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身念处禅观修法▪P4

  ..续本文上一页已经足够了。有第(3)项,前两项自然具足。而第(4)项是用来保持在当下的。

  四正勤配合来增长八正道中的戒、定、慧。这四项配合在一起用于观照四念处的所缘上,断除恶法而增长善法。

  1.3.3四神足(图1-1)

  1)欲(修行灭苦的意愿或抱负)。

  2)进(精进于灭苦)。

  3)心(心能得定来灭苦)。

  4)慧(以般若智慧灭苦)。

  1.3.4五根(图1-1)

  (用于四念处时)

  1)信根(信心、信仰的控制能力):在这个阶段,心力变强,不会感到厌倦。修行者深信四念处是真正灭苦之道。

  2)进根(精神的控制能力):精进主宰着心,使修行不懈怠。

  3)念根(念住的控制能力):念住变得非常强,但别忘了坐的色身。

  4)定根(专注的控制能力和认知坐的色身):在四念处修法中,是心能安住于当下。

  5)慧根(智慧的控制能力):去除无明,使心认知整个姿势是坐的色身。

  1.3.5五力(图1-1)

  (力的作用和五根一样,但力量更强)

  1)信力:对修行的信心增长,确信修法是正确的。

  2)进力(努力):心精进的力量更强,并且可以克服烦恼(如观照「心在看」时,知道不是「你」在看等等,进力可以防止妄想心和五盖的生起。)

  3)念力:心能保持在当下。

  4)定力:心能清楚地观照坐的色身。

  5)慧力:智慧变得很强,可以改变「你在坐」的邪见。因为智慧的力量变得比烦恼还强,因此慧力可以断除烦恼。

  通常一般人开始修的时候,愚痴(无明)和贪爱很强。但到了五力的阶段,无明和贪爱已经降伏了。第一阶智(名色分别智)之后,定慧能等持,在这之前,定总是比较强。

  1.3.6七菩提分(图1-1)

  (菩提分是可以引发八正道的勇猛智慧,八正道可以导致悟道,而此道始于四念处)

  1)念觉支(念住)

  正念变得非常强:在这个阶段修行者确定他将可以证到四圣谛,并成为圣者。要圆满正念,修行者必须:

  a)修四念处时保持正念正知。

  b)不要跟不修行的人接触。

  c)随时令身心保持在当下观照四种姿势。

  2)择法觉支(研究)

  检查或研究法:此智是体会身心是无常、苦、无我的,必须圆满此智,例如:

  a)修行必须保持平衡,如果信太强会生贪爱,慧太强会疑法。精进和定必须平衡,太过精进会生掉举,太偏定会使精进和精神变差。修行者可能太自满而卡在第十二阶智,而必须从头开始。

  b)要保持只与见道的人接触。

  3)进觉支(精进)

  精进变得更强,必须圆满十一法,例如:

  a)会更精进保持修行,因为在这个阶段,会生起一种生于恶道是无益的感觉。

  b)修行者会更加精进,因为现在他对于四念处是灭苦的唯一道路不再感到怀疑。

  4)喜觉支(喜悦)

  这种喜是生于实相般若而不是世间生于贪爱烦恼的快乐。必须圆满十一法,例如:修行者会想到佛、法、僧、戒和涅槃的功德。

  5)轻安觉支(寂静)

  此智以身心的三法印(无常、苦、无我)为其所缘,必须圆满七法,例如:

  a)修行者必须随时具足正念正知,意即保持在当下。

  b)必须只接触有平静心和了解实相的人。

  c)吃东西只为了维持色身继续修行和灭苦。

  6)定觉支(专注)

  必须圆满十一法,其中如:

  a)信和慧必须保持平衡。

  b)进、慧、喜必须很猛利以引导行者入八正道。

  c)必须随时随地保持正念正知。

  7)舍觉支(平静)

  必须圆满五法,例如:

  a)修行者体会到身心即实相(「非男、非女」),而身心只是业的果报——不需要再为身心做什么了(舍)。

  b)必须随时随地保持正念正知。

  注:

  1.每一觉支都必须以三法印(无常、苦、无我)为其所缘。

  2.每一觉支都是由四念处而引发的,只是力量更强,智慧更猛利了,以明觉(三心)修四念处直到圆满菩提分而入于圣道——导致悟道。

  1.3.7八正道

  八正道是三十七道品最后的要目,加上此八正道共计三十七项。八正道有世间和出世间两种,七菩提分圆满时,八正道就成为出世间(圣道),此时涅槃成为心的所缘。

  重要的是要知道八正道是要去体证而非遵循而已。例如,七菩提分圆满之后,再圆满八正道,就可以体证四圣谛而达到涅槃。这是由修四念处而体证四圣谛。这也就是为什么四念处起于三十七道品之初。因为四念处是因——而八正道圆满时四念处还属于世间法,当体证四圣谛时四念处就变成了出世间法。佛陀在相应部尼柯耶中谈到「我所教的四圣谛是深奥而难懂的,它是出世间法而本性空寂——无我。未来的比丘将听不到这种教法,因为四圣谛对他们而言是难以理解的。只要真金——意即真理——尚存,假金就不存,但真金消失时,假金就出现了,这就是为什么佛法会衰微的原因。」(其它的八正道部分,见1.1.1节和1.4.7节)

  

  1.4四圣谛

  在前一节中(1.3节),我们知道修行三十七道品的目标是体证四圣谛(图1-1),而四圣谛包括:

  1)苦谛(苦的真理,五蕴或身心是苦)

  2)集谛(苦的起因=贪爱或渴爱)

