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開示 身念處 一、安般念

  身念處Kayanupassana

  一、安般念(Anapanasati)

  (一)安般念與身念處的關系

  佛陀說明安般念是在身聚裏面。身聚意指身體是由很多不同的部分所組合,一般說有叁十二部分2,如頭發、體毛、指甲、牙齒、皮膚等,若繼續分別即是地、水、火、風四大與四大3 ,如眼淨色、耳淨色4等。不論地、水、火、風四大或是所造色,都是生滅無常(無常),不斷受無常的逼迫(苦),沒有不變的實體存在(無我)。如此觀察身體,就不可能在身體中看到「我」,看到真實存在的衆生、女人、男人。在修習身念處後,就會漸漸遠離這些概念,而經驗身體是無常、苦、無我,是空的;就能慢慢放下對身體的執著。

  安般念包含在身體裏,是身體的一個部分,是身聚裏的一個身聚5,兩者無法分開。說到身念處的修行方法,首先是安般念,這是《大念處經》中的第一個練習。若能徹底修習《大念處經》裏的每個方法,都可以成爲解脫法門。佛陀特別贊美安般念,若能多修習安般念,便可完成、圓滿七覺支,引導我們朝向解脫。

  (二)爲何只說安般念的四個練習?

  平常在經典中,如在《中阿含經》、《安般念經》、《雜阿含經》,佛說明安般念爲十六個練習6。但在《大念處經》只說四個練習7,注釋書未說明原因,可能是因爲佛陀應機說法,爲了適合所有根機的修行者,而說四個練習。四念處的修行是適合所有根器的修行者,沒有四念處的修行,我們不可能達到解脫的目的。若我們依照安般念十六個步驟來修行,基礎的條件是禅定,如果沒有禅定,就無法依之修行。這十六個步驟中,第一至第四屬于身念處,第五至第八屬于受念處,第九至十二屬于心念處,第十叁至十六屬于法念處,構成完整四念處的練習,這是由止至觀的修習曆程,不一定適合所有的根機。

  第二,可能是在《大念處經》裏,除了安般念以外,其他的法門也都是唯一法門、解脫法門,如正知法門、界分別法門、不淨觀法門等。

  有兩種不淨觀:一是有識不淨觀(savinna naka asubha),以四大作爲所緣,觀身體的叁十二部分;另一種是無識不淨觀(avinna naka asubha),觀死屍,在墳墓觀部分,有九種觀。

  修習每個法門,若能配合法念處的修習,都能成爲解脫法門,而不只是安般念而已。

  (叁)修習安般念的前准備

  「比丘如何安住于身,循身觀察?」即比丘如何安住、持續地依循身體觀察身體,不斷地以智慧觀察身體裏生滅的種種現象。如何修習呢?第一個練習是安般念的練習。

  「諸比丘!比丘前往森林、樹下或空閑處。」

  此處說明修習安般念的條件。在佛教裏,我們常說叁種、或五種遠離,第一即是身遠離,有身遠離,才能修習安般念。身遠離意指心不專注在五欲的所緣,不要專注在好色、好聲等,要專注于業處上。如此才能實現第二心遠離——舍離五蓋,若能實現心遠離,才能實現第叁煩惱遠離,即正斷煩惱。

  佛陀說要去森林、樹下或空閑處,這些地方遠離人群,甯靜而無幹擾,對初學者而言,安靜處比較容易專注8。但這也是方便說而已,並非說修安般念一定要到森林等地。若我們的心沒有智慧,無法專注所緣,即使到森林,仍無法實現身遠離、心遠離。若有智慧,雖然處在人群,仍能實現心遠離。不過若要學好修行,便要培養修行的態度與習慣,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專注于業處。

  我記得在斯裏蘭卡時,有一位從德國來的居士,他決定出家,師父答應給他茅篷住。他住了幾天,不斷地埋怨那地方太吵,師父給他比較安靜的地方。他還是不滿意,表示還是聽到很多聲音,無法集中精神修行。師父就給他最偏僻的茅篷,那邊只有猴子、鳥與蟲的聲音,他依然不滿意,無法專注于業處。結果幾個月之後,他就還俗了。如果我們有這種態度,就無法進入修行之門。

  「盤腿而坐,端正身體」,靜坐時重要是結跏趺坐,脊椎保持端正,節節平正相接,平肩含胸。佛陀建議這樣的坐姿,因爲這是最穩定與舒服的姿勢,對心的平靜與提高警覺性有所幫助。因此如果身體不直,我們的心就無法警覺,容易昏沈、掉舉,無法離開五蓋,實現心遠離。舍離五蓋的條件就是不斷地警覺,這也要靠身體的姿勢。

  「置念面前」,“parimukham”是前面、面前之意,又是嘴巴附近之意。依照注釋書:修行者要遍持業處,專注于修行的業處,而舍離所有其他所緣。修行者將心引導至當前的業處上,並固定在那裏。我們念息在“parimukham”這裏。而依照一切有部的方法,可以念在嘴、心、臍,在很多不同樣的地方。在泰國很普遍是注意呼吸在心,定在心。但是如果我們接受注釋書所說,《大念處經》特別說明在面前嘴巴附近,則除了在嘴巴附近外,不能在其他地方注意我們的呼吸。一般指上嘴唇以上,鼻孔以下的部位。

