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解力强,慧通力不够,同时呢,只重“解”不重“行”。所以,虽然学了这么多东西,实际上不论在理解还是融通方面都还较差。另外由于忽略行持,没能做到“解、行相应”。
到了开县以后,由于法尊法师、雪松法师对我教育很切,太虚大师对我希望很深,于是自我策励起来,白天讲课,晚上读经到深夜。我晚上读的经典包括《大般若经》、《瑜伽师地论》、《大般涅槃经》、《大智度论》,还有《华严经》、《法华经》等比较大部头的经论我都读了。《大般若经》我也是利用晚上读的,前后读了半年时间。
我当时在大觉寺是住在那个藏经楼上。那个藏经楼是由曾在开县住过的一个廖师长募款修建的,因为原来的藏经楼被火烧了,廖师长是个护法居士,就募资重建。这个藏经楼就修在庙后的一片荒坡之上。这片荒坡正好是过去旧社会讲的棺山,孤坟累累,修的时候挖出很多白骨,就在这附近修一座很高大的塔,把这些白骨埋起来,叫白骨塔。因此藏经楼修好以后不清净。
当时我们佛学院的讲堂就在藏经楼。佛学院分为研究部和普通科,研究部的学生都住在藏经楼,普通科就住在庙上。另外有几位教师,包括英语教师都住在藏经楼。他们经常在晚上听到鬼叫,听到狗叫。老师们都不敢在那里住了,学生也吓得跑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搬到那里住下来。我住下来以后,可以说每个晚上都很安静,没听到什么,也没看到什么。我当时当教务主任,白天讲课,晚上读经。我在那里晚上拜观音菩萨,读经,念《金刚经》,我觉得没有什么,很安静。
我读《大般若经》就从头年的秋末经过冬天,到第二年的初夏才把它读完。在读完的那天晚上,天气很好,月光很亮,很清净。要读完的时候,我就听到窗外有脚步声,踢踏踢踏的,我没管它,继续念我的,一心念,接着又响起第二次,最后我快要念完了,又响起第三次,我念完就出去看,是哪一个人在外面?结果一个人都没有。天空的月色很明朗,一片清净。当时我就想到有些公案:当大经读完以后,往往有孤魂野鬼求超度。我想,一定是求超度。最后我就回向,以读经的功德使孤魂都能听藏经往生。这以后就再也没听到什么动静。这是一个感应。
第二个感应。当时我晚上睡觉已经是半夜了。在梦中,客堂师父来给我传达,说现在重庆有个贵客来会你。我听说后马上到了客堂,见到有一个中年人长得很端正,戴着礼帽,穿着长袍马褂,那种旧社会的礼服,很清净的样子。
我走到他跟前,他马上站起来,说:“法师,您请坐。”我就坐下。
他就跟我讲:“现在我们请您到重庆,重庆有事情等您,您务必立即动身。”
我当时就答应:“可以嘛。”
他说:“现在您就上马,那个马儿拴在小山门外。”我就跟着他到了小山门,看到旁边拴着一匹马,很高大雄壮。小山门外就是一条很宽的石板路,一直通向山下。
那个人就跟我说:“请您上马。”
我从来没骑过马的,但那个时候却很会骑,翻身就踏上马鞍。那个人一挥鞭,这个马就踢踢踏踏起来,梦中都听得很清楚。从大石板路向外跑,跑出山门以后,马儿就四脚腾天,冲向天空,我一点儿也不感到恐惧,就随着马奔驰。马冲向天空就向东方,飞向东方的过程中,就迎面看到一轮太阳,阳光四射,非常灿烂。这是早晨的太阳。太阳之光照耀山河,一片光明,此时我内心觉得很欢喜。就在欢喜的心情中,梦醒。
第二天我就把这个梦境告诉雪松法师。雪松法师给我印证,说:“这是你读了《大般若经》后得的感应,是很好的象征。骑马是伏意马,修行要伏意马;腾空是修空性,空代表般若;修般若就可以启发智慧光明。修行就是这么一个次序。”
伏意马、修空观、发慧光,修行就是这么一个过程。的确从此以后,我的智慧大大提高。以前读书虽然有点一般的理解,但是融会不通。为什么佛一会儿说“有”,一会儿说“空”呢?一会儿说很多法门,一会儿又否定呀?大、小,空、有,融会不起来。虽然求了很多年的学,听了很多课,但始终不能通达。自读《大般若经》以后,可以说对于其它所有经典、教义基本上就能融会贯通了,再把以前所学的回忆起来,加以比较、鉴别、贯通,自己就有心得,体悟也很深。
这就是我读《大般若经》的感应事迹,希望大家能够珍惜机会,坚定对般若修学的信仰。
五、《大般若经》之纲要
(一)般若概貌
在大藏经中,般若经典卷帙浩繁,讲般若就有五部般若、八部般若之分。
“五部般若”有摩诃般若、金刚般若、天王般若、光赞般若、人王般若。
“八部般若”呢,根据《金刚仙论》记载,第一,大品般若,有十万偈;第二,放光般若,有二万五千偈;第三,光赞般若,有一万八千偈;第四,道行般若,有八千偈;第五,小品般若,有四千偈;第六,天王问般若,有二千五百偈;第七,文殊般若,有六百偈;第八,金刚般若,有三百偈。偈也叫“颂”,四句为一偈,有五个字的,有七个字的,就像我们中国的诗歌,简洁精要。
这个“五部”或者“八部”,说明般若的卷帙很多,内容很丰富。现在要介绍的《大般若经》,实际上就包涵了这些般若内容。《大般若经》一共六百卷,二百七十五品,二十万偈,内容很多,包括了所有的般若内容。所以《大般若经》实际上是集般若经之大成,而且是般若经教中最完备的。
佛说般若是在四个地方,经过十六个法会,所谓“四处十六会”。下面作简略的介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十五,这七个会是在印度王舍城灵鹫山(佛常说法的地方)说的。当时王舍城是中印度摩羯陀国的首都,其国王频婆娑罗王,就是佛的外护。这七部就是在灵鹫山讲的。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这七会是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讲的。“祇树给孤独园”,这个名称的出处大家也是很熟悉的。精舍,最初就是“给孤独园”这个精舍。在印度叫精舍,在中国叫庙宇。另外有两会,第十会是在欲界他化自在天宫,为天人说的法。第十六会,是在王舍城竹林精舍,给四众们讲的。这就是佛十六会的说法地点和每个地点说法的次数:有七次在灵鹫山,有七次在给孤独园,有一次在竹林精舍,有一次在他化自在天宫。
