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身念处禅观修法▪P3

  ..续本文上一页——因为涅槃是实相,是由你自知的。诚如比丘所诵的偈子中:「每个人由他自见」。

  

  1.2智阶

  佛陀透过三个阶段体证四圣谛。因为没有人可以教他,因此他靠自己体会这三个智阶。

  1.谛智

  第一智阶,称为谛智,他体会到:

  1)苦谛有十一种形式:(五蕴的)生,(五蕴的)老,(五蕴的)死,哀伤,忧戚,(肉体的)疼痛,苦恼(心灵的苦),失望,关于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所有的苦都是由于对五蕴的执取。

  2)苦之因(集谛):欲贪、色贪、无色贪(见1.4.5节「四圣谛」)。

  3)苦之灭(灭谛):涅槃是止息苦因(集谛)和果(苦谛)的法,因灭果便灭。

  4)灭苦之道(道谛):八正道是中道,是唯一可以灭苦的修法。

  2.作智

  这是以第一智阶为基础的实修。苦必须靠修行来认知。集(苦之因)必须靠修行来断除。灭(涅槃)必须靠修行来证得。道(八正道)必须靠修行来发展。

  3.证智

  证智是成果,或认知所修的与四圣谛之关系的智见。这三智(谛智、作智、证智)被看成是「三层相关的智见和内观」——与四圣谛有关的三种直观智见。

  佛陀在悟道的当夜经历了四圣谛的三个智阶(他经历了4×3=12阶),然后他了解了三个智阶(谛智、作智、证智),每一智阶乘上四个圣谛。

  修行者想要像佛陀一样灭苦,必先了解第一智阶(谛智),然后了解修法并遵循修法(作智)。这两种智慧配合在一起,就是我们所要做的修行。

  如果你了解第一智阶(谛智),而修第二智阶(作智),然后乘上四个圣谛得到4×2=8,就是你现在的毘婆奢那修法。如果你了解结果(证智)就是4×3=12,亦即修行者已成就了出世间法。

  在佛陀悟道不久之后所做的说法(「初转*轮经」)之中,他用以下的词句描述三个智阶:

  诸比丘!我于此四圣谛,以如此三转十二行相,如实智见尚未为完全清净期间,诸比丘!我于天、魔、梵天世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众世界,不称现等觉无上等正觉。

  诸比丘!然我于此四圣谛,以如此三转十二行相,如实智见已完全清净故,诸比丘!我于天、魔、梵天世界、沙门、婆罗门、人、天众世界,称现等觉无上等正觉。

  又于我智生、见我心解脱不动。此我最后生,不更受后有。

  (南传律藏大品第一大犍度)

  

  1.3三十七道品

  人不要追忆过去,也不要妄想未来,过去的……已过了,未来的……还没到,宁可观照现在每一个生起的念头,只要清楚知道而且不迎不拒。今天必须要做这样的努力,也许明天死亡就要来临,谁知道呢?

  (中部—尼柯耶,iii,187)

  什么是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是三十七种助长悟道的特质。这三十七种特质最终引导修行者至体证四圣谛,而以四念处为起始——四念处是三十七道品中最初的四个要目——而终于八正道。

  1.3.1四念处(图1-1,1-2)

  四念处,或念住于四种所缘或基础的修法,是目前襌修系统中最普遍的一种修法,而佛陀用以下的词句来描述:

  比丘们,对于凡夫只有一条路可以导致清净,克服忧愁哀伤,袪除苦楚悲痛,得到正当行为的准则,体证涅槃,这条路就是四念处。

  (长部尼柯耶,四念处经)

  念住的四个所缘或基础是关于:身,受,心和法。

  

  图1-1三十七道品

  

  

  

  

  

  

  

  

  

  

  身(身念处) 受(受念处) 心(心念处) 身与心(法念处)

  14所缘 9所缘 16所缘 5所缘

  (只有粗显和微细的动作)

  

  1)所缘:观照坐的色身——对自己。

  2)能缘:精进—正念—正知,这就是真正的四念处(这三心即戒、定、慧和八正道)。

  3)目的:断除对五蕴的喜欢或不喜欢之念(贪和瞋)。

  4)利益:破无明(痴),体证四圣谛和灭苦。

  修四念处和修八正道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如果你修八正道就是在修四念处——因为四念处和八正道都是中道法(佛陀说的三十七道品都是中道法)。

  四念处是三十七道品的基础,可以引发实相般若并灭苦。

  图1-2

  四念处(续图1-1)

   1 2 3 4

   身 受 心 心与身(法)

   (有、无贪欲等) (听、妄想心等)

   (14) (9) (16) (5)

  共有四十四个四念处所缘。每一种修法都可以证得阿罗汉果。例如阿难以身念处证得阿罗汉果,在观照微细的动作时证得的。(他正要躺下来的一剎那,开悟证果的。)

  1.3.1.1修四念处的要件

  a)必需要以身、受、心、或法为所缘。

  b)必需用三心(精进、正念、正知)在当下观照所缘,这是真正的四念处修法,四念处可以增长导致涅槃的善法。

  c)以上a)和b)配合在一起,灭除对「世间」(五蕴)的贪和瞋。

  1)身(图1-2)