  (四)正修安般念

  l1.正念出入息

  接下來要怎麼作?「正念而出息,正念而入息」9,念不斷的守在呼吸上,不理會其他所緣。佛陀在《安般念經》說,若無正知、念,便不能修安般念。因此一定要不斷用智能和念覺知呼吸,才是修習安般念。

  依照經文先出息,在出入息時,保持正念,持續不忘失,正念就會越來越強。正念強時,定力便會提升。當定力提升至相當程度時,呼吸會變成禅相。若能持續穩定的專注禅相10 ,便能證得禅那11。

  在此階段不觀呼吸的自相,如冷、熱、流動等,也不觀法之共相,即無常、苦、無我,只是覺知呼吸的本身12。修習安般念的過程如何運用智慧?在前面我曾說明四念處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止觀的修習也是不斷的過程,止與觀互相配合修行才會進步。目前是修止,培養禅定,有相當的禅定,智慧會明顯,便能修觀。

  修習禅定的過程,若不能運用智慧,修習不易成就。以修習安般念來說,定是把心專注于呼吸的所緣上。智慧是了解所緣,不迷惑所緣;也就是用智慧了知呼吸出入、長短、粗細等情況。專注而不掉舉散亂,了知而不執取、不迷惑,便可很快進入情況。若不用智慧,一味努力抓緊呼吸,不能了知呼吸情況,如此容易疲累、昏沈、散亂,五蓋馬上就來報到,定慧當然無法開展。

  《中阿含.小空經》以地點13來說明這個過程,地點、呼吸等,都是說明修行者的業處14,修行者學習如何領導他們的作意,讓心專注于所緣上。若心能如此練習,在成就禅定後,便可依照之前所提的七隨觀,觀安般念爲無常、苦、無我、空。

  若是修奢摩他,便不能思惟出入息爲無常。不過要清楚了解,心專注呼吸,安般念統一這個心,除了安般念以外,其他的經驗都是空、都是無常,要遠離它、滅它、舍它。了解這個道理,安般念也是屬于無常、苦、無我,但這階段只是方便了解而已,先不要注意它們。成就了奢摩他以後,才能夠實現觀,觀呼吸的無常、苦、無我,觀呼吸的空。

  l2.了知長短息

  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

  什麼是息的長短?長短是依照時間長度,不是尺寸上的計算,呼吸維持較長的時間,叫長息。好像大象的呼吸,蛇、烏龜的呼吸,牠們的呼吸比較長,繼續很久的時間。個人依出入息的情況,決定多久的時間是「長」,多久是「短」。

  (1)初學者:保持自然呼吸

  我們要故意讓出入息變長,還是保持自然呼吸?初學者首先要習慣在這個法門上,不要去欲願呼吸是長、是短,保持自然的呼吸,自然地觀它是長、是短,不要故意讓呼吸變長變短。若如此控製呼吸,不容易培養定力。

  (2)基礎者:

  以九法練習作長呼吸若已有好基礎,培養相當的定力,可以依照《清淨道論》、《無礙解道》的說明以「欲」作長呼吸,以九種方法練習15 ,讓呼吸變長。(一)清楚了知出息是長的;(二)清楚了知入息是長的;(叁)欲:靠長呼吸的經驗,我們生起欲求的心,想要息變長。

  呼吸是心生的色法,呼吸的長短,是靠心的努力。在《清淨道論》16有風箱的譬喻,觀想身體爲一個鐵匠用的風箱,業生的身體如同風箱的殼,鼻子就如風箱的口,呼吸好像風箱裏面的空氣,心就如鐵匠的努力。若鐵匠拉長,風箱的風變長的,若鐵匠拉短,風箱的風變成短的。因此,靠心的努力息漸漸變長。現在生起「欲」,想要呼吸比以前長;(四)靠此「欲」,觀出息比以前長;(五)觀入息比以前長;(六)息比以前長,修行有進步,在長的呼吸上感到喜悅。依照長呼吸的欲和喜悅,(七)出息是長,(八)入息是長。由于欲,息比以前長而微細,心也更甯靜專注,心漸漸從出入息轉去、放下,而生起(九)舍,即是不染著,有舍才是正定,不是染定;正定才能開展智慧。

  l3.覺知全身息

  修習:我當覺知(息之)全身而出息;修習:我當覺知(息之)全身而入息。什麼叫「全身」?「全身」是呼吸從開始到結束的整個過程。每一出息、入息,看它開始入、繼續入、中間入、繼續入至結束;它開始出、繼續出、中間出、繼續出至結束。

  【專注觸點】

  身念處的修練包含止與觀,在修練安般念的過程,由于作意、所緣的不同,而成爲止或觀,若是注意呼吸的出、入,是修練止;若注意呼吸的地、水、火、風等自相,或無常、苦、無我的共相,便是修觀。要分別清楚自己是修止,或是修觀;若混亂的修習它們,不容易成就。

  修習禅定的過程,若能覺知入息、出息、長息、短息,雜念愈來愈少,觸點愈來愈明顯。持續地專注觸點,習慣專注在一個地方,勿隨呼吸進出體內或體外。若能專注觸點,將呼吸的過程看得愈來愈清楚,定力也會越來越強。

  《…

《禅修開示 身念處 一、安般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