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坐的色身。
事实上是精进、正念和正知保持在当下观照色身。我们必须了解这一点,因为有很多修行者以为“他们”在修行,但其实只是三心或明觉在修行的。
正念和正知去除贪和瞋——引发实相般若而破除无明(痴)。
如理作意、正念和正知是思慧,正念正知配合得恰到好处就会转变成实相般若(修慧),但如理作意仍然是思慧。
正念正知转变成实相般若时,我们会发现甚至连正念正知都不是「我」。正念正知只是一种心态,并且他们也是无常、苦、无我的。
d)「如理作意」是辅助明觉(三心)正确运作并防止烦恼(贪和瞋--喜欢和不喜欢)生起的法。
「如理作意」知道改变姿势是为了治苦,如理作意可以防止喜欢和不喜欢的增长。同样的,如果如理作意和明觉认知是坐的色身,然后感觉疼痛时,就不会厌恶疼痛,因为是坐的色身苦而非你苦。从坐的色身变换到其它姿势时,如理作意会提醒你换姿势只是为了要治苦,这样就可以防止喜欢新姿势了。
如理作意是思慧:如理作意引导正念正知,如理作意就像带领一些人到稻田,一旦他们到了那里,正念捉住稻子而正知是割下稻子的镰刀。坐着时,如理作意引导三心,而三心知道这是坐的色身,如理作意扮演着引导的角色。如理作意是由闻慧而得,而且最初知道坐姿是坐的色身的也是如理作意,然后才是三心知道坐姿是坐的色身。
我们从早晨做第一件事到晚上睡觉为止都要用到如理作意。否则,正念正知可能就无法正确地运作。最初你是以闻慧认知坐姿是坐的色身,而这个闻慧就是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可以辅助正念正知正确地运作。
e)觉察力提醒我们是否正念太强而正知不够,正念正知必须平均才能保持当下。
1.8不善根:恶行的根源(无明烦恼)
有三个不善根:贪、瞋、痴。爱(喜欢)是一种贪,而憎(不喜欢)是一种瞋。爱与憎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
贪、瞋、痴一般被当作是烦恼,但事实上是不善根。在这些不善根之下共有十种烦恼——贪有三种,瞋有三种,痴有四种。每一组不善根的第一个烦恼即是不善根本身——因此贪、瞋、痴也是烦恼。
有三种烦恼:
第一种是粗显的烦恼:如身业和口业。
第二种是心的烦恼(盖):如妄想心。
第三种是潜伏的烦恼:
「潜入觉受中的烦恼,如「你」在坐,「你」感觉是「你」在坐——而非色身,这就是潜伏的烦恼。」
实相般若的作用就是去除烦恼,不管它是从何处生起的。
烦恼的朋友是快乐,而他的敌人就是苦,快乐使智慧忘记了苦的事实。烦恼像一个盗贼,要逮到他,必须知道他的巢穴。而且你必须知道他长得什么样子(如果你不知道他的特性和他长得什么样子的话,你怎么可能断除烦恼呢?)你也要知道他什么时候在家。烦恼有六个巢穴:眼、耳、鼻、舌、身、意。
烦恼和智慧都可以命令心要求身去做他们想做的事。烦恼说「我们去散散步吧」也就是去找乐子。智慧知道坐姿疼痛命令色身「变换姿势,走路治苦」这是智慧正确地运作——因为苦迫使色身改变姿势。
第一种烦恼——粗显的:这种是可以用戒律降伏的烦恼,诸如杀、盗等。戒律可以去除这种烦恼。
第二种烦恼——障碍(盖):这是想到一个憎恨的人、妄想、厌恶、或诸如想要教导别人修四念处等等,定可以降伏这种烦恼。如果盖太强就会变成行动——粗显的烦恼,而且潜伏的烦恼惑也会转成妄想——盖。
心的烦恼(盖)有五种:
1)想到过去或未来的欲乐(贪欲)。
2)对过去或未来的事生气或烦乱(瞋恚盖)。
3)心跑到别的地方——妄想(慌张或忧虑等)(掉举盖)。
4)修行的时候想睡,懈怠或忧虑(昏沈盖)。
5)疑:疑佛、疑法、疑僧。怀疑修法——这是不是灭苦的正确方法等等(疑盖)。
第三种——潜伏的烦恼(漏):这是微细的烦恼,像痴(邪见)。唯有实相般若能断除这种潜伏的烦恼,如果断除了第三种烦恼,第一、第二种烦恼也就断除了。
要在烦恼生起之处灭除烦恼,例如,我们妄执痛的是「我」——但痛的却是色身。因此我们以观照是色身苦的方式,在色身上断除邪见。但要把看和听当作是心的作用,因为我们很容易妄执为「我」在看、在听,因此要在我们心中断除这种烦恼(邪见)。「心在看」、「心在听」是实相——以事物的本来面目或自然的真实状态来看待他们——实相。
对于这种修法,修行者的任务是断除执着和厌恶(贪和瞋)。有些修法要「坐着超越」疼痛,直到疼痛完全消除;这样的修法会造成执着,而且会产生妄执我们是「有我的」或是可以主宰的错误观念,因为我们可以坐着超越疼痛,而使疼痛消失。
