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经要义
(2000年2月22-27日讲于成都文殊院文殊阁)
一、般若经的功用
二、般若经的传承
(一)佛的宣说
(二)菩萨传承
(三)印度传承
(四)中国传承
三、佛说般若经的缘起
(一)为发大乘者说
(二)放光现瑞,示现诸佛净土
(三)受请说法
(四)令生决定净信
(五)令断一切疑惑
(六)令伏一切骄慢
(七)令受法益
(八)令生法喜
(九)令得解脱
(十)现报身为菩萨说法
(十一)开示应化身“八相成道”
(十二)破“邪”而显“正”
(十三)开示供佛之功德
(十四)宣说“阿毗跋致”
(十五)令得究竟
(十六)开示供养般若的功德
(十七)开示“第一义悉檀”
(十八)令离妄执
(十九)明诸法实相
(二十)息诸争论
(二十一)以三门说法
(二十二)以特异门说三十七菩提分
(二十三)为宣明三法印
四、译者玄奘法师及对般若经的感应事迹
五、《大般若经》之纲要
(一)般若概貌
(二)《金刚经》的般若中道义
(三)天台宗“一心三观”的般若中道义
(四)《心经》是般若总纲
六、般若经要义
(一)般若之体
(二)般若之相
(三)般若之行
1.修十法行
2.修解脱行
3.修菩萨方便行
4.修菩萨四真实行
(四)般若中道
1.略释三种中道
2.以譬喻显中道
(五)般若之果
1.三种菩提
2.四种涅槃
文殊院建成这么一座宏伟庄严的文殊阁,是很难得的事情。文殊阁工程初步完成以后,就开始筹办“般若法会”,前后历时半年。据我所知,“般若法会”在近代佛教历史上是没有举行过的,因此这次法会堪称是空前的盛举。这是文殊院班首执事、师父们和各方护法居士们共同开创的伟业,值得赞叹!
文殊院请我来,最初说讲《大般若经》。《大般若经》共六百卷,含有二十万颂,短期内无法细讲,现在我只有根据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提出要点,讲一讲提纲。
一、般若经的功用
修习《大般若经》功用很大,能够开智慧、除无明、降天魔。一切妖魔鬼怪,在般若宝镜面前,都会被照得通览无余、清清楚楚,因而它们只有逃避,而不敢行恼害之事。修习般若,有无边无际的功德,可趣证无量的成就。这是什么原因呢?佛教主要是倡导修证“无我慧”,般若就是讲要有大智慧,有大智慧就有大悲心。般若在《心经》里面讲“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真实不虚,佛不说妄语,一点不假的。能具足般若“空”慧,就可以得到开悟,提高智慧,能够穷究宇宙人生的真面目,达到圆融无碍,真、俗二谛融通。
以上所讲的是关于我们学般若经、诵持般若经的功德。所以我们对般若经要生恭敬心、信仰心,要信、受、奉行。
关于“般若”的定义。“般若”是印度语,汉语一般译作“智慧”,但这个“智慧”,不是一般的聪明知识。这个“智慧”的解释与世间不同,而是佛教特有的。
“智”是什么呢?就是“抉择义”,对一切事物的现象和本体,善于抉择,善于认识,善于从现象到本体,透视现象,悟证本体,达到最高理性,这就是“抉择义”,即认识抉择一切缘起现象。
什么叫“慧”呢?“慧”是善于观照,观照诸法空性。从次第上说,“般若”的类别又分“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观照”就是一种“止观”的作用。观照达到最高的功夫就是八地以上菩萨的境界,就可以得到慧。
具体来讲,“智”代表洞彻了知因缘生法,即缘起的道理;“慧”代表由根本智所证得到的真如境界,一般指的“空性”、“法性”、“真如”、“菩提”、“涅槃”等等。一个是“智”,一个是“慧”,合起来就是如实知晓“缘起、性空”的基本道理。
所以,《大般若经》非常重要,经题就指示了诸法实相。这次文殊院举办般若法会非常稀有、殊胜,希望大众好好珍惜,不要错过机会。“佛法大海,唯信能入”。首先要有“信”字,这种信是“正信”而不是“迷信”,也不是“邪信”,是具有真知灼见的信。我们在信仰以后要得到受用,接着要了解意趣,了解以后要结合行持,不能空谈。行持以后,才会得到受用。要信而能解,解而能行,行而能证。信、解、行、证是修学佛法的法径,是必须要走的基本道路。
二、般若经的传承
(一)佛的宣说
《大般若经》共六百卷,四处十六会,是佛于四个地方讲出,这是佛的亲口宣说。佛说法49年,其中“般若”就用了22年时间,所以般若本为佛说。佛所说是根据佛的内证境界,根据根本智发生后得智,宣讲性空缘起,建立般若实相。
(二)菩萨传承
在法会上启请佛说般若的,有两位菩萨、两位声闻。两位声闻是舍利弗、须菩提,两位菩萨是文殊菩萨和弥勒菩萨。法会上,由声闻和菩萨请示于佛,佛悲悯众生,而宣说般若。但这四位之中,现在要特别提出的是文殊菩萨和弥勒菩萨。一位是弘扬“性空缘起”显中道,一位是阐扬“万法唯识”显中道,这两位菩萨修为很高,证境很深。所以,文殊、弥勒是般若的真正传承者。
