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
阿姜念:你要盡量多觀照,盡量提升你的正念正知,因爲你想要觀照別的所緣(而非觀照心在聽),所以噪音産生時你就受幹擾了。
學 生:觀照四種姿勢時,有時我感到很困擾。例如,觀照臥姿時會不知不覺翻了身,忘記如理作意去觀照,這種情形令我感到很困擾。
阿姜念:你會困擾,是因爲你躺的時候要經常翻身。因此苦苦成爲瞋念的助緣,如果你用正見觀照的話,就不會再感到困惱了。
學 生:有時我覺得很沮喪卻不曉得爲什麼?
阿姜念:有兩種情形會造成沮喪:一種是由于瞋恨,一種是由于智慧。瞋恨會引起沮喪是因爲你修了很久卻還不能見到色身並不是你。智慧所引起的沮喪是因爲你見到了身心是不實的——無常、苦、無我的。有時你觀照妄想,而不知道是心打妄想,妄想來了,你再重複「心在妄想」——然後又會再起妄想。就像告訴一個小孩子,而他不聽你的話,妄想也是如此,非你所能控製,而知道這個觀念可以啓發你的般若智慧。
(第二位比丘)
學 生:在了解修法而開始要修的時候,我有很多理想和抱負——但現在有些失望了。
阿姜念:什麼抱負?
學 生:我想我會寫一本教毗婆奢那的書,對大衆講說正確的修法,諸如此類的事。
阿姜念:想要做一場演講好,還是不要想好。——那一樣比較好?
學 生:不要想比較好。
阿姜念:你想的方式是無益于毗婆奢那的修行,你的心不是用于毗婆奢那正確的所緣上——即使所想的都是功德。妄想是煩惱——會使你偏離了當下。
你對于修毗婆奢那有點灰心對不對?
學 生:上星期我感到絕望,但現在又覺得沒什麼了,而有時又會感到絕望。
阿姜念:你感到絕望,是因爲你並不是十分了解修法,但修行並沒有超過你的能力範圍,這就是爲什麼佛陀要修了好幾世的善行(波羅蜜)的原因。修行是非常困難的,這也是爲什麼修行很殊勝,即使此生你沒有悟道,也是在積聚下輩子的資糧(啓發智慧的因緣)。甚至世間比毗婆奢那簡單的學科你都要學習好幾年了,何況法比世間的學問還要難,你要繼續修行,即使這輩子不能達到目的,也是在爲來世積功累德,何況修行是你身爲比丘的責任,這是法的責任,佛陀爲了圓滿菩提(佛智),舍盡了一切,他悟道了以後,把法傳給我們,他拼老命悟道了,因爲他教導我們,使我們省下很多氣力。我們只要按照他的方法修,只要你肯修行就可以得到戒定慧的利益,在這裏你雖然打妄想,卻也沒有損失什麼——這與在家不同。如果是在家,你就沒有八正道中的戒、定、慧。因此你會從修行中獲益的,即使僅得到一點利益。不管見法與否——對你都只有好處的。你說修行非常困難,那很好,那樣才會使你更精進。
佛陀說:學生爲了正確了解修法,必須找一位見實相的老師指導他正確的方法,學生也要明白老師所教的。修行可以幫助你了解理論,修了以後再去研究理論你會更了解實相的。
(另一天,中國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學 生:我設法讓我的心行于中道。
阿姜念:你是怎麼做的呢?
學 生:厭煩的時候,我就設法觀地大。
阿姜念:你觀地大,是怎麼做,效果如何?
學 生:我只是想「地大、地大…」厭煩就消失了。
阿姜念:如果你一想,就會偏離了當下。例如,聽到聲音的時候,正念正知觀照心在聽,因此不會生起喜歡或不喜歡的念頭,你的心就自然行于中道,你不必做任何事。
學 生:有時我覺得心很清楚,但不知道爲什麼——我看到一具骷髅。
阿姜念:你對于骷髅有什麼感受?
學 生:我正疑惑爲什麼有這樣一具骷髅,過一會兒,心就變到一副棺材上,然後是腐屍,然後我聞到一股臭味就嘔吐了。
阿姜念:你知道你這樣修是對還是錯?
學 生:我不知道爲什麼會如此。
阿姜念:你吐了多久?
學 生:半天,從中午以後到晚上6點。
阿姜念:這段時間你還聞到臭味嗎?
學 生:是的。
阿姜念:你所看到的是真實的嗎?這是幻像,是禅定的力量讓你看到這些幻像,幻像也是法,是偏定所産生的現象,而有時候也會造成你精神錯亂,幻像會使你脫離現實。你是什麼時候停止嘔吐的,你知道這樣修不對嗎?
學 生:我知道這種現象不好。
阿姜念:你修毗婆奢那已經好幾天了,你不要再讓你的心變成那樣子。你怎麼使那具屍體(幻像)消失的呢?
學 生:它是自己消失的,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它才消失了。
阿姜念:禅定有超過心力的神變力,會使你偏離毗婆奢那修法。
學 生:事實上,我也不想要禅定。
阿姜念:修奢摩他的時候,即使你有很強的毅力,也不一定能得定,但是修毗婆奢那,卻很容易偏定而使你失去觀照般若,你想再看到那種現象(幻像)嗎?
