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4.4.2節)即使是阿羅漢也無法避免。
vipakacitta(wee-bah”-kuh-chee”-tuh)——主宰業果的心。
vipallasa(wee”-bah-lah”-suh)——顛倒妄想。妄執身心爲:a.淨b.樂c.常d.我的狀態。
vipassana(wee-pah”-suh-nuh)——1.實相般若(內觀)。2.毗婆奢那的結果,如以十六階智來表現。
vipassana bhavana(wee-pah”-suh-nuh-pow”-uh-nuh)——毗婆奢那修法。
vipassana-bhumi(wee”-pah-suh-nuh-poo”-mee)——(毗婆奢那見地)基本知見,如五蘊、十二處,有助于毗婆奢那修法。
vipassana-dhura(wee-pah”-sun-nuh-too”-rah)——毗婆奢那的任務或作用。
vipassana-yanas(wee-pah”-suh-nuh-yah”-nuh)——(毗婆奢那智)十六階智。
vipassanupakilesa(wee-pah”-suh-noo-bah-kee-lay”-suh)——(觀的染)內觀的煩惱,在第四階智時産生的。
viraga(wee-rock”-ah)——(離染)無執:沒有貪欲。
viriya(wee”-ree-uh)——(精進)努力;能量。
visuddhi(wee-soo-tee”)——清淨。
Visuddhi-Magga(wee-soo”-tee-mahk”-uh)——清淨道論,由佛音尊者所作的經典注疏。
vitakka carita(wee”-tah-kuh-chah-ree”-tuh)——(覺性行者)有深思熟慮特質的人。
vithicitta(wee”-tee-chee”-tuh)——想的過程;心之道。
vivatta(wee-wah”-tuh)——無生。
vodana-nana(woh”-tah-nuh-nah”-na)——第二次成就道果(斯陀洹)時,第十叁階智(種姓智)即成爲灌頂智。
yana(yah”-nuh)——yana(泰語)nana(巴利文)——智階,特指十六階智。
yataparinna(yah”-tah-bar-ee”-nuh)——(知遍知)第一、二階智所屬的智階。
yogavacara(yoh-cow”-uh-char”-uh)——叁心:正精進、正念、正知,通常縮寫成「yoki」。
yoni(yoh”-nee)——生的種類或道。
yonisomanasikara(yoh”-nee-so-mah-nah”-see-kah”-ruh)——(如理作意、思惟)適當的思考;正確的注意力專注某件事物的因或實相。
關于阿姜念與布堪甲那南禅修中心簡介
阿姜念‧摩诃尼拉難陀(ACHAAN NAEB MAHANIRANONDA)生于佛曆2440年(公元1897年)1月31日。她的父親,巴雅.蘇達雅隆滾(Phya Suttayanugun)是當時堪甲那布裏省省長(Kanchanaburi),她的母親名爲昆瑩.布拉(Khunying Plag)。佛曆2474年(公元1931年),在她34歲時,她的一次經驗改變了她的一生,有一次當她看某件東西時,突然體會到看的真相(實相),當下她體會到不是她在看‑‑無我。這使她相信斷除煩惱和滅苦的唯一方法就是保持在當下。
那時她還沒有學習佛法或修持四念處禅觀的經驗,于是她找善知識教她四念處禅觀業處,她找到曼谷布拉寺(Wat Prag)的一位緬甸比丘巴頓塔.烏伊拉沙和尚(Pathunta U Vilasa)-然後于佛曆2475年開始修行,四個月之後她就成就了,然後她研究阿毗達磨並成爲一位重要的佛學專家,她是第一位將阿毗達磨的教法傳入泰國的人。叁十幾年的時間,她在包括沖布裏省(Chonburi)的布堪甲那南(Boonkanjanaram)在內的許多禅修中心指導四念處禅觀修法。阿姜念逝世于佛曆2526年(公元1983)10月6日,享年86歲,在曼谷的蒙庫寺(Wat Mongkut)火化。
布堪甲那南禅修中心(Boonkanjanaram Meditation Center)座落于沖布裏省帕他雅巿(Pattaya city in Chonburi),它是由泰國當時的工業部長布恩.察羅蔡先生(Mr. Boon Charoenchai)于佛曆2506年(西年1963年)創立的。佛曆2507年(公元1964年),第一批學生開始來到禅修中心,阿姜念是當時的首座教師,布堪甲那南于佛曆2510年(公元1967)創辦成一個合法的機構(非營利的基金會)。阿姜念在這裏一直教到佛曆2522年(公元1979),由于年紀大而退休,從那時起由比丘接任首座教師,現在在這裏的教授比丘都是阿姜念的學生。
《身念處禅觀修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