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身念處禅觀修法▪P7

  ..續本文上一頁坐的色身。

  事實上是精進、正念和正知保持在當下觀照色身。我們必須了解這一點,因爲有很多修行者以爲“他們”在修行,但其實只是叁心或明覺在修行的。

  正念和正知去除貪和瞋——引發實相般若而破除無明(癡)。

  如理作意、正念和正知是思慧,正念正知配合得恰到好處就會轉變成實相般若(修慧),但如理作意仍然是思慧。

  正念正知轉變成實相般若時,我們會發現甚至連正念正知都不是「我」。正念正知只是一種心態,並且他們也是無常、苦、無我的。

  d)「如理作意」是輔助明覺(叁心)正確運作並防止煩惱(貪和瞋--喜歡和不喜歡)生起的法。

  「如理作意」知道改變姿勢是爲了治苦,如理作意可以防止喜歡和不喜歡的增長。同樣的,如果如理作意和明覺認知是坐的色身,然後感覺疼痛時,就不會厭惡疼痛,因爲是坐的色身苦而非你苦。從坐的色身變換到其它姿勢時,如理作意會提醒你換姿勢只是爲了要治苦,這樣就可以防止喜歡新姿勢了。

  如理作意是思慧:如理作意引導正念正知,如理作意就像帶領一些人到稻田,一旦他們到了那裏,正念捉住稻子而正知是割下稻子的鐮刀。坐著時,如理作意引導叁心,而叁心知道這是坐的色身,如理作意扮演著引導的角色。如理作意是由聞慧而得,而且最初知道坐姿是坐的色身的也是如理作意,然後才是叁心知道坐姿是坐的色身。

  我們從早晨做第一件事到晚上睡覺爲止都要用到如理作意。否則,正念正知可能就無法正確地運作。最初你是以聞慧認知坐姿是坐的色身,而這個聞慧就是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可以輔助正念正知正確地運作。

  e)覺察力提醒我們是否正念太強而正知不夠,正念正知必須平均才能保持當下。

  

  1.8不善根:惡行的根源(無明煩惱)

  有叁個不善根:貪、瞋、癡。愛(喜歡)是一種貪,而憎(不喜歡)是一種瞋。愛與憎是不可能同時發生的。

  貪、瞋、癡一般被當作是煩惱,但事實上是不善根。在這些不善根之下共有十種煩惱——貪有叁種,瞋有叁種,癡有四種。每一組不善根的第一個煩惱即是不善根本身——因此貪、瞋、癡也是煩惱。

  有叁種煩惱:

  第一種是粗顯的煩惱:如身業和口業。

  第二種是心的煩惱(蓋):如妄想心。

  第叁種是潛伏的煩惱:

  「潛入覺受中的煩惱,如「你」在坐,「你」感覺是「你」在坐——而非色身,這就是潛伏的煩惱。」

  實相般若的作用就是去除煩惱,不管它是從何處生起的。

  煩惱的朋友是快樂,而他的敵人就是苦,快樂使智慧忘記了苦的事實。煩惱像一個盜賊,要逮到他,必須知道他的巢穴。而且你必須知道他長得什麼樣子(如果你不知道他的特性和他長得什麼樣子的話,你怎麼可能斷除煩惱呢?)你也要知道他什麼時候在家。煩惱有六個巢穴:眼、耳、鼻、舌、身、意。

  煩惱和智慧都可以命令心要求身去做他們想做的事。煩惱說「我們去散散步吧」也就是去找樂子。智慧知道坐姿疼痛命令色身「變換姿勢,走路治苦」這是智慧正確地運作——因爲苦迫使色身改變姿勢。

  第一種煩惱——粗顯的:這種是可以用戒律降伏的煩惱,諸如殺、盜等。戒律可以去除這種煩惱。

  第二種煩惱——障礙(蓋):這是想到一個憎恨的人、妄想、厭惡、或諸如想要教導別人修四念處等等,定可以降伏這種煩惱。如果蓋太強就會變成行動——粗顯的煩惱,而且潛伏的煩惱惑也會轉成妄想——蓋。

  心的煩惱(蓋)有五種:

  1)想到過去或未來的欲樂(貪欲)。

  2)對過去或未來的事生氣或煩亂(瞋恚蓋)。

  3)心跑到別的地方——妄想(慌張或憂慮等)(掉舉蓋)。

  4)修行的時候想睡,懈怠或憂慮(昏沈蓋)。

  5)疑:疑佛、疑法、疑僧。懷疑修法——這是不是滅苦的正確方法等等(疑蓋)。

  第叁種——潛伏的煩惱(漏):這是微細的煩惱,像癡(邪見)。唯有實相般若能斷除這種潛伏的煩惱,如果斷除了第叁種煩惱,第一、第二種煩惱也就斷除了。

  要在煩惱生起之處滅除煩惱,例如,我們妄執痛的是「我」——但痛的卻是色身。因此我們以觀照是色身苦的方式,在色身上斷除邪見。但要把看和聽當作是心的作用,因爲我們很容易妄執爲「我」在看、在聽,因此要在我們心中斷除這種煩惱(邪見)。「心在看」、「心在聽」是實相——以事物的本來面目或自然的真實狀態來看待他們——實相。

  對于這種修法,修行者的任務是斷除執著和厭惡(貪和瞋)。有些修法要「坐著超越」疼痛,直到疼痛完全消除;這樣的修法會造成執著,而且會産生妄執我們是「有我的」或是可以主宰的錯誤觀念,因爲我們可以坐著超越疼痛,而使疼痛消失。

  妄想心也是一樣的,如果修行者想要控製妄想心,他是想要專注或平靜,這就是貪。如果修行者無法控製妄想,就會起瞋心。妄想啓示我們心是無法控製的——無我的。妄想是心——它不是「我」在打妄想,而是心(心王)在打妄想。