  3)灭谛(苦的止息=涅槃)

  4)道谛(八正道)

  1.4.1四圣谛的特质

  1)苦谛:以不安定,无法保持相同的状态为其特质。身心二者都是不安的,身的不安是由于苦苦,心的不安是从未找到一个快乐的所缘——会觉得快乐,事实上只是暂时息苦而已,灭苦的圣者不会再一直迫切地追求不同的事物来满足自己的快乐,因为他们的心已经平静而且满足。

  2)集谛:这种不安和寻乐的因是集(三种贪爱)。身心不停地运作:看、听、触、嗅、探究、取决等等。

  3)灭谛:解除不安的特质,因为心已经远离了贪爱而拥有涅槃的寂静。

  4)道谛:以体证四圣谛及达到涅槃所必需具备的美德为特质。

  1.4.2应用四谛法

  1)体会苦(苦是五蕴:身心)这不是一般的苦(酸痛等)而是根本的苦(苦谛)。

  2)集是苦的因。

  3)涅槃(苦的止息:灭)。

  4)奉行八正道可以体证四圣谛。

  1.4.3此修法为何符合四圣谛

  1)此修法显示苦谛:因此我们修行是要体会苦,苦即身心。

  2)此修法显示烦恼造成苦:因此我们修行要拔除贪爱,我们越能体会苦就越能断除渴爱(贪爱)——因为贪爱即是妄执身心为「我」,而且以为“我”受苦的邪见。

  3)断除烦恼可以导致灭(涅槃),因为贪爱断得越多,就越接近涅槃。

  4)我们越接近涅槃即是越圆满八正道。

  如果以般若智慧体证苦谛,就证到所有的四圣谛,修行也就圆满了。

  1.4.4苦谛

  只要我们(身心)存在着,就一直要受苦,这即苦谛,而苦谛是无法对治的。(只有苦苦和行苦可以对治),身心是随时随地受苦的。

  苦谛有两种基本形式:

  1)因烦恼而有苦,或称心苦。

  2)因肉体而有苦,或称身苦。

  第一种苦,可以在今生此地,由修毘婆奢那一直到证阿罗汉果而断除的苦。第二种苦,肉体的苦是今生无法避免的苦。如果阿罗汉活着时,他还是有肉体上的苦。因为肉体是「果」——是投胎出生有身心(由集而成)就要受苦的必然结果。

  身心本身是轮回出生的结果,以无明、贪爱为因。唯有断除无明贪爱才能不再出生(达到圆满涅槃),才能避免五蕴身。

  1.4.4.1苦的四种形式:

  1)苦苦(一般肉体上的疼痛——而心知痛——且身痛会引起心苦,只有证到阿罗汉果的人,才是只觉得身痛而不会引起心苦)。

  2)行苦(修行在变换姿势时正在变化或止息的疼痛。行苦比苦苦更难体会)。

  3)苦相(照见身心的三法印而生起对苦的认知,这是在十六阶智中的第四阶智所体证的——生灭随观智。)

  4)苦谛就是认知身心全然是苦,而我们无法改变任何事情的真理——这是真正的事实。如:我们无法改变老、病、死。由烦恼而生的苦在证得阿罗汉果以后就灭除了,但肉体上的苦只有在死后不受后有的情况下才能灭除的。

  苦苦就像医院中的病患。

  行苦就像一个不乐于照顾病人的护士。

  初学者要先体会苦苦,因为苦苦最容易体会。然后接着就体会到行苦,行苦比苦苦更难体会。而要体会苦相就必须具足实相般若了。

  以智慧证得苦谛时,修行者就体会到世间唯苦无乐。而体证了苦谛就圆满了所有四圣谛。

  1.4.4.2佛陀所发现的十一种苦谛

  果(肉体上的苦) 1)(五蕴的)生。

   2)(五蕴的老)衰。

   3)(五蕴的)死。

   4)悲伤。

   5)哀戚。

  烦恼的苦 6)疼痛(肉体上的苦)。

   7)苦恼(心灵上的苦)。

   8)失望。

   9)怨憎会。

   10)爱别离。

   11)求不得。

  所有的苦是来自于对五蕴的执取。

  任何对肉体的存在感到欣喜的人;

  对于眼见色、耳闻声或想象认知、

  或心行或意识的造作感到欣喜的人;

  他就是喜欢受苦,对于这种喜欢受苦的人就无法灭苦。

  ——(相应部尼柯耶,xxii,29)

  以上所引用的内容是谈到苦的反面——乐,因为乐是无常,无法一直保持乐,所以乐也是苦,因为乐是无法控制的,是无我的。

  为了灭苦,我们要靠修行来体会苦,以智慧照见苦可以使你脱离轮回。因为烦恼是刚强而顽固的,所以必须以智慧体证苦来灭除烦恼。

  修行者必须以当下的身心为所缘来观照苦,因为身心即是苦谛。以智慧照见越多苦,就能从修行之中获得越多利益。这种利益就是能断除贪爱。而乐体会得越多,就遮蔽越多的苦,修行就越少受益。有些修行者不去体会苦,反而耽着的其实就是五蕴。五蕴有苦受、乐受、舍受——所以他们是特别喜欢五蕴中的乐受。有了这些乐受,修行者会以为这种乐受即是涅槃。这种乐受不像真正的涅槃一样能断除烦恼而拔除对身心的执取。(涅槃不属于五蕴)

  1.4.4.3六根中的苦

  五蕴(身心)的生起即是苦谛,而苦谛是由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而生的。例如,眼见色时,眼与色…

《身念处禅观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