學 生:不,味道很臭,但我不知道我爲什麼會見到這種現象。當時我的心很清楚。
阿姜念:你的心很清楚,那是禅定。禅定讓你感到滿足,讓你覺得快樂,但那是顛倒妄想,如果心很清楚,但沒有煩惱,沒有喜歡或不喜歡,就不會産生這種現象了。
(第一、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們經常有訪客來找你們,這段時間你們不應該讓任何人來拜訪你們,因爲那會減弱你們的自律(善護諸根)。如果自律不好,就不能生定,沒有定不能發慧,這叁學要同時配合于當下。客人來了,即使你不想講話,也不得不講。
修行的方法就是你必須觀照當時所顯現的身心。如果身心沒有顯現的話,就表示妄執身心爲「我」的邪見還存在,而且你無法去除這種妄執身心爲「我」的邪見。
愛與恨不斷生滅,但你們不知道什麼是愛,什麼是恨,愛是心存貪念,恨是心存瞋念。而在你還不明白的時候,你說「你愛」或「你恨」。尚未明白之前,你無法將「你」和愛恨分別開來。因此你修行的時候必須把每一件事物視爲色法或心法;而且你要知道是什麼樣的色法和什麼樣的心法。如坐的色身,心在聽等等,你們說你們見到苦,這雖然沒錯,但是「你」覺得苦的邪見仍然存在。你知道爲什麼嗎?因爲你未曾如理作意,你要觀照的是坐的色身苦,而非你苦。因爲你忽略了這個重點,所以你無法正確地觀照色身。
感受和想象(默念)是不一樣的,你們是知道這一點的,所以不要將它們混爲一談。
重要的是你們必須知道原因,必須用如理作意來修行。例如,在《阿那律經》中,阿那律問舍利弗,即使他已得可以觀看整個宇宙的天眼通,他的毅力很好,正念很強——爲什麼他還不能斷除煩惱(漏)。舍利弗告訴阿那律,他認爲自己可以看到整個宇宙是慢,而慢是煩惱之一,與煩惱相應;他認爲自己毅力很好,正念很強是掉舉;而他憂慮尚未斷除煩惱是悔。所以舍利弗說你必須袪除這些感受。
因此煩惱非常微細,你們要有正見,你們的任務就是不斷地修行,能否成就並不重要,你們修行是要袪除隱蔽真理的煩惱,而你們必須先了解袪除煩惱的方法,即使阿那律已經證得神通還有煩惱,現在我們很幸運,因爲我們不必先修禅定或證得神通,我們可以利用貪、瞋、癡來修毗婆奢那(心念處修法)。如果你要先修禅定,那是非常困難的——因爲你必須修兩次(先得禅定,再啓發智慧),而這樣要花一大段時間,現在你只要修一次就可直接斷煩惱了。
(中國比丘)
阿姜念:你知道修奢摩他和修毗婆奢那的所緣不同嗎?他們是異或同呢?
學 生:是,他們是不同的。
阿姜念:爲什麼他們不同呢?你認爲毗婆奢那和奢摩他的所緣有什麼不同呢?
學 生:奢摩他能令心平靜。
阿姜念:那不重要,而你所觀照的所緣是同或異?
學 生:我沒有注意到這點。
阿姜念:你沒有注意到這點?那你怎麼做?奢摩他和毗婆奢那不同。毗婆奢那必須以身心爲所緣,不是像你反複地念「佛陀」或「阿羅漢」,一直重複地念。
學 生:我知道,修毗婆奢那不是像那樣默念。
阿姜念:如果你用想的(默念),你就沒有見道的可能,因爲這種修法不以身心爲所緣。毗婆奢那要以一些存在的事物爲所緣,以此見實相。
學 生:我觀照坐的色身、臥的色身時,心迅速地跑進、跑出,並沒有安住在坐的色身、臥的色身上。
阿姜念:這種現象産生的時候你認爲修錯了嗎?
學 生:是的。
阿姜念:你認爲修錯了是因爲你不想讓心跑進跑出的對不對?
學 生:是的,當我察覺到心這樣跑來跑去的時候,我把它拉回到所緣(坐的色身、躺的色身)上。但心無法安住,很快地它又迅速地跑進跑出的。
阿姜念:你爲什麼要把心拉回來呢?
學 生:如果我不把它拉回來,它會跑出去很長一段時間。
阿姜念:你想成爲一個主宰者,想把心拉回來而不讓它跑進跑出的。然而你設法不讓心跑進跑出的方式是錯的,你修錯了。但這種現象是真實的,是實相。因爲心一直是像這樣跑進跑出的,你想讓心安住,心卻不是你所能控製的,這是心的實相,沒有人能控製心——它不是任何人的能力所能及,因爲心是無我的。
迅速跑進跑出的心即是法,但是你不喜歡法,你修行要見法,但法現前時你你卻不喜歡它,你已經見到法了,但你卻不喜歡法。只要看著心跑進跑出,不要想去控製它、或想讓它安住下來,只要觀照它,但是你必須知道妄想是心,如果你不知道是心妄想的話,你又會不喜歡妄想了。
每個人都要自我約束(善護諸根),就像種一棵樹:你必須除草,否則草會使小樹苗無法生長。因此就像種植之前的松土一樣,自我約束能幫助你修得更好。講話會使你的自律松弛,修四念處的時候,如果你講話就會使你偏離當下。
(另一天,在家女衆)
阿姜念:妳已經修了將近一個月了,妳修得如何?妳還有幾天就要離開了呢?
學 生:到月底的前幾天就要離開了。
阿姜念:妳不能再待久一點嗎?
學 生:不行,我必須回家。
阿姜念:因此妳不能留下來了。那麼上次我們談過話之後妳修得如何?
學 生:昨天,我體會到每一件事都是苦。
阿姜念:妳體會到什麼苦?
學…
《身念處禅觀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