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解力強,慧通力不夠,同時呢,只重“解”不重“行”。所以,雖然學了這麼多東西,實際上不論在理解還是融通方面都還較差。另外由于忽略行持,沒能做到“解、行相應”。
到了開縣以後,由于法尊法師、雪松法師對我教育很切,太虛大師對我希望很深,于是自我策勵起來,白天講課,晚上讀經到深夜。我晚上讀的經典包括《大般若經》、《瑜伽師地論》、《大般涅槃經》、《大智度論》,還有《華嚴經》、《法華經》等比較大部頭的經論我都讀了。《大般若經》我也是利用晚上讀的,前後讀了半年時間。
我當時在大覺寺是住在那個藏經樓上。那個藏經樓是由曾在開縣住過的一個廖師長募款修建的,因爲原來的藏經樓被火燒了,廖師長是個護法居士,就募資重建。這個藏經樓就修在廟後的一片荒坡之上。這片荒坡正好是過去舊社會講的棺山,孤墳累累,修的時候挖出很多白骨,就在這附近修一座很高大的塔,把這些白骨埋起來,叫白骨塔。因此藏經樓修好以後不清淨。
當時我們佛學院的講堂就在藏經樓。佛學院分爲研究部和普通科,研究部的學生都住在藏經樓,普通科就住在廟上。另外有幾位教師,包括英語教師都住在藏經樓。他們經常在晚上聽到鬼叫,聽到狗叫。老師們都不敢在那裏住了,學生也嚇得跑了。
在這種情況下,我就搬到那裏住下來。我住下來以後,可以說每個晚上都很安靜,沒聽到什麼,也沒看到什麼。我當時當教務主任,白天講課,晚上讀經。我在那裏晚上拜觀音菩薩,讀經,念《金剛經》,我覺得沒有什麼,很安靜。
我讀《大般若經》就從頭年的秋末經過冬天,到第二年的初夏才把它讀完。在讀完的那天晚上,天氣很好,月光很亮,很清淨。要讀完的時候,我就聽到窗外有腳步聲,踢踏踢踏的,我沒管它,繼續念我的,一心念,接著又響起第二次,最後我快要念完了,又響起第叁次,我念完就出去看,是哪一個人在外面?結果一個人都沒有。天空的月色很明朗,一片清淨。當時我就想到有些公案:當大經讀完以後,往往有孤魂野鬼求超度。我想,一定是求超度。最後我就回向,以讀經的功德使孤魂都能聽藏經往生。這以後就再也沒聽到什麼動靜。這是一個感應。
第二個感應。當時我晚上睡覺已經是半夜了。在夢中,客堂師父來給我傳達,說現在重慶有個貴客來會你。我聽說後馬上到了客堂,見到有一個中年人長得很端正,戴著禮帽,穿著長袍馬褂,那種舊社會的禮服,很清淨的樣子。
我走到他跟前,他馬上站起來,說:“法師,您請坐。”我就坐下。
他就跟我講:“現在我們請您到重慶,重慶有事情等您,您務必立即動身。”
我當時就答應:“可以嘛。”
他說:“現在您就上馬,那個馬兒拴在小山門外。”我就跟著他到了小山門,看到旁邊拴著一匹馬,很高大雄壯。小山門外就是一條很寬的石板路,一直通向山下。
那個人就跟我說:“請您上馬。”
我從來沒騎過馬的,但那個時候卻很會騎,翻身就踏上馬鞍。那個人一揮鞭,這個馬就踢踢踏踏起來,夢中都聽得很清楚。從大石板路向外跑,跑出山門以後,馬兒就四腳騰天,沖向天空,我一點兒也不感到恐懼,就隨著馬奔馳。馬沖向天空就向東方,飛向東方的過程中,就迎面看到一輪太陽,陽光四射,非常燦爛。這是早晨的太陽。太陽之光照耀山河,一片光明,此時我內心覺得很歡喜。就在歡喜的心情中,夢醒。
第二天我就把這個夢境告訴雪松法師。雪松法師給我印證,說:“這是你讀了《大般若經》後得的感應,是很好的象征。騎馬是伏意馬,修行要伏意馬;騰空是修空性,空代表般若;修般若就可以啓發智慧光明。修行就是這麼一個次序。”
伏意馬、修空觀、發慧光,修行就是這麼一個過程。的確從此以後,我的智慧大大提高。以前讀書雖然有點一般的理解,但是融會不通。爲什麼佛一會兒說“有”,一會兒說“空”呢?一會兒說很多法門,一會兒又否定呀?大、小,空、有,融會不起來。雖然求了很多年的學,聽了很多課,但始終不能通達。自讀《大般若經》以後,可以說對于其它所有經典、教義基本上就能融會貫通了,再把以前所學的回憶起來,加以比較、鑒別、貫通,自己就有心得,體悟也很深。
這就是我讀《大般若經》的感應事迹,希望大家能夠珍惜機會,堅定對般若修學的信仰。
五、《大般若經》之綱要
(一)般若概貌
在大藏經中,般若經典卷帙浩繁,講般若就有五部般若、八部般若之分。
“五部般若”有摩诃般若、金剛般若、天王般若、光贊般若、人王般若。
“八部般若”呢,根據《金剛仙論》記載,第一,大品般若,有十萬偈;第二,放光般若,有二萬五千偈;第叁,光贊般若,有一萬八千偈;第四,道行般若,有八千偈;第五,小品般若,有四千偈;第六,天王問般若,有二千五百偈;第七,文殊般若,有六百偈;第八,金剛般若,有叁百偈。偈也叫“頌”,四句爲一偈,有五個字的,有七個字的,就像我們中國的詩歌,簡潔精要。
這個“五部”或者“八部”,說明般若的卷帙很多,內容很豐富。現在要介紹的《大般若經》,實際上就包涵了這些般若內容。《大般若經》一共六百卷,二百七十五品,二十萬偈,內容很多,包括了所有的般若內容。所以《大般若經》實際上是集般若經之大成,而且是般若經教中最完備的。
