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是“住地”,没有因缘相续的初心得到了解脱。
至于一切现象或活动规律无我(中译注:一切法无我)的教导,它们怎能是我?它们的工作只是如其所做而生起。因此佛陀教导:
“一切法无我”
“所有的现象都是无我。”我们身为热诚的禅思者,必须这样观察思惟事物,明明白白地看清它们,直到心意专精于一,让我们自己能够沿著这些准绳,真实而清楚地去看待事物,同时伴随著这个洞察力,也增长了知见。这就是所谓的“生起出离之禅观”(导至出离之清净内明)。我们必须在这个阶段上用功,直到熟练,直到我们看得真确而明白,伴随著全面的念住和正知,逆流(中译注:烦恼流)念住,袪除潜在的性向,转变臆测成为解脱;或直到我们专注于最初的心意─如实知见为止,以:“此生已尽,不受后有”的正知达到绝对的清明。
这个阶段并不是一个假设或臆测,它既非形成或臆测的任何事物,也不是愿望所能获得的任何事物,它是自然生起而完全明白的事情。热心不懈的修习,敏锐地分析我们自己的身心(中译注:即身观察),就会引导它自然生起(中译注:缘自觉知)。
这好比是稻子,只要我们适当地培育和照料稻子,结果—谷粒—并不是愿望所能得到的,它们自然会出现的。如果一个想要得到稻米的人,却懒惰而不照料稻子,他可以到死都怀著这个愿望,却不会有稻米呈现在他面前。解脱的实相亦是如此:它不是靠愿望所能获得的,一个想要解脱的人,却错误地修习或不修习─在懒惰中浪费时间,直到死亡之日─终究未能解脱。
十、最初的心意本性是光明清净的,但因堕落而黑暗
“比丘,这心意本来是光明而清净的,但是因为经过堕落,而烦恼遮蔽,它才不见光辉。”这就好比诗偈中所说的一棵树,
一棵大树有六○○○根树枝:
几百只大蜥蜴日日簇拥其上,
几千只小蜥蜴群居其中,
主人如果不予留意,
它们日日将会带来更多的朋友。
这可以解释如下:一棵大树有六○○○根树枝—如果我们去掉三个○,就剩下六,它就代表六根门,变色蜥蜴的入口,亦即伪装的事物,而非真实的事物。烦恼是不真实的,它们就是那些成千上万地穿过根门流入(心中)的事物了。不仅如此,只要我们尚未找出矫正心性的方法来,未生的烦恼就会日日增长,愈来愈多。
心意比其它任何事物更为光辉,但是因为经由烦恼的伪装和遮蔽,就失掉了它的光辉,就像太阳被浮云遮蔽了一般,不要认为太阳走到浮云后面去了,而是浮云飘来遮蔽了太阳。
所以禅思者,当他们知道了这回事,就应该以敏锐的分析来对付这些伪装,就如第节中所说的清净内明的策略。当他们开发心意到达最初心意的阶段,这就是说所有的伪装都被摧毁了,或宁可说是伪装的事物不能进入最初的心意,因为用来衔接的桥梁已经被摧毁了。即使心意或许仍必须要与世间事接触,它的接触就像水珠仔滚过荷叶一般。
十一、做为一个禅思者的自我训练,必须保持其特质
一个著名的驯马师曾经去见佛陀,并问他如何调教他的弟子们,佛陀反问他如何调教他的马匹。那个驯马师回答说有四种马:容易驯服的马,普通的马,真正难驯的马,毕竟无法驯服的马,只得杀掉它。佛陀回答说:“我也是如此。”那些容易驯服的,也就是那些心意容易集中的,就可以吃足够的食物来滋养身体。普通的,也就是那些心意存在著某些烦恼的,就不容许吃太多,只能吃一点点。那些真正难驯的,也就是那些心意充塞著烦恼的,就全然不能吃东西,但它们必须有自知之明,它们必须知道自己的体力,还有它们到底能忍受多久。至于那些无法驯服而要杀掉的,也就是那些被称为padaparama ”文句戏论者”,全然不能克制自己心意的—佛陀就会撤除沟通的桥梁。换言之,他不会教导他们,那就等于杀了他们。
十二、三根本说法
Tika意即“三”,意为“根部”,合起来意即“根植于三的事物”,也就是贪、嗔、痴,称为三不善根。渴爱来自三者:感官的渴爱(中译注:欲爱),形成(中译注:有)的渴爱(中译注:色爱),和不形成的渴爱(中译注:无色爱),心意的氾 滥和流出都来自三者:感官、形成状态和无明,如果一个人陷入这三类之中,然后就会 tiparivatta”三转”:
他或她就会在这三者之中旋转不停,因此三界─感官的世界(中译注:欲界),形象的世界(中译注:色界),无形象的世界(中译注:无色界)─就一定会随著他们持续下去,因为这三者就是三界的根本。
治疗的方法也是来自三者:美德(中译注:戒),专注(中译注:定)和辨识力(中译注:慧)。当人们的修习与戒、定、慧一致时,那就构成了疗效,然后就 na tipariv-atta:“非三转”:
他们不必在三者之中持续旋转。三界不存在了,也就是他们将从三界中得到绝对的解脱。
十三、只有净居天是真正安宁的天人
“一切法不动,有为法入于寂静。”
“为了宁静安详,一个人必须要有一颗不被任何烦恼所激荡的心,同时必须知道内在和外在的所有现象。”
