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礙解道》和《清淨道論》以鋸木頭譬喻說明17,就如一個技術熟練的木匠鋸木頭,將手握在鋸柄處,而把注意力放在鋸子與木頭接觸的地方。若去斯裏蘭卡或是去印度觀光,可以看到二個木匠用很長的鋸子鋸木頭,不論他們是拿鋸子的什麼地方,他們只注意鋸齒與木頭接觸的地方,若注意其他的地方,鋸子就搖動不穩定。如同你們開始注意除了呼吸以外的其他所緣,心就不穩定。若不能完全專注于呼吸,會出現其它的所緣,心會掉舉散亂,生起很多煩惱,你們會不滿意自己的表現。若是熟練的木匠,雖然只注意鋸齒與木頭接觸的小範圍,但能很清楚鋸子的拉動,從開始、中間、結束,此過程的每個部分能看得很清楚。
同樣的,若專注在一個地方,心能穩定、清楚了別整個呼吸的過程,從開始到結尾。好比印度的二個木匠在鋸木頭,心穩定專注一處,他們能夠成就他們的努力,完成他們的工作。修行者如此練習,能專注在觸點,心有輕安、法喜,能舍離五蓋、舍離煩惱,實現解脫的過程。
l4.寂靜身行
修習:我當寂靜身行而出息;修習:我當寂靜身行而入息。
身行意指「呼吸」18,因爲風界19的作用,呼吸讓我們感覺身體的移動。依現代心理學的解釋,能感(sensation)和所感(sense data)是一個經驗。以呼吸來說,能感的是心;所感的是呼吸、身體。在身念處的修行,若所感的變得微細,能感的心就變成微細,它們互相影響。若觀呼吸爲粗,心也就粗;我們的心微細,能感微細,所感的呼吸也就變得微細。越微細的心相應于越微細的呼吸。此即是我「當寂靜身行而出息、入息」,呼吸越流暢,心越流暢;呼吸越微細,心越微細;呼吸越粗,心越粗,粗的呼吸是屬于粗的心。呼吸愈來愈微細,心愈微細,善法越來越明顯。因此,在止觀的過程,調呼吸愈來愈微細,也稱調善法,調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四聖谛。四念處的修行,止、觀變得愈來愈明顯,所有的法變得越來越明顯,我們觀得越來越清楚,清楚它們的生滅、特相、作用、近因。
【七種作意】
如此使呼吸和心越來越微細的過程,在《清淨道論》以數、隨逐、觸、止、觀、還、淨七種作意20說明,《俱舍論》也提到相同的道理。
(一)數作意:
在開始的時候,要清楚呼吸進出,可以用數作意讓心安住于呼吸。在每一呼吸的末端數「一、二、叁」,至少應數到「五」,但不應超過「十」,依照自己的意願在五至十間選一數字,接著下定決心專注平靜地覺知呼吸,不讓心遊蕩至其他地方。剛開始練習數息時,由于不習慣所緣,數得不流暢。若熟練此過程,會數得越來越順暢,就如牧牛人站在牛棚的出口,一打開牛棚的門,牛只很快的奔出來,牧牛人數牛數得很流暢。在此情況下,呼吸變得愈來愈流暢,愈來愈明顯。
(二)隨逐:
當呼吸變得流暢明顯,不數息也能正念在出入息,這時可以放下數字,以念隨行出入息,將注意力放在鼻孔周圍,知道息的初、中、後整個過程。
(叁)觸:
隨逐與觸一起生起,不能分開的。此時專注于息與身體的觸點,清楚呼吸的開始、中間、結束,不論出息或入息,都越來越清楚,息的全身越來越清楚,觸點變得越來越明顯。
(四)止作意:
息的全身越來越清楚,觸點越來越明顯,在此清況下,呼吸變得愈來愈微細,開始出現禅相,剛開始時禅相模糊不明亮,稱爲遍作相。此時仍繼續專注于接觸點的息,不理會禅相。若禅相出現于觸點並穩定發亮,呼吸變微細,而且與禅相結合,呼吸似乎是禅相,禅相似乎是呼吸,便可舍呼吸專注于禅相,此是取相。在禅相上尋與伺21的作用越來越強,可長時間停留在禅相上,此時禅相呈現清徹、明亮及光耀,即是似相。心穩定平靜的專注它,達到近行定22、安止定23。
當心專注于似相一、二小時,不受幹擾,應嘗試辨識在心髒裏,依靠心所依處24的有分心25,與呈現于有分心的似相,清晰覺察後,應開始辨識禅支 26。初禅的呼吸,比欲界近行微細、寂靜;去掉尋、伺,呼吸變得更微細,觀禅相的心更微細、寂靜、調和,如此便達到第二禅;若去掉喜心,呼吸、心更微細、統一,善法更明顯,入于第叁禅;若去掉樂受,心止一境,進入第四禅定,完成安般念的禅定過程,此入禅定的過程稱止作意。
修習禅定,應練習每一禅的自在27,使禅那穩定,便可開始修觀,這是傳統的方法28。在《清淨道論》和《俱舍論》以觀作意、還作意(或稱轉作意)、清淨作意叁種作意來說明觀的過程。
(五)觀作意:
意指分別名與色。若不分別名與色,無法提起無常、苦、無我叁相。因爲在呼吸的經驗裏,無常是被相續隱藏的,若不能去除相續的概念,無法了解剎那生滅的過程,便無法真正的修觀。在觀的過程,觀照色的心,比沒有觀照色的心微細,思惟名的心比思惟色的心微細。若能思惟色與名,照見名色的相續,名色的剎那生滅,才能了解名色的緣,意即觀察名色的緣起,觀察名的緣爲段食29、無明、愛、取、行、業。修緣起觀的過程30,心能變得更微細、寂靜,更能清晰觀照名色的緣生緣滅31。