佛說般若是在四個地方,經過十六個法會,所謂“四處十六會”。下面作簡略的介紹。第一、第二、第叁、第四、第五、第六、第十五,這七個會是在印度王舍城靈鹫山(佛常說法的地方)說的。當時王舍城是中印度摩羯陀國的首都,其國王頻婆娑羅王,就是佛的外護。這七部就是在靈鹫山講的。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一、第十二、第十叁、第十四,這七會是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講的。“祇樹給孤獨園”,這個名稱的出處大家也是很熟悉的。精舍,最初就是“給孤獨園”這個精舍。在印度叫精舍,在中國叫廟宇。另外有兩會,第十會是在欲界他化自在天宮,爲天人說的法。第十六會,是在王舍城竹林精舍,給四衆們講的。這就是佛十六會的說法地點和每個地點說法的次數:有七次在靈鹫山,有七次在給孤獨園,有一次在竹林精舍,有一次在他化自在天宮。
關于內容,包括了上面講的五部般若或者八部般若。第一會就屬于大品般若。第二會有叁種:光贊般若、放光般若、大品般若。第叁會、第四會一共有六種般若,有大明六度集經、摩诃般若經、佛母寶德藏般若經、佛母出生叁法藏般若經、道行般若經、小品般若經。第五會、第六會就講天王般若經。第七會有兩部:文殊般若經、大寶集經。第八會,有住首菩薩無上清淨分經。第九會,有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十會一共有叁種:實相般若經、瑜伽理趣般若經、實相般若波羅蜜經。第十一會,說布施度般若經。第十二會,說淨戒度經。第十叁會,說安忍度般若經。第十四會說精進度。第十五會說禅定度。第十六會說般若度。這就是“四處十六會”般若的內容。所以《大般若經》就是彙集各種般若之大成。
(二)《金剛經》的般若中道義
上面介紹了《大般若經》的綱略,四處十六會的內容,是把各種般若都涵括了的。但我們現在一般通行的主要就是其中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這裏先介紹一下通行的《金剛經》。禅宗第六祖慧能大師就是由聽聞《金剛經》而悟道的。禅宗一、二、叁、四祖所奉的經典是《楞伽經》,到了六祖以後,《金剛經》就普遍盛行、流傳民間了,不管文人學士,還是民間百姓都在讀《金剛經》。
《金剛經》一共六種譯本,我們現在一般讀的是鸠摩羅什法師的譯本。金剛般若,六祖大師在《六祖壇經》裏有許多解釋。“金剛”形容般若像金剛一樣堅固,像一把利劍可以斬斷無明煩惱,可以伏除內魔、外魔,證得解脫。
依王恩洋先生的解釋,《金剛經》的要義乃“明諸法之實相,修菩薩之正行”。以遣相去執而明諸法空性;以無住生心,勤修“六度、四攝”而叁輪體空爲菩薩之正行。
在《金剛經》的第一段,佛就告訴須菩提,學佛要發大心、發大菩提心。救度的對象要廣大,時間要長,目的要高。“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等都是救度的對象。救度的目的也很遠大、很高——“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使所有衆生都能證得無余涅槃,都得到解脫。如何降伏其心?就要有般若功夫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夠做到這一點,第一個破人我,“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就是人我執,破人我就能夠降伏其心;第二個可以破法我,“法、非法”,就是法執、所知障,得到破除。在修行中要降伏其心,如何降伏呢?修六度來降伏。在修六度過程中,對于諸法的認識就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思維、觀察,那就是以般若空慧來進行觀察。
所以在第二段以後就說明這個方式。這是般若的方式。它的語體采取了“正、反、合”的叁段論形式,立論深合辯證法。下面列舉十四種:
第一,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第二,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第叁,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
第四,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第五,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第一波羅蜜就是“般若波羅蜜”,是六度之首,是其余五度的指導思想);
第六,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第七,如來說諸心,即非諸心,是名爲心;
第八,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第九,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第十,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第十一,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第十二,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大般若經要義(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