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身念处禅观修法▪P5

  ..续本文上一页是色蕴,见(或听等)的作用是识蕴。而识蕴是由其它三蕴:受蕴、想蕴、行蕴所组成的。所以总而言之,由六根生起五蕴,而五蕴生起时即是苦谛。同样的其它根门:耳、鼻、舌等亦复如是。我们谈到佛法所说的「世间」,是指五蕴的世间或是六根的世间。

  瓦席拉泰丽是佛陀当时的一位阿罗汉比丘尼,她说:「唯有苦生,唯有苦住,唯有苦灭,除了苦之外,一无所有」。

  1.4.5集谛(第二圣谛)

  第二圣谛是苦因圣谛(集谛)——而苦因即是渴爱或贪爱。有三种贪爱:

  1)欲爱。(感官上的贪爱)是五根对五尘(色、声、香、味、触)而生的欲求,如果不对五尘受乐就不会产生欲爱,例如,如果你能善护诸根的时候就不会产生欲爱。欲爱在证得阿那含道(不还果)的时候才完全断除。

  2)色爱。(对生存的贪爱)「Bhava」字面上的意思是「有」(成为)的意思,是指在轮回中重复不断地出生。共有三十一种「有」或生存的状态,从地狱的有情到最高天界的众生。色爱(求生欲)使人贪生怕死,即使是得了绝症、重伤或残障者,也不例外。色爱在阿罗汉道时才完全断除。

  3)无色爱(因断灭见而生的贪爱)。这是「断灭见者」妄执人只活一生并且死后就一无所有的邪见。因为人只活一生,所以断灭见者都希望活着的时候能够尽情享乐。入流果的道剎那就灭除了无色爱。

  每个人都有欲爱,但是有了欲爱就会有色爱或无色爱,因为他们不是爱求生存就是因断灭见而起爱求。

  以上三种贪爱都会导致一种新的生命形式(有)的出生。

  1.4.6灭谛(第三圣谛)

  涅槃是苦的止息或熄灭,泥洹和涅槃意思是一样的。涅槃是灭除烦恼和苦痛的法。

  这是因为灭除了苦因——集(或三种贪爱)。在涅槃的一剎那之间是没有苦的,因为暂时止息了五蕴的作用。在这短暂一念之间生起的心称为道心(见1.1.1节),修行者以智慧体会到苦的时候,他了解到贪爱是苦因,所以他要想办法去除贪爱;因灭果就灭(贪爱完全净除,苦果自然灭除)。

  如果贪爱完全断除了,就达到圆满的涅槃而成就阿罗汉果。如果修行者不能体会贪爱的害处的话,他就无法达到涅槃——而因此灭苦。涅槃是:「贪瞋痴三毒的止息,非因缘法,佛教的最高教证,佛法的无上正等正觉,最后的解脱,所有烦恼和苦痛的熄灭。」(曼谷大宗派朱拉隆宫佛教大学佛学大辞典)

  涅槃的特性是平静安祥并远离烦恼,能体会涅槃的美好而欲求涅槃的人,也就能体会世间(五蕴)的苦。如果一个认为世间是快乐的人,涅槃对他而言是无意义的。

  到达涅槃就不会再出生也就不会再死亡,也不会再有身心或五蕴了;身心也不再是修行的所缘。涅槃不是一个地方,但它仍是存在的。它就像风,你只能由它的作用来认知它的存在性。涅槃是超凡或殊胜的心的所缘,此心即为道心。凡夫沉浸于烦恼之中,道心也就无法从他心中生起——除非他修毘婆奢那。因为一个人修毘婆奢那就可以将心引导至完全清净,这种清净心称为道心,道心是以涅槃为所缘。涅槃不是心,涅槃是心的所缘,而这种心就是道心。

  实证涅槃的人是自知的——不需要老师告诉他。除非修毘婆奢那,透过实相般若将心转为道心,否则没有人能够达到涅槃的。

  涅槃是苦的止息,但除了实践八正道之外,是无法达到涅槃的,共有两种涅槃:

  1)有余涅槃(已证涅槃,但色身犹存):这是烦恼已断而五蕴身犹存。

  2)无余涅槃(已证涅槃,烦恼、五蕴身皆除):这是烦恼已断色身也死亡,亦称为般涅槃。

  1.4.7道谛(第四圣谛)

  道谛是可以导致灭苦的八正道,「Magga」是道的意思,是通往涅槃之道,而涅槃是灭除苦痛的法。要奉行八正道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修四念处--四念处是三十七道品的初步,可以导致清净、断除烦恼。八正道是由戒、定、慧所组成,是灭苦的唯一道路。

   八正道

  慧(般若):

  1)正见:体证四圣谛就是体证实相(本来面目)。对世间法而言,身心是心的所缘;对出世间法而言,涅槃是心的所缘。

  2)正志(正思惟):范围包括——出离(无我)、无瞋和无害。正志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修四念处时它可以帮助正念正知正确地运作。

  戒(尸罗):

  3)正语:不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贪、瞋、痴是三恶根,如果有正志就无三恶根)。

  4)正业:戒律——如:不伤生害命(有正志即有正业)。

  5)正命:不从事对别人有害的生计,如贩卖军火等。(甚至为了疗饥而吃也是一种正命)

  定(三摩地):

  6)正精进:以四正勤断除烦恼,四正勤(见1.3.2节)可以帮助定慧的生起。

  7)正念:是指四念处的念住,要以正精进来培养正念。

  8)正定:对于四念处而言,正定是心一境性或专注于保持在当下。要以正精进和正念来辅助正定。

  如果要正确地达到正定,必须以四组念处(身、受、心、法)为所缘。

  我们称之为「道」的意义何在呢?