(六)還作意:
若能觀名色的生滅,心越來越微細,可能會生起觀的十種隨煩惱,如修觀時會有明亮的光産生,或是身心覺得很輕安、舒暢,對此産生歡喜、執取;要觀它們爲無常、苦、無我,去掉十種隨煩惱,心和所緣會變得更微細,如此才能實現有力的觀。在此情況下,生滅的過程能夠觀得越來越快,生愈來愈不明顯,便舍生隨觀,只觀壞滅,好像水泡、水沫在我們的前面,只見到滅,看不到生起。
(七)清淨作意:
在有力量的觀的過程,心變得愈來愈微細,所緣也愈來愈微細。如此可實現其它的觀智,如怖畏智32、過患隨觀智33、厭離智34、欲解脫智35、審察隨觀智36、接著世間的最高觀智行舍智。然後檢查智慧的經驗,檢查觀境界的心37,繼續觀它們爲無常、苦、無我,觀智成熟出現見道,見道的心與所緣更微細;繼續觀名色法,有時也反觀觀名色的智慧,實踐愈來愈高的道果,心變成最微細,生起了金剛定38,成就阿羅漢果。
如此,在觀的過程以觀作意、還作意、清淨作意叁種作意實踐修練,心與所緣愈來愈微細、敏感、流暢、寂靜,善的心法愈來愈集合于一處,成就止與觀,實現清淨、解脫,證悟阿羅漢,圓滿四念處的修行。
另外,《瑜伽師地論》無著菩薩說明止、觀的修練過程依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加行作意、加行果作意七種作意39。內容和《清淨道論》所說不同,可互相參照。
(一)了相作意:能覺了欲界諸欲粗相,又能覺了禅定中所有靜相,于所緣清楚明了,故能如法的修練。
(二)勝解作意:于所緣發起勝解決心,不離開所緣,持續修習止、觀,定、慧明顯增強。
以上兩種合稱隨順作意,培養穩定的作意,調順心與相應名法安住于所緣,屬于四種專注中的強迫專注。
(叁)遠離作意:定、慧明顯,才能遠離煩惱,此過程即遠離作意。修遠離作意時,靠穩定的心、穩定的想來遠離欲界最粗重的煩惱。
(四)攝樂作意:遠離了粗重煩惱,時時欣樂作意,而深慶悅,身心感到喜樂、輕安;又應時時厭離作意而深厭患,爲欲除遣昏沈、睡眠、掉舉等煩惱。
(五)觀察作意:思惟觀察已斷未斷之煩惱,能發現修練止與觀過程中更微細的煩惱,爲了斷除所有煩惱,正勤安住,樂斷樂修,心不斷的專注在所緣。
(叁)(四)(五)合稱爲對治作意,能對治粗細不同的煩惱,屬四種專注中的有間專注。此有間專注階段,心已能持續不斷的專注于所緣,不過偶而仍會出現一些雜念或昏沈。
(六)加行究竟作意:此時暫時伏斷欲界一切煩惱,不間斷地專注所緣,由此因緣,將入初禅安止,是無間專注。
(七)加行究竟果作意:若能不斷練習,便能實現止與觀的最高作意,即加行究竟果作意,亦即任運專注即完全不用勉強,無功用運轉作意。在此情況下,心變得完全平衡,所有的善法都能調和,遠離一切惡不善法,進入禅定。定屬遍一切心、心所,所有的心都有定,善心的定比不善心的定深,禅定是屬于善心的定,禅定中煩惱已被降服,不善心不會生起,因此禅定中可感受善心的樂,沒有煩惱的樂。欲界近行定的樂比普通欲界善心的樂微細,初禅的樂比欲界近行定的樂微細,第二禅的樂比初禅微細,禅定愈深,樂受愈微細深妙。因此,佛陀乃至曆代高僧大德一再告誡、提醒,禅定並非究竟,勿耽著于定樂,應以禅定爲基礎,繼續修習觀禅,期能照見諸法實相,究竟解脫。
在南傳系統的《清淨道論》裏,清楚地分別止與觀,修止時不修觀,修觀時不修止,要先出定才能修觀。北傳《瑜伽師地論》以七種作意說明止、觀的過程,無著菩薩將所緣分別爲遍滿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煩惱所緣四種40,此四種所緣屬于止,亦屬于觀,止觀的分別不明顯。
【以譬喻說明安般念的修習情況】
實踐止與觀的過程,在《雜阿含經》舉出一個以廚師爲主角的譬喻41來說明此過程。好的修行者,就如賢慧善巧的廚師,會察顔觀色,觀察國王的進餐情況,依照他的觀察、經驗,了知國王的偏好,繼續調理、變化,奉呈種種美味,因此深得國王的歡欣,賞賜他很多禮物,他有豐厚的財物照顧家人。
修行的過程也是如此,技術熟練的修行者,練習不斷的用念、用智能了知呼吸的長短粗細,各種感受的生起消失,心、心所的生滅變化,了知什麼法要加強,什麼法要舍離,什麼法是利益、適宜,什麼法不利益、不適宜,愈來愈好樂修習止、觀。因此,修習的境界越來越明顯,心與呼吸愈來愈調和,能得到現法安樂住…
《禅修開示 身念處 一、安般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