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对所有可知的现象都有真知灼见时,它就回到像0的状态─空,开放而清明,超越所有的计数和名称,它不停留在有情众生的九个居处里,它停住在一个没有臆测和形式的地方:它的本性就像0或涅槃,就像第14节中所提到的。
十六、初转*轮、中间说法及最后说法的意义
佛陀住世时,在这三时的说法有著重大的意义,佛弟子必须予以特别的思惟。
【 (一 )佛陀初成道时,在波罗附近的鹿野苑为五个同修说法】:这是他第一次说法,称之为“*轮”。他从两个极端说起,那些已经出家的人所不应陷入的两个极端,“比丘,有两个极端,那是已经出家的人所不应追求的:放纵于感官的快乐和沈溺于自虐的痛苦中。”解释为:放纵于感官的乐趣是处于贪爱这边,沈溺于自虐的痛苦则处于瞋恨那边,这两边都是痛苦的原由,当我们修习自我净化而未陷入这两边时,我们仍不能说是已经进入了中道,因为当我们正持续地努力于修习而心意变得完全平静和放松时,我们是愉悦的;当心意思虑而变得纷扰和不安时,我们是不悦的。愉悦是放纵于乐趣,不悦是沈溺于自苦。愉悦是情爱,不悦是憎恨,而不明瞭情爱和憎恨则是愚痴。
任何人,要著手致力于开发定力,都必然会碰到这两个极端。如果我们碰到这两个极端,我们就算错了,但这当然是正常的,在获得“正确”之前,我们先要经历“错误”。即使佛陀,在他正觉之前,也是一样完全地错了。即使是他的两个首座弟子也错了—持守有害的戒条—所有其他的弟子们,一开始,也都从错误著手。但是当佛陀在菩提树下禅思,开始遵行中道时,在夜晚的前二个时分里获得了前二明—宿命明、众生死亡再生明(中译注:天眼明—知道众生死此生彼)之后,在黎明前的时分里,他获得了第三明─心理的烦恼污秽流尽(中译注:漏尽明)。这是他发现真正的中道,从两个极端的错误里解脱了他的心意之时,从宗族、种姓、居处、血统、以及习俗和臆测的传承中解脱,他证得了贤圣的宗族、种姓、居处、血统和传承。圣弟子追随佛陀才明白,正确地实践著与漏尽明一致的行动,而从他自己的错误中获得解脱。至于像我们这样的禅思者,正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必然会错,这是很正常的。在开发戒行和智慧时,只要我们让自己处于愉悦和不悦之中,我们就陷落于世间法的摆荡之中,而当我们在世间法的摆荡之下,我们就被喜怒所动摇,这就叫做前后动摇。
世间法在何处生起?在我们自己身上,世间法有八个要素,而治疗它们的途径也有八个。八正道就是对治八个世间法的处方,佛陀如是教导中道做为两个极端的疗法。
一旦我们已经治疗了自己的两个极端,我们就进入了圣道,剪断世间的瀑流,让心意舍离、解脱并且轻安舒泰。
简而言之:只要两个极端仍然存在你的心里,你就不是在正确的道迹上,但是当你的心意从两个极端获得解脱,你就不可动摇了:免于不净且安于洪氾
饩褪欠值囊庖逯苑浅V卮蟮脑颉5狈鹜咏馑捣值氖焙颍鹆耸澜绲恼鸷场5毖断⑹悄敲辞看笫保遣坏貌徽鸷沉恕J澜绮皇侵钙渌亩鳎俏颐钦飧錾硖濉N颐堑纳硖迨怯烧馐澜绲脑厮槌桑鸷呈且蛭囊饧搅怂游纯吹降亩鳎囊獯恿礁黾私馔训氖率担且鹗兰湔鸷车脑颍钦鸷呈且蛭囊獠辉倩氐酱忧埃辉偕鹁墒毙囊饬恕
【 (二 )佛陀住世时的中间说法】:他在王舍城皇家竹林间的松鼠饲养场,为一千二百五十位阿罗汉的会众解说波提木叉戒法,重点之一如是,
“于佛智教诲起增上心”
“提升心意(中译注:起增上心)那是诸佛的教诲。”提升心意,我们必须要宁静和安详。
“何有贪欲沙门而能入定?”