  禅觀時出現的幻像或符號,諸如閃光、幻覺等也是一種煩惱,他們會使你偏離當下。他們並不是毘婆奢那的所緣,而且暗示出已經偏定了。同樣的,輕安和舒適的感覺也是偏定的現象。走路或運動是減少偏定現象的好方法。

  如果修行者修奢摩他的話,是無法見到煩惱的特質,因爲奢摩他只能降伏貪和瞋。

  錯誤修行動機可能會是一種煩惱。如果一個人修行是要滅苦、了生死的話,這種動機是正確的。但如果一個人修行是爲了其它理由,諸如想成就等等,這就是煩惱。如果一個人堅忍地修習禅定——即使這是一種善法——他也不能滅苦的。

  1.8.1善惡和無記

  Kusala的定義是一種「善」或「熟練」的狀態。

  Akusala是不善或不熟練。

  Abyakata(無記)是非善非惡:介于中間的或中性的(色身、涅槃和異熟心是無記性的例子)。色身是無記的,因爲色身是無知無覺的。

  異熟心是無記的,因爲異熟心是無分別的——非善非惡。修毘婆奢那般若觀照「心在聽」時,心沒有攀緣或分別現實的聲音,這即是異熟心的一個例子。

  唯作心也是無記的,唯作心意即無作識,是阿羅漢的心態。

  涅槃也是無記的,因爲涅槃是道心和果心的所緣,而道心和果心都是出世間法——非善非惡。

  善法有兩種:

  a)生死輪回。 b)斷生死輪回(不再有身心)。

  a)生死輪回的善法:

  戒 定 慧

  (戒律) 奢摩他修法 世間的智慧

   (禅定)

  b)斷生死輪回的善法:

  戒 定 慧

  (八正道) (八正道) (八正道)

  戒、定、慧可以引導我們體證四聖谛(見1.2節,智階;或1.9節,奢摩他/毘婆奢那)。

  

  1.9奢摩他與毘婆奢那修法的差別

  有兩種修法,奢摩他和毘婆奢那修法:

  奢摩他修法 毘婆奢那修法

  1)真實的自性是定,會産生平靜的心態。 1)真實的自性是般若(智慧)。

  2)修行的所緣是假法(傳統的實相)諸如任何一個遍處爲所緣(觀遍處的圓盤)。 2)修行的所緣是實相(實相或身心);是以四念處修法中的四組念處爲所緣,可以引發實相般若。

  3)奢摩他的特質是遠離掉舉的現象。 3)毘婆奢那的特質是可以顯示實相的智慧。

  4)奢摩他的作用是降伏五蘊:貪欲、瞋恚、掉舉、昏沈和疑。 4)毘婆奢那的作用是斷除無明(對四聖谛的無知)。

  5)奢摩他的結果是心一境性。 5)毘婆奢那的結果是成就正見(或了解身心自然的真實狀態)。

  6)奢摩他的效果是心無貪欲,並且對于叁摩地(定)感到滿足和快樂。 6)毘婆奢那的效果是産生以四念處爲所緣的定(剎那定)可以引發實相般若。

  7)奢摩他的利益是此生可成就叁摩缽提(八個次第的禅定),心無貪瞋非常清淨,來世可生梵天(梵界) 7)毘婆奢那的利益是可以斷除個人的宿業或煩惱。沒有煩惱就不再輪回,也就是涅槃。因爲涅槃了就不受後有,就是快樂。

  8)對于奢摩他而言,一次只用一個所緣和兩個根,如眼根和意根(如觀遍處或觀可見物)或鼻觸和意根,如安那般那念(觀呼吸)。 8)對于毘婆奢那而言,六根都要用到,而且不需要特別的所緣,只要觀照身和心是無常、苦、無我(自然的真實狀態)。甚至在法念處修法中,五蓋也可以成爲一個所緣。

  

  奢摩他修法 毘婆奢那修法

  9)根據經典,修行者決定修奢摩他,應該要先了解自己是屬于那一種性行: 貪的性行。 ‚瞋的性行。 ƒ癡的性行。 „信的性行。 …慧的性行。 †覺的性行。然後,可以參考《清淨道論》針對修行者的性行而分別,允以對治的法門。例如,屬于貪的性行的人,應該修不淨觀等等。 9)佛陀說想要修四念處禅觀的人,要先了解四種性行那一種跟他比較類似。每一種類型應修的念處不同。(1a、1b等)(例如,貪愛性行而利慧者(1a)應該觀受念處。貪愛性行 a)利慧 b)鈍慧‚見執性行 a)利慧 b)鈍慧現在,假設每個人都是貪愛性行而鈍慧者,所以應該觀身念處。根據佛陀說,這個時代成就阿羅漢道唯有從身念處著手(粗和細的動作)。

  禅定的修法是善法,但仍在生死輪回之中。這種修法在佛陀以前就早已存在了。毘婆奢那的修法也是善法,但它能出生死輪回,而且是佛陀發現的修法。

  襌定成就的感受是一種常、樂、我的感受(無明仍然存在),體證觀智(第四至第十二階智)的覺受是了知無常、苦、無我的覺受。

  

  1.10色和心

  宇宙中每一件事物都是色法或心法,或者五蘊。色心二法是實相。色法通常定義成物質或有質礙的形體,而心可以定義成心王、心所和涅槃。色法也可以定義爲心法以外會因冷熱而産生壞相之法。

  心法是能知,色法是所知(但心亦能知心——也就是心也可以是一個所緣、或所知,如「心在看」、「心在聽」)對修行而言…

《身念處禅觀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