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第十三,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十四,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这十四种般若方式,“如来说如是(正),即非如是(反),是名如是(合)”,从否定意识语言的执着,而契合中道妙义的真理。
(三)天台宗“一心三观”的般若中道义
天台宗根据《法华经》和《大般若经》提出了“三止、三观、三谛”。“三观”就是“假观、空观、中观”。
“假”就是一切事事物物,一切现象,均由世间的语言安立,乃至佛教经典亦是语言安立,都是假名,这样来观察就是“假观”。假名安立的这一切现象、一切语言文字,不管是世俗谛、胜义谛,还是有为法、无为法,假名安立就是空法,幻化不实,都没有实体,故不要执着,要遣执去相,这叫做“空”,这种来观察就是“空观”。假名是幻有的,空观是观万法实体是没有的,因而不要执着,要遣相去执。经过这两个阶段以后,亦“有”亦“空”,一方面是妙有,一方面是真空。在一个法上见到妙有真空,就是诸法实相,即中道之相,所以称之为“中观”。
我们学佛的人应具备般若智慧,不落“断、常”二边,能够观察到诸法实相,亦有亦空,具中道智,这就是真正的智慧。说假,是说明它是幻化的;说空,就是它没有常恒不变的实体。因此,要去执——去“我执”和“法执”。因“我执”和“法执”是流转生死的根本,是世间争论的起源,也是斗争的起源、战乱的起源。必须要破除我执、法执,达到“无我”的境界,“无我”境界就是“空”的境界,“空慧”就是“无我慧”。只有具足“空慧”(或无我慧),对于众生和事相的观察,才能够正确把握,观大地、山河与我融合在一起、观众生与我平等平等,这样就可以救度众生,就可以创造和谐、和平的环境。
一方面观“假”,一方面观“空”,诸法亦有亦空,这称之为“中道”。所以上面这个三段论式,第一个就代表“假”,“如来说布施”,布施是假名安立,“即非布施”,非布施叫三轮体空,——不要执着我修了布施不得了,你就要空呀,空什么呢?不要执着有个能施者,有个受施者,不要执着有个施物,三轮体空。
为什么当年达摩祖师同梁武帝说话不投机呢?因为梁武帝尽管做了功德,他还执着有功德,执着有什么好报,所以,与达摩祖师谈话不投机。于是达摩祖师就离开了,一叶芦苇渡江,到嵩山少林寺面壁。
故修善法而不执着善法,这才是真正的善法;修布施,而不执着布施,这才是真正的合乎中道的布施。其它都是一样的内容,修忍辱波罗蜜而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修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余此类推,就这么一个方式。在现代来讲,这就是辩证法思想。所以,金刚般若是一种最高的辩证法思想。在《大般若经》中的金刚般若,是般若精髓。
(四)《心经》是般若总纲
《心经》也是属于般若这个系统,《大般若经》中有六品说的都是《心经》内容。《心经》共有十四种译本,我们现在通行读诵的《心经》是玄奘法师翻译的,玄奘法师翻译的最盛行。
《心经》是很精炼的,虽然只有260个字,但却包括了《大般若经》的精华,是般若精髓。大家不要忽略,要重视、要恭敬、要持诵。玄奘法师就是受了《心经》的加持感应,求法、学法、弘扬经典,最后译《大般若经》,到了临终念《心经》。足见,《心经》多么重要!
《心经》的重点是说,第八地菩萨以上的圣者,修无相空观到最高最深境界,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以后,度一切苦厄。即证了空境,观众生平等,由这种慧生起大悲心,去度一切苦厄。这就是《心经》头几句的内容。然后就讲中道观、讲空相,讲在修行过程中要“不可得”、要无所著。最后,就总结般若的功用很大——“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所以,《心经》的总纲,就是三个字、一句话。三个字就是“空、不、无”;一句话就是“不可得、无所得”;就这么一个内容。“空、不、无”就是讲缘起性空的中道般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从因缘生法的“色”的幻相,就可以见它的本性、理体,这就是“空”。从空性的理所显的现象,就是因缘生法的“色”。由“有”见“空”,由“空”见“有”,“空”“有”不二,也就是“色”“空”不二,就是中道观。
接着就显示空相,空相即空性,就是真如法性。这个境界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能以有为生灭之法来对待“空相”,不能以有为法的垢净、增减来测度真如法性。
“无”就是破执,从“世俗谛”到“胜义谛”,从有为法到无为法,遣除执着。大家要注意到,这一个“无”、“空”,是夺情不夺法。什么叫夺情不夺法呢?就是消除你的妄执,但是,法是存在的,不是否定法。比如说因果法,你能否定因果吗?讲三宝功德,你能否定三宝功德吗?讲佛的“三身四智”,你能否定吗?所以,不管世间法(包括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出世间法(包括四圣谛、十二因缘、菩萨的六度四摄等)都要遣除执着。虽然遣除执着,但法是客观存在、不能否定的。故说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无”就代表这个意思。
总之一句话——不可得,无所得。对于一切不要执着,不要有所得。有所得,就不行,说明那还有执着。这是《心经》的大纲,这个纲要也代表了整个《大般若经》的精华,所以大家要好好学《心经》,并恳切地依之修行。
六、般若经要义
我将把般若经的要义分五小段来作一个略说。
第一,般若之体。般若以什么为体?