  是导致开悟的唯一道路。这条「道路」包含八个要项,因此八正道就像一颗含有八种成分的药,必须一次吃下去。

  八正道是佛所发现的,在他之前并没有人知道。

  八正道是中道法,中道法可以破除无明,当无明完全破除时就体证了四圣谛。

  八正道事实上有八个心所,它是无我或灵魂、非男或女。它是实相(注1),因此没有人知苦谛,没有人断集谛,没有人证得灭谛,也没有人行道谛(注2)。

  1.4.8体证四圣谛的般若智慧

  1)体证苦的智慧可以破除颠倒妄想。(颠倒妄想——亦即「妄执身心是常」等等)

  2)体证集的智慧可以破除妄执我们是由高层次的力量所创造,而不是因缘而生的邪见。

  3)体证灭的智慧可以破除妄执定境为涅槃的谬见。

  4)体证道的智慧可以消除对错误修法的执着,而显示真正的灭苦之道。

  (注1:实相是自然的真实状态,详见1.6.1节进一步的讨论。)

  (注2:有苦而无什么受苦者,有作而无作者的存在,有灭而无入灭者,有道却无行者的存在。(古老偈颂,节录自《清净道论》,第十六品))

  因为贪爱(因)已断,五蕴的「世间」亦除,苦也因此而灭。只有在佛法中才能发现体证四圣谛的智慧。

  1.4.9结论

  诚如《清净道论》所述,苦谛如重担,集谛如扛着重担,灭谛如放下重担,所以我们会感到舒服,道谛如放下重担的方法。(相应部尼柯耶,iii,26)。

  

  1.5毘婆奢那

  毘婆奢那(注1)是唯一能引导修行者灭苦的修法。而灭苦是佛法的最终目标,所以修行者应该要了解什么是毘婆奢那修法:

  1)毘婆奢那是一种了知身心是无常、苦、无我(非男、非女)的智慧(般若)。其它的智能是无法了知三法印的——只有这种实相般若才能了知三法印。《清净道论》提到这是一种殊胜的「超凡智慧」。

  2)毘婆奢那的所缘是当下的身心,如果你观照身心之外的事物,就无法证得实相。

  3)毘婆奢那的作用是断除六根对六尘所生的烦恼,因此我们修行必须在当下观照六根,因为烦恼是由此处而生。

  4)毘婆奢那的利益是断除颠倒妄想;亦即妄执身心为常、乐、我、净的邪见。

  5)毘婆奢那修法是以《大念处经》中的四组念处(身、受、心、法)为所缘。

  以下是有助于修毘婆奢那的法:

  a)六组毘婆奢那慧地(Vipassana Bhumi)(基本知识)(注2)。

  b)十六阶智。

  c)七清净。

  毘婆奢那慧地是修毘婆奢那时,为了生起实相般若我们所必须观照的所缘,这六组慧地是:

  1)五蕴。

  2)十二处。

  3)十八界。

  4)二十二根。

  5)四圣谛。

  6)十二因缘。

  (注1:毘婆奢那事实上是四念处修持的结果(看破)——亦即十六阶智——但今天它已经变成「内观禅修」的意思了。)

  (注2:「bhumi」这个字是「地方」或「生存的面」之意(见1.4.5节),这里是指各种不同型态的知识的基础。)

  以上这些,简而言之,只是身心而已,因此修毘婆奢那的人只要观照身心即可。身心(实相)是生起实相般若时所见到的所缘,而以实相般若照见身心(实相)时即能明白真理。此真理即是认知身心是无常、苦、无我的真理,而照见身心三法印的智慧称为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可以断除烦恼。

  毘婆奢那慧地是理论而且是非常深广的实相。修行者必须研究慧地直到他完全了解为止,这样在他修的时候才知道要如何观照身心。例如,他必须知道根界的所缘(图2-1)或四种姿势。如果他不懂理论就不晓得如何观照身心,他就不能正确地修毘婆奢那。而且理论是修行成就的助缘,因为理论实修和结果是互为因缘,不能单独运作的。

  毘婆奢那是要体证所有存在的生命都具足三种特性:无常、苦、无我的自然法则(亦称为有情的三指标)。如果不了解这个自然法则,就称为无明——对自然法则的无知。这种对自然法则无知的人便还在生死轮回而不能灭苦。经典对无明的定义是没有体证四圣谛。如果不了解自然法则的人,就无法体证四圣谛,也就是无明。

  1.5.1三种修行的智慧(不同于世间的智慧)

  1)闻慧(注1)(文字般若):是修行前由理论认知或听经闻法、讨论所得的认知。

  2)思慧(注1)(观照般若):是修行时的认知,就像我们目前做的。

  3)修慧(实相般若):是由实相般若而认知唯有色心二法,而且色心二法是无常、苦、无我的。

  (正确的理论可以引导正确的修行,而正确的修行可以引发修慧或称为实相般若。)

  毘婆奢那修法不同于奢摩他修法。如果修行者不知道这一点而将两者混为一谈的话,修行就无法引发实相般若而灭苦。修奢摩他是善法,但奢摩他只能导致平静而仍在生死轮回之中。(见1.9节,奢摩他与毘婆奢那的差别)

  (注1:技术上而言,闻慧(闻所成慧)是指经由听闻理论而悟道。思慧(思所成慧)是指没有人教,而自己知道,只有佛…

《身念处禅观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