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身念处禅观修法▪P22

  ..续本文上一页法。

  阿姜念:你要尽量多观照,尽量提升你的正念正知,因为你想要观照别的所缘(而非观照心在听),所以噪音产生时你就受干扰了。

  学 生:观照四种姿势时,有时我感到很困扰。例如,观照卧姿时会不知不觉翻了身,忘记如理作意去观照,这种情形令我感到很困扰。

  阿姜念:你会困扰,是因为你躺的时候要经常翻身。因此苦苦成为瞋念的助缘,如果你用正见观照的话,就不会再感到困恼了。

  学 生:有时我觉得很沮丧却不晓得为什么?

  阿姜念:有两种情形会造成沮丧:一种是由于瞋恨,一种是由于智慧。瞋恨会引起沮丧是因为你修了很久却还不能见到色身并不是你。智慧所引起的沮丧是因为你见到了身心是不实的——无常、苦、无我的。有时你观照妄想,而不知道是心打妄想,妄想来了,你再重复「心在妄想」——然后又会再起妄想。就像告诉一个小孩子,而他不听你的话,妄想也是如此,非你所能控制,而知道这个观念可以启发你的般若智慧。

  (第二位比丘)

  学 生:在了解修法而开始要修的时候,我有很多理想和抱负——但现在有些失望了。

  阿姜念:什么抱负?

  学 生:我想我会写一本教毗婆奢那的书,对大众讲说正确的修法,诸如此类的事。

  阿姜念:想要做一场演讲好,还是不要想好。——那一样比较好?

  学 生:不要想比较好。

  阿姜念:你想的方式是无益于毗婆奢那的修行,你的心不是用于毗婆奢那正确的所缘上——即使所想的都是功德。妄想是烦恼——会使你偏离了当下。

  你对于修毗婆奢那有点灰心对不对?

  学 生:上星期我感到绝望,但现在又觉得没什么了,而有时又会感到绝望。

  阿姜念:你感到绝望,是因为你并不是十分了解修法,但修行并没有超过你的能力范围,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要修了好几世的善行(波罗蜜)的原因。修行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为什么修行很殊胜,即使此生你没有悟道,也是在积聚下辈子的资粮(启发智慧的因缘)。甚至世间比毗婆奢那简单的学科你都要学习好几年了,何况法比世间的学问还要难,你要继续修行,即使这辈子不能达到目的,也是在为来世积功累德,何况修行是你身为比丘的责任,这是法的责任,佛陀为了圆满菩提(佛智),舍尽了一切,他悟道了以后,把法传给我们,他拼老命悟道了,因为他教导我们,使我们省下很多气力。我们只要按照他的方法修,只要你肯修行就可以得到戒定慧的利益,在这里你虽然打妄想,却也没有损失什么——这与在家不同。如果是在家,你就没有八正道中的戒、定、慧。因此你会从修行中获益的,即使仅得到一点利益。不管见法与否——对你都只有好处的。你说修行非常困难,那很好,那样才会使你更精进。

  佛陀说:学生为了正确了解修法,必须找一位见实相的老师指导他正确的方法,学生也要明白老师所教的。修行可以帮助你了解理论,修了以后再去研究理论你会更了解实相的。

  (另一天,中国比丘)

  阿姜念:你修得如何?

  学 生:我设法让我的心行于中道。

  阿姜念:你是怎么做的呢?

  学 生:厌烦的时候,我就设法观地大。

  阿姜念:你观地大,是怎么做,效果如何?

  学 生:我只是想「地大、地大…」厌烦就消失了。

  阿姜念:如果你一想,就会偏离了当下。例如,听到声音的时候,正念正知观照心在听,因此不会生起喜欢或不喜欢的念头,你的心就自然行于中道,你不必做任何事。

  学 生:有时我觉得心很清楚,但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到一具骷髅。

  阿姜念:你对于骷髅有什么感受?

  学 生:我正疑惑为什么有这样一具骷髅,过一会儿,心就变到一副棺材上,然后是腐尸,然后我闻到一股臭味就呕吐了。

  阿姜念:你知道你这样修是对还是错?

  学 生: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

  阿姜念:你吐了多久?

  学 生:半天,从中午以后到晚上6点。

  阿姜念:这段时间你还闻到臭味吗?

  学 生:是的。

  阿姜念:你所看到的是真实的吗?这是幻像,是禅定的力量让你看到这些幻像,幻像也是法,是偏定所产生的现象,而有时候也会造成你精神错乱,幻像会使你脱离现实。你是什么时候停止呕吐的,你知道这样修不对吗?

  学 生:我知道这种现象不好。

  阿姜念:你修毗婆奢那已经好几天了,你不要再让你的心变成那样子。你怎么使那具尸体(幻像)消失的呢?

  学 生:它是自己消失的,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它才消失了。

  阿姜念:禅定有超过心力的神变力,会使你偏离毗婆奢那修法。

  学 生:事实上,我也不想要禅定。

  阿姜念:修奢摩他的时候,即使你有很强的毅力,也不一定能得定,但是修毗婆奢那,却很容易偏定而使你失去观照般若,你想再看到那种现象(幻像)吗?

