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身念處禅觀修法▪P6

  ..續本文上一頁陀才有思慧。但此修法,我們用了解理論來代表聞慧,而用正確的理論修行來表示思慧。)

  1.5.2定

  定意即專注或專注的結果,近來的理念中,有些老師喜歡「不散亂」這種較爲廣泛的定義。定對修毘婆奢那是有用的,但只限定于剎那定的範圍。

  有叁種基本形式的定:

  1)剎那定——瞬間定。

  2)近行定——深的專注,接近安止定的程度。

  3)安止定——心能長時間保持在一個所緣上不動。

  要注意以上只有剎那定(瞬間定)對毘婆奢那修法是必要的。

  1.5.2.1剎那定(瞬間定)

  修毘婆奢那時,我們必須用到剎那定的原因是因爲剎那定還是維持在六根之中。改變所緣時,例如:從坐的色身變到心在聽(從意根到耳根),剎那定可以跟著改變。所以剎那定是可以引發實相般若的基本工具。就是以這種變換所緣的方式才能使修行者見到不斷生滅的心。

  見到心的無常變化時,這種無常意謂著心是無法控製而因此是苦和無我的。近行定只是專注于單一所緣的方式,因此它是無法用來觀照不斷生滅的心的。要體證心的無常是要用智慧去體證而非只靠禅定。

  

  1.6當下和實相

  當下可以定義成:

  1)身心的實相顯現而不與我們貪欲相應的一段時間。

  2)以叁心(明覺):精進、正念、正知觀照身心。

  如果你想要體會「當下」的話,a)叁心的所緣必須是實相(非男、非女、無我)也就是以身心爲所緣。b)必須以四組念處爲所緣。不同的所緣(基礎)不可混在一起修,例如,觀照坐的色身時,如果色身開始疼痛,不要變成觀照心知疼痛,只要坐的色身疼痛。「修身念處的時候,就只觀照色身」。c)要以叁心觀照所緣(精進、正念、正知)。d)只有保持在當下時,才能見到身心;而且也只有在心不與貪欲相應時,身心才會顯現。因此我們不要去創造當下,創造當下的情形,例如:爲了更容易觀照而走得很慢,或爲了要見到身心生滅的現象而慢慢地移動手臂觀察,這些都不是當下。e)真正當下的例子,如覺照(正念、正知)坐的色身,但心中可能還帶有一些煩惱,或許是隱藏著要見到坐的色身的貪欲,那時突然一聲雷聲,注意力從觀照坐的色身轉移到聽雷聲,很自然的馬上知道心在聽,這就是真正的當下(修慧當下)因爲在那一剎那,心不與煩惱相應。

  有兩種當下:思慧當下和修慧當下。思慧當下是一般修得好的情況,以思慧當下爲前導才能引發修慧當下(實相般若),這就好像以兩根幹柴互相摩擦而生火一樣。

  如果修行正確地保持在當下,就可以去除對五蘊的貪與瞋(喜歡與不喜歡),然後就會生起實相般若。

  修慧當下是非常難以捉摸的,就像要在泥沼中用手捉泥鳅一樣。修慧當下是體驗到正在坐的是坐的色身而非「你」。也不是你知道是坐的色身——而是叁心(「yoki」)(注1),而事實上連坐的色身都沒有,唯有實相。

  (注1:請參閱巴利文索引「yogavacara」這個字。)

  實相是我們所指的坐的色身,坐的色身是無知無覺的,而心知所緣(坐的色身),心也是實相。世間只有兩種實相:一種是無知無覺的,而一種是靈靈覺覺的。

  修慧當下之所以難以捉摸,是因爲我們還有煩惱存在,這必須不斷地練習(保持在當下),要掌握得住修慧當下就像要閱讀之前要先學字母,直到你認識字母之後,才能認得單字。

  即使是從坐姿變換到立姿都要保持在當下,否則煩惱就會趁機而入,能夠持續不斷保持在當下,就可遠離煩惱而引發修慧並破除無明。

  問:修行者如何知道他保持在當下?

  答:他要一直保持正念、正知,如果具足正念正知就是保持在當下,反過來說也成立:如果保持在當下必具足正念正知,修行者要持續保持在當下,如此就可以見到真相,這個真相就是苦及身心。

  (正念正知事實上是一起配合在當下觀照身心的,這樣就可以斷除對「世間」五蘊的的貪和瞋)。

  這種修法引導修行者見到實相——自然的真實狀態——因此而破除妄執身心爲「我」的邪見。

  1.6.1實相(自然的真實狀態)

  實相是宇宙中每一件事物自然的真實狀態,即是真相;但它是非男或女、非個人或靈魂,例如坐的色身是坐姿的實相。(事實上,了解了自然的真實狀態,其實它也不是坐的色身,它只是實相而已)。

  宇宙不是如某些佛法所說的「實體的空」,只是自我或靈魂的空。

  實相由色心二法所組成——而心法再分爲叁部分如下:

  四種實相:(實相更詳細細節見圖2-2)

   五蘊

   1色法 a色

   (無知無覺)(世間法) b受

   2心所 c想

  四種實相 心法 d行

   (心)

   (知覺) 3心王 e識

   (識)

   4涅槃(心法)(出世間)

