得全部的三法印,而只要证得三法印其中的一相即可,假设说如果你看破了隐蔽无常的真相,你就证得了苦和无我。
1.12十二因缘(缘起)
十二缘起是一连串的因果,连结成一个由十二个环组成的圆形链子,并说明了造成生死轮回的因缘关系。十二缘起是主宰因果现象的实相(自然的真实状态),每一个环缘起下一个环,而造成相续不断的生死轮回。十二缘起只是因和果的组合,因果之外并没有一个我或外力的主宰——在此世界和他方世界。
没有人或外力可以造成这种现象,这叫作缘起法,它是一种因和缘的关系,例如无明缘行等等(见底下的因缘链)
缘起法的讨论只针对这个世间的人类。十二缘起的因缘链所示如下:
1.无明缘行(注1)。 7.受缘爱。
2.行缘识。 8.爱缘取。
3.识缘名色。 9.取缘有。
4.名色缘六入。 10.有缘生。
5.六入缘触。 11.生缘老死。
6.触缘受。 12.老死导致忧悲苦恼、疼痛、失望等
等。
(注1:决定一个人出生的三种行是:善行、恶行、不动行(四无色定)。)
a)从无明至老死是整个的缘起法,然后“忧悲苦恼”等就接踵而来,这显示了有生就有苦——第一圣谛。这种现实的缘起法叫作生死轮回——「有的轮子(有轮)」,只要一个人还在生死轮回之中,这个轮子就无法停止。
b)项目
1.无明意即没有体证四圣谛。
2.行不是五蕴中的行,而是前生累积的业而造成出生,有三种行:善行、不善行、不动行(最高的无色界色)。
3.识是「结生识」。
4.名色是三个心所法:受、想、思加上业报身(由业而生的色身)。
5.六入是眼、耳等等。
6.触是指心所引导心王与六尘接触。
7.受是认知苦受、乐受等等的心所。
8.爱是六根作用时所起的贪心所。
9.取是由爱的贪心所而引生更强的贪心所。
10.有是业有或存有善恶业。
11.生——是指五蕴或身心。
12.有生就有老死。
佛陀讲述缘起法,因此我们能了解实相的真理(自然的真实状态),而且知道缘起法本身是由因缘而生的。了解缘起法的目的是帮助我们体证身心的无常、苦、无我。
无明是十二缘起的第一环,但事实上十二缘起像一个轮子或圆圈一样,没有开端也没有尽头。但是无明是整个圆圈的的首脑,因为无明是烦恼的根源。而以智慧照破无明是打破这条链子唯一的方法。无明来自于病:贪的病、有的病、见的病、痴的病——但这四种病都从无明而生,所谓的无明是对四圣谛的无知。
有一次,阿难告诉佛陀缘起法是多么好,多么容易懂的时候。「并非如此」,佛陀回答:「缘起法是玄妙并且深奥难懂的」。如果有人要研究缘起法的话,可能要找一本专门谈论这个主题的书,并且他会对佛陀深奥的智慧感到叹为观止,缘起法的利益是显示每件事皆由因而生,并且无我、无灵魂或上帝等来促成这些事,以此来防止「我」的邪见。
1.12.1如何…
《身念处禅观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