第二,般若之相。这个相是相貌之相,就是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般若之行。根据般若这种精神,我们在修行方面,应该怎样做,应该怎样提高;
第四,般若中道。为什么说般若是中道?不偏不倚,远离二边,就是既不是讲“常有”,也不是讲“断无”,而是讲亦有亦空,非有非空。这就称之为“中道”。
第五,般若之果。我们修般若行,能证得什么果报?
(一)般若之体
“般若”,在第一天讲过的,中国翻译叫“智慧”。这个智慧,不是一般的知识,也不是一般所谓的聪明,头脑很灵敏、很灵光啦,可不是指的这些,而是指一种最高的理性,最高的认识。何谓“智慧”呢?在佛家来讲,“智”就是能通达世俗谛,通达因果缘起,我们一个人能够真正通达因果缘起,就是有“智”。“慧”就是能够观察一切空性,从现象透视本体,万法皆空,这就是真如性、法性,叫做“慧”。
从这点来看,学佛的人是最重理智的。所以很多人讲,包括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名家(像马克思、恩格斯、尼采、罗素、爱因斯坦;孙中山、梁启超、鲁迅等等),佛法不是一般的宗教,而是有文化性的、哲理性的,是一种理智的宗教,不是像一般人误会的那样——是迷信和崇尚神权。佛法不讲这一套,我们绝对不迷信,只有巫婆神汉才讲这一套的。
我们不崇拜神权,因为佛法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与众生平等。《金刚经》里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学佛者,并不崇拜一个万能的神。如果有人说佛教讲神权,那他从根本认识上就犯了错误。佛法是崇尚理智的,是讲智慧的。一切的一切,首先要问个为什么?从现量来证,从比量来推,这是“因明学”上的一种方式。所以,佛的这种境界,都是实证境界,佛说法是真实的,《金刚经》里讲:“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那么,这个智慧的体性——般若之体是什么呢?就是以有漏、无漏的善慧为体。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在修行过程中,实际上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刚开始学佛、信仰“三宝”(佛、法、僧),“三宝”里的“法宝”,“法宝”就是“般若”,对于“法宝”(一切经典),我们必须要走“闻、思、修”的道路,要听闻熏习、如理思维、结合修持。“闻、思、修”三慧,是每一个学佛人必然要走的一条道路。所以在皈依以后,读经典、研究经典、依之行持,都是一个“闻、思、修”的过程。《大般若经》里还讲到了受持经典的“十法行”:一者书写、二者供养、三者流传、四者谛听、五者自读、六者忆持、七者广说、八者口诵、九者思惟、十者修行。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能够经过实际“闻、思、修”的功夫,逐步下去定力就深了。我们在积聚福慧资粮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功用行,逐步对般若中道实义有所理解,有所领悟,就可进入“加行位”,这种智慧就叫做“加行智”。
大家多检查自己,是不是有这么一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的时候,就已经初步踏入般若智,第二、第三阶段就相当于禅宗的悟境“过三关”。初关大死一翻,二关证见本来,三关洞察法相,由证“根本智”到“后得智”,获得开悟。欲达此境,你就必须要加功用行,“闻、思、修”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开悟。开悟就是见道,就登入初地。开悟,就是自己内心的智慧与空理空性契合了、冥证了,直指明心,见了性,这个智慧叫“根本智”。由“根本智”就产生“后得智”,“根本智”契证空性,“后得智”洞察缘起。从初地以后到十地,逐步逐步修,断一分烦恼,证一分真如,分分断,分分证,“根本智”、“后得智”就逐步深化,逐步提高,到金刚道就彻底斩断烦恼障、所知障。
什么叫“金刚道”呢?就是说坚定地、彻底地、完全地把两种障碍(烦恼障、所知障)消灭。这个时候就证二空——我空、法空。到了如来的境地,就完成圆满的根本智、后得智,这是佛的最高境界,最高的智慧境界。这就是我们修行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从加行智到根本智、后得智,这个次第很明确。
那么,般若的体是什么呢?就是能够观察…
《大般若经要义(惟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