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心▪P3

  ..續本文上一頁,于是“住地”,沒有因緣相續的初心得到了解脫。

  至于一切現象或活動規律無我(中譯注:一切法無我)的教導,它們怎能是我?它們的工作只是如其所做而生起。因此佛陀教導:

  

  “一切法無我”

  “所有的現象都是無我。”我們身爲熱誠的禅思者,必須這樣觀察思惟事物,明明白白地看清它們,直到心意專精于一,讓我們自己能夠沿著這些准繩,真實而清楚地去看待事物,同時伴隨著這個洞察力,也增長了知見。這就是所謂的“生起出離之禅觀”(導至出離之清淨內明)。我們必須在這個階段上用功,直到熟練,直到我們看得真確而明白,伴隨著全面的念住和正知,逆流(中譯注:煩惱流)念住,袪除潛在的性向,轉變臆測成爲解脫;或直到我們專注于最初的心意─如實知見爲止,以:“此生已盡,不受後有”的正知達到絕對的清明。

  這個階段並不是一個假設或臆測,它既非形成或臆測的任何事物,也不是願望所能獲得的任何事物,它是自然生起而完全明白的事情。熱心不懈的修習,敏銳地分析我們自己的身心(中譯注:即身觀察),就會引導它自然生起(中譯注:緣自覺知)。

  這好比是稻子,只要我們適當地培育和照料稻子,結果—谷粒—並不是願望所能得到的,它們自然會出現的。如果一個想要得到稻米的人,卻懶惰而不照料稻子,他可以到死都懷著這個願望,卻不會有稻米呈現在他面前。解脫的實相亦是如此:它不是靠願望所能獲得的,一個想要解脫的人,卻錯誤地修習或不修習─在懶惰中浪費時間,直到死亡之日─終究未能解脫。

  十、最初的心意本性是光明清淨的,但因墮落而黑暗

  “比丘,這心意本來是光明而清淨的,但是因爲經過墮落,而煩惱遮蔽,它才不見光輝。”這就好比詩偈中所說的一棵樹,

  一棵大樹有六○○○根樹枝:

  幾百只大蜥蜴日日簇擁其上,

  幾千只小蜥蜴群居其中,

  主人如果不予留意,

  它們日日將會帶來更多的朋友。

  這可以解釋如下:一棵大樹有六○○○根樹枝—如果我們去掉叁個○,就剩下六,它就代表六根門,變色蜥蜴的入口,亦即僞裝的事物,而非真實的事物。煩惱是不真實的,它們就是那些成千上萬地穿過根門流入(心中)的事物了。不僅如此,只要我們尚未找出矯正心性的方法來,未生的煩惱就會日日增長,愈來愈多。

  心意比其它任何事物更爲光輝,但是因爲經由煩惱的僞裝和遮蔽,就失掉了它的光輝,就像太陽被浮雲遮蔽了一般,不要認爲太陽走到浮雲後面去了,而是浮雲飄來遮蔽了太陽。

  所以禅思者,當他們知道了這回事,就應該以敏銳的分析來對付這些僞裝,就如第節中所說的清淨內明的策略。當他們開發心意到達最初心意的階段,這就是說所有的僞裝都被摧毀了,或甯可說是僞裝的事物不能進入最初的心意,因爲用來銜接的橋梁已經被摧毀了。即使心意或許仍必須要與世間事接觸,它的接觸就像水珠仔滾過荷葉一般。

  十一、做爲一個禅思者的自我訓練,必須保持其特質

  一個著名的馴馬師曾經去見佛陀,並問他如何調教他的弟子們,佛陀反問他如何調教他的馬匹。那個馴馬師回答說有四種馬:容易馴服的馬,普通的馬,真正難馴的馬,畢竟無法馴服的馬,只得殺掉它。佛陀回答說:“我也是如此。”那些容易馴服的,也就是那些心意容易集中的,就可以吃足夠的食物來滋養身體。普通的,也就是那些心意存在著某些煩惱的,就不容許吃太多,只能吃一點點。那些真正難馴的,也就是那些心意充塞著煩惱的,就全然不能吃東西,但它們必須有自知之明,它們必須知道自己的體力,還有它們到底能忍受多久。至于那些無法馴服而要殺掉的,也就是那些被稱爲padaparama ”文句戲論者”,全然不能克製自己心意的—佛陀就會撤除溝通的橋梁。換言之,他不會教導他們,那就等于殺了他們。

  十二、叁根本說法

  Tika意即“叁”,意爲“根部”,合起來意即“根植于叁的事物”,也就是貪、嗔、癡,稱爲叁不善根。渴愛來自叁者:感官的渴愛(中譯注:欲愛),形成(中譯注:有)的渴愛(中譯注:色愛),和不形成的渴愛(中譯注:無色愛),心意的氾 濫和流出都來自叁者:感官、形成狀態和無明,如果一個人陷入這叁類之中,然後就會 tiparivatta”叁轉”:

  他或她就會在這叁者之中旋轉不停,因此叁界─感官的世界(中譯注:欲界),形象的世界(中譯注:色界),無形象的世界(中譯注:無色界)─就一定會隨著他們持續下去,因爲這叁者就是叁界的根本。

  治療的方法也是來自叁者:美德(中譯注:戒),專注(中譯注:定)和辨識力(中譯注:慧)。當人們的修習與戒、定、慧一致時,那就構成了療效,然後就 na tipariv-atta:“非叁轉”:

  他們不必在叁者之中持續旋轉。叁界不存在了,也就是他們將從叁界中得到絕對的解脫。

  十叁、只有淨居天是真正安甯的天人

  “一切法不動,有爲法入于寂靜。”

  “爲了甯靜安詳,一個人必須要有一顆不被任何煩惱所激蕩的心,同時必須知道內在和外在的所有現象。”

  一個如是安甯的人,將有著完全開發的良知和羞恥心,純潔和清淨的心智德性,堅固穩定的心意,秉賦具有天人(空居天)正直的特質,就像詩偈所言,

  “淨居天法,具足慚愧,白法叁昧定,世間寂靜安詳之善士。”

  天人─空居天界的居住者─生而充滿著感官的樂趣和無休止的煩惱,他們如何能夠安甯?因此這段詩偈必定是指淨居天),也就是阿羅漢,這些人才是真正的安甯,記說爲具有完全開發的良知和慚愧心,伴隨著“白色的德性”,也就是真正的純淨。

  【中譯注】

  有五淨居天(亦稱五那含天,五不還天):

  一、無煩天。

  二、無熱天。

  叁、善現天。

  四、善見天。

  五、色究竟天。

  必須在人間、天上證得阿那含果的聖者才能生往五淨居天 (不再還生人間),而在淨居天上進修阿羅漢道,乃至證得阿羅漢果。因此淨居天是阿羅漢的最後生處之一;在人間、淨居天都有阿羅漢存在,也都有阿羅漢入無余涅槃,並不是說阿羅漢涅槃之後生到淨居天上去。

  十四、涅槃寂靜是世間的終點,超越臆測和形式

  “四聖谛的法語─世間漏盡般涅槃者的聖典。”

  四聖谛─苦,苦集,苦滅,苦滅道迹─在每一聖谛方面都有著必須予以完成的行動:痛苦必須予以瞭解,痛苦的原由必須予以舍棄,痛苦的熄滅必須清楚明白,熄滅痛苦的道迹必須予以開發。這一切就是各方面必須完成的─如果它們必須要被完成,那麼它們必需化爲行動,所以我們可以總結說四聖谛是行動。這就如上面引用的第一首偈語所述,它提到四聖谛就像腳,樓梯板或階級,是完成任務所必需的。接著下來就是所謂涅槃寂靜—就像寫出數字1234567890,然後把1~9擦掉,只剩下0,不再寫上任何東西,剩下來的就讀做零,但它全然沒有任何價值,你不能用它來和其它任何數字加、減、乘、除,然而同時你也不能說它不存在,因爲那兒有個0(零)。

  這就像知悉一切的洞察力,因爲它摧毀了臆測的活動。換言之,它完全塗銷了臆測,並且全然不涉入或停留在任何的臆測之中,在“塗銷”或“摧毀”臆測活動的字眼裏,産生了問題:“當臆測完全地被摧毀時,我們要停留在那裏?”答案是我們將停留在一個不是臆測的地方—正是涅槃之境。

  這個解釋與實際上的觀點是一致的,它只有對修習的人來說才是清楚明白的,沒有修習的人是不能明白的,只有在我們聽聞之後如法修習,直到我們自動地即身觀察時,我們才能緣自覺知。

  接下來偈語的意義是這樣:“那些不再有煩惱流出的人,熄滅了叁界,而且是光輝燦爛的。”也就是說他們曾經修習不辍並成爲一個觀察思惟的“多聞修習者”。換句話說,他們曾經在這上面用功並重複地開發它,直到心意有能力去分析並摧毀所有的臆測,以便達到涅槃,他們因此能從叁界中獲得解脫。在熄滅叁界中,阿羅漢並不飛入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他們就住在原來的地方,佛陀也是這樣:當他熄滅叁界時,他正坐在某地的菩提樹下,他並未飛入叁界。他在心中熄滅它們—因爲叁界就存在于心意之中。

  那些志在熄滅叁界的人們,應該在他們的心裏如是熄滅它們,惟有如此,他們才能從心裏銷毀臆測的活動,只剩下涅槃,這是最初的心,最初的法,它認識“不死”。

  十五、有情衆生的九個居處

  諸天界、人界、惡趣界歸屬欲界—放逸于感官欲望的有情衆生之居處,合並在一起,他們算是一個居處。色界,已經達到色界禅定的有情衆生之居處,有四個(中譯注:初禅天、二禅天、叁禅天、四禅天)。無色界,已經達到無色禅定的有情衆生之居處,也有四個(中譯注: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所以有情衆生總計共有九個居處,那些─阿羅漢─瞭然于九界者,離開它們,不必住在其中任何一處。這在沙彌所問經的最後有提到,“何名爲十?”答案如是─阿羅漢,一個具有十種德性者,從有情衆生的九個居處裏得到解脫,這可以比喻爲書寫數字12345678910,1到9是可以計算、稱名、加、減、乘、除的數目。至于10─也就是1和0─當我們擦掉1,因爲它是個重複,我們就剩下0,如果我們用0去和其它任何數目加、減、乘、除,它不會增加那個數目的價值;而0本身也完全沒有價值─但你不能說它不存在,因爲它就在那兒,心也是一樣,它的本性就像0,當0和其它任何數目相連的時候,它就大大地增加了那個數目的價值,例如,1連接著0變成10,心也是如此,當它與任何事物相連接時,它立刻把“精巧”和“奇妙”加注于事物之中,但是當它被訓練…

《解脫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身念處禅觀修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