妄想心也是一样的,如果修行者想要控制妄想心,他是想要专注或平静,这就是贪。如果修行者无法控制妄想,就会起瞋心。妄想启示我们心是无法控制的——无我的。妄想是心——它不是「我」在打妄想,而是心(心王)在打妄想。
禅观时出现的幻像或符号,诸如闪光、幻觉等也是一种烦恼,他们会使你偏离当下。他们并不是毘婆奢那的所缘,而且暗示出已经偏定了。同样的,轻安和舒适的感觉也是偏定的现象。走路或运动是减少偏定现象的好方法。
如果修行者修奢摩他的话,是无法见到烦恼的特质,因为奢摩他只能降伏贪和瞋。
错误修行动机可能会是一种烦恼。如果一个人修行是要灭苦、了生死的话,这种动机是正确的。但如果一个人修行是为了其它理由,诸如想成就等等,这就是烦恼。如果一个人坚忍地修习禅定——即使这是一种善法——他也不能灭苦的。
1.8.1善恶和无记
Kusala的定义是一种「善」或「熟练」的状态。
Akusala是不善或不熟练。
Abyakata(无记)是非善非恶:介于中间的或中性的(色身、涅槃和异熟心是无记性的例子)。色身是无记的,因为色身是无知无觉的。
异熟心是无记的,因为异熟心是无分别的——非善非恶。修毘婆奢那般若观照「心在听」时,心没有攀缘或分别现实的声音,这即是异熟心的一个例子。
唯作心也是无记的,唯作心意即无作识,是阿罗汉的心态。
涅槃也是无记的,因为涅槃是道心和果心的所缘,而道心和果心都是出世间法——非善非恶。
善法有两种:
a)生死轮回。 b)断生死轮回(不再有身心)。
a)生死轮回的善法:
戒 定 慧
(戒律) 奢摩他修法 世间的智慧
(禅定)
b)断生死轮回的善法:
戒 定 慧
(八正道) (八正道) (八正道)
戒、定、慧可以引导我们体证四圣谛(见1.2节,智阶;或1.9节,奢摩他/毘婆奢那)。
1.9奢摩他与毘婆奢那修法的差别
有两种修法,奢摩他和毘婆奢那修法:
奢摩他修法 毘婆奢那修法
1)真实的自性是定,会产生平静的心态。 1)真实的自性是般若(智慧)。
2)修行的所缘是假法(传统的实相)诸如任何一个遍处为所缘(观遍处的圆盘)。 2)修行的所缘是实相(实相或身心);是以四念处修法中的四组念处为所缘,可以引发实相般若。
3)奢摩他的特质是远离掉举的现象。 3)毘婆奢那的特质是可以显示实相的智慧。
4)奢摩他的作用是降伏五蕴:贪欲、瞋恚、掉举、昏沈和疑。 4)毘婆奢那的作用是断除无明(对四圣谛的无知)。
5)奢摩他的结果是心一境性。 5)毘婆奢那的结果是成就正见(或了解身心自然的真实状态)。
6)奢摩他的效果是心无贪欲,并且对于三摩地(定)感到满足和快乐。 6)毘婆奢那的效果是产生以四念处为所缘的定(剎那定)可以引发实相般若。
7)奢摩他的利益是此生可成就三摩钵提(八个次第的禅定),心无贪瞋非常清净,来世可生梵天(梵界) 7)毘婆奢那的利益是可以断除个人的宿业或烦恼。没有烦恼就不再轮回,也就是涅槃。因为涅槃了就不受后有,就是快乐。
8)对于奢摩他而言,一次只用一个所缘和两个根,如眼根和意根(如观遍处或观可见物)或鼻触和意根,如安那般那念(观呼吸)。 8)对于毘婆奢那而言,六根都要用到,而且不需要特别的所缘,只要观照身和心是无常、苦、无我(自然的真实状态)。甚至在法念处修法中,五盖也可以成为一个所缘。
奢摩他修法 毘婆奢那修法
9)根据经典,修行者决定修奢摩他,应该要先了解自己是属于那一种性行: 贪的性行。 ‚瞋的性行。 ƒ痴的性行。 „信的性行。 …慧的性行。 †觉的性行。然后,可以参考《清净道论》针对修行者的性行而分别,允以对治的法门。例如,属于贪的性行的人,应该修不净观等等。 9)佛陀说想要修四念处禅观的人,要先了解四种性行那一种跟他比较类似。每一种类型应修的念处不同。(1a、1b等)(例如,贪爱性行而利慧者(1a)应该观受念处。贪爱性行 a)利慧 b)钝慧‚见执性行 a)利慧 b)钝慧现在,假设每个人都是贪爱性行而钝慧者,所以应该观身念处。根据佛陀说,这个时代成就阿罗汉道唯有从身念处着手(粗和细的动作)。
禅定的修法是善法,但仍在生死轮回之中。这种修法在佛陀以前就早已存在了。毘婆奢那的修法也是善法,但它能出生死轮回,而且是佛陀发现的修法。
襌定成就的感受是一种常、乐、我的感受(无明仍然存在),体证观智(第四至第十二阶智)的觉受是了知无常、苦、无我的觉受。
1.10色和心
宇宙中每一件事物都是色法或心法,或者五蕴。色心二法是实相。色法通常定义成物质或有质碍的形体,而心可以定义成心王、心所和涅槃。色法也可以定义为心法以外会因冷热而产生坏相之法。
心法是能知,色法是所知(但心亦能知心——也就是心也可以是一个所缘、或所知,如「心在看」、「心在听」)对修行而言…
《身念处禅观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