关于内容,包括了上面讲的五部般若或者八部般若。第一会就属于大品般若。第二会有三种:光赞般若、放光般若、大品般若。第三会、第四会一共有六种般若,有大明六度集经、摩诃般若经、佛母宝德藏般若经、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经、道行般若经、小品般若经。第五会、第六会就讲天王般若经。第七会有两部:文殊般若经、大宝集经。第八会,有住首菩萨无上清净分经。第九会,有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第十会一共有三种:实相般若经、瑜伽理趣般若经、实相般若波罗蜜经。第十一会,说布施度般若经。第十二会,说净戒度经。第十三会,说安忍度般若经。第十四会说精进度。第十五会说禅定度。第十六会说般若度。这就是“四处十六会”般若的内容。所以《大般若经》就是汇集各种般若之大成。
(二)《金刚经》的般若中道义
上面介绍了《大般若经》的纲略,四处十六会的内容,是把各种般若都涵括了的。但我们现在一般通行的主要就是其中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这里先介绍一下通行的《金刚经》。禅宗第六祖慧能大师就是由听闻《金刚经》而悟道的。禅宗一、二、三、四祖所奉的经典是《楞伽经》,到了六祖以后,《金刚经》就普遍盛行、流传民间了,不管文人学士,还是民间百姓都在读《金刚经》。
《金刚经》一共六种译本,我们现在一般读的是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金刚般若,六祖大师在《六祖坛经》里有许多解释。“金刚”形容般若像金刚一样坚固,像一把利剑可以斩断无明烦恼,可以伏除内魔、外魔,证得解脱。
依王恩洋先生的解释,《金刚经》的要义乃“明诸法之实相,修菩萨之正行”。以遣相去执而明诸法空性;以无住生心,勤修“六度、四摄”而三轮体空为菩萨之正行。
在《金刚经》的第一段,佛就告诉须菩提,学佛要发大心、发大菩提心。救度的对象要广大,时间要长,目的要高。“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等都是救度的对象。救度的目的也很远大、很高——“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使所有众生都能证得无余涅槃,都得到解脱。如何降伏其心?就要有般若功夫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够做到这一点,第一个破人我,“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人我执,破人我就能够降伏其心;第二个可以破法我,“法、非法”,就是法执、所知障,得到破除。在修行中要降伏其心,如何降伏呢?修六度来降伏。在修六度过程中,对于诸法的认识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思维、观察,那就是以般若空慧来进行观察。
所以在第二段以后就说明这个方式。这是般若的方式。它的语体采取了“正、反、合”的三段论形式,立论深合辩证法。下面列举十四种:
第一,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第二,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第三,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第四,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第五,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第一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是六度之首,是其余五度的指导思想);
第六,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第七,如来说诸心,即非诸心,是名为心;
第八,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第九,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第十,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第十一,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第十二,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大般若经要义(惟贤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