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若經要義(惟賢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一切智”就是聲聞所證,“道種智”是菩薩所證的,“一切種智”是諸佛所證的。具有“一切種智”,就善觀諸法的自相共相,契證諸法的真如、空性。有人就懷疑,佛是不是這麼個境界?在般若會上,佛就放種種瑞光,現種種大身,並且說甚深般若妙法。甚深般若的教義就是由于佛證得了“一切種智”而闡發和建立的言教。

  (五)令斷一切疑惑

  有人被惡師所迷惑、爲邪師所利用,內心沈迷于邪法、惡教。佛以大慈悲要救拔這一部分衆生,使其能夠遠離邪見網,建立智慧,生起正見。所以就現光明,宣示諸法實相,斷除衆生的一切疑惑。

  (六)令伏一切驕慢

  有人毀謗佛的智慧,認爲佛智不能超越普通人。佛爲什麼這麼高明呢?佛不過是用幻術、假把戲來诓惑世間的。對于貢高我慢、對佛不生恭敬心的人,佛針對這類衆生,現種種神力、智慧力,顯示佛的神力具無量威德、無量智慧,是一切衆生的依怙所在。假如有人對佛起一種惡念,就會獲罪無量;而對佛的功德、威力、智慧能生一念淨信,就可以受人天之樂,且將來必定獲得涅槃之微妙果報,由人天果報最終獲得涅槃果報。

  (七)令受法益

  佛是福、慧圓具的聖者。爲了使受法衆生終生領受,佛在講經說法過程中,處處示現已經證得解脫自在,已經證得一切種智,能夠作獅子吼、演微妙音、轉妙*輪。因佛在諸世界之中是“最高地位”,已證得廣大福德、圓滿智慧與方便神通,無與倫比,能作獅子吼,廣度衆生,使衆生實受法益。

  (八)令生法喜

  般若是甚深的法藏,廣大微妙。我們能夠學習般若,就像在寶山中隨處可得無價之珍寶,受用不盡。般若就有這麼珍貴,學習般若就有這麼殊勝。所以,佛欲令衆生對般若生起歡喜,喜樂信受。

  (九)令得解脫

  佛爲大醫王,能治衆生病,以般若之妙藥,治衆生無名諸病,使衆生能出離叁界,解脫生死,到達彼岸。這說明佛是大醫王,般若就是“阿伽陀藥”,即無上妙藥。真正的大醫王,就是我們的佛陀。

  (十)現報身爲菩薩說法

  佛在般若會上,現法身、現報身,爲地上菩薩說法。這樣,就解別人的疑惑“認爲佛不過同普通人一樣,也有生老病死”。諸佛所共的法身對凡夫來說是不可見的。我們凡夫、二乘、地前菩薩只能見到化身。佛有法身、報身、化身,叫“叁身”,這就進一步顯示出佛身無量、功德無量、智慧無量、光明無量。一般凡夫、二乘乃至地上菩薩不能與佛相比。

  (十一)開示應化身“八相成道”

  佛出生在藍毗尼園。出生之時,就能自行七步,並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然後,從孩童至成人,在王宮生活,以後出家,進雪山修苦行,在菩提樹下成道,說法度衆生,後入涅槃。這就是所謂“八相成道”,即:從兜率天下、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轉*輪、入涅槃。那麼,這種現身呢,就是以方便隨順衆生,隨順世法。對于般若波羅蜜、對于佛身,應曉得不同于世間,而超越世間,不能以普通的眼光來對待佛身。佛有“八相成道”,而爲什麼有“八相成道”呢?就是爲了度衆生方便,機緣成熟了,要教化衆生,才示現應化身。

  (十二)破“邪”而顯“正”

  在衆生種種知見中有“邊見”、“邪見”兩種不正見。

  “邊見”,一種是執“常”,一種是執“斷”。“常”呢,是認爲世界萬象永恒不壞,認爲物質永久不消滅,或認爲靈魂不滅、精神有不變的主宰,人能長生不死、死了可以成神仙。“斷”呢,認爲人同物質一樣,死如燈滅。“邪見”呢,就是撥無因果。

  所以,佛說般若、說中道實相,爲說明一切現象是因緣生法,亦有亦空,非有非空,這樣就獲得“雙照”。說“有”爲破除“斷”見,說“空”爲破除“常”見,從而破除毀謗因果的邪見。這就是般若講的中道實相。所以,佛要斷除衆生邊見、邪見,並令這一部分人悟得中道實相。

  (十叁)開示供佛之功德

  《大般若經》裏面講,佛的生身、佛的法身,我們都要供養恭敬。這種供養、恭敬,一種是以財供養,一種是以法供養。以財供養,是用香、花、燈、水、果等財物供養。以法供養就是能夠依教修行、讀經、演教、宣說文字般若,這個叫做“法供養”。對于佛的生身供養,對佛法的修學、弘揚,都是功德無量的。

  (十四)宣說“阿毗跋致”

  佛宣說圓滿的“阿鞞跋致”之法。什麼叫“阿鞞跋致”呢?即“不退轉”。念佛往生西方,就能得到阿鞞跋致,得“不退轉”。到這個時候,就證得位不退轉、行不退轉、念不退轉——叁不退,這是初地以上修行位上的菩薩境界。所以,學佛者必須要修學大乘般若,要發菩提心,求證阿鞞跋致。