(三)印度传承
在佛灭度后的六百至七百年间,印度出现了一个龙树菩萨。龙树菩萨的智慧和愿行都很深,他的杰出弟子叫提婆菩萨,他们都是传承般若教的。
龙树菩萨先前学外道,而且学得不错,他有神通,会隐身术。因为和其他几个同道进入宫中,仗神通扰乱宫人,淫戏宫女,受到了君主的武力镇压。其他同道皆被刀杀,只有他凭着机警侥幸逃脱。此后,他就晓得“欲为苦本”,皈依了佛门,就这样出的家。
据说他在印度南方求得《大般若经》,在龙宫也读到《大般若经》和《华严经》。从龙宫出来以后,他就广传般若,破邪显正。他的弟子提婆菩萨很是聪明,在印度大兴般若之教,破了所有的小乘和外道,无坚不摧。后来,为外道嫉妒,有天在坐禅时,遭外道刺杀。临死之前,血书《百字论》,此论藏经载有。“般若三论”即《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中论》、《十二门论》是龙树菩萨所写,《百论》是提婆菩萨所写。龙树菩萨除写《中论》、《十二门论》之外,还写了《大智度论》一百卷。这是印度的传承。
(四)中国传承
至于我们中国的传承,是从三国时开始的。三国时的支娄迦谶译讲小品般若经,晋朝的道安法师弘扬般若经,到了东晋姚秦,鸠摩罗什全力译讲弘扬“般若”。鸠摩罗什是有名的译师,他门下有僧肇、僧睿等十大弟子,个个精通般若且有著作。
唐代玄奘法师,到印度求法,前后经历17年,回到长安。玄奘法师开始译经,广译法相、般若两方面的经论,法相中有《瑜伽师地论》、般若中有《大般若经》等。《大般若经》为玄奘法师晚年在西安铜川玉华宫主持翻译的。由于玄奘法师西行时,路上千辛万苦,六十岁时,身体出现病痛。他担心身体不好时日不多般若经译不完,就夜以继日地翻译,《大般若经》终于翻译完成。他高兴的说,这部般若经与东土众生有缘,流传于后世,以作众生的修学指导。自己感到这是晚年的安慰,译完后不久就圆寂了。所以《大般若经》的翻译,是玄奘法师的绝笔——最后的翻译。
以上就是般若的传承。我们今天能够读到《大般若经》,对于印度和中国的古代先贤,都应该敬仰,应该崇拜,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没有他们为法舍躯、代代相传的精神,我们是读不到这部经的。
三、佛说般若经的缘起
关于佛说般若的缘起,佛在《大般若经》中讲了二十三点。
(一)为发大乘者说
在小乘经典中,佛只是说的声闻、缘觉道。现在,由于根基成熟、因缘成熟,在般若法会上,佛为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说般若之体、般若之相、般若之行,指示菩萨如何发菩提心,修大乘菩萨之行。所以,般若是大乘教,是为大乘根基而说。
(二)放光现瑞,示现诸佛净土
在修行过程中,有人采取“念佛三昧”的方法。“三昧”就是“定”,“念佛”可以念阿弥陀佛、念药师佛、念弥勒佛,也可以念十方诸佛。念佛三昧包括很宽,不单单是念阿弥陀佛才能得入“念佛三昧”。修念佛三昧到一心不乱,就会得到实证。实证是什么呢?就是佛相现前,净土现前,这是殊胜境界。所以,念佛就见佛,念佛就必定往生净土。国土有染土、净土,我们现在处的是五浊恶世,就是染土,另处还有净土。这个意趣甚深微妙,不可思议。佛为了行者修念佛三昧,为了使他们在修行中,得到实际利益,逐步上升得到真义,在般若法会上就放光现瑞,遍照十方恒河沙数世界。所以,佛说般若,是放光说法,就说明宇宙万物不可思议,佛的存在、净土的存在不可思议。
我们平常一个人往往以自己的聪明,只看到眼前一点,时间和空间上就很有限,如井底之蛙,只看到圆圈圈那么一片天,由于现象上的迷惑限制,只限于感觉,就生起虚妄、片面认识,就如瞎子摸象,摸到耳朵,说是个扇子,摸到尾巴,说是绳子,摸到象腿说是柱子。瞎子摸象,是歪曲主体,是片面的认识现象。我们众生境界往往如此,看问题不全面,看问题不能超越时空,就会受所谓的时空所限制。因意识的妄想分别,使认识真理的能力受到蒙蔽。我们修行在念佛三昧中可以见到佛,也可以往生佛土,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这是超越时空的。
(三)受请说法
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梵天主、色界诸天、欲界释提桓因及诸天、四天王天,在佛成道以后,云集佛所,请佛转*轮。受三界诸天的恳求,佛因慈悲心,为了利益人天、救拔众生,所以受请说甚深般若经。
(四)令生决定净信
有人怀疑,佛是否真的是得了“一切种智”?根据大乘经所讲,圣者智慧有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大般若经要义(惟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