  「修身念处时只观身」(对四念处而言):修一种念处时只观照一个所缘。如果是修身念处,就只观身,不要同时观照身和心:这种同时观照身与心的方式不是很好的修法。例如,不要把身和受、身和心、或身和法混在一起修。修身念处时只观身,修受念处时只观受等等。如果你掺杂其它所缘(念处),就像读一本书,一下子翻到这一页,一下子翻到另一页等等。这样做的话,你就无法了解这本书在讲什么。修行也是这样,你必须按照《大念处经》的原则去修行,如果用其它方法,是很难见道的(见身心无我)。

  2)受

  不要在修身念处时观受。只有在修受念处时观受。例如,身感到痛时不要观照心知道痛。这样会变得很复杂。以受当做四念处的所缘很难修,因为共有九种受——包括舍受,这是很难观照的。

  3)心

  16个心念处:包括贪心、无贪心、瞋心、无瞋心、痴心、无痴心、淫欲心等等。

  4)法

  有五个法念处:

  1.五盖。

  2.五蕴。

  3.十二处(感官范围,如看、听等)。

  4.七菩提分。

  5.四圣谛。

  1.3.1.2身念处

  有十四种身念处修法,但这个修法只用到两种:粗显和细微的动作。初学者应该以身念处修行——观照粗和细的动作——因为身较心容易观照。当身观照得很清楚而没有烦恼的时候,就会生起实相般若,你也就能观照到心了。(这就像把镜子擦得很干净时,你就很容易看见东西了)。

  身念处也很适合现代人的性行(见1.3.1.4.1节,适合不同人修的念处所缘)。观照粗细的动作比其它身念处容易察觉隐藏在色身的苦。(佛说明觉色身的动作,身苦就无以遁形。)

  十四种身念处之中,只有三种真正毘婆奢那的修持法:粗和细的动作以及身体组成物的观照。

  1.3.1.3如理作意和觉察

  加上以上的各点,有两种要素有助于修行:如理作意(即必须知道做任何事情的原因并防止烦恼)以及觉察(即知道目前修得对或错)。具足这两种要素的正确修法可以生起明觉(精进、正念、正知)最后导致涅槃并灭苦。

  1.3.1.4修行所缘

  这种修法的所缘是粗和细的动作(细的动作是帮助粗的动作顺利进行的一些小动作,也就是改变姿势)。真正的毘婆奢那修法具足三心:精进、正念、正知。如理作意和觉察只是辅助而已。

  修毘婆奢那主要的任务就是断除贪和瞋(细节见第二篇,实修部分)。

  1.3.1.4.1适合不同人的念处所缘

  人分为: 适合的所缘:

  1)爱强(执于欲乐)

   慧钝 身

  2)爱强(执于欲乐)

   慧利 受

  3)见强(执心为常)

   慧钝 心

  4)见强(执身心为我)

   慧利 法

  注:1)贪爱用身念处,因为身容易观照,而且因为身是不净、可厌的,因此观身可以改变执身为净的邪见(颠倒妄想)(注1)。

  2)改变执身心为乐的邪见。

  3)改变执身心为常的邪见。

  4)改变执身心为我的邪见。

  1.3.1.5修行的助缘(有利于断烦恼的条件)

  1)住处的助缘:安静而且不属于任何人的,因此没有执着的烦恼。

  2)法的助缘:也就是适合修行者的性行:如爱强慧钝的人适合修身念处。

  3)师长的助缘:教法必须导向灭苦,而且要从四念处的理论学起,所以修行者知道自己所修是真正的毘婆奢那修法。实修的方法要可以见—实相—(第一阶智:名色分别智)。老师要开放给学生问问题,才能解除学生修行上可能产生的疑惑。

  (注1:颠倒妄想:a)执身为净。b)执身心是乐。c)执身心为常。d)执身心是我。)

  4)食物的助缘:卫生、健康而且不用太丰富的食物。并准备给个别的修行者任何必要的食物限制。

  佛陀说如果住处和食物都很好但无法见法,修行者应该离开那个地方;如果住处和食物都不好但可以见道,修行者应该待在那个地方。即使有人想要赶他走,他都要待在条件适合于见法的地方。

  5)天气应该要不太热也不太冷的地方。

  1.3.1.6正确的修法(四念处)

  根据佛陀说,正确的修法:

  1)可以导致去除对身心的执着。

  2)可以导致无执。

  3)去除烦恼。

  4)完全去除贪欲。

  5)可以获得正确的知见或道路。

  6)可以体证四圣谛。

  7)导向涅槃(灭)。

  关于第(6)项,当婆罗门帕塔帕达向佛陀问道,为什么佛陀拒绝回答宇宙是否永恒的问题,而讲说四圣谛时,佛陀说:「帕塔帕达,因为那个问题(四圣谛)是比较有益,是关系到法的,能引导正确的行为,能离贪欲,能令心平静,能认知、深观更高层次的道,能导向涅槃,因此,帕塔帕达,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对那个问题作进一步的陈述的原因。」(长部尼柯耶,戒蕴品)

  1.3.2四正勤(图1-1)

  (精进于已生的烦恼令断除,未生的烦恼不令增长)

  1)努力于断除恶的境界。

  2)努力于防范恶的境界(这两项关于心的烦恼称为盖——见1.8节)。

  3)努力于发展善的境界(意即成就智慧)

  4)努力于维持善的境界(意即保持智慧,这四项都有赖于保持在当下)。

  第(3)项对四念处(修法)…

《身念处禅观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