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身可以看成是一個演員,心可以當做一個觀衆。以現代科技而言,身比作一個機械人,而心像一部計算機:心命令身做它想做的事。
身心是毘婆奢那修法的所緣,有很多種身心,但修行者只需觀照當下毘婆奢那修法的所緣。
有叁種心法可以作修行的所緣,它們是受、心、法叁個念處。受念處如:樂受、不樂受等;心念處如:貪心、瞋心和癡心等;法念處如:心在聽、心在看、妄想心等。
這個襌修中心的身念處修行方式是:主要的(粗顯的)姿勢(行、住、坐、臥)和中間過程的姿勢爲所緣。中間過程的姿勢是微細的動作,可以幫助維持主要的姿勢,這些微細的動作如:徐步後退、吃喝等動作(見附錄A,面談最後一頁,有微細動作的完整介紹)
什麼是(造成)身心的因?
造成身心的因是煩惱——特別是無明和貪愛,這是所有苦的根源。貪之所以存在,是因爲我們不能體會五蘊是苦,我們妄執五蘊爲樂。這就是顛倒妄想。
1.11隱蔽叁法印的因緣法
叁法印是指身心一直是無常、苦、無我的,但爲什麼我們無法從自己的身心上體驗到叁法印呢?因爲叁法印被某些因緣所隱蔽住了。
1)無常。隱蔽無常真相的是:妄執身心是相續的邪見。身心迅速的生滅,讓我們産生一種以爲身心是相續的錯覺,但事實上,身心每一剎那都在不斷地生住異滅。
2)苦。隱蔽身苦真相的是:沒有清楚覺察身體的姿勢。
3)無我。隱蔽身心無我真相的是-堅實。
我們修行的時候如何「看破」這叁種遮蔽事實真相的因緣呢?
1)相續。身心的生滅是如此迅速,以致于難以見到它的生滅的現象,因此使我們誤認爲身心是連續的,就像屏幕上的電影看起來好像是連續的,事實上是由許多靜止不動的照片所組成的。因此身心看起來像堅實而永恒的,是因爲我們無法見到這種不斷生滅的真相(注1)。我們無法排除這種快速的生滅現象(因爲這是事實),但修行者必須以精進和覺照來引發實相般若,實相般若生起時就可以體會生滅之間的空檔。實相般若可以破除妄執身心是相續而隱蔽無常真相的錯覺。
身的無常是可以由思慧體驗到的,然而心的無常就更微細而很難體會。改變姿勢時,例如,從坐的色身變到站的色身,我們就可以體會到坐的色身是無常的,這也是爲什麼鈍慧的修行者必須要觀身念處的原因。
2)不覺照姿勢。不覺照身姿我們就無法認知色身是苦的。苦是指無法保持相同的狀態。(這是實相:自然的真實狀態,這是無法改變的)。改變姿勢的時候,苦苦早已存在舊的姿勢當中,但如果缺乏「如理作意」觀照舊姿勢的話,明覺就無法起作用而察覺到苦苦了。
(注1:當然身心的生滅是遠比電影畫面的閃動快速--快好幾千倍。)
持續以明覺觀照各種姿勢時,要如理作意來防止煩惱,使內心不會生起喜歡和不喜歡,如此修行者就可以見到每一種舊姿勢中的苦苦了。而因此新姿勢也無法再隱蔽苦的真相了。
例如:坐的色身疼痛時,如果沒有“如理作意”,我們會認爲是「我們」苦,而産生厭惡的感受,然後不能以明覺觀照而又起厭惡心——不喜歡舊姿勢。如果修行者是因爲自己想站而站起來的話,這樣又會對新姿勢起貪愛心。因爲新姿勢隱蔽了舊姿勢的苦,因此無法從舊姿勢中體會到苦苦。(這是解釋不覺照身姿爲什麼會隱蔽苦的一個好例子)
明覺起作用的時候很容易體會到舊姿勢中的苦苦,但行苦(變換到新姿勢所殘留的苦)卻很難體會得到——因爲新姿勢通常令人覺得舒服。如果修行者要體會新姿勢的苦,就要保持「如理作意」,因爲對新姿勢通常會産生貪愛或喜歡——就像不喜歡舊姿勢一樣。
貪愛會喜歡樂而不喜歡苦。因此要斷除貪愛的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實相般若去體證苦。因此佛陀以苦的體證來描述滅除貪愛的智階。
修行要體會四種苦:
1.覺察舊姿勢的苦苦。
2.覺察變換到新姿勢的行苦。
3.覺察苦相(也就是身心是無常、苦、無我)。要到第四智——生滅隨觀智照見生滅現象時才能體會苦相。
4.體證苦谛要在第十一階智——行舍智時才能證得苦谛。然後接著就是智慧猛利的第十二階智——隨順智(體證四聖谛)。
如果修行不以智慧(內觀)來體證苦的話,就不是正確的修法,不是中道法(亦即八正道)。唯有體證苦才能使你脫離輪回——因爲體證苦才會厭離五蘊而導致滅苦。
如果沒有證得厭離隨觀智(第八階智),就無法證得離染(無執:離欲、離貪),也就無法滅苦。以智慧體證身心的無常、苦、無我,就會對身心生起厭離,這就是清淨之道。
因此,要覺察新姿勢的苦,修行者就必須保持「如理作意」。他也必須知道每一次改變姿勢的原因,用如理作意改變姿勢會有什麼利益(可以引發實相般若),和不以如理作意改變姿勢有什麼過患(會與煩惱相應)。通常初學者並不知道改變姿勢的原因,因爲他會認爲是他想改變的,事實上是苦迫使他改變的。知道正確的原因並一再反複練習,他就能體會苦並且體會到新姿勢並不比舊姿勢好,因此也不會再喜歡新姿勢而討厭舊姿勢了。這樣可以啓發智慧認知身心是無法控製的,無我、非男、非女——而這就是實相:自然的真實狀態。
