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念处Kayanupassana
一、安般念(Anapanasati)
(一)安般念与身念处的关系
佛陀说明安般念是在身聚里面。身聚意指身体是由很多不同的部分所组合,一般说有三十二部分2,如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等,若继续分别即是地、水、火、风四大与四大3 ,如眼净色、耳净色4等。不论地、水、火、风四大或是所造色,都是生灭无常(无常),不断受无常的逼迫(苦),没有不变的实体存在(无我)。如此观察身体,就不可能在身体中看到「我」,看到真实存在的众生、女人、男人。在修习身念处后,就会渐渐远离这些概念,而经验身体是无常、苦、无我,是空的;就能慢慢放下对身体的执着。
安般念包含在身体里,是身体的一个部分,是身聚里的一个身聚5,两者无法分开。说到身念处的修行方法,首先是安般念,这是《大念处经》中的第一个练习。若能彻底修习《大念处经》里的每个方法,都可以成为解脱法门。佛陀特别赞美安般念,若能多修习安般念,便可完成、圆满七觉支,引导我们朝向解脱。
(二)为何只说安般念的四个练习?
平常在经典中,如在《中阿含经》、《安般念经》、《杂阿含经》,佛说明安般念为十六个练习6。但在《大念处经》只说四个练习7,注释书未说明原因,可能是因为佛陀应机说法,为了适合所有根机的修行者,而说四个练习。四念处的修行是适合所有根器的修行者,没有四念处的修行,我们不可能达到解脱的目的。若我们依照安般念十六个步骤来修行,基础的条件是禅定,如果没有禅定,就无法依之修行。这十六个步骤中,第一至第四属于身念处,第五至第八属于受念处,第九至十二属于心念处,第十三至十六属于法念处,构成完整四念处的练习,这是由止至观的修习历程,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根机。
第二,可能是在《大念处经》里,除了安般念以外,其他的法门也都是唯一法门、解脱法门,如正知法门、界分别法门、不净观法门等。
有两种不净观:一是有识不净观(savinna naka asubha),以四大作为所缘,观身体的三十二部分;另一种是无识不净观(avinna naka asubha),观死尸,在坟墓观部分,有九种观。
修习每个法门,若能配合法念处的修习,都能成为解脱法门,而不只是安般念而已。
(三)修习安般念的前准备
「比丘如何安住于身,循身观察?」即比丘如何安住、持续地依循身体观察身体,不断地以智慧观察身体里生灭的种种现象。如何修习呢?第一个练习是安般念的练习。
「诸比丘!比丘前往森林、树下或空闲处。」
此处说明修习安般念的条件。在佛教里,我们常说三种、或五种远离,第一即是身远离,有身远离,才能修习安般念。身远离意指心不专注在五欲的所缘,不要专注在好色、好声等,要专注于业处上。如此才能实现第二心远离——舍离五盖,若能实现心远离,才能实现第三烦恼远离,即正断烦恼。
佛陀说要去森林、树下或空闲处,这些地方远离人群,宁静而无干扰,对初学者而言,安静处比较容易专注8。但这也是方便说而已,并非说修安般念一定要到森林等地。若我们的心没有智慧,无法专注所缘,即使到森林,仍无法实现身远离、心远离。若有智慧,虽然处在人群,仍能实现心远离。不过若要学好修行,便要培养修行的态度与习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专注于业处。
我记得在斯里兰卡时,有一位从德国来的居士,他决定出家,师父答应给他茅篷住。他住了几天,不断地埋怨那地方太吵,师父给他比较安静的地方。他还是不满意,表示还是听到很多声音,无法集中精神修行。师父就给他最偏僻的茅篷,那边只有猴子、鸟与虫的声音,他依然不满意,无法专注于业处。结果几个月之后,他就还俗了。如果我们有这种态度,就无法进入修行之门。
「盘腿而坐,端正身体」,静坐时重要是结跏趺坐,脊椎保持端正,节节平正相接,平肩含胸。佛陀建议这样的坐姿,因为这是最稳定与舒服的姿势,对心的平静与提高警觉性有所帮助。因此如果身体不直,我们的心就无法警觉,容易昏沉、掉举,无法离开五盖,实现心远离。舍离五盖的条件就是不断地警觉,这也要靠身体的姿势。
「置念面前」,“parimukham”是前面、面前之意,又是嘴巴附近之意。依照注释书:修行者要遍持业处,专注于修行的业处,而舍离所有其他所缘。修行者将心引导至当前的业处上,并固定在那里。我们念息在“parimukham”这里。而依照一切有部的方法,可以念在嘴、心、脐,在很多不同样的地方。在泰国很普遍是注意呼吸在心,定在心。但是如果我们接受注释书所说,《大念处经》特别说明在面前嘴巴附近,则除了在嘴巴附近外,不能在其他地方注意我们的呼吸。一般指上嘴唇以上,鼻孔以下的部位。