  圖1—3

  注:(圖1-3)

  a)所有實相的四個法都是現在法,如以下(下一段)所說現在法是自然的真實狀態——但我們一直都沒體會到。

  b)前叁者色法和心法,都是世間法,色身對修行而言這只是一個所緣——色身是無知覺的。心也是一個所緣:但心亦知心(心在看和心在聽等)。這是世間的範圍——仍在生死輪回之中。

  在出世間法的範圍,涅槃成爲所緣。道心(道識)和果心(結果)是以涅槃爲所緣,而能斷除煩惱的是道心。在世間的範圍正念正知是實相般若;在出世間的範圍,正念正知就變成了道心。(道心字面上是「道識」的意思,而實際是指道果或道智的意思——道心是第十四階智)。涅槃是出世間法,不屬于五蘊的範圍。

  有兩種paccupan(paccupan是「現在」之意):

  1)現在法(Paccupanadhamma)。身心的生滅是非常迅速的,但由于煩惱蔽覆而使我們見不到(身心的生滅),只見到坐的色身、站的色身等等。我們妄執爲「我坐著」、「我站著」、「我很熱」等等。不管我們察覺與否,現在法總是存在著,這就是現在法——甚至于在家、沒有修行的時候。

  2)當下(Paccupanarom)。身心顯現而不與我們貪欲相應的特定一段時間——是「坐的色身」、「站的色身」等等,我們用現在法修行就會發展成爲當下。叁心配合在一起,將「我在坐」的妄執轉變成「坐的色身」——而這就是當下了。

  要保持在當下必須以正念正知觀照目前的身心;心沒有煩惱的時候才能見到(圖1-3)的前叁個所緣。必須一直以身心爲修行的所緣直到第十二階智(隨順智)以後才舍棄掉。自此以後涅槃成爲道心和果心的所緣,才入于聖人或出世間的階位。

  當下是正在觀照身或心,而所緣可以是善、惡或無記性——但必須是四念處的所緣之一。

  心還有煩惱時才需要修毘婆奢那(注1),而只要有煩惱存在的地方就要修持或運用毘婆奢那來破除它。例如耳聞聲時煩惱會認爲「我在聽」,而毘婆奢那提醒我們是「心在聽」因而消除煩惱。

  問:觀照當下的叁心和把握到當下的叁心——是相同的嗎?

  答:「當下」的名稱是相同的,但觀照當下的叁心(思慧)和把握到當下的叁心「修慧」是不同的。修行者練習把握到當下,就如同他爲了讀書而學習字母一樣。思慧就像學ABC等等,而修慧就像接下來的閱讀一樣。

  問:修行者如何增進把握到當下的機會?

  答:修行者如果有覺照力(rusuthua)(譯者注:rusuthua是泰語,rusu是感覺,thua是身體,因此rusuthua亦可譯爲身覺),他就不會聽到太多在他周遭的聲音——或者即使聽到也不會太強烈。覺照坐的色身的當下就空過或減少很多音聲。因此爲了要增進把握住當下的機會,修行者就要提升覺照力。

  (注1:阿羅漢已經沒有煩惱了,所以不需要再修毘婆奢那了。)

  問:爲了要見到某一種姿勢的色身是否要刻意采取那一種特定的姿勢呢?

  答:修行者坐著不應該是爲了要見到坐的色身,或走路爲了要見到走的色身。所有的姿勢都是爲了對治前一個姿勢的苦,然後坐的色身或走的色身顯現時,就自然而然地見到了。

  問:修行者保持在當下自然就具足戒、定、慧。爲什麼?

  答:修行者以實相般若照見坐的色身時,「粗顯的煩惱」(可以用戒律對治的煩惱)被降伏了,這就證明當下具足戒;心的煩惱(五蓋)都暫時被消除了,這就證明當下具足定;最後潛伏的煩惱(漏)也暫時消除了,這就證明當下具足慧。因爲實相般若可以引發正見——沒有一個「你」在坐。

  

  1.7精進-正念-正知,如理作意和覺察力

  定義:

  a)Atapi意即「精進」。

  b)Sati意即「正念」。有兩種正念(所有的正念都是善法,而不要和日常生活的「集中注意力」混淆在一起,這只是一種想)。

  1)一般或世間的正念是以觀察力(明覺)做任何善行——如供養僧人托缽的食物等等。

  2)四念處修法中的正念是當下念住于觀照的所緣,如身或心。

  c)Sampajanna意即「清楚認知」。它總是與正念配合在一起的,例如,知道坐姿的是正念,知道這是坐的色身的是正知。正念正知配合在一起時,就稱爲「覺照力」,正念正知在經典中描述成「殊勝的救度功德」,用于成就正見和體證八正道。以上a、b、c叁點稱爲明覺或者是「叁心」。

  可以增進正念和正知的四種功德:

  1)住在一個合適的地區或環境(如出生于有佛法的國家)。

  2)親近善知識(了解毘婆奢那修法的人)。

  3)設定自己的方向(對于滅苦有堅定勇猛的決心)。

  4)從前(前生)曾經積功累德。

  d)Yonisomanasikara或「如理作意(yoniso)」意即「將個人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件事情上,用正確的理解知道它的因」。這也是指某些事物的實相。(見1.6.1節對實相的詳細討論)

  e)Sikkhati(覺察力)能告訴我們是否已經偏離了當下。

  討論:

  a)精進是斷除煩惱(貪和瞋)的毅力,能幫助正念正知回到當下。

  b)、c)正念只知道坐姿,而正知能認知這個坐姿是…

《身念處禅觀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