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第十叁,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十四,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這十四種般若方式,“如來說如是(正),即非如是(反),是名如是(合)”,從否定意識語言的執著,而契合中道妙義的真理。
(叁)天臺宗“一心叁觀”的般若中道義
天臺宗根據《法華經》和《大般若經》提出了“叁止、叁觀、叁谛”。“叁觀”就是“假觀、空觀、中觀”。
“假”就是一切事事物物,一切現象,均由世間的語言安立,乃至佛教經典亦是語言安立,都是假名,這樣來觀察就是“假觀”。假名安立的這一切現象、一切語言文字,不管是世俗谛、勝義谛,還是有爲法、無爲法,假名安立就是空法,幻化不實,都沒有實體,故不要執著,要遣執去相,這叫做“空”,這種來觀察就是“空觀”。假名是幻有的,空觀是觀萬法實體是沒有的,因而不要執著,要遣相去執。經過這兩個階段以後,亦“有”亦“空”,一方面是妙有,一方面是真空。在一個法上見到妙有真空,就是諸法實相,即中道之相,所以稱之爲“中觀”。
我們學佛的人應具備般若智慧,不落“斷、常”二邊,能夠觀察到諸法實相,亦有亦空,具中道智,這就是真正的智慧。說假,是說明它是幻化的;說空,就是它沒有常恒不變的實體。因此,要去執——去“我執”和“法執”。因“我執”和“法執”是流轉生死的根本,是世間爭論的起源,也是鬥爭的起源、戰亂的起源。必須要破除我執、法執,達到“無我”的境界,“無我”境界就是“空”的境界,“空慧”就是“無我慧”。只有具足“空慧”(或無我慧),對于衆生和事相的觀察,才能夠正確把握,觀大地、山河與我融合在一起、觀衆生與我平等平等,這樣就可以救度衆生,就可以創造和諧、和平的環境。
一方面觀“假”,一方面觀“空”,諸法亦有亦空,這稱之爲“中道”。所以上面這個叁段論式,第一個就代表“假”,“如來說布施”,布施是假名安立,“即非布施”,非布施叫叁輪體空,——不要執著我修了布施不得了,你就要空呀,空什麼呢?不要執著有個能施者,有個受施者,不要執著有個施物,叁輪體空。
爲什麼當年達摩祖師同梁武帝說話不投機呢?因爲梁武帝盡管做了功德,他還執著有功德,執著有什麼好報,所以,與達摩祖師談話不投機。于是達摩祖師就離開了,一葉蘆葦渡江,到嵩山少林寺面壁。
故修善法而不執著善法,這才是真正的善法;修布施,而不執著布施,這才是真正的合乎中道的布施。其它都是一樣的內容,修忍辱波羅蜜而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修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余此類推,就這麼一個方式。在現代來講,這就是辯證法思想。所以,金剛般若是一種最高的辯證法思想。在《大般若經》中的金剛般若,是般若精髓。
(四)《心經》是般若總綱
《心經》也是屬于般若這個系統,《大般若經》中有六品說的都是《心經》內容。《心經》共有十四種譯本,我們現在通行讀誦的《心經》是玄奘法師翻譯的,玄奘法師翻譯的最盛行。
《心經》是很精煉的,雖然只有260個字,但卻包括了《大般若經》的精華,是般若精髓。大家不要忽略,要重視、要恭敬、要持誦。玄奘法師就是受了《心經》的加持感應,求法、學法、弘揚經典,最後譯《大般若經》,到了臨終念《心經》。足見,《心經》多麼重要!
《心經》的重點是說,第八地菩薩以上的聖者,修無相空觀到最高最深境界,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以後,度一切苦厄。即證了空境,觀衆生平等,由這種慧生起大悲心,去度一切苦厄。這就是《心經》頭幾句的內容。然後就講中道觀、講空相,講在修行過程中要“不可得”、要無所著。最後,就總結般若的功用很大——“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所以,《心經》的總綱,就是叁個字、一句話。叁個字就是“空、不、無”;一句話就是“不可得、無所得”;就這麼一個內容。“空、不、無”就是講緣起性空的中道般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從因緣生法的“色”的幻相,就可以見它的本性、理體,這就是“空”。從空性的理所顯的現象,就是因緣生法的“色”。由“有”見“空”,由“空”見“有”,“空”“有”不二,也就是“色”“空”不二,就是中道觀。
接著就顯示空相,空相即空性,就是真如法性。這個境界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能以有爲生滅之法來對待“空相”,不能以有爲法的垢淨、增減來測度真如法性。
“無”就是破執,從“世俗谛”到“勝義谛”,從有爲法到無爲法,遣除執著。大家要注意到,這一個“無”、“空”,是奪情不奪法。什麼叫奪情不奪法呢?就是消除你的妄執,但是,法是存在的,不是否定法。比如說因果法,你能否定因果嗎?講叁寶功德,你能否定叁寶功德嗎?講佛的“叁身四智”,你能否定嗎?所以,不管世間法(包括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出世間法(包括四聖谛、十二因緣、菩薩的六度四攝等)都要遣除執著。雖然遣除執著,但法是客觀存在、不能否定的。故說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無”就代表這個意思。
總之一句話——不可得,無所得。對于一切不要執著,不要有所得。有所得,就不行,說明那還有執著。這是《心經》的大綱,這個綱要也代表了整個《大般若經》的精華,所以大家要好好學《心經》,並懇切地依之修行。
六、般若經要義
我將把般若經的要義分五小段來作一個略說。
第一,般若之體。般若以什麼爲體?
