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基本哲學觀點▪P2

  ..續本文上一頁義。一切現象(事物),互相依存,才能生長。人與人之間,就有互相依存的密切關系。一個人絕不能在真空地帶獨立生活,必須不脫離社會國家,不脫離人群。人與人之間,乃至衆生與衆生之間,彼此相望,都是互相資助的(佛法依智慧眼,擴大空間、對象,延長時間看問題);因此,衆生界應該是平等關系,沒有上下、高低、尊卑、貴賤、強弱之分。《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乘菩薩,即根據此精神,發大悲心,不舍衆生,誓報四恩(叁寶恩、父母恩、國家恩、衆生恩),擔負起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重任。

  于因緣生法中能識空義,則能去執遣相,不著于境,一塵不染,心量廣大如太虛,無挂無礙,生大智慧,透視現實,超塵絕俗,不貪戀世間一切,不住于生死,這也是修學菩薩行者應力求證得的圓滿智慧德相。

  迷于因緣生法之理,則爲凡夫;悟于因緣生法之理,則爲聖人。了悟真空妙有之理,則能堅定菩提心,修大智大悲的菩薩行。因此,理與行是互相結合的。

  四、法界緣起論

  法界者,法指心、色、有漏、無漏各種事相。界約事講,就是事相的分界;約理講,就是指法性,真如理體,萬事萬物,均通于一性,即真如理性;凡聖不同,而其體則一,名法界。說明法界事相不同的因緣,及其相互關系,名法界緣起,亦名真如緣起。

  《華嚴經》指出:心、佛、衆生,叁無差別。

  佛于菩提樹下成道之初,即指出:一切衆生,均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在佛經中,常把衆生心體,喻成明珠、寶珠。此明珠,蒙上塵垢(無明、煩惱、業)即爲衆生境界。塵垢洗滌幹淨,發出光明,即恢複了佛性。修行法門,就是指示你要勤修戒、定、慧叁學,掃除塵垢,發掘出這一本具的寶藏——明珠。

  如上所指的十法界,盡管有凡聖之分,但其本性(真如)是一樣的,天臺宗根據《法華經》教義,指出一念通于叁千境界。即一念之間,迷則成凡,悟則成聖。華嚴宗的法界觀,闡明四種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說明事相有千差萬別,但真如之理性是不變的,此理周遍含容于事,而事事又遍通于理,互攝互入,所謂一攝一切,一切入一,即是此義。等于大海的波浪,波有千層,但其濕性不變。又如土地細若微塵,大似世界,大小之相不同,而其堅性則一。從一滴水觀大海,從一微塵觀大千世界,即顯示性相無礙的道理。

  佛法講因果,因果不離于心。《華嚴經》說:“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地觀經》講到“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心染則國土染,心淨則國土淨”的內容:一念惡心起,即與叁惡道相應;一念善心起,即與人天趣相應;一念解脫心起,即與聲聞緣覺乘相應;一念大智大悲心起,即與菩薩乘相應。法界不離一心,因此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佛性平等,衆生平等。

  修行重在修心,參禅注重提起念頭。念佛要達到一心不亂,即能掃除妄念,由定生慧。俗語說“心猿意馬”,形容心意是難于收束的。《攝大乘論》說:“若遠行獨行,無身寐于窟,調此難調心,我說真梵志。”前兩句是形容意識的作用,“遠行”謂攀緣的境界時間很遠,過去未來都在思慮。“獨行”不憑外境,可以單獨生起(指獨立意識)。“無身”,指意識是無形的,捉摸不到的。“寐于窟”指在身內藏伏很深,似動物潛伏在岩洞裏一樣。“梵志”指淨行者即修行者,能調伏這一難調的心,就是真實修行的人。

  修行的人,在五光十色的複雜環境中,勤苦磨練,由磨練而達到調伏其心,由調伏其心而達到降伏其心,遣相去執,自會發出智慧之光,而恢複清淨妙明本體,非有大決心、大勇氣,是辦不到的。

  修心方法:戒定慧。修心次第:磨練其心(搬柴運水、淡泊生活、禮拜持誦等),調伏其心(針對病根修習止觀,如五停心觀),降伏其心(遣相去執,契悟中道之理)。

  至此,你的心中,塵埃蕩盡,心光燦爛,照射大千。正如虛空烏雲掃盡,太陽普照大地一樣,你即獲得解脫,也能獻身塵刹,救度衆生。

  五、無我論

  佛教大小乘的共同點,分析法相,闡明空有之義。最後都歸結到“一切法無我”。

  無我有兩種:(1)人無我;(2)法無我。

  所謂“我”,含有主宰義、自在義,主宰謂自己不受任何力量支配,而能支配一切。自在,就是常恒不變,隨心所欲,所向無礙。

  人的身體,系五蘊所組成,五蘊,指色、受、想、行、識。

  色:各種物質,如地、水、火、風、五根等。

  受:領受,對苦、樂、舍的感受。

  想:印象,攝取事物的像貌。

  行:思惟,推動身心活動的力量。

  識:對外境的分別,包括概念、判斷、推理。前一指肉體,後四指精神。

  常人往往執取這一物質與精神共同組合的五蘊體爲我,依佛法講,這都是妄情執取,既無即蘊之我,也無離蘊之我。

  把五個元素五蘊,分別開來觀察,它既不單獨存在,又是有生滅變化的,其中找不出一個我體來,故謂無即蘊之我。離開這五種元素以外,也找不出一個獨立存在于外的我體,故謂無離蘊之我。