“当我们怀有渴望时—贪欲、瞋恚、愚痴—我们怎能宁静和安详?”我们需要遵守戒律去修习,做为我们的起点,并开始以经行和静坐禅思来开发我们的禅思主题。我们必须精勤思惟这个参学的重大架构,并重复地开发它,从持守身体的行迹(中译注:身观念处)开始,做为我们参学的架构,首先我们必须用 parikamma savana ”遍作听闻”的方法,也就是一一模拟推想的方法,来观察思惟身体的各部份─这部份像那样,那部份像这样─因为如果我们用心地观察思惟,用自己的意识,心意就不会从身体漫游得太远,而会轻易地安静下来。当我们重复地修习 parikamma savana ”遍作听闻”时,一个 uggahanimitta ”取相”(禅思时自发地生起的影像)就会生起,然后我们必须熟悉这个阶段,直到我们到达“似相”(禅思时可以巧妙操纵的幻相)并解析这幻相成为各部份。当我们完全地熟悉“似相”时,它就会转入内明禅思,然后我们就把内明禅思开发到最高程度,好让心獯锏健〉亍拖袂寰荒诿鞯恼
略(第9节)中所讨论的,这就是修习的意义,当我们已经修习
”最胜”
我们将会横渡并超越(中译注:超渡),因为我们已经完成修习,所以我们将会横渡并超越─超越世间,这就是超凡法(中译注:过人法)的意义,
“安稳”
我们将从束缚中获得解脱。
如是中间说法的意义重大,因为它正向解脱。
【 (三 )佛将入灭时,当他将要进入般涅槃时,他在库西那拉的皇家娑罗树林间,为聚集的圣弟子们作最后的说法】:“比丘,我告诉你们,不要自负,当观察思惟诸行生起然后衰落(中译注:诸行无常)。当你如是观察思惟时,你将会透彻地贯通。”这就是他所说的,他未再说些什么,这就是他的最后说法。
解释意义如下:诸行从何处生起?什么是诸行?诸行在我们的心意之中生起,它们是让心意生起种种臆测的因或果。诸行是臆测和形成世间一切事物的罪魁祸首,实际上,世间的事物—在他们的现象元素性质里—本来就是如此而已。土地、树木、山峦、天空和阳光,并没有说它们是什么,即使是同样由一般元素所组成的人体,也没有说它是这个或那个;心意的形成(中译注:心行)才是赋予这些事物彼此区别的罪魁祸首—而我们则信以为真,执著著这些事物是我们的或我们自己(中译注:我或我所),贪、瞋、痴因此生起,造成最初的心意愚痴地飘泊在生、老、病、死之后,无止境地轮回在无数的有和生的状态之间—都是透过心行的教唆。
这就是佛陀教导我们要去观察思惟心意诸行是无常和痛苦的原因。
“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
我们持续这样,直到我们以充分和清明的理解力来看到它们—它就像早期所开发的似相的果证那样生起—直到心意进入有分译注:十二因缘中的有)那一点,它的基本状态,当形成诸有的洪流消失了,就在心里将会生起一种真实直觉的理解:“它们就是那样子—无常和痛苦的。”当我们熟悉这个并清楚而明白地看到它,于是我们就瞭然于心意诸行,心意诸行就不能再缘生过去诸有了,就像偈语所述,
“一切法不动,有为法入于寂静。”
当心行不再缘成心意,心意就不再生起,它就瞭然于一切有为法。
“寂静安详”
如是宁静和安详,达到解脱。
这最后说法的言语真的意义重大,它能使观察思惟它的人,觉醒到达最高程度—这就是佛陀停止讲话而不再说什么的原因。
佛陀住世时,这三时的说法,有著重大的意义,它们超过佛陀所曾经说过的其它任何说法。初次说法正向解脱,中间说法正向解脱,最后说法正向解脱。如是,三次说法,没有例外,都是正向解脱。
十七、各种阿罗汉都从定和慧解脱,已经开发完成三重训练
“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见法,离炽燃,缘自觉知。”
“他住于无漏,透过定和慧进入解脱,就在当下,自证自知。”
从经文中的这个章节显示,不论那一种阿罗汉,都是透过定和慧达到了解脱,当下免于诸漏(中译注:各种烦恼),没有什么区分说—这一群或那一群只是透过定,或只是透过慧而达到解脱。论师的解释—透过定的解脱,属于那些优先开发定的阿罗汉,而透过慧的解脱则属于“犀利内明”的阿罗汉,他单独地开发内明而未先开发禅定—(中译注:这种说法)违反正道。八正道包含了正见和正定,一个要得到解脱的人,必须开发所有的八个正道,否则他或她是不能得到解脱的,三重训练包含了定和慧,一个要证得漏尽(中译注:心意烦恼净尽)智的人,必须完整地开发三重训练中的所有三个部份。
这就是我们说,各种阿罗汉必须达到定慧俱解脱的原因。
【中译注】
我国学人普遍认为单凭智慧亦可解脱并证得阿罗汉果,也就是所谓的“慧解脱阿罗汉”,其主要根据系来自梵文汉译杂阿含,杂因诵,因缘相应第二十六经—须深盗密出家、悔过篇。当我们对照巴利日译(或中译)相应部,大品,须尸摩篇时,便会发现梵文汉译中的“当知我等生死已尽‥‥”与巴利圣典有所差异,如果我们把相应部的译文“我等已知“生死已尽 ‥‥ ‥‥””,代入杂阿含中,则前后文义连贯,疑问尽消。学人亦可再读杂因诵因缘相应第三十经,尊者茂师罗见灭篇(南传相应部,因缘相应第六十八经),当有助于瞭解“智慧上对寂灭的认识”并不就等于“证得阿罗汉”。
【附记:】
尊者在说法中引用了巴利经典的文句,中译者的能力不足,因此列出原文供参照比对。如有误译之处,敬请指正。
(一九九四年八月十九译于台中远离轩)
《解脱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