第二,般若之相。這個相是相貌之相,就是體現在哪些方面;
第叁,般若之行。根據般若這種精神,我們在修行方面,應該怎樣做,應該怎樣提高;
第四,般若中道。爲什麼說般若是中道?不偏不倚,遠離二邊,就是既不是講“常有”,也不是講“斷無”,而是講亦有亦空,非有非空。這就稱之爲“中道”。
第五,般若之果。我們修般若行,能證得什麼果報?
(一)般若之體
“般若”,在第一天講過的,中國翻譯叫“智慧”。這個智慧,不是一般的知識,也不是一般所謂的聰明,頭腦很靈敏、很靈光啦,可不是指的這些,而是指一種最高的理性,最高的認識。何謂“智慧”呢?在佛家來講,“智”就是能通達世俗谛,通達因果緣起,我們一個人能夠真正通達因果緣起,就是有“智”。“慧”就是能夠觀察一切空性,從現象透視本體,萬法皆空,這就是真如性、法性,叫做“慧”。
從這點來看,學佛的人是最重理智的。所以很多人講,包括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名家(像馬克思、恩格斯、尼采、羅素、愛因斯坦;孫中山、梁啓超、魯迅等等),佛法不是一般的宗教,而是有文化性的、哲理性的,是一種理智的宗教,不是像一般人誤會的那樣——是迷信和崇尚神權。佛法不講這一套,我們絕對不迷信,只有巫婆神漢才講這一套的。
我們不崇拜神權,因爲佛法講“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佛與衆生平等。《金剛經》裏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學佛者,並不崇拜一個萬能的神。如果有人說佛教講神權,那他從根本認識上就犯了錯誤。佛法是崇尚理智的,是講智慧的。一切的一切,首先要問個爲什麼?從現量來證,從比量來推,這是“因明學”上的一種方式。所以,佛的這種境界,都是實證境界,佛說法是真實的,《金剛經》裏講:“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那麼,這個智慧的體性——般若之體是什麼呢?就是以有漏、無漏的善慧爲體。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在修行過程中,實際上有叁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剛開始學佛、信仰“叁寶”(佛、法、僧),“叁寶”裏的“法寶”,“法寶”就是“般若”,對于“法寶”(一切經典),我們必須要走“聞、思、修”的道路,要聽聞熏習、如理思維、結合修持。“聞、思、修”叁慧,是每一個學佛人必然要走的一條道路。所以在皈依以後,讀經典、研究經典、依之行持,都是一個“聞、思、修”的過程。《大般若經》裏還講到了受持經典的“十法行”:一者書寫、二者供養、叁者流傳、四者谛聽、五者自讀、六者憶持、七者廣說、八者口誦、九者思惟、十者修行。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能夠經過實際“聞、思、修”的功夫,逐步下去定力就深了。我們在積聚福慧資糧的過程中,必須要加功用行,逐步對般若中道實義有所理解,有所領悟,就可進入“加行位”,這種智慧就叫做“加行智”。
大家多檢查自己,是不是有這麼一個階段?在第一個階段的時候,就已經初步踏入般若智,第二、第叁階段就相當于禅宗的悟境“過叁關”。初關大死一翻,二關證見本來,叁關洞察法相,由證“根本智”到“後得智”,獲得開悟。欲達此境,你就必須要加功用行,“聞、思、修”達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開悟。開悟就是見道,就登入初地。開悟,就是自己內心的智慧與空理空性契合了、冥證了,直指明心,見了性,這個智慧叫“根本智”。由“根本智”就産生“後得智”,“根本智”契證空性,“後得智”洞察緣起。從初地以後到十地,逐步逐步修,斷一分煩惱,證一分真如,分分斷,分分證,“根本智”、“後得智”就逐步深化,逐步提高,到金剛道就徹底斬斷煩惱障、所知障。
什麼叫“金剛道”呢?就是說堅定地、徹底地、完全地把兩種障礙(煩惱障、所知障)消滅。這個時候就證二空——我空、法空。到了如來的境地,就完成圓滿的根本智、後得智,這是佛的最高境界,最高的智慧境界。這就是我們修行必然要經曆的階段,從加行智到根本智、後得智,這個次第很明確。
那麼,般若的體是什麼呢?就是能夠觀察…
《大般若經要義(惟賢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