  一切外境,山河大地,均系各種因緣組合,是相續不斷的、刹那變化的、互相依存的,決不會有一個單獨存在的常恒之我,名法無我。

  法相唯識講八個心識中的末那識(思量識),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常執阿賴耶識(生命識)爲我,由執取故,生起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四種煩惱,由于四種煩惱,內執根身,外執器界(六塵),使主觀和客觀上都受蒙蔽,而生我執、法執。由我執故起煩惱障,由法執故起所知障,造業受苦流轉生死,不得解脫。

  有我執故有私,私心一起,只顧個人的利益,不顧他人的利益,必然損人利己。常人觀念朝夕只想到我的錢財、我的地位、我的生活享受,以及我的家庭、我的宗族,發展到如帝國主義,只顧我的國家民族,而侵吞、欺淩其他國家民族。希特勒就自恃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的優秀民族,妄想吞並世界,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人類慘禍。衆生間互相殘殺,莫不由此。執我之故,贻害無窮。

  唯識宗指示人修行目的,在轉識成智,即經過相當長的時間修行後,到達菩薩果位。轉八識成四智(即轉前五識成成所作智;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第七識,即末那識,此識成平等性智以後,即能遣除人我相,視衆生平等,廣度衆生。

  有無我的精神,才有大公的精神,大慈大悲,源于無我,大乘菩薩,本慈悲願力,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爲衆生故,不惜犧牲一切,就由無我。

  六、德行論

  學佛重在自力,依自力恢複本來佛性,證得解脫,決不妄信命運和鬼神,受神權所支配。因此,學佛絕非迷信。學佛要對主觀、客觀世界作正確認識。具有正知見後,重在行持,做到行解相應。從行持中,改造身心,消除無明煩惱,達到精神的高尚境界——真如佛性。並以慈悲爲本,方便爲門,廣行利益衆生的事,所以絕非空談。

  中國的老莊和魏晉時期的玄學家空談玄理。西洋唯心主義哲學家如貝克萊、康德、休谟等,重思辨而無實證,對人生宇宙的問題,其究竟如何?莫能解答,最後只有歸之于上帝。因此,佛學哲理,絕不同于中國玄學和西洋唯心主義哲學的空談。

  叁藏教典,講明修學次第是信、解、行、證。

  信:是對因果事理堅信無疑。

  解:是對佛法的了解,具正知見。

  行:由解結合實際行持,鍛煉身心。

  證:就是經修行後,親證宇宙人生的實相。學佛重在行持,行持就是使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佛教七衆弟子,均以德行爲代表。

  修持方法,是戒、定、慧叁學,首先是戒。

  佛陀在《遺教經》指示說:“汝等比丘,于我滅後,當尊重尊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波羅提木叉,譯雲得解脫,即指戒律。

  所有學佛者,佛指示都要持戒,有人守戒,即與佛住世無異,故戒就是佛教徒應具的品德。

  佛指示的“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是戒律的主要精神。

  (一)人天乘以五戒十善淨化人群。

  學佛首先要講做人,具足人的美德;有人的美德,而後有成佛的條件。

  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五戒即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十善即于“不殺盜淫妄”外,加不離間語,不粗惡語,不穢亵語,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

  此五戒十善,學佛者不單以之嚴身,而且以之淑世善民。違此五戒十善,不單造成人群的混亂,危害國家人民;作惡者本身即已經種下叁惡道的因,必將受苦無窮。

  (二)聲聞、緣覺乘以律儀戒求得解脫。

  求出世解脫者(其中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必須嚴持律儀戒(又稱別解脫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沙彌十戒等),以約束行爲,清淨身心。

  修解脫道,須具有視名利如浮雲,甘淡泊如頭陀的精神,于生活中少欲知足,抑製無止境的欲望。對五欲(財、色、名、食、睡)境界不貪戀,不追求,才能自淨其意,安心行道。身處世間,不爲塵境所染,做到“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

  (叁)菩薩乘以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自度度他。

  聲聞緣覺乘主要是力求解脫階段,並非究竟。欲求究竟之果,必須修菩薩行以達佛乘。從這方面講,學佛並不是消極的。修解脫行,也是利他的准備階段;自己未度,怎能度人?故仍有其積極的意義。

  持菩薩戒,以大悲心爲主。若對衆生嗔恨、厭棄,不行救度,就是犯戒。

  菩薩戒含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具體見《瑜伽菩薩戒本》)。

  攝善法戒:包括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

  饒益有情戒:包括四攝法,即四種攝持衆生方便法門,用現代語簡釋:

  1.布施:解決人們生活上的困乏,求經濟之共享。

  2.愛語:人與人之間做到語言美,求和睦團結。

  3.利行:努力于利益他人之行,求盡義務不貪求權利。

  4.同事:與別人同甘苦,共同生活,共同作事。

  修菩薩行者,悟真空妙有之智,本大慈大悲之心,發度盡衆生之願,修難忍能忍之行,具此四者,即爲大士行。以大士行,淨化世間莊嚴國土,使衆生能離煩惱痛苦,入佛智,證佛果,使暗暗之長夜,得睹明燈,化叁界炎炎之火宅,成爲處處清涼之淨土,這才是學佛人最高的目的。

  

  

《佛教的基本哲學觀點》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學法與報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