(四)正修安般念
l1.正念出入息
接下来要怎么作?「正念而出息,正念而入息」9,念不断的守在呼吸上,不理会其他所缘。佛陀在《安般念经》说,若无正知、念,便不能修安般念。因此一定要不断用智能和念觉知呼吸,才是修习安般念。
依照经文先出息,在出入息时,保持正念,持续不忘失,正念就会越来越强。正念强时,定力便会提升。当定力提升至相当程度时,呼吸会变成禅相。若能持续稳定的专注禅相10 ,便能证得禅那11。
在此阶段不观呼吸的自相,如冷、热、流动等,也不观法之共相,即无常、苦、无我,只是觉知呼吸的本身12。修习安般念的过程如何运用智慧?在前面我曾说明四念处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止观的修习也是不断的过程,止与观互相配合修行才会进步。目前是修止,培养禅定,有相当的禅定,智慧会明显,便能修观。
修习禅定的过程,若不能运用智慧,修习不易成就。以修习安般念来说,定是把心专注于呼吸的所缘上。智慧是了解所缘,不迷惑所缘;也就是用智慧了知呼吸出入、长短、粗细等情况。专注而不掉举散乱,了知而不执取、不迷惑,便可很快进入情况。若不用智慧,一味努力抓紧呼吸,不能了知呼吸情况,如此容易疲累、昏沉、散乱,五盖马上就来报到,定慧当然无法开展。
《中阿含.小空经》以地点13来说明这个过程,地点、呼吸等,都是说明修行者的业处14,修行者学习如何领导他们的作意,让心专注于所缘上。若心能如此练习,在成就禅定后,便可依照之前所提的七随观,观安般念为无常、苦、无我、空。
若是修奢摩他,便不能思惟出入息为无常。不过要清楚了解,心专注呼吸,安般念统一这个心,除了安般念以外,其他的经验都是空、都是无常,要远离它、灭它、舍它。了解这个道理,安般念也是属于无常、苦、无我,但这阶段只是方便了解而已,先不要注意它们。成就了奢摩他以后,才能够实现观,观呼吸的无常、苦、无我,观呼吸的空。
l2.了知长短息
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
什么是息的长短?长短是依照时间长度,不是尺寸上的计算,呼吸维持较长的时间,叫长息。好像大象的呼吸,蛇、乌龟的呼吸,牠们的呼吸比较长,继续很久的时间。个人依出入息的情况,决定多久的时间是「长」,多久是「短」。
(1)初学者:保持自然呼吸
我们要故意让出入息变长,还是保持自然呼吸?初学者首先要习惯在这个法门上,不要去欲愿呼吸是长、是短,保持自然的呼吸,自然地观它是长、是短,不要故意让呼吸变长变短。若如此控制呼吸,不容易培养定力。
(2)基础者:
以九法练习作长呼吸若已有好基础,培养相当的定力,可以依照《清净道论》、《无碍解道》的说明以「欲」作长呼吸,以九种方法练习15 ,让呼吸变长。(一)清楚了知出息是长的;(二)清楚了知入息是长的;(三)欲:靠长呼吸的经验,我们生起欲求的心,想要息变长。
呼吸是心生的色法,呼吸的长短,是靠心的努力。在《清净道论》16有风箱的譬喻,观想身体为一个铁匠用的风箱,业生的身体如同风箱的壳,鼻子就如风箱的口,呼吸好像风箱里面的空气,心就如铁匠的努力。若铁匠拉长,风箱的风变长的,若铁匠拉短,风箱的风变成短的。因此,靠心的努力息渐渐变长。现在生起「欲」,想要呼吸比以前长;(四)靠此「欲」,观出息比以前长;(五)观入息比以前长;(六)息比以前长,修行有进步,在长的呼吸上感到喜悦。依照长呼吸的欲和喜悦,(七)出息是长,(八)入息是长。由于欲,息比以前长而微细,心也更宁静专注,心渐渐从出入息转去、放下,而生起(九)舍,即是不染着,有舍才是正定,不是染定;正定才能开展智慧。
l3.觉知全身息
修习:我当觉知(息之)全身而出息;修习:我当觉知(息之)全身而入息。什么叫「全身」?「全身」是呼吸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每一出息、入息,看它开始入、继续入、中间入、继续入至结束;它开始出、继续出、中间出、继续出至结束。
【专注触点】
身念处的修练包含止与观,在修练安般念的过程,由于作意、所缘的不同,而成为止或观,若是注意呼吸的出、入,是修练止;若注意呼吸的地、水、火、风等自相,或无常、苦、无我的共相,便是修观。要分别清楚自己是修止,或是修观;若混乱的修习它们,不容易成就。
修习禅定的过程,若能觉知入息、出息、长息、短息,杂念愈来愈少,触点愈来愈明显。持续地专注触点,习惯专注在一个地方,勿随呼吸进出体内或体外。若能专注触点,将呼吸的过程看得愈来愈清楚,定力也会越来越强。
《…
《禅修开示 身念处 一、安般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