一个如是安宁的人,将有著完全开发的良知和羞耻心,纯洁和清净的心智德性,坚固稳定的心意,秉赋具有天人(空居天)正直的特质,就像诗偈所言,
“净居天法,具足惭愧,白法三昧定,世间寂静安详之善士。”
天人─空居天界的居住者─生而充满著感官的乐趣和无休止的烦恼,他们如何能够安宁?因此这段诗偈必定是指净居天),也就是阿罗汉,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安宁,记说为具有完全开发的良知和惭愧心,伴随著“白色的德性”,也就是真正的纯净。
【中译注】
有五净居天(亦称五那含天,五不还天):
一、无烦天。
二、无热天。
三、善现天。
四、善见天。
五、色究竟天。
必须在人间、天上证得阿那含果的圣者才能生往五净居天 (不再还生人间),而在净居天上进修阿罗汉道,乃至证得阿罗汉果。因此净居天是阿罗汉的最后生处之一;在人间、净居天都有阿罗汉存在,也都有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并不是说阿罗汉涅槃之后生到净居天上去。
十四、涅槃寂静是世间的终点,超越臆测和形式
“四圣谛的法语─世间漏尽般涅槃者的圣典。”
四圣谛─苦,苦集,苦灭,苦灭道迹─在每一圣谛方面都有著必须予以完成的行动:痛苦必须予以瞭解,痛苦的原由必须予以舍弃,痛苦的熄灭必须清楚明白,熄灭痛苦的道迹必须予以开发。这一切就是各方面必须完成的─如果它们必须要被完成,那么它们必需化为行动,所以我们可以总结说四圣谛是行动。这就如上面引用的第一首偈语所述,它提到四圣谛就像脚,楼梯板或阶级,是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接著下来就是所谓涅槃寂静—就像写出数字1234567890,然后把1~9擦掉,只剩下0,不再写上任何东西,剩下来的就读做零,但它全然没有任何价值,你不能用它来和其它任何数字加、减、乘、除,然而同时你也不能说它不存在,因为那儿有个0(零)。
这就像知悉一切的洞察力,因为它摧毁了臆测的活动。换言之,它完全涂销了臆测,并且全然不涉入或停留在任何的臆测之中,在“涂销”或“摧毁”臆测活动的字眼里,产生了问题:“当臆测完全地被摧毁时,我们要停留在那里?”答案是我们将停留在一个不是臆测的地方—正是涅槃之境。
这个解释与实际上的观点是一致的,它只有对修习的人来说才是清楚明白的,没有修习的人是不能明白的,只有在我们听闻之后如法修习,直到我们自动地即身观察时,我们才能缘自觉知。
接下来偈语的意义是这样:“那些不再有烦恼流出的人,熄灭了三界,而且是光辉灿烂的。”也就是说他们曾经修习不辍并成为一个观察思惟的“多闻修习者”。换句话说,他们曾经在这上面用功并重复地开发它,直到心意有能力去分析并摧毁所有的臆测,以便达到涅槃,他们因此能从三界中获得解脱。在熄灭三界中,阿罗汉并不飞入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他们就住在原来的地方,佛陀也是这样:当他熄灭三界时,他正坐在某地的菩提树下,他并未飞入三界。他在心中熄灭它们—因为三界就存在于心意之中。
那些志在熄灭三界的人们,应该在他们的心里如是熄灭它们,惟有如此,他们才能从心里销毁臆测的活动,只剩下涅槃,这是最初的心,最初的法,它认识“不死”。
十五、有情众生的九个居处
诸天界、人界、恶趣界归属欲界—放逸于感官欲望的有情众生之居处,合并在一起,他们算是一个居处。色界,已经达到色界禅定的有情众生之居处,有四个(中译注: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无色界,已经达到无色禅定的有情众生之居处,也有四个(中译注: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所以有情众生总计共有九个居处,那些─阿罗汉─瞭然于九界者,离开它们,不必住在其中任何一处。这在沙弥所问经的最后有提到,“何名为十?”答案如是─阿罗汉,一个具有十种德性者,从有情众生的九个居处里得到解脱,这可以比喻为书写数字12345678910,1到9是可以计算、称名、加、减、乘、除的数目。至于10─也就是1和0─当我们擦掉1,因为它是个重复,我们就剩下0,如果我们用0去和其它任何数目加、减、乘、除,它不会增加那个数目的价值;而0本身也完全没有价值─但你不能说它不存在,因为它就在那儿,心也是一样,它的本性就像0,当0和其它任何数目相连的时候,它就大大地增加了那个数目的价值,例如,1连接著0变成10,心也是如此,当它与任何事物相连接时,它立刻把“精巧”和“奇妙”加注于事物之中,但是当它被训练…
《解脱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