  学 生:不,味道很臭,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见到这种现象。当时我的心很清楚。

  阿姜念:你的心很清楚,那是禅定。禅定让你感到满足,让你觉得快乐,但那是颠倒妄想,如果心很清楚,但没有烦恼,没有喜欢或不喜欢,就不会产生这种现象了。

  (第一、第二位比丘)

  阿姜念:你们经常有访客来找你们,这段时间你们不应该让任何人来拜访你们,因为那会减弱你们的自律(善护诸根)。如果自律不好,就不能生定,没有定不能发慧,这三学要同时配合于当下。客人来了,即使你不想讲话,也不得不讲。

  修行的方法就是你必须观照当时所显现的身心。如果身心没有显现的话,就表示妄执身心为「我」的邪见还存在,而且你无法去除这种妄执身心为「我」的邪见。

  爱与恨不断生灭,但你们不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恨,爱是心存贪念,恨是心存瞋念。而在你还不明白的时候,你说「你爱」或「你恨」。尚未明白之前,你无法将「你」和爱恨分别开来。因此你修行的时候必须把每一件事物视为色法或心法;而且你要知道是什么样的色法和什么样的心法。如坐的色身,心在听等等,你们说你们见到苦,这虽然没错,但是「你」觉得苦的邪见仍然存在。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你未曾如理作意,你要观照的是坐的色身苦,而非你苦。因为你忽略了这个重点,所以你无法正确地观照色身。

  感受和想象(默念)是不一样的,你们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不要将它们混为一谈。

  重要的是你们必须知道原因,必须用如理作意来修行。例如,在《阿那律经》中,阿那律问舍利弗,即使他已得可以观看整个宇宙的天眼通,他的毅力很好,正念很强——为什么他还不能断除烦恼(漏)。舍利弗告诉阿那律,他认为自己可以看到整个宇宙是慢,而慢是烦恼之一,与烦恼相应;他认为自己毅力很好,正念很强是掉举;而他忧虑尚未断除烦恼是悔。所以舍利弗说你必须袪除这些感受。

  因此烦恼非常微细,你们要有正见,你们的任务就是不断地修行,能否成就并不重要,你们修行是要袪除隐蔽真理的烦恼,而你们必须先了解袪除烦恼的方法,即使阿那律已经证得神通还有烦恼,现在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不必先修禅定或证得神通,我们可以利用贪、瞋、痴来修毗婆奢那(心念处修法)。如果你要先修禅定,那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你必须修两次(先得禅定,再启发智慧),而这样要花一大段时间,现在你只要修一次就可直接断烦恼了。

  (中国比丘)

  阿姜念:你知道修奢摩他和修毗婆奢那的所缘不同吗?他们是异或同呢?

  学 生:是,他们是不同的。

  阿姜念:为什么他们不同呢?你认为毗婆奢那和奢摩他的所缘有什么不同呢?

  学 生:奢摩他能令心平静。

  阿姜念:那不重要,而你所观照的所缘是同或异?

  学 生:我没有注意到这点。

  阿姜念:你没有注意到这点?那你怎么做?奢摩他和毗婆奢那不同。毗婆奢那必须以身心为所缘,不是像你反复地念「佛陀」或「阿罗汉」,一直重复地念。

  学 生:我知道,修毗婆奢那不是像那样默念。

  阿姜念:如果你用想的(默念),你就没有见道的可能,因为这种修法不以身心为所缘。毗婆奢那要以一些存在的事物为所缘,以此见实相。

  学 生:我观照坐的色身、卧的色身时,心迅速地跑进、跑出,并没有安住在坐的色身、卧的色身上。

  阿姜念:这种现象产生的时候你认为修错了吗?

  学 生:是的。

  阿姜念:你认为修错了是因为你不想让心跑进跑出的对不对?

  学 生:是的,当我察觉到心这样跑来跑去的时候,我把它拉回到所缘(坐的色身、躺的色身)上。但心无法安住,很快地它又迅速地跑进跑出的。

  阿姜念:你为什么要把心拉回来呢?

  学 生:如果我不把它拉回来,它会跑出去很长一段时间。

  阿姜念:你想成为一个主宰者,想把心拉回来而不让它跑进跑出的。然而你设法不让心跑进跑出的方式是错的,你修错了。但这种现象是真实的,是实相。因为心一直是像这样跑进跑出的,你想让心安住,心却不是你所能控制的,这是心的实相,没有人能控制心——它不是任何人的能力所能及,因为心是无我的。

  迅速跑进跑出的心即是法,但是你不喜欢法,你修行要见法,但法现前时你你却不喜欢它,你已经见到法了,但你却不喜欢法。只要看着心跑进跑出,不要想去控制它、或想让它安住下来,只要观照它,但是你必须知道妄想是心,如果你不知道是心妄想的话,你又会不喜欢妄想了。

  每个人都要自我约束(善护诸根),就像种一棵树:你必须除草,否则草会使小树苗无法生长。因此就像种植之前的松土一样,自我约束能帮助你修得更好。讲话会使你的自律松弛,修四念处的时候,如果你讲话就会使你偏离当下。

  (另一天,在家女众)

  阿姜念:妳已经修了将近一个月了,妳修得如何?妳还有几天就要离开了呢?

  学 生:到月底的前几天就要离开了。

  阿姜念:妳不能再待久一点吗?

  学 生:不行,我必须回家。

  阿姜念:因此妳不能留下来了。那么上次我们谈过话之后妳修得如何?

  学 生:昨天,我体会到每一件事都是苦。

  阿姜念:妳体会到什么苦?

  学…

《身念处禅观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