  (十五)令得究竟

  佛說般若教,是爲了使衆生能夠領受般若教,奉行般若教,對般若教能夠尊重、供養、承事,乘般若船,到達彼岸,究竟解脫。

  (十六)開示供養般若的功德

  佛說般若教是先從印度的南方開始,後來到北方、到西方,又到中部,巡行五天竺,宣講般若教,使廣大善信修法供養。佛說,對般若經能書寫、受持、以法供養,這種因緣福德很大,可以進入叁乘,最後證得無余涅槃。

  (十七)開示“第一義悉檀”

  佛爲什麼說般若教?就是顯示“第一義悉檀”。“悉檀”就是“成就”的意思。“悉檀”是印度語,漢譯爲“成就”,成就衆生的法身慧命。

  “悉檀”分爲四種:

  1.“世界悉檀”。說明世界萬物,因緣生法的道理,諸法因緣生。

  2.“爲人悉檀”。是因時、因地、因根機而說法,所謂“因機施教”。佛有五乘教的建立:人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佛乘,都由根基而建立,這叫“爲人悉檀”。

  3.“對治悉檀”。因衆生的無明煩惱病來施教。好比人害了病,醫生會根據你害的病,用對應的藥來治療。在佛教裏面,也是因病施藥,你有什麼煩惱,就施什麼佛法,用方便善巧來對治。

  小乘教法有“五停心”觀:貪欲心重的修不淨觀、白骨觀;嗔心重的就修慈悲觀;癡心重的就修緣起觀;慢心重的就修界差別觀;散亂心重的修念佛觀,使各種無明煩惱得到對治,才不造業受苦。

  4.“第一義悉檀”。佛現在講般若經,般若所重的是“空性”,般若闡述的是性空緣起,般若的智是一切種智、是大圓鏡智、是根本智,這種境界不可思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議。

  佛在四悉檀之中,爲了宣示“第一義悉檀”妙義,而講大乘般若經,所以這是一個很殊勝的法門。

  (十八)令離妄執

  佛在世時,有個“長爪外道”(古印度諸外道之一),他是舍利弗的舅舅。爲何號“長爪”呢?因他經常與其姐辨論,卻辨不過,就想:不是姐聰明,肯定是她肚中的胎兒聰明,未出生就這樣,以後生出來長大了還得了?于是他生起驕慢心,爲廣論議故,出家作梵志。發誓言:我不剪爪,要讀十八種經盡。人見爪長,因號爲長爪梵志。

  長爪梵志名摩诃具稀羅,主張“一切論可破,一切語可壞,亦無有實法可信可恭敬者”。一次他傲慢地對世尊說:“我一切法不受!”佛反駁說:“你說一切法不受,你此種見,你能受否?”長爪思維:“若言受,是現前妄語;若說不受,則否定己見,自相矛盾,而犯自語相違!”因此,被佛折服了貢高我慢。佛陀要使長爪外道去掉妄執,相信般若,使他得到折服而說般若教。

  (十九)明諸法實相

  般若之相是無相而不相。“無相”就是“空”,“不相”就是“幻有”。諸法所顯的“空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幻有”之相,就是萬象森羅,宛然而有。這個意趣很微妙。這就是諸法之實相,在《大般若經》中,佛處處指示這個諸法實相。

  (二十)息諸爭論

  一切世間言論都是戲論,都有爭論,因爲世間言論是相對的。只有般若實相,是絕對的,可以熄滅一切爭論。這就是不二。文殊菩薩就是宣示不二法門的,不二法門就包括心境不二、色空不二、依證不二、修證不二。這就是佛法的般若,從整體觀上看問題,不是分離,不是片面的看諸法實相,而是透視現象認識諸法的理性——空性,這個就是沒有爭論的,不是戲論。

  (二十一)以叁門說法

  佛說法往往與叁種人說法,由淺入深。比如說般若,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分別叁性有善性、惡性、無記性;分別修空的叁解脫門有無相解脫門、空解脫門、無願解脫門;都是以叁門說法。分別淺深,分別次第。說明佛的言教很巧妙,由淺入深。般若就顯出這個道理。所以般若教不是頓悟,是漸進的。大家要知道這一點,雖然禅宗講頓悟,但依般若教來講,有漸才有頓,沒有漸就沒有頓。你不經過學習、修行,你怎樣開悟呢?哪有一步登天的道理?都是由淺入深、由低到高,一步步而來的。所以佛以叁門說法,說般若教就是這樣。

  (二十二)以特異門說叁十七菩提分

  佛在說大乘教的時候,就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以特異門說叁十七菩提分。什麼特異?須修叁十七菩提分而不可得。這在《心經》裏面講得很清楚,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不可得,四谛、十二因緣不可得,菩薩行及所證得的智、涅槃不可得。這個很特殊,意義也很深。

  (二十叁)爲宣明叁法印

  這一種般若教是建立在佛說的叁法印上面,叁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以般若教而意入,由諸行無常到諸法無我,由諸法無我證得涅槃寂靜。以般若教來宣明叁法印,這是佛家的中心。

  四、譯者玄奘法師及對般若經的感應事迹

  本經譯者是玄奘法師。他俗姓陳名袆,河南偃師人,唐太宗賜號“叁藏法師”。《大般若經》是玄奘法師晚年在陝西銅川玉華宮進行翻譯的。當時他身體有病,但仍夜以繼日,孜孜不倦。《大般若經》卷帙浩繁,共六百卷,法師費盡心力終于把它完成。除翻譯外,還要給弟子們講學,用去很多精力。完成《大般若經》翻譯工作以後,他自己說:真不容易!這部般若經我早怕…

《大般若經要義(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