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身念处禅观修法▪P6

  ..续本文上一页陀才有思慧。但此修法,我们用了解理论来代表闻慧,而用正确的理论修行来表示思慧。)

  1.5.2定

  定意即专注或专注的结果,近来的理念中,有些老师喜欢「不散乱」这种较为广泛的定义。定对修毘婆奢那是有用的,但只限定于剎那定的范围。

  有三种基本形式的定:

  1)剎那定——瞬间定。

  2)近行定——深的专注,接近安止定的程度。

  3)安止定——心能长时间保持在一个所缘上不动。

  要注意以上只有剎那定(瞬间定)对毘婆奢那修法是必要的。

  1.5.2.1剎那定(瞬间定)

  修毘婆奢那时,我们必须用到剎那定的原因是因为剎那定还是维持在六根之中。改变所缘时,例如:从坐的色身变到心在听(从意根到耳根),剎那定可以跟着改变。所以剎那定是可以引发实相般若的基本工具。就是以这种变换所缘的方式才能使修行者见到不断生灭的心。

  见到心的无常变化时,这种无常意谓着心是无法控制而因此是苦和无我的。近行定只是专注于单一所缘的方式,因此它是无法用来观照不断生灭的心的。要体证心的无常是要用智慧去体证而非只靠禅定。

  

  1.6当下和实相

  当下可以定义成:

  1)身心的实相显现而不与我们贪欲相应的一段时间。

  2)以三心(明觉):精进、正念、正知观照身心。

  如果你想要体会「当下」的话,a)三心的所缘必须是实相(非男、非女、无我)也就是以身心为所缘。b)必须以四组念处为所缘。不同的所缘(基础)不可混在一起修,例如,观照坐的色身时,如果色身开始疼痛,不要变成观照心知疼痛,只要坐的色身疼痛。「修身念处的时候,就只观照色身」。c)要以三心观照所缘(精进、正念、正知)。d)只有保持在当下时,才能见到身心;而且也只有在心不与贪欲相应时,身心才会显现。因此我们不要去创造当下,创造当下的情形,例如:为了更容易观照而走得很慢,或为了要见到身心生灭的现象而慢慢地移动手臂观察,这些都不是当下。e)真正当下的例子,如觉照(正念、正知)坐的色身,但心中可能还带有一些烦恼,或许是隐藏着要见到坐的色身的贪欲,那时突然一声雷声,注意力从观照坐的色身转移到听雷声,很自然的马上知道心在听,这就是真正的当下(修慧当下)因为在那一剎那,心不与烦恼相应。

  有两种当下:思慧当下和修慧当下。思慧当下是一般修得好的情况,以思慧当下为前导才能引发修慧当下(实相般若),这就好像以两根干柴互相摩擦而生火一样。

  如果修行正确地保持在当下,就可以去除对五蕴的贪与瞋(喜欢与不喜欢),然后就会生起实相般若。

  修慧当下是非常难以捉摸的,就像要在泥沼中用手捉泥鳅一样。修慧当下是体验到正在坐的是坐的色身而非「你」。也不是你知道是坐的色身——而是三心(「yoki」)(注1),而事实上连坐的色身都没有,唯有实相。

  (注1:请参阅巴利文索引「yogavacara」这个字。)

  实相是我们所指的坐的色身,坐的色身是无知无觉的,而心知所缘(坐的色身),心也是实相。世间只有两种实相:一种是无知无觉的,而一种是灵灵觉觉的。

  修慧当下之所以难以捉摸,是因为我们还有烦恼存在,这必须不断地练习(保持在当下),要掌握得住修慧当下就像要阅读之前要先学字母,直到你认识字母之后,才能认得单字。

  即使是从坐姿变换到立姿都要保持在当下,否则烦恼就会趁机而入,能够持续不断保持在当下,就可远离烦恼而引发修慧并破除无明。

  问:修行者如何知道他保持在当下?

  答:他要一直保持正念、正知,如果具足正念正知就是保持在当下,反过来说也成立:如果保持在当下必具足正念正知,修行者要持续保持在当下,如此就可以见到真相,这个真相就是苦及身心。

  (正念正知事实上是一起配合在当下观照身心的,这样就可以断除对「世间」五蕴的的贪和瞋)。

  这种修法引导修行者见到实相——自然的真实状态——因此而破除妄执身心为「我」的邪见。

  1.6.1实相(自然的真实状态)

  实相是宇宙中每一件事物自然的真实状态,即是真相;但它是非男或女、非个人或灵魂,例如坐的色身是坐姿的实相。(事实上,了解了自然的真实状态,其实它也不是坐的色身,它只是实相而已)。

  宇宙不是如某些佛法所说的「实体的空」,只是自我或灵魂的空。

  实相由色心二法所组成——而心法再分为三部分如下:

  四种实相:(实相更详细细节见图2-2)

   五蕴

   1色法 a色

   (无知无觉)(世间法) b受

   2心所 c想

  四种实相 心法 d行

   (心)

   (知觉) 3心王 e识

   (识)

   4涅槃(心法)(出世间)