體會實相之後,厭離心就會生起,煩惱就會變得薄弱,而毅力、意志力更強。然後就可以成就四念處智而斷除對五蘊的貪和瞋。
3)堅實身心的堅實是實法或現在法——實相,但即它是事實卻讓我們誤認爲自己是男、是女或以爲有我的邪見,因此我們會妄執身心是常和樂的,堅實隱蔽了身心的實相——無我。
修行者必須以「如理作意」將身和心分開,這樣身和心看起來才不會像一個單獨的個體。如果沒有「如理作意」,我們就不知道那一樣是身,那一樣是心。而且每一種色身都是不同的:坐的色身不同于站的色身,站的色身不同于行的色身等等。六組毘婆奢那慧地(基礎,原理)對于分離身和心的觀照是很有用的。他們是:
1.五蘊。
2.十二處。
3.十八界。
4.二十二根。
5.四聖谛。
6.十二因緣(緣起)。
以五蘊爲例,我們知道身蘊在坐,而識蘊(用其它叁蘊——受、想、行)(注1)知道身蘊在坐。因此我們可以清楚地將身和心分開(識別)。
(注1:這裏的受、想、行(通常講蘊)的作用像心所,再組合成識蘊。)
修行要看破堅實仍然是觀照身心(不要做特別的嘗試去識別身和心),修行者要了解「知道坐的色身的心」和「知道站的色身的心」是不同的;而且甚至于坐的色身不同于站的色身。所以用平常的方式修行,直到破除堅實所生的邪見爲止。如同看破執無常爲相續以及觀照身姿而看破身苦一樣,要看破堅實也只是觀照身心而知道什麼是什麼罷了。破除堅實所生的邪見就證得第一階智,名色分別智(即見清淨——清淨的知見和內觀),如果沒有證得第一階智,是無法成就後面其它的階智了。
修行看破隱蔽叁法印的因緣法,並不是必須證得全部的叁法印,而只要證得叁法印其中的一相即可,假設說如果你看破了隱蔽無常的真相,你就證得了苦和無我。
1.12十二因緣(緣起)
十二緣起是一連串的因果,連結成一個由十二個環組成的圓形鏈子,並說明了造成生死輪回的因緣關系。十二緣起是主宰因果現象的實相(自然的真實狀態),每一個環緣起下一個環,而造成相續不斷的生死輪回。十二緣起只是因和果的組合,因果之外並沒有一個我或外力的主宰——在此世界和他方世界。
沒有人或外力可以造成這種現象,這叫作緣起法,它是一種因和緣的關系,例如無明緣行等等(見底下的因緣鏈)
緣起法的討論只針對這個世間的人類。十二緣起的因緣鏈所示如下:
1.無明緣行(注1)。 7.受緣愛。
2.行緣識。 8.愛緣取。
3.識緣名色。 9.取緣有。
4.名色緣六入。 10.有緣生。
5.六入緣觸。 11.生緣老死。
6.觸緣受。 12.老死導致憂悲苦惱、疼痛、失望等
等。
(注1:決定一個人出生的叁種行是:善行、惡行、不動行(四無色定)。)
a)從無明至老死是整個的緣起法,然後“憂悲苦惱”等就接踵而來,這顯示了有生就有苦——第一聖谛。這種現實的緣起法叫作生死輪回——「有的輪子(有輪)」,只要一個人還在生死輪回之中,這個輪子就無法停止。
b)項目
1.無明意即沒有體證四聖谛。
2.行不是五蘊中的行,而是前生累積的業而造成出生,有叁種行:善行、不善行、不動行(最高的無色界色)。
3.識是「結生識」。
4.名色是叁個心所法:受、想、思加上業報身(由業而生的色身)。
5.六入是眼、耳等等。
6.觸是指心所引導心王與六塵接觸。
7.受是認知苦受、樂受等等的心所。
8.愛是六根作用時所起的貪心所。
9.取是由愛的貪心所而引生更強的貪心所。
10.有是業有或存有善惡業。
11.生——是指五蘊或身心。
12.有生就有老死。
佛陀講述緣起法,因此我們能了解實相的真理(自然的真實狀態),而且知道緣起法本身是由因緣而生的。了解緣起法的目的是幫助我們體證身心的無常、苦、無我。
無明是十二緣起的第一環,但事實上十二緣起像一個輪子或圓圈一樣,沒有開端也沒有盡頭。但是無明是整個圓圈的的首腦,因爲無明是煩惱的根源。而以智慧照破無明是打破這條鏈子唯一的方法。無明來自于病:貪的病、有的病、見的病、癡的病——但這四種病都從無明而生,所謂的無明是對四聖谛的無知。
有一次,阿難告訴佛陀緣起法是多麼好,多麼容易懂的時候。「並非如此」,佛陀回答:「緣起法是玄妙並且深奧難懂的」。如果有人要研究緣起法的話,可能要找一本專門談論這個主題的書,並且他會對佛陀深奧的智慧感到歎爲觀止,緣起法的利益是顯示每件事皆由因而生,並且無我、無靈魂或上帝等來促成這些事,以此來防止「我」的邪見。
1.12.1如何…
《身念處禅觀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