  图1—3

  注:(图1-3)

  a)所有实相的四个法都是现在法,如以下(下一段)所说现在法是自然的真实状态——但我们一直都没体会到。

  b)前三者色法和心法,都是世间法,色身对修行而言这只是一个所缘——色身是无知觉的。心也是一个所缘:但心亦知心(心在看和心在听等)。这是世间的范围——仍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出世间法的范围,涅槃成为所缘。道心(道识)和果心(结果)是以涅槃为所缘,而能断除烦恼的是道心。在世间的范围正念正知是实相般若;在出世间的范围,正念正知就变成了道心。(道心字面上是「道识」的意思,而实际是指道果或道智的意思——道心是第十四阶智)。涅槃是出世间法,不属于五蕴的范围。

  有两种paccupan(paccupan是「现在」之意):

  1)现在法(Paccupanadhamma)。身心的生灭是非常迅速的,但由于烦恼蔽覆而使我们见不到(身心的生灭),只见到坐的色身、站的色身等等。我们妄执为「我坐着」、「我站着」、「我很热」等等。不管我们察觉与否,现在法总是存在着,这就是现在法——甚至于在家、没有修行的时候。

  2)当下(Paccupanarom)。身心显现而不与我们贪欲相应的特定一段时间——是「坐的色身」、「站的色身」等等,我们用现在法修行就会发展成为当下。三心配合在一起,将「我在坐」的妄执转变成「坐的色身」——而这就是当下了。

  要保持在当下必须以正念正知观照目前的身心;心没有烦恼的时候才能见到(图1-3)的前三个所缘。必须一直以身心为修行的所缘直到第十二阶智(随顺智)以后才舍弃掉。自此以后涅槃成为道心和果心的所缘,才入于圣人或出世间的阶位。

  当下是正在观照身或心,而所缘可以是善、恶或无记性——但必须是四念处的所缘之一。

  心还有烦恼时才需要修毘婆奢那(注1),而只要有烦恼存在的地方就要修持或运用毘婆奢那来破除它。例如耳闻声时烦恼会认为「我在听」,而毘婆奢那提醒我们是「心在听」因而消除烦恼。

  问:观照当下的三心和把握到当下的三心——是相同的吗?

  答:「当下」的名称是相同的,但观照当下的三心(思慧)和把握到当下的三心「修慧」是不同的。修行者练习把握到当下,就如同他为了读书而学习字母一样。思慧就像学ABC等等,而修慧就像接下来的阅读一样。

  问:修行者如何增进把握到当下的机会?

  答:修行者如果有觉照力(rusuthua)(译者注:rusuthua是泰语,rusu是感觉,thua是身体,因此rusuthua亦可译为身觉),他就不会听到太多在他周遭的声音——或者即使听到也不会太强烈。觉照坐的色身的当下就空过或减少很多音声。因此为了要增进把握住当下的机会,修行者就要提升觉照力。

  (注1:阿罗汉已经没有烦恼了,所以不需要再修毘婆奢那了。)

  问:为了要见到某一种姿势的色身是否要刻意采取那一种特定的姿势呢?

  答:修行者坐着不应该是为了要见到坐的色身,或走路为了要见到走的色身。所有的姿势都是为了对治前一个姿势的苦,然后坐的色身或走的色身显现时,就自然而然地见到了。

  问:修行者保持在当下自然就具足戒、定、慧。为什么?

  答:修行者以实相般若照见坐的色身时,「粗显的烦恼」(可以用戒律对治的烦恼)被降伏了,这就证明当下具足戒;心的烦恼(五盖)都暂时被消除了,这就证明当下具足定;最后潜伏的烦恼(漏)也暂时消除了,这就证明当下具足慧。因为实相般若可以引发正见——没有一个「你」在坐。

  

  1.7精进-正念-正知,如理作意和觉察力

  定义:

  a)Atapi意即「精进」。

  b)Sati意即「正念」。有两种正念(所有的正念都是善法,而不要和日常生活的「集中注意力」混淆在一起,这只是一种想)。

  1)一般或世间的正念是以观察力(明觉)做任何善行——如供养僧人托钵的食物等等。

  2)四念处修法中的正念是当下念住于观照的所缘,如身或心。

  c)Sampajanna意即「清楚认知」。它总是与正念配合在一起的,例如,知道坐姿的是正念,知道这是坐的色身的是正知。正念正知配合在一起时,就称为「觉照力」,正念正知在经典中描述成「殊胜的救度功德」,用于成就正见和体证八正道。以上a、b、c三点称为明觉或者是「三心」。

  可以增进正念和正知的四种功德:

  1)住在一个合适的地区或环境(如出生于有佛法的国家)。

  2)亲近善知识(了解毘婆奢那修法的人)。

  3)设定自己的方向(对于灭苦有坚定勇猛的决心)。

  4)从前(前生)曾经积功累德。

  d)Yonisomanasikara或「如理作意(yoniso)」意即「将个人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件事情上,用正确的理解知道它的因」。这也是指某些事物的实相。(见1.6.1节对实相的详细讨论)

  e)Sikkhati(觉察力)能告诉我们是否已经偏离了当下。

  讨论:

  a)精进是断除烦恼(贪和瞋)的毅力,能帮助正念正知回到当下。

  b)、c)正念只知道坐姿,而正知能认知这个坐姿是…

《身念处禅观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